?

專題1 獨特魅力

2023-03-25 03:57徐育

徐育

復習導引

“大一統”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政治觀、民族觀與天下觀,也是歷代國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有著深厚的基礎與底蘊。

古代統治者展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實現了古代政治制度傳承和發展,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為現代社會國家治理提供了經驗教訓。我國古代大一統的國家治理表現為四個重要特點:

[一是國家統一。]國家統一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體系形成的基礎,也是歷代統治者的重要目標。我國歷史上曾數度出現分裂割據的狀況,但無論怎樣分裂,最終都會走向統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權是兩千多年封建國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體系,中央政府通過文書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監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維護中央權威。

[三是郡縣體制。]郡縣體制是中央集權下地方治理體系的概括。歷代封建王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不同層級的行政區劃,如道、路、州、府、省、郡、縣等,由中央委派官員進行管理。

[四是因俗而治。]我國古代大一統的國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也有高度的靈活性,適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狀況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經驗。

考點一?國家統一

一、分裂走向統一

1.國家出現

(1)三皇五帝、炎黃聯盟: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五帝之首的黃帝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

(2)堯舜“禪讓”、禹建夏朝:五帝中最后兩位堯、舜,堯年老時推舉舜繼承其位,被稱為“禪讓”。禹接受舜的禪讓后,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3)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其中陶寺遺址,基本具備了國家初始形態;二里頭文化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2.先秦:大一統思想的醞釀

(1)西周:重要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禮樂制通過規定日常行為規范,是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分封制、宗法制體現天下共主的理念,大一統思想初步形成。

(2)戰國:分裂走向統一

①政治:諸侯爭霸,推動統一趨勢;秦國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奠定基礎。

②民族關系:華夏認同,民族凝聚力增強。

③思想: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后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統一提供了理論武器。

3.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

(1)秦朝:秦統一六國,開創中央集權制、實行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2)漢朝:漢武帝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政治上推恩令、中朝、刺史、察舉制;經濟上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重農抑商;思想上尊崇儒術),積極開拓疆域(北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4.魏晉南北朝:南北方政權分裂,分裂中孕育統一生機

封建國家處于分裂之中:三國鼎立,東晉與十六國的對峙,南朝與北朝的對峙。與此同時,分裂中孕育統一生機,西晉完成國家統一,江南經濟得到發展,民族交融,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5.隋唐:大一統封建國家鼎盛

(1)國力強盛,民族政策開明:隋朝結束南北朝時期分裂割據局面,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局面,國力強盛。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

(2)制度創新: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并得到發展;隋朝開創科舉制;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后期實行兩稅法,征稅標準發生重大變化。

(3)文學藝術輝煌燦爛,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6.遼宋夏金:政權并立,以和為貴

民族政權并立,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南宋與金對峙,先戰后和,總體保持和平的局面,民族交融。

7.元明清:大一統封建國家鞏固發展

(1)元朝:結束遼宋夏金分裂割據局面,實現國家大一統,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推動民族交融出現新高潮(回族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2)明清時期:強化君主專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實行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與此同時,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明朝:處理與蒙古、藏族、女真的關系;清朝:設臺灣府、簽訂《尼布楚條約》、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冊封班禪達賴等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強,遼闊的版圖在清朝前期最終奠定。

二、法治與教化

1.先秦

(1)禮法之爭: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圍繞著德治和法治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法家思想受到各國諸侯的重視。

(2)春秋時期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秦漢

(1)法家思想治國:秦實行焚書坑儒,重用法家思想。

(2)外儒內法: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其思想呈現出外儒內法的色彩,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3)重視律令:秦推動律的編纂。漢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3.魏晉:律令儒家化。統治者開始直接任命儒臣來立法,從而使禮律進一步融合。

4.隋唐

(1)《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2)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3)強化基礎教化:政府推廣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5.宋元

(1)理學: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主張“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

(2)控制科舉與教育: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確立統治地位,控制科舉與教育,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3)深入基層: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北宋呂大鈞兄弟創造鄉約,《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6.明清: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逐漸帶有強制力;清朝鄉約宣講“圣諭十六條”和《圣諭廣訓》,常引用《大清律例》。這樣,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典型例題

例1.(2023.6·浙江卷)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

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滅

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

【解析】據材料“海內為郡縣”“天下……于上”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分裂動蕩,秦統一六國,地方設郡縣,中央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選B項。

【參考答案】B

例2.(2023·遼寧卷)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贝酥I意在()

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

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

【解析】據材料“蒙古、漢人,同屬臣民”“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認為蒙古、漢人都是清朝臣民,不應厚此薄彼,更不能將其視為歧視性的夷,體現了民族平等原則,以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故選B項。

【參考答案】B

例3.(2023·山東泰安三模)兩宋時期,司法官在處理民事糾紛時,雖然分辨是非曲直,卻不輕判輸贏或論罪。為避免今后再生詞訟,多采取折中的辦法,以財產懲罰和補償代替刑罰,做到情與法的內在統一與和諧。這類做法()

A.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B.受到儒家思想觀念的影響

C.體現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說明理學主導統治者意志

【解析】宋代司法官在處理民事糾紛時,注意情與法的統一,這里的情主要是指親情、鄉情、友情等,體現了傳統儒家的倫理價值觀念,體現宋代司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故選B項。

【參考答案】B

考點二?要在中央

一、官僚行政

1.中央中樞演變

2.選官制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時期,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2)軍功爵制:春秋戰國時期,按軍功受爵位。

(3)察舉制:漢代的選官制度,朝廷讓每個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

(4)九品中正制:魏晉時期選官制度,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

(5)科舉制

①過程:隋朝開創,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制度,一直持續到1905年;兩宋時期,科舉制進一步完善,考試程序越來越嚴格;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

②影響:擴大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教育發展。

二、官員的考核監督

1.考核制度

(1)秦漢: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簿。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2)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

(3)明朝

①考滿:對官員任期期滿的考核。

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4)清朝

考課: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監察制度

(1)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地方設監御史。

(2)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

(3)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臺諫合一。

(4)明朝:明清兩朝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行使監察權。

(5)清朝: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

三、文書律令

1.文書行政:秦朝以文書行政,建立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保障政令傳送。秦朝修筑的弛道、直道和五尺道,構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2.驛傳制度: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運輸官府物資;相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四、變法賦稅、戶籍、基層治理

1.秦漢

(1)商鞅變法

①內容:經濟方面廢井田開阡陌;軍事方面廢除世卿世祿制;政治方面建立縣制;思想方面焚燒詩書。

②影響: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賦稅: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加倍。

(3)編戶齊民:漢朝時期百姓編戶入籍后成為“編戶齊民”,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

(4)鄉里制: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鄉、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2.魏晉

(1)孝文帝改革

①內容: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租調制;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

②影響:北魏政權封建化;促進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2)租調制: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授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

(3)黃白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北方南渡而來的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

3.隋唐

(1)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實行的封建土地國有制。

(2)租庸調制: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作用:保證農民生產時間;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

(3)兩稅法:唐后期實行。

①內容: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一年分為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②影響: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4)大索貌閱:隋朝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

4.宋元

(1)王安石變法

①內容:改革科舉制;實行青苗法、市易法等;軍事方面實行保甲法。

②結果: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有些措施欠妥當,執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現象。

(2)免役法:王安石變法措施之一,又稱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3)科差:唐宋元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稅,相似于更賦、力庸。

(4)主客戶:宋朝戶籍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是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5)諸色戶計:元朝時期按職業把戶口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

5.明清

(1)金花銀:明初賦稅分夏稅和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食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

(2)一條鞭法:明朝后期張居正實施。實行賦役合并、一概征銀;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

(3)黃冊:明朝戶籍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4)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雍正帝將丁稅分攤到田畝中,稱“攤丁入畝”,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戶籍作用大為削弱。

典型例題

例4.(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

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

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

【解析】宋朝之前御史臺主要負責糾舉官邪,是監督官吏的官員;諫院的主要職責是規諫,為諷諫君主的官員;而就郭皇后被廢一事,御史、諫官聯合跪求宋仁宗給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得出宋朝御史臺、諫官職權有合一的趨勢,故選C項。

【參考答案】C

例5.(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

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

【解析】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范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故選C項。

【參考答案】C

考點三?郡縣體制

一、演變過程

二、郡縣體制演變特點

1.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

古代的行政區劃原則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山川形便”,一條是“犬牙交錯”,兩者同時運用,對行政管理與政治穩定起了重大的作用。

中國封建社會早期以山川形便為主,越到后來,犬牙交錯的原則越占上風。元朝行省制度與自然地理區劃完全脫節,元代劃分政區優先考慮的是政治因素,是為了破除山川之險,加強中央集權。

2.二級制、三級制居多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層級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秦漢的郡縣二級制轉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州郡縣三級制,前后經過八百年。第二個階段重復了從兩級制到三級制的循環,即隋代和唐代前期的州(郡)縣二級,變為唐代后期和宋遼金時期的道(路)州縣三級,也有大約七百年。第三階段是元明清時期及民國初年,歷時六百多年,政區從多級制簡化到三級制,以至短時的二級制。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以二級、三級居多。

3.上動下穩,縣級政區最穩定

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化很大。因為作為基層一級的縣級政區是直接親民的單位,是維持國家運轉的基本單位,該級政區的長官同是皇帝在基層執政的代表。

典型例題

例6.(2023·全國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

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據材料“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可知,東漢后期,刺史開始成為一州的軍政長官,正式躍升為長史、太守的上級,州作為行政區出現,原本的“十三州”監察區開始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州刺史和州牧權力大增,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故選B項。

【參考答案】B

例7.(2024·江蘇揚州高三開學考試)元朝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行省高級官員分別掌握行政、財政、軍事及司法權等,互相制衡,轄區內宣慰司、路府州縣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遷調、考課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為定制,行省官員定期朝覲述職。這說明元行省制()

A.首創“犬牙交錯”劃界原則

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據

C.杜絕了地方官員的腐敗行為

D.造成所握權力大而專

【解析】據本題材料“元朝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行省的高級官員通常有六、七人,分別掌握行政、財政、軍事及司法等權力,互相制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行省制度在疆域劃分、權力分配、議事制度上都有著嚴格的限制,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有效防止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

【參考答案】B

考點四?因俗而治

一、秦漢

1.典客、典屬國:秦朝的機構,典客掌管邦交和邊陲部族事務,典屬國掌管與少數民族交往事務。

2.大鴻臚:漢朝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

3.河西四郡: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4.屯戍:漢朝政府在邊疆地區推行屯戍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魏晉

1.少數民族封建化: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法,推動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

2.民族交融:西晉時期五胡內遷,各族間彼此頻繁接觸,通婚雜居,互相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推動民族交融。在南方,南遷中原人民與東南、西南地區人民交融。

三、隋唐

1.尚書省禮部: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禮部的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

2.鴻臚寺: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負責貴賓接待禮儀。

3.羈縻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隋唐時期在邊疆地區設置羈縻州。

四、遼宋夏金:保留各自民族特色,邊疆內地一體化,學習漢族制度

1.遼的南北面官制

(1)內容: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漢人,北面官負責游牧民族。

(2)作用:肯定保護漢封建文明。

2.西夏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還有本民族的官稱。

3.金的猛安謀克制

(1)內容:平時耕種,戰時出征,是一種兵農合一制度。

(2)作用:增強戰斗力,促進女真族的封建化。

五、元明清

1.元朝: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實行“四等人制”,實行民族分化政策。設置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西藏地區正式納入我國版圖。

2.明朝:管理少數民族中央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工作的提督四夷館。通過貢賜、茶馬貿易與少數民族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清朝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西北地區,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西北邊疆;在西藏地區,冊封達賴與班禪;在西南“改土歸流”。

典型例題

例8.(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庇捎谶呥h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鄙鲜霾牧霞畜w現了唐朝()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

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

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

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充分兼顧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相對落后的現實,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重視對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故選B項。

【參考答案】B

例9.(2024·江蘇南通高三開學考試)明朝藏區政教首領赴京入貢,中央往往賞賜茶葉以還禮,入貢者將茶葉帶回藏區高價出售,史稱“貢回市茶”?!爸T番戀貢市之利……終明世無番寇之患”。貢賜貿易帶來的大量茶葉等也被用于寺院法會,或是熬茶、布施、供獻等宗教活動。藏區赴內地的貢道也逐漸與茶馬商道合流,變成內地物資輸往藏區的通道?!柏暬厥胁琛?()

A.實現藏族地區政教合一

B.實現中央對藏區的直接管理

C.推動藏族地區社會發展

D.消除邊疆地區對中央的威脅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貢回市茶有較高的利潤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此外內地物資通過貢道大量輸往藏區,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內地物資的輸入都推動了邊疆社會的經濟發展,故C項正確。

【參考答案】C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