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3 專項訓練

2023-03-25 07:46許以智
關鍵詞:火藥材料文化

許以智

一、單項選擇題

1.《尚書·皋陶謨》記載了舜帝與皋陶、大禹關于政務的討論。皋陶說:“在知人,在安民?!贝笥碚f:“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薄渡袝ぬ┦摹芬仓赋?,“天矜(同情)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

A.反映出先秦統治階層代表人民利益

B.表明仁政理念得到踐行

C.體現“敬天保民”成為西周治國之道

D.說明民本思想由來已久

2.《尚書·召誥》引周公說:“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边@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敬天保民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尊禮尚德

3.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界出現了繁榮局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主張以“法”治國。說明這些思想家都()

A.努力恢復西周制度

B.代表舊貴族的利益

C.適應封建社會要求

D.追求理想社會秩序

4.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風貌各有特色,如齊系文字溫柔凝重、燕系文字質樸簡率、楚系文字華麗浪漫、秦系文字嚴謹規范,而韓國、趙國、魏國的文字修長勁利。據此可知()

A.漢字是華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傳統文化蘊含和而不同的氣質

C.韓趙魏三國文字書寫效率相對較高

D.文字不同源導致漢字體系出現分化

5.漢代音樂理論將“五聲”(宮商角徵羽)的音聲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聯系。鄭玄認為“宮屬土,土居中央,總四方,君之象也。商屬金,以其濁,次宮,臣之象也。角屬木,以其清濁中,民之象也?!薄稑酚洝分杏涊d“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边@一說法()

A.借助天人感應思想重建禮樂制度

B.體現了音樂的倫理教化功能

C.順應了獨尊儒術的現實政治需要

D.反映了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

6.《五行志》將各種災害和怪異納入經學解說范疇,以災異言人事,以天道說治道。中國古代25部正史中,有18部修纂了志書,其中有13部修撰了《五行志》。這反映了在古代()

A.陰陽五行學說影響國家治理

B.政府重視對自然災害的研究

C.鬼神論深刻影響史書的修纂

D.儒學深刻影響官方意識形態

7.北魏宣武帝時期(公元499—515年),彭城王元勰“撰自古帝王賢達至于魏世子孫……名曰《要略》”。孝明帝時期(公元515—528年),宗室元暉“招集儒士崔鴻等撰錄百家要事,……上起伏羲,迄于晉,凡十四代”。由此可見,當時()

A.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B.華夏歷史認同得到了發展

C.史書編撰體例不斷創新

D.游牧民族封建化不斷加強

8.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發揚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創作方式,大力提倡“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的新樂府創作,寫下了《秦中吟》《新樂府》等辭質、言直、事核、體順的作品,希冀以此實現“見之者易諭”“聞之者深誡”“采之者傳信”的微諷之效。這一做法()

A.說明經世致用思想影響深入人心

B.批判理學空談并開創了樸實學風先河

C.滿足了彰顯皇家氣象的現實需要

D.將儒學復興與詩文載道功能有機結合

9.唐宋詩詞雅俗共賞,家喻戶曉,蘊含積極進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救治天下的責任意識,誠摯友善的情感體驗,追問生命內核的終極關懷。據此可知,唐宋詩詞()

A.彰顯對人文精神的追求

B.推動了現實主義文學高峰到來

C.體現了多元的思想觀念

D.汲取了非主流文學體裁的優點

10.唐代時,各國使者、教派所帶來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時唐朝的律令制度、漢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東亞乃至東南亞,其文化影響甚至遠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東地中海一帶)等地。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B.深受外來文化影響

C.政治制度優越先進

D.包容開放影響世界

11.據下表可得出()

A.人口遷徙民族交融

B.中華文化的影響輻射力

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

D.東亞文化圈觀念的增強

12.朱熹認為:“科舉之習,蓋未嘗不談孝悌忠信,但用之非耳?!惫?181年陸九淵訪問朱熹時,陸講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陸九淵年譜記載“……當時說得來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朱熹)深感動,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這說明()

A.科舉制完善推動儒學思想的發展

B.宋代儒學強調存理滅欲

C.兩人在道德修養方式上觀點一致

D.理學思想維護專制統治

13.據統計,宋代300余年共修訂20多次歷法,每次修訂都需不同機構互相驗證,確保不失分毫。沈括在擔任提舉司天監時寫成了《熙寧晷漏》一書,對后世天文觀測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從側面反映出宋朝()

A.形成完善的科學研究體系

B.政局穩定推動天文學發展

C.統治者比較重視農業發展

D.社會風氣崇尚開放和自由

14.元代科舉取士強調明經,四書五經以朱熹的注釋為準,取消漢唐以來辭賦取士之法,于是官方欽定的朱學風行海內,從太學到鄉學,多以誦講朱學為主。這反映出當時()

A.進士科不再是主要考試科目

B.程朱理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

C.儒生的社會地位逐漸在提高

D.理學的社會影響力迅速增強

15.顧炎武編修《肇域志》,“先取一統志,后取各省府州縣志,后取二十一史參互書之”,內容上遍涉邊防、要塞、農田、水利、賦役、糧食、屯田、礦產、交通等與現實生活、百姓利益相關的問題,密切聯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這表明顧炎武()

A.改變了學術發展方向

B.注重歷史研究

C.重建了儒家思想體系

D.倡導經世致用

16.西方傳教士湯若望“以學術輔傳教”,通過修歷得到順治帝賞識。順治帝在《御制天主堂碑記》中宣稱:“自古帝王膺承歷數,協和萬邦,所務者,敬天勤民之事,而其要莫先于治歷,定四時以成歲功,撫五辰而熙庶績?!睋丝芍?,順治帝“修歷”的主要目的是()

A.改變傳統華夷觀念

B.指導農時以安天下

C.學習西方科技文化

D.勤政愛民以人為本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枝芬芳獨放的奇葩,而中國古代健身術則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健身學崇尚禮儀,偏重道德倫理,主靜不主動,認為人身是一個完整的小天地,人的心態如何,對于整體的損益興衰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養生學家們特別強調養心、養神、養性、養德,注重調攝情志,陶冶情操。同時認為,人生活于自然,更不可能離開自然環境,在人類生活的天地里,人無時無刻不在與天地自然界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自古以來健身有千法,但最基本的法則是要合于自然。大道以自然為家,以無心為心。健身之術無須遠求,只要在飲食、起居、行走坐臥之間,時時留意調攝,就會受益無窮。

——摘編自王德峰李福光《中國古代健身術初探》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健身術的主要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

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腥A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它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撕箅m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不斷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它的完整性而沒有打破。

——摘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戰國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著差異。秦始皇有匯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沒有成功。到漢武帝執政時期,經過數十年的多次戰爭,地方的分裂勢力基本肅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大體上完成了匯合的歷史過程,“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局面才得到實現。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政策,結束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確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學中的主導地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君主集權政體,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有共性,也有個性。比如,西漢統治者主要實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實行科舉選拔人才外,還重視思想文化的內外交流,以及境內各民族交融所產生的文化創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將中華古代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兩宋時期,伴隨著皇權強化與選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書院制的成熟,中華文化更加深化。

——摘編自張豈之《試論中華文化何以連綿不斷生生不息》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文明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學者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說:“任何一個帝國、教派或名人的力量,都無法比這些發明更能支配和影響人類生活?!狈▏⑸飳W家、化學家巴斯德(1822—1895年)說:“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因為它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p>

【資料夾】

①成書于公元805年左右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原作者已不可考,但普遍認為此書為孫思邈所著)所記載的“伏火礬法”,應該是有史記載中最早的火藥配方。

②彭樹智主編的《阿拉伯國家史》中寫道:9世紀,“硝”被當時的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

③宋代路振的《九國志》中記載,唐哀帝時(10世紀),鄭璠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關于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

④《中國四大發明的西傳及其影響》中記載: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了火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⑤1325年,阿拉伯人在攻打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了一種名叫“火毯”的燃燒彈,它那震雷般的爆炸聲,使西班牙人聞風喪膽,四處躲藏。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

⑥朝鮮的鄭麟趾《高麗史》記載,恭愍王五年(1356年)九月,“宰樞會崇文館閱西北防擊兵仗,放銃筒于南岡,箭及順天寺南,墜地無羽”。這是高麗有明確文字記載開始使用與火藥齊射的箭的著述。

⑦恩格斯指出:在歐洲的著作家中,羅杰·培根大約在1216年在他的《論魔法的荒誕》一書中根據翻譯的阿拉伯人書籍最先提出了相當精確的火藥配方,但是在這以后整整一百年,西方各國還不知道使用火藥。

(1)在上面的資料夾中選擇可以作為依據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描述火藥的傳播路徑。(要求:寫出傳播路徑并用具體材料佐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簡評火藥應用的歷史影響。

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傳統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是對立統一的。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的主張把傳統文化的統一性推向了極致。但事實上,統治者宣揚的“吾家治國之道,霸王道雜之”,又使它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就先秦而論,從周人對前代的維新,到孔子對周禮的重新解釋;從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發展,到荀子對先秦百家爭鳴的總結與融合,傳統文化又經歷了繼承性與變革性的過程。古代中國雖歷經戰亂、分裂和王朝更替,但傳統文化從未中斷,總是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包容性又利于中華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摘編自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根據材料,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特征”,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合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見29-32期)

猜你喜歡
火藥材料文化
神奇的火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土木工程材料的認識和應用
火藥的來歷
“火藥弟弟”
誰遠誰近?
新材料贏得新未來
最美材料人
材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