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量感”培養的基本策略

2023-03-25 14:41侯崢
數學之友 2023年23期
關鍵詞:量感體驗

侯崢

摘 要:在量感的教學中,不少老師存在弱化體驗重知識傳授、重教學結果、重機械性重復練習的問題.筆者針對這些現象提出培養量感的策略:創設有效情境,激發量感需求;經歷深層體驗,建立量感表象;注重梳理溝通,建構量感體系;立足生活應用,助推量感生長.

關鍵詞:量感;體驗;量化思維

“量感”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增加的一個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所謂“量感”,是關于量的一種直覺,它不僅有感,而且有悟.

量感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事物與解決問題的習慣,對學生形成抽象能力,提高應用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一線教師加強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

1.1?創設有效情境,激發量感需求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精選真實、新穎、富有趣味的素材,盡可能地把抽象的單位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能激發學生“量感”需求的生活情境,經歷認知沖突,形成對“量”的感悟,不斷豐富“量感”的情感體驗.

教學《秒的認識》一課,筆者為了培養學生對時間“量”的感知,除了引導學生觀察指針的轉動,還組織視聽活動讓學生感受時間的長短,初步形成時間量感.比如,導入部分筆者將“神州八號”飛船的發射場景作為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更小時間單位的思考;接著,筆者以春節聯歡會背景中的11時59分的倒計時與12時的對比,喚醒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深刻體會秒的意義,初步形成秒的量感,為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動中,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秒”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真實情境,促使學生體會計量單位統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培養量感,感悟時間計量單位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1.2?經歷深層體驗,建立量感表象

量感是借助于數、以計量單位為基礎對現實事物的多少、大小、長短、粗細、輕重、快慢等量態的感性認識.因此,量感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觸覺,感知度量對象,在豐富的體驗中獲得度量單位的直接感覺,不斷加深對度量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帶領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感悟、體驗“量”,建立其清晰的表象,培養度量意識,孕育自身的“量感”.

筆者在執教二年級《千克與克》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概念,課前,筆者布置“我是生活小能手”的任務:利用周末時間走進超市、菜市場等地,調查物品的質量,找一找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哪些物品是用千克作單位,并體驗每種物品拎在手上的感覺,經過觀察與體驗,通過明確指向性的實踐活動,強化“克”與“千克”的概念,深刻體會量感.課堂伊始,老師讓學生匯報調查結果后,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鹽、糖、橘子、蘋果等物品,先小組合作,估一估、說一說物品的質量,然后再稱一稱物品的質量,填寫在學習記錄單上,最后再掂一掂每個物品的質量,充分感知1克、1千克的質量,通過反復的體驗、感受,逐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接下來,筆者還讓學生估計1千克的雞蛋、橘子、蘋果有多少個,然后進行當場驗證.課末,筆者又布置了一個體驗活動:了解自己與父母的體重,進行比較.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經歷了“估—看—摸—掂”的過程,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物品1千克有幾個,讓1千克有了可以感知的參照物,并且可以通過相應的參照物去類比與估測,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獲得豐富的量感表象儲備.

再如,筆者在執教《千米的認識》這個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感悟到小學階段最大的長度單位,更好地理解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筆者設計了一個深度的體驗活動:以學校為中心,根據學生不同的回家路線,選擇幾條1千米的線路,明確告知起點與終點,讓學生用上學或放學的時間經過這個路段,感受1千米有多遠,統計需要的時間與走的步數.鼓勵學生多走幾次,然后在課堂上交流感受.學生通過這樣的體驗,不僅提升了對千米這個量的感知,而且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生活樂趣.

1.3?注重梳理溝通,建構量感體系

數學知識是一個結構性的整體,教師應該對計量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不僅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要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系,將核心知識連“點”成“線”,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結構化思維和理性思考,拓寬認知視野,淬煉量感.

1.3.1?類比遷移,促結構生成

計量單位之間總是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學策略也是相通的,教師要用聯系的眼光,抓住知識間的共性,進行知識的比較、溝通,引導學生將數學的思想方法、積累的活動經驗遷移轉化到新知的學習中,能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梳理,構建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的“量感”經歷數學思維化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筆者在執教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教學中,通過教材分析,認為應該以度量的思想去培養量感,由一維的長度單位到二維的面積單位再到三維的體積單位,它們的本質都是:相應度量單位的累加.為此,筆者按照“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反復體驗,建立量感—疊加單位量,尋找標準—估測應用,發展量感”的路徑來學習,不斷積累學生的度量經驗,使他們感受到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斷深化對度量單位的理解與把握.到六年級時,可以把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融合比較,形成一套完整的單位體系,便于理解與記憶,真正建構起“量感”體系.

1.3.2?全局視角,促整體推進

教師可通過主題活動或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運用中讓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關聯,感受度量單位之間的關系.比如筆者在執教《時、分、秒》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分”,培養量感,筆者組織班上的學生開展了“1分鐘時間你能做什么”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把體驗結果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上與小伙伴進行交流.學生的探究活動多種多樣,有科普類:1分鐘心跳80下,1分鐘眨眼12次,1分鐘人體會有3億個細胞死亡;有體育類:1分鐘可以跑300米,1分鐘可以做25個仰臥起坐,1分鐘可以跳繩110下;有學習效率類:1分鐘可以讀500個字,1分鐘可以寫70個字.通過這樣的體驗式實踐活動,巧妙地把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實踐活動,構建了一個生長式的探索空間,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測量的意識,提升了量感,也為今后學習其他時間單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立足生活應用,助推量感生長

量化思維是指能用定量的方法,去分析與解決生活問題,并形成相應的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量化思維水平的高低,是檢測學生量感發展是否良好的重要表現之一.學生對量感有了深刻的體驗后,接下來可以回歸生活,教師可以落實多樣的估測,鼓勵學生利用生活情境感悟量的大小,培養量化思維.比如學完《面積單位》,當學生已經明晰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量感表象后,引導學生估測課桌、教室、學校、廣場的面積,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面積大小有初步的概算,最后用面積單位度量的方法進行驗證估測結果是否接近準確值.在這些操作中,學生應用的是之前形成的量感,積累的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的是量化思維.通過不斷地對比、參照、修正,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加深刻,不僅感受到估測的必要性,而且幫助他們找準量感的生長點,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量感.

2?結語

總之,量感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量感的建構依賴于豐富的度量經驗,依賴于單位度量與解決問題的經歷,只有充分經歷了觀察、探究與體驗,強化動手操作,積累豐富的“量”的活動經驗,學生的“量感”才能得以螺旋式地深入與提高,才能真正讓量感內化于心,自然生長,形成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劉旭東.豐富數學經歷邁向深層體驗——例談小學生“量感”培養的基本路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8):98-100.

[3] 娜仁格日樂,史寧中.度量單位的本質及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18,27(6):13-16.

[4] 鄭大明.數學眼光的基本表現及其評價——基于數感、量感、形感的思考[J].小學數學參考,2021(29):3-6.

猜你喜歡
量感體驗
我國中小學數學量感研究綜述與展望
兼收并蓄
數學實驗賦予兒童“量感”以生長的力量
依托教材培養學生量感的新視角
體驗式學習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運用
談數學教學中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淺談演員“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的轉化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