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學堂教育史料鉤沉

2023-03-26 10:14趙潔瑋陳媛安容姚星成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樂歌學堂學報

趙潔瑋,陳媛安容,姚星成,曹 浩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漸”“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潮的影響下,擔負“啟蒙”“救亡”學堂普遍建立,據統計:1907年全國有中學堂398所,各類小學33605所,大約百萬學生在新式學校接受普通教育。當時的教育理念在學堂通過樂歌文化這一形式廣為流傳,學堂將現代國家觀念、國民意志在教育中進行表達,在教育中對現代文化進行傳播。

1 清末民初學堂教育研究趨勢概述

知網收錄了自1982年以來的2136篇清末民初學堂教育相關文獻,其中學術期刊論文1233篇、博士論文89篇、碩士論文638篇、國內會議46篇、國際會議11篇、報紙3篇、圖書3部。從1998年開始,清末民初的學堂教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研究者們對學堂的體制、類別、影響、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熱度居高不下,我們可以從文章發表趨勢圖中窺見一斑(詳見圖1)。收錄的第1篇相關文章是林乙烽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上刊登的《清末民初的中小學教育》(1982-06-30),文章論述了清末學校與科舉雖相輔而行,但清朝封建統治者對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并不重視,民初私人設學風氣使得中小學教育得以發展;王笛在《中國農史》上發表的《清末民初我國農業教育的興起和發展》(1987-04-02),論述這一時期因為清廷實行新政進行教育改革推動了近代學堂的出現,而農業學堂在提倡農學、振興農業,促進農業教育有著積極作用;張友剛、尹紅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發表《清末民初時期的音樂教育》(1989-12-31),文章對1898-1919年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教育體制、音樂教育內容、音樂教育方法等方面變化進行了較為深刻的論述。

圖1 研究趨勢圖

2 清末民初學堂教育研究主題概述

學堂教育的萌芽、確立到風靡一時并非一人之功,也非一蹴而就,它與當時社會發展的各個因素息息相關,反映出當時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在知網上我們發現在撰寫的清末民初的教育文章有1069篇、對女子教育的文章有21篇、對該時期黑龍江這一地域的教育研究有14篇,對于留學生的教育研究有13篇。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這一時期教育思想、宗旨的研究

清末民初這一時間階段不但是中國社會轉折時期節點,也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節點,盡管清末民初的教育方針發布時間前后相距不足七年,卻因為經歷了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為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而不可避免烙上了時代印記。梁爾銘在《教育學術月刊》上發表《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及其階段特征》(2015-05-15)中指出:“中國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持續的進程,當今教育現代化實際上是晚清以來教育現代化的延續”。在知網上對于清末民初這個時間節點的教育文章有138篇,關于新式學堂的文章有28篇,新式教育的文章有26篇(詳見圖2)。其中劉正偉、薛玉琴在《浙江大學學報》發表的《清末民初蔡元培對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傳播》(2012-11-10);陳鵬在《歷史教學》上發表的《清末新政前后的黑龍江少數民族教育述評》(2007-09-16);楊齊福剖析了新式學堂教育帶來的進步因素,而吳敏霞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上發表的《清末民初新教育“轉型期綜合征”之探析》(2013-11-14)則探析了該時期教育的不足;楊天平在《教學研究》上發表《簡論晚清至民初的教育宗旨》(2002-04),文章論述了中晚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與民初政府的教育宗旨既有一脈相承與相似之處又有本質的區別與差異。

圖2 研究學科分布圖

從傳承聯系來說,晚清與民初的教育都是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全國教育的管理而采取的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分體現了不同歷史階段國家的教育意志及其關于教育發展的總目標、總政策和總綱領;就二者的區別來看:清末的教育宗旨體現了封建主義的性質特征,側重于對受教育者的目的和要求;民初的教育宗旨具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色彩,更加偏向于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內容和措施。

2.2 這一時期教育與學堂樂歌文化的關系研究

中國教育現代化在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因為西方教育的傳入而興起,新式學堂的興辦使得學堂樂歌文化在教育中得以延伸。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學堂文化中不斷地進行著碰撞與交融,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影響著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和方向。知網中關于清末民初學堂樂歌、留學生、留日學生研究頗多,如汪樸在《中國音樂學清末民初樂歌課之興起確立經過》(1997-01-15);田正平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嬗變中的留學潮流與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1995-05-15);李喜所在《社會科學研究》上發表的《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良性互動》(2004-09-28);畢苑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漢譯日本教科書與中國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2008-05-30);還有學者對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的研究:如汪毓和的《樂文化交融下本世紀上半葉地中國新音樂》論述了20世紀初在近代西方文明影響下產生的、完全不同于中國原有傳統音樂的新型音樂;張靜蔚《中國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珍貴文獻紀念中國音樂改良說發表100周年》《張騫與學堂樂歌》探究了學堂樂歌“新音樂”的意義;張樂《此匪石非彼匪石》、陳聆群《從新披露的曾志忞史料說起》,孫濟南《中國第一部官方統編音樂教材——樂歌教科書的現身與考索》,《李叔同——弘一法大師音樂行止暨研究史料編年(1884-2010)》對學堂樂歌中代表人物、文論的探究。學堂樂歌文化與中國教育之間的關系影響并非簡單的先后交替關系,而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相當長時期內共存和交相輝映。

2.3 這一時期實業學堂、女子學堂、勸學所教育的研究

清末民初興起的“洋務運動”在圖強救國的思想引領下引進西方科技,舉措有廣開機器局、造船廠、練翻譯員、遣留學生等。興辦學堂教育與“興女學”的思潮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知網上關于清末民初實業教育有13篇,實業學堂文章15篇,軍國民教育文章12篇,師范學堂文章25篇、女子師范學堂文章13篇,勸學所4篇。如姚琦在《韶關學院學報》發表的《清末民初實業救國思潮及其影響》(2004-01-30)論述了清末民初實業學堂的實業教育不僅豐富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思想和經濟學說,而且推動了清末民初中國的實業建設和早期現代化進程;賀飛在《景德鎮高專學報》發表的《私塾與學堂:清末民初吉林教育的二元結構》(2012-12-15);陳雁在《人民論壇》發表的《近代中國女性教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2018-03-1);章征科在《歷史教學問題》上發表的《清末民初新式女子教育略議》(2002-02-15)論述了在維新知識分子倡導下,中國女性也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學堂的女學生也成為引領時尚風潮、女人也逐步成為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群。

2.4 這一時期學堂教育與社會思潮的研究

清末民初時期的學堂教育使得中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動,使得通人之學被??浦畬W取代,使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規范前后截然兩分。桑兵發表在《近代史研究》上的《清末民初傳播業的民間化與社會變遷》(1991-12-27);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上的《晚清民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2004-11-30)》;胡偉希在《教學與研究》上發表的《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心態與社會思潮——從清末民初到五四時期的考察》(2007-10-20);郝錦花;王先明在《文史哲》上發表的《清末民初鄉村精英離鄉的“新學”教育原因》(2002-09-29)指出,新式學校的迅猛增加使得“新學”教育機會得到極大的拓寬。取代往日“舊學”教育內在社會整合機制的“新學”教育體制則為新興的紳士階層提供了社會流動資源。

3 清末民初學堂教育當代價值研究概述

清末民初的學堂教育通過樂歌文化,教本教材的浸潤,一步步啟蒙青年學者,使其逐步成長為把握時代方向的新興社會群體。學堂教育以其巨大的社會輻射力使得民主政治思想由少數知識精英群體關注而逐步成為浸潤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普遍思想。

美國人韓國璜在《中國音樂》發表的《清末民初西樂的輸入》(1990-10-01),明確指出西洋音樂在近代中國社會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是一個社會現象而不僅僅只是音樂現象;李伯春、張同生在《淮北煤師院學報》發表的《中國清末民初私塾中的數學教育——兼論數學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94-12-20);石鷗、吳小鷗在《倫理學研究》上發表的《清末民初教科書的現代倫理精神啟蒙》(2010-09-15),在《教育學報》發表的《從有限滲入到廣泛傳播——清末民初中小學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啟蒙意義》(2010-02-25)指出學堂不但是知識傳播的場所、知識傳播的工具,它同時也是思想啟蒙的利器。朱英在《理論月刊》發表的《論清末民初社會與國家的發展演變》(2005-04-20)指出“社會——國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術界探討近代中國歷史發展演變的一個新視角。伴隨著新式教育發展,學堂在多個維度上呈現了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理念,為進一步構建較為完整的民主政治話語體系,展現“新民”理想化的民主政治圖景。

縱觀這四十年來學堂教育的相關研究,我們會發現,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的研究居多,占比為31.93%,處于優勢地位,其后幾位學科依次為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占比12.37%,中國文學9.65%,中國語言文字4.59%,法理法史 3.54%。這些研究都從各自學科上剖析清末民初學堂教育與社會國家之間的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闡明清末民初的社會的發展變化如何在學堂文化中體現新的時代特征,學堂教育如何在各領域拓展社會的發展空間和新的功能。

4 結語

學堂教育不僅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固有的“君主”意識觀念,同時也在塑造著“現代國民”新的世界觀與價值取向。不可否認學堂教育在清末民初的社會與國家的新發展演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成為構建社會與國家之間新型互動關系機制的橋梁,并對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現代“新民”的產生,現代國家意識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只有深度了解學堂教育在清末民初的各個層面的影響,針對當時內憂外患的中外沖突融合的大背景下,探究學堂教育在“知識與制度體系沿革、移植、變更、調適的眾多問題深入探究,才能獲得理解傳統,認識過程,了解現在和把握未來的鑰匙”。

猜你喜歡
樂歌學堂學報
古稀之年上學堂
寄秋聲
龍榆生與錢仁康:新體樂歌的創作實踐研究初探
致敬學報40年
學堂樂歌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之影響
學堂樂歌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寶寶國學堂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深空探測學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