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耕地非糧化研究進展

2023-03-26 22:01董金燕李芳
糧食科技與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非糧化研究內容糧食安全

董金燕 李芳

摘要:依托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采用文獻分析、數據統計、比較分析和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對中國耕地非糧化的現狀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歸納,并對其今后的發展趨勢與重點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研究趨勢上,近年來,耕地非糧化研究進入高發期。非糧化、糧食安全、非農化、土地流轉、耕地流轉、耕地保護這些領域是近年耕地非糧化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內容上,概念較為統一,表征卻不盡相同,其成因分析、外部效應和應對措施已較為豐富。今后要深入對耕地非糧化表征的研究,創新其測算方式;加強跨學科交叉融合和多視角分析研究,向多維度統籌、多層次并重的系統科學視角轉變,與國家重大戰略協同推進,為緩解中國耕地非糧化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耕地;非糧化;糧食安全;研究綜述;研究內容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602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non-grai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Dong Jinyan, Li Fa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literature analysis, data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and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grain" in China, and to predi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foc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research trends, the research on non-grain of cultivated land has entered into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areas of non-grain food security, non-farming, land transfer, arable land transfer, and arable land protection are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 of cultivated land non-grain in recent years.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 concept was relatively uniform, but the characterization was not the same,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external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relatively abundant.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rable land non-grainization and innovate the way of its measurement; strength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ross-fertilisation and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shift to the systematic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nd multi-level concurrent focus, so as to synergise with the national major strategies, and to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to alleviate Chinas non-grain of cultivated lan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non-grain, food security, research overview, research content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主要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農村土地的流轉速度越來越快,但隨著土地流轉的深化,耕地非糧化現象日益突出,擠壓糧食生產并可能破壞耕地質量,這不但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還引發了農村社會的失衡及生態系統的退化等一系列危害,現如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氣候災害的加劇、糧食貿易的封鎖等突發性事件的出現,使得中國的耕地非糧化問題日益突出,遏制中國耕地非糧化已刻不容緩。

2014年,《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在耕地流轉過程中,要避免非糧化。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時也提出,要警惕土地流轉中的非農化、非糧化現象。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提出要牢守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1]。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2]。同年3月,《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也明確提出了要堅決杜絕非糧化,土地經營權流轉要確保農地農用,優先用于糧食生產。雖然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耕地非糧化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耕地非糧化現象依然存在。由此可見,如何遏制耕地非糧化問題已成為政府、學界與公眾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目前,學者們對于耕地非糧化現象高度關注,既有研究在耕地非糧化方面取得頗多成果,主要涉及非糧化的現狀特征、成因分析、驅動機制、影響因素、外部效應、空間分布及治理對策等,但目前關于中國耕地非糧化相關研究的總結性成果仍較少,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耕地非糧化將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研究方向,因此,結合目前的研究現狀,本文采用數據統計、文獻分析、比較分析的方法,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首先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對相關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做了統計性描述分析,其次對中國耕地非糧化的研究趨勢、研究內容(基于概念及表征、成因分析、外部效應、應對措施4個方面)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最后對研究的現狀進行評析,并展望未來研究趨勢。

1 耕地非糧化研究趨勢

1.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CiteSpace是用于探測學科文獻發展趨勢及模式的可視化分析工具,通過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揭示了本學科的研究熱點與演變趨勢,并將其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呈現。本文利用CiteSpace的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分析的時間線視圖對中國耕地非糧化研究的主要領域進行系統研究和總結,并對其發展方向進行預測。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耕地”“非糧化”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發現最早的一篇文章發表于2009年。所以本文搜索時間跨度設置為2009—2023年(檢索時間為2023年7月18日),共得到616條文獻,其中2023年發表文章為76篇。

為保證數據的嚴謹性和結果的可靠性,因2023年發文數量不具有參考價值,所以發文數量年度變化趨勢剔除2023年數據,2009—2022年的發文量趨勢見圖1。鑒于2023年文獻的研究成果代表著最新的研究角度,對研究熱點分析具有重要影響,故在CiteSpace研究熱點分析中,以2009年1月1日—2023年7月18日的616條文獻作為數據分析的樣本。

1.2 發文數量年度變化趨勢

由圖1可知,2009—2022年有540篇相關文獻,其中學術期刊的發文量為359篇,約占總文獻的66.5%,其次為學術會議、報紙等,共148篇,約占總數量的27.4%,而來自博碩士學位論文的文獻數量較少,僅33篇,約占文獻總數的6.1%。

中國耕地非糧化研究可追溯到21世紀初,但2009—2012年,非糧化問題研究較少,年發文量均為4篇及以下。2013年,文獻數量大幅增長,達到16篇。究其可能原因:一是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期通過土地流轉促進規?;洜I,實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但隨著土地流轉的深化,耕地非糧化現象日益突出。二是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國家戰略,關于資本下鄉和農地流轉的政策也隨之不斷調整,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在2014年后耕地非糧化的研究熱度逐年遞減,到2018、2019年,年發文數量減少到9了篇。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新耕用地政策的實施步伐減緩,以擴展和補充為主;二是在研究方法、模式等方面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的數量也出現了停滯。但2020年后發文量激增,且在2022年發文量達到14年間的峰值,發文量達到188篇,2023年僅截止到7月18日已有研究文獻76見刊。原因可能是2020年《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的印發及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堅決防止非糧化,可見非糧化已成為政府部門與學術界的關注焦點。

1.3 研究熱點分析

本文運用CiteSpace對2009—2023年(2023年數據截止到7月18日)的研究論文數據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出了圖 2,其中,節點大小是一個關鍵詞頻數的體現,頻數越高,節點越大。由圖2可看出,非糧化、糧食安全、非農化、土地流轉、耕地保護、人民政府(按節點大小排序)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6個關鍵詞,說明這些領域是近年耕地非糧化研究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在持續推進著。

對圖2的關鍵詞共現結果進行聚類分析,運用對數似然率算法(LLR算法),生成關鍵詞聚類圖譜,選擇時間線(Timeline)后,CiteSpace生成時間線視圖(如圖3所示)。網絡節點數(N)293,連線數量(E)655,中心度(D)0.015 3。在圖譜中,聚類模塊值(Q值)0.626 3,表明聚類結構顯著;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0.838 2,表明聚類令人信服。由圖3可以看出,非糧化、非農化、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等詞是聯系各個領域的重要樞紐,也是研究熱點和結構變化的反應。此外,時空格局、大食物觀等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2 耕地非糧化研究內容

2.1 耕地非糧化的概念及表征

2.1.1 耕地非糧化的概念

由于耕地非糧化這一概念的特殊性,即具有一定的非具象性,使人們很難對耕地非糧化的本質和核心問題進行全面、準確的理解。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耕地非糧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一般指的是除了糧食種植之外的其他農業生產活動,比如占用耕地從事林果業、挖塘養魚等。狹義上則指原本用于傳統糧食作物生產的耕地,轉向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

還有學者將耕地非糧化劃分類型,張穎詩等[3]提出耕地非糧化是指農戶在耕地種植非糧食的農業生產活動,可劃分為食物性生產的非糧化和非食物性生產的非糧化。張惠中等[4]提出非糧化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將耕地轉為非糧食作物種植,屬于種植結構非糧化;二是耕地向其他農用地的轉化,如園地、林地等,屬于農業生產結構非糧化。綜上所述,耕地非糧化的概念目前已較為統一,為耕地非糧化的研究明確了前提條件。

2.1.2 耕地非糧化的表征

雖然目前學術界在概念上已較為一致,但各研究的耕地非糧化表征卻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采用動態變化值和定值來表征非糧化;一類是比率,即非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或耕地總面積的比例(非糧比)和主要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糧經比)以及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糧作比)。

邱樂豐等[5]參考傳統的糧經比概念,利用糧經比的動態變化揭示慈溪市非糧化水平,證實了耕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受到非糧化利用顯著影響;孟菲等[6]采用非糧比的變化量來刻畫非糧化水平,發現“非糧化”在空間上大致表現出由東北向西南逐步嚴重的態勢;張穎詩等[3]、張宗毅等[7]、李婭婭等[8]、常媛媛等[9]和張文芝等[10]以非糧比作為衡量非糧化水平的標準,多為探究非糧化影響因素和時空分異結構;馮遠香等[11]和薛選登等[12]采用糧作比推算耕地非糧化率,分別研究干旱區農地流轉與種植結構變化和非糧化對糧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門檻效應。

綜上,多數研究普遍采用非糧比來表征非糧化,但中國的糧食生產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特征,即各地區之間的耕作方式存在差別,而且現實中農作物實際所涵蓋的土地類型也不一定局限于耕地,因而類似測算結果則很可能與耕地非糧化的實際情況產生偏差。目前已有學者[13]借助耕地面積與復種指數對以上測算方法進行了改良,但因復種指數資料的可獲得性和精確度不夠仍存在局限性。因此,耕地非糧化的表征及測算方法仍需不斷探索和改進。

2.2 耕地非糧化的成因分析

耕地非糧化現象的成因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可以將現有研究成果概括為3個層面,如表1所示。

2.2.1 生產者層面(農戶本身)

耕地非糧化是農戶基于“理性經濟人”視角做出的理性選擇,因此在耕地非糧化過程中的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因素,而糧食生產和非糧食生產效益的差別是造成耕地非糧化的根本原因。非農業人口的轉移步伐持續加快推動了農業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但糧食市場價格上漲速度非常緩慢,導致糧食收入持續下降,甚至出現入不敷出的結果。對比來看,經濟作物價格卻不斷提升,即使經濟作物種植投入成本較高,其利潤卻遠高于糧食作物。在比較利益驅動下,農民傾向于選擇更高農業產出效益的非糧化經營方式。

農民從事非農行業機會增多。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且不斷優化,城鎮對勞動力需求擴大,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隨著農村勞動力的逐步向外流動,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老人無法承擔農業勞作,使得土地很難合理利用,導致勞動力價格上漲和土地撂荒閑置或用于非農建設,致使耕地非糧化現象不斷加重。

農戶缺乏對于種糧的積極性。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糧食作物生產技術停滯不前,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我國的糧食生產,造成了農業生產的非糧化。

耕地的自然環境因素復雜,進而影響農戶的選擇。已有的研究[22]表明,非糧化與耕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如小麥等糧食作物,對土壤品質有更高的要求,而胡麻等經濟作物則更多地選擇種植在低品質的土地上。各地地形地貌存在較大差異,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宜進行機械耕作,因此平原地區種植的多是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糧食作物;而山地丘陵地區的坡度大,機械化耕作難度大,因此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更高。

2.2.2 消費者層面

飲食結構發生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城鄉居民膳食結構升級換代,食物需求多樣化,不再只局限于解決個人溫飽問題,由“吃飽”向“吃好”轉變,消費結構發生巨大改變。居民對主要糧食作物需求不斷下降,對蔬果和肉類等經濟作物需求不斷上升,相應地提升了相關農產品的利潤空間,進而農戶增加耕地非糧化種植以便保證生產供給。

旅游休閑需求增加。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隨著消費者對鄉村旅游的需求增強,休閑觀光方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這一系列設施的建設,必然會占用大量的耕地,導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

2.2.3 政府層面

政府對土地流轉經營主體缺乏引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促使工商資本大量進入農村,并催生了新的農業經營主體,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未對耕地具體種植范圍作出限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亦多采用非糧化的耕地利用方式。且地方政府有著“政治人”和“經濟人”雙重身份,不僅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耕地紅線,同時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謀求地方財政增長,因此在實施國家土地政策過程中,導致了與國家意愿背道而馳的實際行為,為了帶動經濟對土地流轉后非糧化行為的默許反而推動了耕地非糧化發展。

法律制度不夠健全。法律對土地流轉用途規定不夠明確,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我國現行的相關法規只對土地的名稱、價格、起始日期等作了明確的界定,土地流轉形式不規范、內容單一,很難有效解決土地流轉中的現實問題,從而在防止土地非糧化的進程中產生一些管理上的阻力。

補貼政策有待優化。種糧精準補貼力度不足,為了鼓勵流轉出來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當地政府會提供一定的補助,但在糧食種植方面,農民的補貼卻較少,對于土地流轉種植糧食的農戶更少。糧食補貼政策對實際種糧群體來說,其生產成本并沒有減少,且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有不少涉農企業,很難起到對于土地實際經營者種植糧食的激勵作用。

因此,非糧化現象本質是理性經濟的農戶受生產成本變化、種植收益差異等影響所調整的種植決策,而政府政策的模糊推動了耕地非糧化現象的惡化。

2.3 耕地非糧化的外部效應

耕地非糧化導致了多種影響的產生,從經濟學角度看,個別經濟主體的某些經濟行為影響到其他經濟主體利益的增加或減少即產生了外部效應,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表2梳理了國內關于耕地非糧化外部效應的看法。

一方面,適度非糧化有正外部性,其有助于中國一些地區調整農業結構、推動當地農業發展[3],在不能進行有效糧食生產活動的地區,其非糧化進程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的可持續能力,在因城市化受到污染和退化的耕地,種植綠肥、非食用性農作物或建設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的溫室大棚等方法,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生態修復措施。在高度集約化的區域,通過農業結構的空間分布,進行農業非糧食生產的轉變,可以達到多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如“綠色光伏農業”“種養結合”等,其實質是一種科學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或農藝技術[16]。此外,某些經濟作物的生態功能比糧食作物好,且蔬菜、油料等經濟作物對耕作層的影響較小,故采用適當的水旱輪作、用養結合,亦可改善耕地的品質,如果在農林生態體系中合理安排這些作物類型,可作為一種適應性的管理手段,以應付外界干擾,如多作物混合栽培、農林復合經營等,不但可以提高農田的生物多樣性,而且還可以控制病蟲害、促進作物授粉等[23]。農業種植多樣化也有助于農民抵抗極端氣候和病蟲害威脅帶來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能提高農民的生存能力和靈活性[16]。針對城市郊區破碎分散、質量退化的耕地,采用溫室種植等方法,可以使農民和政府達到共贏,從而推動退化土地資源的再利用[24]。

另一方面,耕地非糧化有嚴重的負外部性,一是非糧化導致了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面積的急劇下降[5],導致了玉米、豆薯類等種植面積的下降,造成某些地區的糧食自給率降低[25]。二是非糧食生產過程中,由于使用過多的農藥、化肥以及塑料薄膜等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殘留,由此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加劇,并引起一系列生態問題[3,26]。三是在耕地上種植花卉、苗木等,會對土壤耕作層造成嚴重的損害,使耕地產量下降,導致未來的糧食生產難以恢復,進而影響糧食的穩定、可持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用地布局與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耕地生態環境效應的變化,從而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構成威脅[3,16,25]。

因此,雖然適度的非糧化有其正外部性,但大多數正外部性均有前提條件,且目前非糧化的現象已嚴重惡化,其弊端遠遠大于所帶來的好處。

2.4 耕地非糧化的應對措施

目前,基于非糧化對耕地品質的影響,對不同類型的非糧化進行了劃分,并給出了相應的控制對策[20],此外,以下三點是最有代表性的應對措施。

因種糧與非糧種植存在的獲益差異是導致耕地非糧化根本原因,所以首先應破解種糧比較收益較低這一難題,大量研究主張優化并建立完善的種糧補貼政策[14,17,20,27],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抑制種糧成本過快上漲,確保農民穩定增收,使農民種糧真正有利可圖,以此來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其次,耕地非糧化是農戶自身做出的理性選擇,所以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宣傳和教育,使農民知法懂法,更好地理解農業用地有關法規,讓農戶真正意識到基本農田不得隨意流轉并從事其他生產[14,17]。最后,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相關耕地保護政策、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6,9,14,17-18],又因不同的耕地非糧化行為對耕地質量的影響存在較明顯差異,所以政府對不同非糧化類型,要因地制宜[6,20],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正外部性大于其負外部性的非糧化類型可以保留。

以上是較為寬泛的措施,目前也有學者細分耕地類型,根據不同類型的非糧化采取差別化的應對策略 [28-31],但是中國南北方耕作制度差異較大,各地區耕地使用情況也各不相同,應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恰當的應對措施,科學、合理地管控耕地非糧化行為。

3 結 論

總之,國內學者對中國耕地非糧化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研究成果豐富。但不可忽略的是,現有的一些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

(1)深入對耕地非糧化表征的研究,創新其測算方式。耕地非糧化的表征仍未統一,在計算非糧化作物的耕作面積時會有較大差異,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因糧食生產具有地域性、季節性,作物的熟制、復種指數不同,且實際的農作物所涵蓋的土地類型并不局限于耕地,因此,計算結果與準確的耕地非糧化有一定的偏差。

(2)研究與國家重大戰略協同推進?!笆濉币巹澨岢隽藢嵤安丶Z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未來提出的應對措施應與國家相關戰略相結合,且如今在雙碳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雙重推動下,對耕地非糧化問題的分析也迫切需要從“糧食安全”轉向系統、全面的安全觀轉變。

(3)加強跨學科交叉融合和多視角分析研究,向多維度統籌、多層次并重的系統科學視角轉變。目前,關于非糧化問題的識別和診斷,大多局限于一個學科的角度,不能全面分析不同層面的非糧化效應,提供更有意義的對策。因此,必須結合地理學、資源經濟學和生態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框架,對不同類型非糧化的綜合影響和驅動機制進行深入的探討。從兼顧糧食供給、生態保護、資源效率的視角探究耕地非糧化問題。

參 考 文 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EB/OL].(2020-11-17)[2023-06-17].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22-11/17/content_5562053.htm.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2-21)[2023-06-17].http://www.lswz.gov. cn/html/xinwen/2021-02/21/content_264527.shtml.

[3] 張穎詩,馮艷芬,王芳,等.廣東省耕地非糧化的時空分異及其驅動機制[J].資源科學,2022,44(3):480-493.

[4] 張惠中,宋文,張文信,等.山東省耕地“非糧化”空間分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10):94-103.

[5] 邱樂豐,張玲,徐保根,等.種植結構非糧化對農田氮磷流失負荷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22,34(9):1995-2003.

[6] 孟菲,譚永忠,陳航,等.中國耕地“非糧化”的時空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1):97-106.

[7] 張宗毅,杜志雄.土地流轉一定會導致“非糧化”嗎:基于全國1740個種植業家庭農場監測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5(9):63-69.

[8] 李婭婭,趙小風.基于PVAR的農民收入結構對耕地非糧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8):210-214.

[9] 常媛媛,劉俊娜,張琦,等.糧食主產區耕地非糧化空間格局分異及其成因[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2,39(4):817-826.

[10] 張文芝,程群玉,查香香.可持續發展視角下耕地“非糧化”影響因素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4):9-14.

[11] 馮遠香,劉光遠.新疆農地流轉與種植結構變化分析:基于區域糧食供給安全視角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2):30-32.

[12] 薛選登,谷秀云.非糧化對糧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門檻效應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7):17-26.

[13] 陳浮,劉俊娜,常媛媛,等.中國耕地非糧化空間格局分異及驅動機制[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9):33-43.

[14] 楊紅香,荊彥婷,朱悅.中國耕地“非糧化”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3):33-37+112.

[15] 蔡瑞林,陳萬明,朱雪春.成本收益:耕地流轉非糧化的內因與破解關鍵[J].農村經濟,2015(7):44-49.

[16] 曹宇,李國煜,王嘉怡,等.耕地非糧化的系統認知與研究框架:從糧食安全到多維安全[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3):1-12.

[17] 高曉燕,趙宏倩.工商資本下鄉“非糧化”現象的誘因及長效對策[J].經濟問題,2021(3):92-99.

[18] 王棟.糧食安全視角下河南省睢縣農村土地流轉“非糧化”問題研究[J].糧食問題研究,2022(5):4-8.

[19] 劉航,張莉琴.農地流轉會導致農地利用“非糧化”嗎:基于地塊層面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20(11):45-53.

[20] 任大鵬,彭博.防止耕地“非糧化”的法律規制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7):1-9.

[21] 易小燕,陳印軍.農戶轉入耕地及其“非糧化”種植行為與規模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兩省的農戶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10(6):2-10+21.

[22] 曹俊杰.工商企業下鄉與經營現代農業問題研究[J].經濟學家,2017(9):63-72.

[23] LI L, HU R C, HUANG J K, et al. A farmland biodiversity strategy is needed for China[J].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020,4(6):772-774.

[24] YANG G F, XU R H, CHEN Y, et al. Identifying the greenhouses by google earth engine to promote the reuse of fragmented land in urban fringe[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1,67:2-8.

[25] 孔祥斌.中國耕地保護生態治理內涵及實現路徑[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12):1-10.

[26] SU Y, LI C L, WANG K, et al. Quantify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multi-aspect performance of non-grain production during 2000–2015 at a fine scale[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9,101:410-419.

[27] 謝花林,歐陽振益,陳倩茹.耕地細碎化促進了耕地“非糧化”嗎:基于福建丘陵山區農戶的微觀調查[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1):47-56.

[28] 董秀茹,王迪,劉強.非耕農用地耕種功能恢復適宜性評價模型構建[J].農業工程學報,2023,39(12):226-235.

[29] 程旭東,陳美球,賴昭豪,等.山區縣耕地“非糧化”空間分異規律及關聯因素[J].農業工程學報,2023,39(2):203-211.

[30] 張博涵.耕地“非糧化”利用方式對耕地質量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大學,2021:59-60.

[31] 吳郁玲,張佩,于億億,等.糧食安全視角下中國耕地“非糧化”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9):116-124.

猜你喜歡
非糧化研究內容糧食安全
產糧大縣耕地“非糧化”現象及其防控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我國會展物流研究綜述
我國會展物流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詩經·周頌》的研究綜述
關于圖像處理中幾個關鍵算法的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