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基層擔使命 胸懷世界攀高峰
——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10·15”藝術節綜述

2023-03-31 22:53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央音樂學院考級藝術節

杜 瑩

從中國古代綿延千年的禮樂文明到西方古典音樂跨文化的全球流動,音樂與社會的關系緊密而顯著。特別是百年來中國近代音樂發展的歷史表明,音樂與社會的互動,使源于社會文化變革的音樂對人的心靈與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進而推動社會文化進步、左右社會歷史變遷。作為培養高等專業音樂人才的搖籃,中央音樂學院(簡稱央音)一方面系統化地培養創作、表演、研究音樂和音樂教育的人才;另一方面主動打破“溫室”之墻,策劃、組織多種類型的藝術實踐活動,將經過歷史淘洗的、具有豐厚文化內涵的藝術精品回饋社會。這些藝術實踐活動的舉辦不僅為人才培養注入源源不斷的現實經驗,還為提升大眾精神生活品質、塑造社會文化面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近年來舉辦的一項重要藝術實踐活動,創立于2019年的“10·15”藝術節,積極響應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從創立至今,始終以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為宗旨。藝術節活動從首屆舉辦地延安,逐漸輻射到全國多個省市。五年來,“10·15”藝術節高舉“以人民為中心”的旗幟,集中推出文藝精品,圍繞“教育振興鄉村 藝術服務人民”“新時代文明實踐全國行”等主題,聯合全國藝術院校和院團的力量,結合云端傳播方式,通過音樂展演、音樂黨課、美育大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宣講師系列培訓與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推出了千余場具有較高藝術水平與思想價值的音樂活動,并在全國13個省,17個市、縣、鎮、村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探索開展新時代文藝宣講工作。

2023年10月15日,正值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九周年,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10·15”藝術節再度啟幕。本屆藝術節以“從高原走向高峰”為主題,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無愧于時代優秀作品的追求,延續走出校園、面向社會辦藝術節的思路,將藝術節設定在北京、廈門、昆明多地同時舉辦。與往屆相較,本屆藝術節深掘學院各院系、部門的專業優勢,增大藝術節學術活動分量、擴大藝術節活動容量,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國內交流活動和創作展演三類活動,將學院肩負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文化創新、服務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等多重社會功能均納入到藝術節活動之中。

一、國際學術會議

自然地理中“高原與高峰”的形成是地質活動巨大能量擠壓與抬升的結果,音樂藝術的“高原與高峰”同樣需要精神能量的聚集與創造活力的激發助力。本屆“10·15”藝術節共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國際大會”“第三屆‘碰撞與交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音樂當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第二屆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三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為構建央音音樂學術重鎮添磚加瓦。

(一)第三屆“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國際大會

10月15日,第三屆“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國際大會率先在中央音樂學院拉開“10·15”藝術節的帷幕。本屆大會由中央音樂學院和云南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在北京、昆明兩地接力舉行,大會主題為“傳承優秀絲路文化,構建多彩現代文明”。來自“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50多所聯盟院校的院長,以及眾多學者、青年作曲家和藝術家共敘友誼,共謀合作與發展。

在開幕當天舉行的“文明互鑒 音樂共享”院長論壇上,來自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音樂學院、吉爾吉斯斯坦國立音樂學院、柬埔寨皇家美術大學音樂學院、泰國瑪希隆大學音樂學院、印度新德里音樂舞蹈大學、越南國立音樂學院、阿根廷國立藝術大學音樂學院、烏茲別克斯坦國立音樂學院、蒙古國立音樂學院,以及國內的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哈爾濱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中外院校的院長,圍繞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升級進行了深入探討,分享和交流各自院校在教育教學、國際交流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舉措和成果,希望通過“一帶一路”聯盟院校的合作,加強彼此的交流互鑒。

在為期四天的會議中,北京、昆明兩地還舉辦了“聆聽中國 樂走絲路”開幕式音樂會、“古老的回聲”絲路青年優秀作品音樂會、“絲路音樂匯”專家講座與工作坊、“一帶一路”音樂文化學術交流會、絲路青年創作研討會和“聆聽世界 共創未來”閉幕式音樂會等多項活動,不僅推出了近年來中國青年作曲家以絲路文化為主題創作的系列最新作品,展現了中國、蒙古、加納、印度、越南、緬甸、阿塞拜疆、埃及等國音樂家帶來的不同文化特色的音樂、舞蹈,也為云南省的音樂學術發展、音樂創作,以及對外音樂文化交流搭建了國際舞臺。

2017年,中央音樂學院倡議并成立“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被國家列為“一帶一路”270項成果之一。截至2023年,音樂教育聯盟成員已達61個,包括37所國外院校和24所國內院校。確如中央音樂學院俞峰院長在開幕式發言中所希望,本屆大會不僅成為聯通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橋梁,也是促進各國音樂互鑒、增進彼此間文化認同和互信尊重的紐帶。

(二)第三屆“碰撞與交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音樂當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9年以來,“碰撞與交匯”系列研討會以清醒的問題意識和深遠的世界視角,為全國音樂界同仁與莘莘學子提供了不斷與世界優秀作曲家、學者對話的契機,以促進中外同行在平等、深入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中,不斷打破彼此認知的局限,更新觀念、互鑒共進。

10月20日—23日,第三屆“碰撞與交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音樂當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如期舉行。本屆研討會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研究中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音樂創作‘中國性’研究”課題組承辦,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及其所屬《磬》(CHIME)雜志、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大學世界音樂中心(Center for World Music of the University of Hildesheim)、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大學(Hanover University of Music,Drama and Media)提供學術支持。

來自荷蘭、美國、德國及中國各高校200余位各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匯聚“央音”,以主題發言、單元專題發言、論壇、工作坊多種形式,在友好、自由的學術氛圍中就“全球文化流動下的音樂研究”“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的當下與未來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當代價值研究”“音樂創作的‘中國性’研究”四個議題,以及“周文中音樂創作研究”“反思全球文化流動下的音樂研究”“德國視角下的文化可持續性中的音樂與應用民族音樂學”三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共有150余位學者在29個單元專題中發言。研討會中,主辦方還舉辦了“古韻新聲——山西宮家吹打專場音樂會”“時代回響——中國當代作曲家室內樂作品音樂會”和“弦歌今詠——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著意展現中國當下傳統音樂、中國當代室內樂創作,以及優秀青年演奏家的面貌。

實地采風是“碰撞與交匯”系列研討會的“傳統”項目。本屆研討會采風地點是千年前的世界城市——福建泉州。中外參會人員在領略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文化的同時,體驗了從時空隧道中走來的南音、梨園戲等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文化魅力。

從研討會議題的設定與會議發言內容、音樂會曲目構成和青年演奏家為表演主力軍可見,本屆研討會主辦方在世界視野中聚焦中國、在流動與發展中研究音樂的學術主張,關注地方傳統、關注當代創作、關注青年成長的學術著眼點,以及希望創作者、表演者、研究者相互啟發與激勵,中外同行密切合作為中國當代音樂高質量發展共同努力的初衷。

(三)第二屆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

人工智能對人類當下生活的全方位介入與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現實。而在音樂領域中人工智能的研發正方興未艾。在2021年首屆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召開兩年后,2023年10月28日—30日,第二屆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在中央音樂學院再度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聯合主辦,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藝術與人工智能專委會、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能與音樂信息科技系承辦。大會匯聚全球音樂人工智能、音樂與腦科學和音樂治療等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主任王小勤、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希哈布·沙瑪(Shihab Shamma)、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以及音樂產業、相關企業的代表等,共同探究、分享最新的前沿技術與產業熱點,并致力于推動音樂人工智能“產、學、研、用”的發展,服務北京與國家戰略。

本次會議共設立一場開幕式音樂會,一場大會主旨報告,“音樂與大腦”“音樂的力量——音樂如何促進大腦認知與健康”“音樂人工智能博士論壇”“音樂人工智能前沿”“多元視角下的音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與音樂治療合作前景探索”“音樂人工智能產業論壇”七個主題論壇,一場“衛星會:音樂治療學科發展論壇”,一場音樂人工智能圓桌討論會,以及論文宣講與評選、電子音樂作曲大賽和電子音樂馬拉松展演。來自生物學、心理學、音樂和醫學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學者、音樂家濟濟一堂,不但介紹了各自在音樂人工智能等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而且展現了利用人工智能與腦科學前沿技術創作的眾多作品,可謂是該領域發展現狀與研究水平的一次綜合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元宇宙實驗室的揭牌儀式在本次大會開幕式暨未來音樂會上舉行。本次大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俞峰院長,大會共同主席、中國工程院戴瓊海院士共同為實驗室揭牌。音樂元宇宙實驗室由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共同建設,將在虛擬人表演、音樂虛擬空間等音樂元宇宙領域開展廣泛的探索和嘗試。

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的連續舉辦,不但彰顯了中央音樂學院對藝術與科技交叉學科發展的高度重視,而且為此領域今后的發展打造了一個能持續交流的國際化平臺。

縱觀三個國際會議的活動內容,存有四個方面的共性特征:第一,從“一帶一路”會議對亞非拉音樂教育的聯合,到“碰撞與交匯”會議焦距中國傳統與當代音樂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再到世界音樂人工智能大會著重于人工智能與音樂的融合發展,三個會議的主題既是沿著各專業領域原有研究基礎的繼續前行,也都與國家現今主流文化發展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重傳統的創新性發展、將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重大戰略機遇發展規劃的趨向密切相關。第二,參會者來源地域范圍廣泛、參會人員數量可觀,顯示出三個會議都具有較強的行業與專業的吸引力與影響力。第三,會議活動內容的綜合性強,三個會議都采取發言、研討、演出、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力圖盡可能從多角度、全方位呈現各自研究領域最新的發展動向與研究成果,推動學術創新。第四,會議多設有活動專題,打破以往固有知識壁壘與盲區展開多領域、多學科對話,尋求拓展學術認知邊界、探索跨學科合作,從而創新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社會對復合型專業人才、高層次藝術專門人才的需要。

二、國內交流活動

本屆“10·15”藝術節的國內交流活動,一方面通過舉辦下沉到全國各省市及縣鄉村的、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培訓,將中央音樂學院專業優勢與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相結合,為地方城市文化建設、專業音樂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基礎階段美育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將從全國各地取得的美育工作成果引入央音集中展示,從而表彰與激勵基層優秀音樂教師與工作者,同時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一)授漁計劃——央音“1+1”全國鄉村音樂教師培訓及音樂美育實踐活動

10月15日—21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組織開展“授漁計劃——央音‘1+1’全國鄉村音樂教師培訓及音樂美育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是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支持下,由中央音樂學院發起倡議,牽頭全國各地音樂學院、師范院校和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等24所高校師生,以及各地一線音樂教師和教研員共同實施?;顒又荚诎l揮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的專業優勢,以音樂教育賦能鄉村振興。

本次“授漁計劃”共分兩個階段,采取線下、線上兩種方式進行培訓。第一階段,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24名教師、95名碩士生和本科生聯合全國其他院校師生,分別奔赴28個省市區縣,采取“1+1”的教學團隊形式,開展為期一周的音樂美育文藝志愿服務活動?;顒踊菁敖l村音樂教師,近百所鄉村音樂學校的五萬余名學生?;顒觾热莅ㄩ_展鄉村音樂教師培訓及教學研討、鄉村學校音樂課教學、合唱及學校社團音樂實踐。第二階段,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22名師生,通過線上方式,為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四川等地小學的1037個班級共40745名小學生上音樂課?!笆跐O計劃”借助科技手段,將優質音樂教育資源輸送到全國各地的鄉村課堂,極大地擴展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教學力量的傳播范圍。

本次“授漁計劃”共開展了1767節/次音樂課及學校社團音樂活動,覆蓋全國173所鄉村學校的76925名學生。各小分隊帶隊教師發揮其專業特長,為3899名鄉村音樂教師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及教學研討活動。同時,“授漁計劃”為全國各地的鄉村學校贈送了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考級委員會以及音樂教育學院分別出版的各類合唱書籍686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此次“授漁計劃”實踐活動的舉辦,不僅有益于廣大受助地區教師教育觀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更新與改善,實現了對最基層師資進行培訓的預期目標,同時對于所有參與此次“授漁計劃”的各院校教師與學生來說,也是完成一次由行路而致知、以奉獻而凈心、藉教學而促學的成長與收獲之旅。

(二)中國·PIANO——中央音樂學院廈門鋼琴藝術節

以鋼琴為代表的鍵盤樂的歷史傳承與持續繁榮是西方多聲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典型代表。近代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鋼琴走進中國千家萬戶的社會性普及與專業演奏人才的快速成長并產生國際影響力,鋼琴不但見證了國家經濟與文化發生的巨變,逐漸變為一件具有本土音樂文化特色的樂器,而且成為了體現中國當代音樂文化發展特點的重要標志。為此,如何進一步籌劃與推動中國鋼琴教育的未來發展,成為中央音樂學院思考的一個著眼點。

10月16日—21日,中國·PIANO——中央音樂學院廈門鋼琴藝術節舉辦。藝術節由中央音樂學院、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廈門市教育局、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協辦。此次鋼琴藝術節的舉辦是繼中央音樂學院在廈門成立鼓浪嶼鋼琴學校、中央音樂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廈門鼓浪嶼基地掛牌后,學院助力廈門市文化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化校地合作的又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將鋼琴與地域文化深度關聯發展的進一步探索。

本屆鋼琴藝術節以“突出引領、共話未來”為宗旨,邀請指揮家鄭小瑛,鋼琴家殷承宗、石叔誠、鮑蕙蕎、譚小棠等國內優秀音樂家登臺,共舉辦音樂會、講座、論壇、大師班、音樂進校園和進社區等28場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其中,既包含高水平、專業性音樂會,如開幕式音樂會、“愛樂傳承”老中青三代鋼琴家音樂會、“星·光·璀·璨” 中央音樂學院優秀學生協奏曲音樂會、“華夏新聲”中國新作品音樂會,也有普及性的“愛上鋼琴——中央音樂學院師生走進中小學走進幼兒園”“高雅藝術進校園——中央音樂學院優秀學生音樂會”,以及“管風琴全歷史:跨越時空的對話”惠民音樂會。藝術節旨在以鋼琴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創新鋼琴藝術傳播模式和普及渠道,助力廈門“文化強市”建設。

鋼琴藝術節舉辦期間,中央音樂學院鋼琴名師與著名鋼琴家走進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傳道授藝,先后舉辦石叔誠、諸大明、韋丹文、張欣寧四場鋼琴大師班,以及盛原“關于業余學習和專業學習的若干問題”、常樺“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創作與演奏——紀念勃拉姆斯誕辰190周年”、陳韻劼“鋼琴之王的盛宴——《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全集》解析”、王天陽“近現代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音樂分析的重要性”四場學術講座。老師們富于啟發性的講解與細致入微的演奏指導,為鋼琴學校師生、廈門市音樂教師等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2024廈門國際鋼琴比賽新聞發布會于10月16日在藝術節期間舉行。該賽事是中央音樂學院與廈門市簽署新一輪市校合作辦學協議的成果。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廈門)曾是由文化部創辦、中國最早的國家級國際音樂賽事。中央音樂學院恢復廈門國際鋼琴比賽,意在繼續加強國際間鋼琴演奏高層次交流,推動優秀鋼琴演奏家的涌現。

(三)中央音樂學院考級三十周年美育成果展

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自1993年開始舉辦以來,本著“普及音樂教育、推進美育教育、提高國民音樂文化素養、加強社會主義音樂文化建設和對外推廣中華音樂文化的宗旨”,歷經三十年俯首耕耘,取得了突出的美育教育成果,對推動國家音樂普及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規范化的引導作用。作為學院專業教育的延伸及服務大眾的窗口,近年來“央音考級”肩負使命、銳意開拓,在考級教材內容的更新、考級體系的完善,以及展演展示、藝術教育、考級幫扶、志愿服務及數字化教育等多個方面推陳出新、深耕細作,積極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高速創新發展與大眾對高品質、多樣化音樂藝術教育的渴求。時至今日,“央音考級”已開設鍵盤樂、管弦樂、民樂、聲樂、打擊樂、音樂基礎知識六大類38個專業方向的考試,足跡遍布全國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在內的34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個城市,及8個海外國家。

10月22日,作為“10·15”藝術節一項重要活動,“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三十周年慶祝大會暨中央音樂學院美育教育成果展”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隆重舉行。慶祝大會首先以“央音考級”三十周年宣傳片的形式,通過珍貴的影像,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踐行責任薪火傳承”“跨越山海為你而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桃李芬芳灼灼其華”及“筑夢前行不負韶華”六個篇章,全面回顧了“央音考級”三十年奮斗歷程與美育教育成果,并向三十年來為社會音樂教育普及、美育教育發展做出貢獻的全體音樂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隨后,大會以歌曲聯唱、重奏、合奏及合唱等形式多樣的表演,呈現了考級優秀考生、央音優秀青年教師與校外音樂水平考級評委、來自全國各地考區考點的負責人和考級一線教師同臺演奏的風采。他們以飽滿的情感和對音樂的熱愛表演了包括《梨花頌》《乘著歌聲的翅膀》《花兒與少年》等中外不同風格的20余首作品,其中多首作品選自央音考級教材。

慶祝大會同時舉行了莊嚴的表彰儀式。俞峰院長親自向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三十周年突出貢獻獎獲獎者、優秀考級承辦單位、優秀輔導教師和優秀考官獲得者頒獎,感謝他們長期以來為考級工作做出的貢獻?!把胍艨技墶钡臍v任領導與參與考級工作的專家、考官、一線教師及全國承辦單位代表等近千人參加了本次慶?;顒?。

(四)蘭考古箏進央音

11月15日,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樂器協會、中共蘭考縣委、蘭考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支持,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辦公室、民樂系、考級委員會,及北京央音演藝有限公司承辦的“蘭考古箏進央音”活動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中央音樂學院部分古箏專業師生、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宣講師,以及蘭考箏樂團師生和來自全國多地一線古箏教師共聚一堂,用河南蘭考古箏奏響《盛世華箏》《戰臺風》《焦桐花兒開》《我和我的祖國》,生動展現了央音文藝幫扶的實踐成果。

在活動中,上百家蘭考當地民樂企業的產品及古箏面板的制造生產過程得到了展示。同時蘭考縣委書記陳維忠代表蘭考縣向中央音樂學院贈送了一棵象征著焦裕祿精神的“二代焦桐樹”,并與中央音樂學院領導與教師一同將樹苗栽種在學院操場旁。

2021年,中央音樂學院與蘭考縣政府簽訂校地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成立中央音樂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河南蘭考基地,派駐文藝宣講師常駐當地,設立蘭考央音校外音樂水平考級考點,以及與蘭考縣人民政府共同建立民族樂器發展研究院等,推進蘭考縣美育工作進展,助推蘭考民族樂器產業的發展。此次“蘭考古箏進央音”活動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次有效落地。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黨委書記于紅梅,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陳維忠等出席活動?;顒佑芍醒胍魳穼W院院長辦公室主任兼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歆主持。

三、創作展演

新時代以來,中央音樂學院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內容與精神為指導,尤為重視原創音樂作品的孵化與推廣。學院不僅成立了音樂創作中心,并以其為平臺積極引導與鼓勵作曲家以優秀的原創作品向“高峰”邁進,還采取作品演出、樂譜出版等多種形式向世界介紹中國當代音樂的優秀作品,傳播能夠代表中國當代精神風貌的音樂精品。

作為本屆“10·15”藝術節的重頭戲之一,10月23日晚在學校歌劇音樂廳舉行的“禮贊新時代——中央音樂學院創作中心‘以人民為中心’專場音樂會”便是學院新近原創作品的一次集中亮相。俞峰院長親自執棒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和合唱團,上演了央音人工智能作曲系統創作的《序曲》、常平《萬里河山》、李小兵《美麗中國》、郭文景《眾志成城》、王丹紅《山水歡歌》、張帥《云帆遠航》、賈國平《萬古江河》、葉小鋼《消失的銀杏》、郝維亞《你在我們的歌聲里》、郭小虎《壯美延安》、張帥《雪花》、郭小虎《今朝》、常平《領航》。整場音樂會氣勢恢宏,演奏與演唱方面均有高水平的發揮,是學院作曲、音樂人工智能研發以及多個表演專業發展水平的整體呈現。

本場音樂會的13首曲目,是從近年來學院眾多原創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作品。其中既有人工智能時代音樂與科技跨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也有被人民群眾廣為傳唱的“新時代新民歌”《壯美延安》、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主題曲《雪花》、謳歌人民堅強樂觀的《眾志成城》,更有關注生態環保問題的《消失的銀杏》和展現人類艱辛歷史發展過程的新創力作《萬古江河》。音樂會曲目不乏少數民族文化的清新之風、新時代人民大眾的豪邁氣度,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時代性、思想性與藝術性,充分體現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關注現實、關注歷史和關注人類的人文關懷。作曲家們用自己的音樂闡釋了他們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解:只有創作真正貼近人心、富有真情實感并技藝精湛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成為人民喜愛并經久流傳的經典。

從季秋到初冬,為期一個月的第五屆中央音樂學院“10·15”藝術節在世界友人、全國各相關單位、全院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圓滿落幕,但藝術節在世界各個角落、全國各個城市與鄉村播下的友誼與音樂的種子正在發芽。它們必定和中央音樂學院的蘭考泡桐樹苗一樣,在音樂文化交流與文藝事業育才樹人的沃土上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猜你喜歡
中央音樂學院考級藝術節
遇見藝術節
以《進步日報》看中央音樂學院初創歷史原貌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見藝術節
中央音樂學院2020年新年音樂會
中央音樂學院·延安“10·15”藝術節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海報
《走近音樂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告訴你 藝術讓人學會感受幸福
2017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鋼琴學習與“考級”芻議
人民音樂出版社推出國內首套《陶笛考級曲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