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

2023-04-08 13:12胡元輝翟洪波
林草政策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對策建議中國

胡元輝 翟洪波

摘要:防沙治沙對于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文中總結了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中國防沙治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條可供中國未來防沙治沙工作參考的建議:1)科學防治、分類施策;2)依法防治、綜合治理;3)保護優先,適度利用;4)多元投入,全民參與;5)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防沙治沙;模式和技術;對策建議;中國

中圖分類號:S7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9546(2023)02-0027-06

DOI: 10.12344.lczcyj.2023.05.22.0006

胡元輝,翟洪波.中國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林草政策研究,2023,3(2):27-32.

Reflections on Sandification Control in China

Hu Yuanhui Zhai Hongbo

(Asia Pacific Forest Network Management Center,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Sandification contr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sandification control,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sandification control is facing in China. On this basis, 5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sandification control in China, including:1) Science-based control of sandification with appropriate decision-making for specific issues; 2) Controlling sandif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to achieve integrated governance; 3) Protection prioritization with a focus on proper utilization; 4) Multi-sourced investment through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and 5)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words: sandification control; model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 China

地球大約形成于46億年前,地球形成后大約24億年有了大片沙漠[1-3],森林最早約形成于3.6億年前,直立人約在20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原生沙漠的形成與人類無關,是地球氣候和地質變遷的產物。但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目前全球超過25%的土地出現荒漠化與退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長年飽受沙害之苦。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影響。經過 70 多年的生態建設,中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防沙治沙的目的是把人類文明形成以來,原本是森林、草原的區域恢復成植被;而對于那些早于人類出現的原生沙漠,則更強調科學防治及其與山水林田湖草的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本文將梳理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中國未來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論參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1 中國防沙治沙的主要成就

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啟全民造林治沙行動;1978年,啟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98年后,相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工程;2002年,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08年,全面啟動并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特別是在2002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明確提出要預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70多年來,中國已總結出100多項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技術,這些技術在亞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推廣應用。中國為防沙治沙推出依法治沙、政府主導、科技支撐、工程帶動和榜樣激勵等一系列較為成熟的防沙治沙制度和經驗,總結并推廣了一大批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化學治沙、綜合治沙和機械化治沙的實用技術,為國際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4-5]。當前,比較成熟的典型防沙治沙技術模式包括科爾沁沙地生物經濟圈技術模式、渾善達克沙地樟子松造林治沙技術模式、翁牛特旗道路分割治沙技術模式、低覆蓋造林治沙技術模式、黃河凌汛水治沙生態模式、穿沙公路沙害防治技術模式、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模式、沙漠鎖邊林帶治沙模式等。

自1994年開始,中國已連續組織開展了6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監測。根據第6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截至2019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57.3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78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7.58%;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27.92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91%。調查結果表明,中國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面積持續“雙縮減”,程度持續“雙減輕”,沙漠、沙地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持續“雙提高”,沙區生態狀況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態勢,荒漠生態系統呈現“功能增強、穩中向好”。在政府主導和全民參與下,中國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并重的荒漠化防治道路,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6-8]。2017年,中國成功舉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從習近平主席宣布愿同蒙方(蒙古國)探討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到宣布愿同阿方(阿拉伯國家聯盟)設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一系列荒漠化防治的國際合作已成為中國外交的綠色名片。

防沙治沙對于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全球生命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2 中國防沙治沙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中國防沙治沙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中國重度和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1.05億hm2,林草植被低于30%的沙化土地1.10億hm2,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0.28億hm2,這些土地均需進行保護與修復。在已治理的0.25億hm2沙化土地中,初步和中等治理的面積占比為93%。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局部仍在擴展,騰格里、烏蘭布和的流動沙丘侵入黃河,西北許多工礦企業、交通道路、居民點等周邊的沙化危害仍然較重[9]。目前,中國防沙治沙工作中還存在用錢用水用地等要素保障不足,國家補助標準低、林草部門統籌協調難度大、工程項目管理不盡完善、生態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此外,對防沙治沙的認識依然存在誤區,具體體現在以下3方面:

1) 混淆沙地與沙漠。長期以來,大部分從業人員誤將沙漠與沙地混為一談,對其采取相同的防治措施。實際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表1)。中國有8大沙漠,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沙漠多分布于干旱、極干旱的地區,其年均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下,主要是由于自然而非人為因素形成。中國有4大沙地,分別是呼倫貝爾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和毛烏素沙地。這些沙地并非原生沙漠,多分布于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地區,歷史上多為草原或森林草原植被,但由于長期人為活動導致沙化。沙地多為干旱和半旱區,防治措施主要是生物措施,植被應以灌木為主,植被蓋度不能過高,要確保植被靠天然降水能穩定生長。沙漠多為極端干旱區,有植被的區域需要灌溉,應主要在河流、綠洲、公路、居住區周圍等重點區域進行針對性防治,采用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防治措施,防治重點是阻止“沙進人退”。

2) 試圖征服或改造沙漠。有些人認為沙漠是地球的癌癥,必須去除,甚至誓言將全球的沙漠都變成綠洲。實際上,沙漠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草原、濕地一樣,共同構成了地球上多彩多姿的生態系統。地球上陸地的面積只占地球總面積的29%,約1.49億km2;而沙漠面積3 100多萬km2,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21%[10-12]。人類徹底改造或征服沙漠的行動不僅代價高昂,而且得不償失,是典型的違背自然規律且生態上不合理、經濟上不可行的非理性行為,絕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同時,沙漠中生存著很多耐旱生物,如駱駝、鴕鳥、蜥蜴、沙鼠、胡楊、仙人掌、沙棗、駱駝刺等,它們適應沙漠的氣候和環境,成為沙漠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沙漠全部被綠化改造,一些耐旱的生物基因將因棲息地的喪失而徹底消失。保護荒漠中獨特的生物基因,避免其永久丟失是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義不容辭的責任。

3) 在沙地甚至沙漠中盲目大面積植樹造林。植樹造林是防沙治沙的措施之一,但防沙治沙的目的不是把沙地或沙漠都變成森林。特別是在4大沙地,其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固沙”,就是在沙地中種植那些需水不多的原生植物,用這些原生植物防止沙地蔓延,防止沙塵暴、防范水土流失??茖W治沙的關鍵是“量水而行、以水定綠、綠水平衡”。超越沙地的水分承載力,大面積營造喬木林、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林、大面積破壞原生植被造林甚至引進外來樹種大面積造林、在原本的草地上造林、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流沙上造林,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

3 中國防沙治沙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3.1 機遇

3.1.1 防沙治沙工作受到高度重視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中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還強調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取得更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特別是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科學決策,明確了新時代“三北”工程的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務。這三大區域是未來中國防沙治沙的主戰場,是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脊梁。

中共中央對防沙治沙工作空前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防沙治沙事業擘畫了宏偉藍圖,這是中國防沙治沙工作最大的歷史性機遇。

3.1.2 已摸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1978年,為解決“三北”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問題,中共中央決定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啟了中國大規模治理風沙、改善生態的先河。45年來,中國持續推進荒漠化治理,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對沙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治理,打造了一系列亮麗的“綠色名片”。中國嚴格貫徹落實防沙治沙法,充分發揮林長制引領作用和防沙治沙責任機制作用,通過規劃先行、工程帶動、全民參與、示范引領、深化國際合作等一系列舉措,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為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模式。

3.1.3 全社會已基本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長期以來,廣大沙區干部鍛造了艱苦奮斗、久久為功的治沙精神,涌現出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牛玉琴、王有德、石述柱、殷玉珍,及“時代楷?!卑瞬缴场傲蠞h”三代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新疆柯柯牙、內蒙古庫布齊、陜西延安、甘肅民勤等一大批綠色典型,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社會已基本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3.2 挑戰

3.2.1 氣候變化風險日益加大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1951—2020年,中國地表年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溫0.26 ℃[9],升溫趨勢明顯。氣溫不斷升高,造成干旱、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事件呈多發趨勢;冰川萎縮會導致內陸河流徑流減少,對綠洲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

3.2.2 自然地理環境特殊

中國秋冬季節盛行西北風,但由于中國北臨沙漠、沙塵多發的蒙古國,干旱嚴重的中亞五國中有3國與中國接壤、有2國與中國距離較近,致使跨國境沙源點多面廣。同時,中國北方多為高原盆地,地勢開闊,冷空氣長驅直入,極易形成風蝕環境;400 mm等降雨線以西以北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水資源相對較少且分布不均,植被覆蓋率低,土壤質地疏松,容易形成沙漠或沙地。

3.2.3 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大

中國人口多、密度大,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巨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受經濟利益驅動,亂墾過牧屢禁不止,局部沙化耕地面積增加、草原退化。目前,中國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仍高于10%,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高于15%,草原保護壓力較大。沙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管不到位,向沙漠排污、毀草毀濕等破壞生態行為仍時有發生。

4 對未來防沙治沙工作的建議

4.1 科學防治、分類施策

為實現科學防治,建議將中國的防沙治沙劃分為6大類型,分類施策。

1) 防止擴張型。為了阻止沙漠或沙地擴張,對于入侵綠洲、城市、鄉鎮、村莊、交通線路的,應在沙漠或沙地邊緣至其縱深的一定范圍內,采取生態系統保育措施,禁止無序擾動和植被破壞;在沙地、沙漠邊緣或綠洲外圍,采用必要的工程和植被建設措施,建設草灌喬、帶片網合理配置的防風阻沙林草帶,阻止風沙入侵。同時,在人口聚集區內部進行適度綠化美化,改善人居環境。

2) 防止惡化型。對于部分草地輕度、中度退化地區,可通過人工促進生態修復的方式,努力提高灌草植被蓋度,并采取輪牧、休牧、以草定畜、舍飼圈養等措施,防止草地進一步退化、沙化。對于擴張趨勢不明顯、人為干擾不嚴重的沙地,可采取封禁措施,以自然修復為主防止環境惡化。

3) 生態利用型。在自然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沙區,特別是具備一定水資源條件的東部沙地,可借鑒以色列等國家的模式,將沙地生態系統進行合理利用,建成高標準節水農田、牧草地、蔬菜水果基地等人工生態系統,發展綠色設施農業,通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實現沙化土地防治。

4) 統籌保護利用型。在農田、林地、草地等生態系統普遍受到沙化威脅的地區,應采取大面積保護、人工促進自然修復等措施,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如條件具備,應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同時,在局部條件較好的地方,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在小面積土地上集約經營,緩解保護壓力。

5) 河流水資源合理調配型。對于因上、中、下游水資源調配不合理,導致河流下游地區植被衰退、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的情況,如黃河、塔里木河、石羊河等,應由主管部門牽頭,對較大河流的水資源進行合理調配,以行政手段或生態補償等方式解決下游區域的土地沙化問題。

6) 其他類型。隨著人口持續增長,部分沙區人口承載能力已過飽和,為減輕人口承載壓力,應采取適度移民措施。對于由于氣候變化導致降水資源增加的地區,可適度拓展綠洲面積和規模;同時,應重視水資源高效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依法防治、綜合治理

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完善防沙治沙法規、標準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保護沙區生態,鞏固建設成果。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突出強調綜合治理。針對沙區不同的氣候和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封則封。堅持治理與保護相結合、治沙與防貧相融合。大力推進國家重點防沙治沙工程和區域性防沙治沙項目,多點發力共同治理沙化土地。相關行業、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過采取人工造林種草、沙地植被培育和保育、沙地植被更新、工程固沙、封禁保護等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協調好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關系,堅持以水定綠,科學修復沙地生態系統;鼓勵科技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成效。

4.3 保護優先,適度利用

以自然修復為主,重點保護好青藏高原上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荒漠生態系統,以及具有重要水文調節功能的綠洲周邊環狀山前戈壁;繼續執行封育保護等立足長遠的生態保護修復政策;加強沙區植被管護,確保已治理區域生態狀況持續改善。在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要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擾。同時,將防沙治沙與沙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保護改善生態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沙區特色產業,提高沙區群眾經濟收入。對于部分中、輕度退化的沙區生態系統,可通過以草定畜的方式進行合理利用;對于具有較高開發利用價值的生物、景觀資源,應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適度扶持沙漠旅游、沙漠康養等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

4.4 多元投入,全民參與

各級政府應不斷加大對防沙治沙的資金投入,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防沙治沙。鞏固完善“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保障治理者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防沙治沙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投身防沙治沙事業。

4.5 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依托,加強與大中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在荒漠化防治領域的國際合作,搭建全球防沙治沙信息交流共享平臺,組建全球荒漠化監測網絡。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框架下,加強國際合作,并積極引領全球沙化土地防治,為世界貢獻防沙治沙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用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同共體。

參考文獻

[1]丁國棟.沙漠學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趙哈林.沙漠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屈建軍,凌裕泉,劉寶軍,等.我國風沙防治工程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地球科學進展,2019,34(3):225-231.

[4]趙媛媛,高廣磊,秦樹高,等.荒漠化監測與評價指標研究進展[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5):81-87.

[5]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與評估技術研究項目組.荒漠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服務價值研究[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6]李冰,張宇清,張志濤,等.我國北方沙區荒漠化防治工作思考與建議[J].林草政策研究,2021,1(1):20-27.

[7]楊維西.中國防沙治沙60年[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5):14-18.

[8]包巖峰,楊柳,龍超,等.中國防沙治沙6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8,16(2):144-150.

[9]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六部委局.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R].北京,2022.

[10]丁國棟,趙廷寧,范建友,等.荒漠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述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26(1):92-96.

[11]陳亞寧.干旱荒漠區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2]中國黑戈壁地區生態本底科學考察隊.中國黑戈壁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對策建議中國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我國警衛反恐怖斗爭對策研究
關于惠城區發展農業的調研報告
淺析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代價問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