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學科育人的落實

2023-04-10 00:34劉積照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23年2期
關鍵詞:學科育人語文課程

劉積照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體現在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要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材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體驗;要根據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審美情趣;要將文本內容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豐富內涵。這樣教學,不僅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實現學科育人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語文課程;學科育人;教材特質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4-0027-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并基于新時代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展現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對學科的育人作用,著名教授葉瀾認為:任何一門課程,除了自身領域的知識信息,都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路徑和視角,提供了屬于本課程獨有的促進學生探尋、欣賞和表達能力發展的資源。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要求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具體的言語情境和語文實踐中落實,以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

一、明確主體地位,洞察教材特質

(一)基于教材編排的育人價值定位

價值觀體現學生對現象和問題的審視、判斷。有著怎樣的生活經歷、受到怎樣的熏陶,就會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命成長的起始階段,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新時代背景下,豐富的信息資源、便捷的信息渠道、鋪天蓋地的網絡游戲、層出不窮的電視綜藝,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導致一些學生產生享樂思想、自我中心等意識。

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進行思考,充分發揮課程的引領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從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原則入手,把握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文以載道”的說法,在新時代背景下,這一理念仍舊沒有過時。語文教材的課文蘊藏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教師要善于對語文教材進行探尋、開發,并整合相關的育人資源,將語文知識、技能的教學與價值觀的培養結合起來。

在編排上,統編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設置了明確的人文主題與具體的語文要素,這就為落實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學時,教師要以此為抓手,設置單元教學目標,落實育人的目標要求。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橫豎撇捺有乾坤,一筆一畫成文章”,教師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熱愛漢字文化,自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第四單元以清代林則徐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作為人文主題,教師教學時應將育人價值定位于愛國、擔當的職責上。

(二)基于學生認知規律的育人價值滲透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就要將文本的篇章結構以及內容中所裹挾的人物、主題、情感等,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等進行結合、碰撞,使學生產生認同感,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語文要素之一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單元中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先后呈現三個故事,即少年立志、耳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作者在整個結構上獨具匠心,并沒有完全依照時間的順序進行安排。教學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梳理這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關系,厘清故事的內在邏輯:少年周恩來從伯父那里聽說“中華不振”,心存困惑,就留心周圍的變化,并在具體事例中真正感受到“中華不振”,所以在小小年紀立就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縱觀整個教學流程,教師看似在根據單元的語文要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實際上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感知了事件,而且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了對話,洞察了少年周恩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這樣,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機融合,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就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二、依托核心素養,激發審美情趣

(一)語文學科育人的基礎是美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核心素養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維度。因此,審美創造理應成為語文教學所承載的育人價值。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開始以“六藝”為課程內容,對弟子進行傳道、授業、解惑。這“六藝”包含了詩歌、音樂、舞蹈等不同的審美載體,以達成滋養人、培育人的目的。著名教育家席勒認為:“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辈浑y看出,實施美育是落實語文課程育人的重要基礎,更是達成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需要充分探尋、開發文本的美學資源,為學生創設可感的情境、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語言所蘊藏的美感,在認知美、感受美、體驗美、品味美的基礎上逐漸內化美、創造美,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陶冶學生的心靈。這樣,就將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真正落實到實處。

(二)聯系生活是推動審美育人的渠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外延。語文學習必須要以具體的生活為藍本。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關聯,探尋其中的美感,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推動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不斷發展。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伯牙鼓琴》一文,講述我國古代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它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育人價值:一是俞伯牙和鍾子期兩個人之間跨越身份的友誼,主要是靠一張瑤琴,而古琴文化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二是兩個人成為知音,成就了流傳千古佳話,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思考。首先,基于文中的琴,為學生出示多種古琴圖片,并播放古琴演奏的樂曲。這樣,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了解古琴和古琴曲,感受我國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從而產生向善、向美的意識。其次,利用俞伯牙和鍾子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故事,幫助學生在美好的情感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友誼觀。教師可相機拓展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生平資料,讓學生想一想:“俞伯牙是士大夫,地位尊貴,而鍾子期只不過是一個樵夫,他們之間為什么能夠成為心有靈犀的知音呢?”這樣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到,知音不在于身份的高貴和卑微,只要彼此之間有著相投的志趣和愛好,就能成為知音。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的故事融入真實生活中進行理解?!吧钪?,是否也需要這樣的知音呢?你和好朋友之間,應該以怎樣的方式相處呢?”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而且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充分開掘出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價值,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進行思考、體驗,以美浸潤學生的心靈。這樣將文化、審美與真實生活巧妙融通,真正凸顯學科育人的價值,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強化融通關聯,豐富精神內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強調要讓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無論是哪一種文化,都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精神品質和道德內涵。如果只是依靠教師傳授的方式,學生只能成為被動接受信息的客體,這樣就會失去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只有基于認同和共鳴,學生才能將文化、道德、精神真正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一)依循課程屬性,凸顯精神內涵

一直以來,語文課程的性質都定位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與語文課程所承載的育人價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在一段時間里,由于受語文訓練思想的影響,不少教師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語文課堂陷入了機械訓練的泥潭。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學的評價標準已經從“知識本位”轉向了“素養本位”,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發展,而且要從思維、文化、審美、道德等不同的維度引導學生,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樹立文化自信,進行審美創造。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主要講述了五位壯士為了掩護連隊和群眾的安全轉移,在完成任務后放棄了與大部隊會合的機會,選擇將敵人引向峰頂,最終跳崖的故事。這一課文屬于典型的紅色革命文化類課文,在表達上具有鮮明的特點: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和形象、生動的細節描寫。在教學時,教師不能只從表達的維度引導學生進行機械的語用訓練,而要開掘出文本豐富的人文內涵,讓學生理解五位壯士的精神品質。如領悟五位壯士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敢于犧牲的責任擔當以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這些不是靠教師灌輸所能達成的,而是要在語言文字的品味、鑒賞、內化和運用的過程中,悄然無聲地融入學生的情感世界中,才能領會到的。

首先,在教學五位壯士峰頂殲敵這個語段時,教師組織學生從寫作的視角入手,發現作者先從整體視角描寫五位壯士的集體表現,再將描寫的筆觸聚焦在不同的人物身上。這樣,能使學生一方面感受到作者點面結合寫作方法所達到的表達效果;另一方面,洞察到細節描寫對表現個人精神的作用。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學生感受到戰士們對群眾的關愛和對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無比痛恨之情,理解了人物的精神氣質、思想內涵。其次,在教學五位壯士跳崖的語段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跳崖這一舉動中探尋其背后所蘊藏的價值,體悟五位壯士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當下,我們已經處在和平年代,如何才能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呢?”這樣將五位壯士的愛國言行,遷移到當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引導學生交流,讓學生明白在和平年代,作為青少年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

縱觀這一教學案例,教師心中有語用、眼中有學生,不僅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和表達方法,而且將學生的思維、情感融入文本的語言內核,使學生體驗到文本豐富的人文內涵,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二)找準彼此聯系,觀照學生實際

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的育人途徑既要與語用訓練相結合,也要聯系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文本、體驗文本、理解文本,真正實現育人的目的。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寓言故事類文本。寓言故事類文本以簡單的小故事揭示深刻的大道理,幫助學生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具有明顯的育人價值。教學寓言故事類文本,難點不在于理解故事的內容,也不在于提煉人物的形象特點,而在于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因此,一些教師會將教學的重心放在提煉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上。事實上,這樣教學有失偏頗。因為,寓言故事所蘊含的道理絕不應該是從故事中提取出來的,這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嚴重不符,陷入了典型的機械主義的泥潭。課堂上,只有真正從生活實際出發,尋找與寓言故事的結合點、與故事人物的類同點,才能讓寓言故事類文本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時,面對這個傻等兔子再次撞樹而荒廢了田地的農夫,究竟該從中明白什么道理呢?教師不能將學生的視野局限在一篇文章中,而要擴展學生的思維,如“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學習了這篇寓言故事之后,你會怎樣勸說這樣的人呢?”看似簡單的兩個問題,卻將教學的關注點直指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第一個問題,重在將寓言故事向生活遷移,改變學生審視和解構文本的視角,在類比思維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寓言故事的感認知;第二個問題則巧妙地借助勸說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批判性思維,和文本直接對話。學生勸說的過程就是積極內化文本內容的過程,是將文本內容轉化為自身認知的過程,也是將文本內容提煉成為深刻道理的過程。

從讀懂原文到內化故事,直至形成認知,教師沒有機械灌輸,而是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引導,將寓言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巧妙地融入學生生命中,將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真正落到實處。

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承載更為豐富的育人價值。教學時,教師要從語文課程的屬性入手,探尋文本的人文內涵和德育滲透之間的聯系,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實現語文課程“立德樹人”的價值目標。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學科育人語文課程
從夯實“雙基”到培養“核心素養”之變——簡析近二十年語文課程目標發展演變之路
運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發揮高中地理學科育人價值
關于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學科育人的思考
以審美的方式教學歷史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論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中的學校擔當
語文課程中融入傳統與鄉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更加貼近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