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結構與發展路徑

2023-04-11 21:34高維蔣婷婷
中國德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政治認同中小學生核心素養

高維 蔣婷婷

摘 要 中小學生的政治認同具有心理和實踐的雙重內涵,其結構包括政治認同主體的心理結構和政治認同客體的內容結構兩個方面。其中,政治認同主體的心理結構包含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政治認同客體的內容結構包含政治主體、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實踐?;诖?,促進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路徑主要包括:喚醒歷史記憶、增強現實體驗、厚植價值信念、優化話語方式。

關鍵詞 中小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政治體系

作者簡介 高維,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蔣婷婷,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迅速推進,各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在此背景下,公民的政治認同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其加強政治認同教育尤為必要。

我國教育政策和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對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培養。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國家認同”列為學生核心素養之一,且政治認同是其重要表現。[1]2021年9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2]《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均將“政治認同”列為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旨在通過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引導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嘗試探析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結構及發展路徑,以促進中小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推進與落實。

一、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

明確政治認同的基本內涵,是進行政治認同研究和教育實踐的前提。為此,有必要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以此探討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

(一)已有研究的兩種取向

目前,學者們對政治認同內涵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取向。一種是心理取向。它強調心理歸屬感或肯定性的情感心理反應。在《新編現代漢語詞典》中,“認同”有兩個義項,一是“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二是“承認、認可”。[3]參考這兩個義項并梳理已有研究,我們發現目前心理取向的政治認同內涵強調因相似性或共同性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歸屬感,以及因內心認可和贊同而產生的肯定性心理反應。例如,美國政治學者羅森邦指出:“政治認同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區域)、地理區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盵4]徐家林等人認為:“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對其政治身份的明確以及對所在政治共同體心理上的認可和情感上的依附?!盵5]

另一種是實踐取向。它強調政治認同的實踐性本質,認為政治認同需要通過社會成員的實踐行為來表現。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政治認同是政治生活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范疇,實踐性是其本質規定,是認同主體基于一定的利益訴求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能動的政治實踐活動。方旭光認為,政治認同“是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的情感傾向以及相應的政治行為的總和,是一種能動的、實踐性的活動,是認同主體作用于政治體系的專門的實踐活動”[6]。

(二)心理與實踐雙重取向下政治認同的內涵

無論是心理取向還是實踐取向對政治認同內涵的界定,均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政治認同的特點。事實上,政治認同應該同時具備心理和實踐的屬性。從詞義上看,政治認同的本質是一種認同現象,盡管“認同”這一心理學范疇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使用的,但其將認同“看作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朝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7],這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層面的價值觀念的內化和實踐層面的行為模式的形成兩個方面。

政治認同的建構需要個體的心理意向和實踐行為的共同參與。雖然政治認同的本質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政治認同的形成離不開個體的行為實踐。中國古代知行觀中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強調了心理意向(知)與實踐行為(行)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集中教育活動需要提高認識,更需要付諸行動,以新的思想認識推動實踐,又以新的實踐深化思想認識?!盵8]這指明了思想認識和行動實踐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此外,政治認同作為社會成員需要建構的共同價值理念,其最終目標也指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因此,政治認同的成功建構不能僅停留在心理層面的情感認知水平,還要表現在實踐層面的行動上,需要個體心理和行為活動的共同參與。

綜上可知,政治認同應該具備心理和實踐的雙重屬性,既包括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政治主體、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實踐)的認知歸屬與情感認可,也包括相關的行為實踐。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小學生政治認同指的是,中小學生對政治體系所產生的認知歸屬、情感認可及相關的行為實踐。

二、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結構

從政治認同的教育建構視角出發,可以將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結構劃分為政治認同主體的心理結構和政治認同客體的內容結構。

(一)政治認同主體的心理結構

政治認同主體的心理結構指的是,作為政治認同主體的中小學生對政治體系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表現結構,關注的是“誰認同”“如何表現”的問題。

認知、情感和行為是構成一個人心理結構的三個極為重要的要素。依據前文對中小學生政治認同內涵的界定,可將政治認同主體——中小學生——的心理結構劃分為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三個方面。

政治認知是政治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的感知和理解,是其對政治體系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政治認知包括政治感知和政治理解。政治感知是對政治體系及其各構成要素的感性認識;政治理解是對政治體系的本質、關系、發生和發展規律等的理性認識。中小學生政治認同心理結構中的政治認知,是其在政治感知和政治理解等層面對政治體系產生的認知認同,如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感知,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理解。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認同主體在政治認知的基礎上對政治體系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伴隨對政治體系的親疏、愛憎等情感反應。依據政治情感表現形態的特點,可將其分為政治情緒和政治感情。[9]中小學生政治認同心理結構中的政治情感,則是其在政治情緒和政治感情等方面對政治體系表現出的積極情感認同,如在聆聽國家領導人講話時表現出喜歡、高興等情緒,對國家領導人的崇敬、對黨和國家的熱愛等感情。

政治行為是政治認同主體在一定的政治體系中參與政治運行的各種活動。依據政治行為的積極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政治參與、政治支持、政治擁護等。中小學生政治認同心理結構中的政治行為,是其在政治參與、政治支持、政治擁護等方面對政治體系表現出的行為認同,如積極參與民主監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持國家的政策、擁護黨的領導等行為表現。

(二)政治認同客體的內容結構

政治認同客體的內容結構指的是作為認同對象的政治體系內部的組成結構,關注的是“認同什么”的問題。

若要解決“認同什么”的問題,需要明晰作為認同對象的政治體系的內部構成。研究者普遍認為,政治體系應該包括政治主體、政治行為、政治文化等方面。另外,由于政治制度是“連接政治主體、政治行為、政治文化的紐帶,是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文化的外化”[10],也可將其納入政治體系的構成要素。此外,為了與政治認同主體心理結構中的政治行為區分,政治體系中的政治行為取“政治實踐”的表述。因而政治體系應該包括政治主體、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實踐四個方面。

政治主體是在社會政治關系或政治過程中,具有主體身份并以其存在或行為對政治資源的配置產生作用的政治決策者和政治參與者,包括集體型政治主體(國家與政府、公民、政黨、政治團體等)和個體型政治主體(公民個體、政治家等)。[11]中小學生的政治主體認同包括對國家與政府、中國共產黨、政治家等主體的認同。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主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中所形成的各種政治思想、價值觀念等的總積淀。[12]政治文化是政治行為的宗旨和內驅動,是整個政治體系的靈魂,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價值觀等。中小學生的政治文化認同主要包括對政治思想和政治價值觀等的認同,如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等。

政治制度是社會政治領域中各類政治主體所遵循的原則、規范的總和,是政治主體從事政治活動的規范,是連接政治主體、政治實踐、政治文化的紐帶。政治制度包括國體制度、政體制度、政黨制度、政區制度、政民制度等。中小學生的政治制度認同包括對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的認同。

政治實踐是政治主體在政治意識的驅動下,為改變或調整既有政治關系格局,為建立、維護或改進政治制度,影響和推動政治發展所從事的實踐活動。從政治實踐的功能、性質和方式等綜合角度,可將其劃分為政治管理和政治斗爭等。中小學生的政治實踐認同包括對國家或政黨的政治管理實踐(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等)和政治斗爭實踐(反腐敗斗爭等)的認同。

三、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發展路徑

對中小學生而言,其政治認同的發展主要依靠學校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一些可利用的政治認同資源,如作為政治認同的歷史資源的歷史記憶、作為政治認同的核心資源的價值理念和作為政治認同的統攝性資源的話語體系等。[13]本研究立足對政治認同資源的利用,從以下幾個層面探討發展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路徑。

(一)喚醒歷史記憶

歷史記憶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種,是共同體認定的“歷史”,是共同體成員中普遍流傳的記憶。[14]歷史記憶為政治認同的培養提供了歷史基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被有效地喚醒和激活。

1.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拓展政治認知

紅色文化是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的優質資源,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從而使學生增進對黨的歷史的認知和信心。為了拓展學生對黨和政府的政治認知,需要深入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優化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建設,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例如,山東萊蕪陳毅中學開發了“陳毅精神伴我成長”“陳毅精神在我心中閃閃發光”等校本課程,還構建了有關陳毅精神的特色校園文化環境,如修建陳毅元帥事跡展館,開展“爭做陳毅獎章標兵、爭創陳毅獎章班級、爭創陳毅勛章教師”等活動,[15]使學生對陳毅元帥的生平事跡、詩詞作品、精神品質等有了深刻的了解,拓展了其對政治家等政治主體的認知。

2.開展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熏陶政治情感

歷史記憶可以通過儀式、節日等形式進行建構和激發。紀念儀式是激發歷史記憶的重要方式。紀念儀式通常是為了紀念重要節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而舉辦的,其形式包括慶典、紀念大會、國家公祭等。紀念儀式可以通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將學生置于歷史事實的場景中,喚醒歷史記憶,同時活動現場的音樂、物品、展演等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形成對政治體系的積極政治情感。例如,天津南開中學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組織師生代表在南開中學校友英烈紀念碑前集會,向烈士們敬獻花籃并默哀,以緬懷革命先烈,[16]使學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偉大精神,激發其對革命烈士的敬仰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積極政治情感。

(二)增強現實體驗

體驗指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主體從其親歷與反思中獲得認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現實體驗,是其獲得真切的感受和認知、形成對政治體系的政治理解的有效資源。

1.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增進政治理解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除了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外,還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因此,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培養,不僅要使其掌握有關政治體系的理論知識,還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增進其對政治體系的真切認知和理解。例如,福建石獅市第一中學教師在教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價值與價值觀”這部分內容時,通過給學生播放電影《戰狼2》的創作背景“我國幾次大規模撤僑”的視頻,引導學生理解中國政府“以人民為中心”“外交為民”的國家價值觀。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鍛煉政治行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而開發和實施的。其中,社會實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對于學生了解社會、培養品格、增長才干,從而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參與和政治認同主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直接體驗到政治制度的運行、政治管理的實施等,從而規范和鍛煉其政治參與、政治支持和政治擁護等政治行為,使其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例如,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設置了以提升政治認同為目標的模擬活動課程,包括“模擬人大”“模擬法庭”“模擬政協”等,內容涉及對國家政體、政黨制度、外交政策等運行的模擬。[17]由此,學生可以了解相關政治制度的運作方式,以及自己未來在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從而鍛煉自身的政治行為,提高政治參與能力。

(三)厚植價值信念

從根本上看,政治認同危機正是源于價值多元化所造成的價值選擇困難。因此,政治價值觀是政治認同形成的核心要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正確的政治價值信念根植于中小學生的思想中,才能實現政治認同的有效培養。

1.注重精神引導,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

政治認同教育需要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精神引導,引領學生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社會主義理想和信仰,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例如,安徽合肥四十七中教師在教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時,從合肥獲得“全國文明城市”這一榮譽與全體市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和弘揚的關系出發,引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基本內涵等內容進行深入了解,明確其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18]有利于學生樹立初步的政治價值觀念。

2.積極內化反思,夯實政治信念

政治認同教育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外部的精神引領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內化和反思,增強對政治體系的認可,堅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政治信念。例如,廣東省深圳紅嶺中學教師在教授“價值與價值觀”主題時,通過模擬義賣活動讓學生了解不同物品的價值,并引導其思考自身應持有的價值觀,即“人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進而讓學生反思自身能為實現中國夢肩負怎樣的責任、做出怎樣的貢獻,[19]夯實了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勇擔責任、積極貢獻的政治信念。

(四)優化話語方式

話語是政治主體傳播政治思想、獲得認可的重要工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個環節都不可或缺的統攝性資源。不同的話語方式會對教育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中小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培育需要教育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適當的話語方式。

1.注重話語方式的多元化與生活化

政治認同教育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意蘊,在傳統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官話”“套話”等話語方式,造成政治認同教育話語的單一化、抽象化。因此,為了提高政治認同教育的效果,應該使用多元化、生活化的教育話語方式。多元化的話語方式包括“對話式”“分享式”“勸導式”等。生活化的話語方式指運用的話語應該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維方式。例如,廣西賀州高中教師在教授“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一課時,整個教學過程均采用“如何去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找出來了,那要如何解決呢”等對話式的話語;另外,還設計師生一起分享親身經歷和感受到的國家和生活上的變化,從而感知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的教學環節,[20]使得政治認同教育更具人性化和對話性特征,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政治體系的認知和理解。

2.增強話語情感的表達力和感染力

情感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達到心靈共鳴的中介,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不可缺少的重要維度。政治認同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融入更具表達力和感染力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積極的政治情感,使得政治認同培育取得實效。例如,山東省淄博十一中教師在教授“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時,以帶著輪椅去調研的山東省全國人大代表為例,將人大代表的事跡與其在國家社會中發揮的作用進行凝練,讓學生對人大代表等政治主體有了清晰的認知;此外,教師還運用了“他提交的每一份建議、所做的每一次調研,無處不凝結著他的心血,彰顯著為民代言的代表風采”等富有感染力的話語,激發學生對人大代表的敬佩和為祖國發展而努力奮斗的積極政治情感。[21]

3.注重話語方式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均呈現出一種自由、開放、平等的精神,政治認同教育因而也會受到影響。為使政治認同教育更符合時代特征和當下學生的發展需求,需要及時采用時代話語、網絡話語等實踐話語,借鑒和吸納其他學科的優秀話語成果和話語資源,實現教育話語方式的時代性和創新性轉變。例如,浙江省寧波市第三中學教師在講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借用了當時的熱播劇《山海情》中“扶貧珍珠雞和雙孢菇”這一在網絡上流行的話語,總結出了“免費的珍珠雞使貧困群體逐漸形成福利依賴,而部分出資的雙孢菇才有可能激發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結論,進而讓學生理解了黨和政府在扶貧工作中“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切現實含義。[22]在政治認同教育教學中合理運用時代話語和網絡話語,將會極大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代和學生的實際距離,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政治認同。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國家教材委員會.“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EB/OL].[2022-08-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0/t20211015_572633.html.

[3]沈米成,宋福聚,等.新編現代漢語詞典(第2版)[Z].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887.

[4]羅森邦.政治文化[M].陳鴻瑜,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6.

[5]徐家林,張茜.民眾政治認同的生成前提與國家構建[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0(6):67-74.

[6]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24.

[7]Wolff K H,Sills D L.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M].New York: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1968:250.

[8]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2).

[9]王茂美.政治認同的建構:主體與對象之間[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30-37.

[10][11]郭漸強.政治學原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14,29.

[12]徐大同,高建.試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與特征[J].天津社會科學,1987(5):3-8.

[13]常軼軍.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認同[D].長春:吉林大學,2014.

[14]康立芳.以歷史記憶培育政治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6(5):176-181.

[15]韓淑華.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20:7.

[16]南開中學德育處.南開中學舉行“九一八”事變紀念活動[EB/OL].[2022-07-29].http://www.nkzx.cn/moralDynamicDetail.do?id=15464.

[17]閻俊,方培君.在“模擬體驗”中提高中學生政治認同素養[J].人民教育,2018(10):47-51.

[18]劉海軍.“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實錄[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6):60-64.

[19]張茜.“價值與價值觀”教學實錄及反思[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31):26-27.

[20]黎勤.讓政治認同素養在思想政治課堂落地生根——以《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9(22):40-42.

[21]劉鳳玉,嚴春友.“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教學實錄[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6):74-77.

[22]馬宇婷,許軍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10):69-72.

責任編輯︱何 蕊

猜你喜歡
政治認同中小學生核心素養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思想重要意義的政治學分析
如何增強政治認同和道路自信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要素庫及權重分析
價值觀視角下的政治認同
陪讀現象產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淺談涼山彝區中小學“學困生”的轉化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