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關于霜的認識與意象*

2023-04-15 06:33王星光
跨世紀 2023年1期

王星光 張 帆

“霜”是一種天氣現象,是指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指露點低于0℃以下),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降霜反映出氣溫下降、天氣轉寒等氣象變化,當與霜凍同時發生時有可能對包括農作物在內的眾多植物造成損傷,深刻影響著古人的生產生活,故“霜”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一直受到古人的觀察和重視。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對“霜”的記載,說明先民已經開始對“霜”進行觀察和記錄。經過長時段的觀察和經驗的累積,至漢代時對“霜”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認知,既包含科學層面的探索,也包括人文含義的賦予。然而學界對“霜”的研究卻鮮有涉及,本文試對漢人關于霜的觀察記錄予以分析,考察漢人認知中霜與農事、疾病的關系,然后從霜的災異論說中挖掘霜的人文意象,并試圖借此探求漢人認知大氣現象的思維方式,以求教于方家。

一、關于霜的觀察與記錄

(一)霜的形成論說

漢人對霜如何形成主要有三種論說。

一是白露為霜,即霜為露所變①?!对娊洝ぽ筝纭吩唬骸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保?]346這種認識在漢代依然盛行?!逗鬂h書》:“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為霜?!保?]1916《孝經援神契》:“寒露后十五日,斗指戌,為霜降。言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保?]《月令章句》:“露凝為霜?!保?]《初學記》引《白虎通》曰:“露者,霜之始,寒則變為霜?!保?]33這些文獻都鮮明提出霜是露水在溫度較低時生成的。露和霜都是地面的水汽凝結物,夜晚時地面受輻射降溫,使貼近地面的空氣層隨之降溫,當溫度降至露點以下,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水汽就會凝結于地面。當露點溫度在0℃以上時,形成露珠;當露點溫度在0℃以下時,則凝華為冰晶,形成霜。甚至已經形成的露水在溫度降至0℃以下凍結為冰露,也屬于霜的類別[6]。雖然從氣象學角度來講,霜不為露所變,但先民通過對比觀察,認識到霜露形成的共通之處,已非常難能可貴。

二是陰氣凝而為霜?!吨芤住防へ载侈o云:“初六:履霜,堅冰至?!断蟆吩弧乃獔员?,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保?]意即陰氣開始凝結會形成霜,此種論說在兩漢時期也得以延續和發展?!痘茨献印ぬ煳挠枴费裕骸疤斓涝粓A,地道曰方?!枤鈩賱t散而為雨露,陰氣盛則凝而為霜雪?!保?]165-170《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亦有相似論述:“陰陽之氣,各靜其所,則靜矣……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保?]在其構建的“天圓地方”宇宙系統中,陽氣施予,陰氣化育,萬物生成,天象變幻,陽氣勝于陰氣散為雨露,陰氣強盛時則凝結為霜雪。

董仲舒則通過推算陰陽運行的情況闡述了霜降為何在季秋時節等問題。他認為:“天地之行美也?!缄庩柖邓丁缄庩査猿蓺q也,降霜露所以生殺也?!保?0]458氣象的發生賴于陰陽的運行和相互作用,陰陽的年際盛衰演變則遵循特定的規律,“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日損而隨陰,陰日益而鴻,故至于季秋而始霜”[10]344-345。秋分之際陰陽相半,寒暑晝夜相均,隨后陰氣日盛而陽氣日衰,以故至季秋之時,陰氣盛而開始降霜。東漢初出現的緯書《春秋元命苞》也有言:“天地積陰之氣,凝則為霜,寒則為雪?!保?1]《詩含神霧》:“陽氣終,白露為霜。宋均注:陽終,陰用事,故曰白露凝為霜也?!保?2]兩漢時期運用陰陽思想對包括“霜”在內的諸多氣象的發生機理進行闡釋,是由于陰陽五行學說在先秦兩漢時期的興起和發展,深刻影響了時人宇宙生成觀念和對天地運行規則的構建,而氣象作為天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受此影響。具有寒冷潮濕、遇陽光而消散特點的霜順理成章地被納入“陰”的范疇,自然而然地被認為是陰氣凝結而成②。

三是地氣遇寒凝結為霜。霜的形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凝華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則為溫度和近地層空氣中含有的水汽狀況,漢時對此已有詳致的觀察和準確的認知。關于溫度,東漢王充認為“寒不累時,則霜不降”,只有當寒氣累積至一定程度,即溫度下降至霜點以下,才可能出現霜情。他還注意到不同緯度地區,終霜期也有所不同:“中州內,正月二月霜雪時降。北邊至寒,三月下霜,未為變也。此殆北邊三月尚寒,霜適自降?!保?3]658即中原以北地區更為寒冷,其終霜期晚于中原地區,這是由于高緯度地區的氣溫相較于低緯度地區更低,終霜期也更遲。

關于水汽的來源,在以往的認知中,霜由天隕降,故常曰“隕霜”“降霜”。而漢時認為形成霜的水汽來源于地面,這種認知是隨著漢代水文循環理論的日臻成熟而產生的[14]?!饵S帝內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保?5]32意即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降為雨,云從地出,雨從云來,與現代降水理論頗為諳合。王充也曾就“雨從天下”的論說進行過反駁,他認為:“雨從地上,不從天下,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其實地上也?!旗F,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保?3]516王充粗略地描述出云雨形成降落的過程,更鮮明地指出云、雨、霧、霜、雪、露同源于地,只不過是在不同溫度下所展現的不同形態,由此他概括出“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13]516,與劉向所講的“寒氣凝以為霜,從地升也”[16],都較為精準地描述出形成霜的水汽來源。

(二)霜的作用

霜被認為是“亡”“喪”“殺”之物?!胺蛩┯曷?,殺生萬物者也?!保?7]“霜雪雨露,生殺萬物?!保?]999“霜之為言亡也,陽以散亡?!保?8]“霜者,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保?9]“霜以挫物?!保?0]“同日被霜,蔽者不傷?!保?]1279“霜者陰精,冬令也,四時代謝,以霜收殺。霜之為言亡也,物以終也?!保?1]即說此意。漢時人還采用繩索刮除霜,以規避霜對農作物的損傷,這皆可說明漢人認為霜附著于農作物或者植物的表面導致損傷作物,未能意識到實際為低溫對作物造成的傷害(即霜凍③)。而霜本身不會對植物和農作物造成傷害,漢代人無此認知,所以將霜與霜凍混為一談,認為霜氣慘毒,為“亡殺”之物。

霜還被認為能成就萬物?!墩f文解字》言:“霜,喪也,成物者也?!保?2]《易飛候》:“霜成就萬物?!保?3]《說文解字》對“霜”看似函矢相攻的解釋是由于受到月令和農業思想的影響。董仲舒言:“及季秋九月,陰乃始多于陽,天于是時出溧下霜,出溧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是月也,十月而悉畢……功已畢成之后,陰乃大出?!保?0]348漢時人認為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季是萬物成熟的季節,而初霜常形成于季秋時節,霜降時恰值植物結實,代表著萬物功成。張舜徽認為:“夫春生夏長,至秋而收。古人論及歲功,至秋而止,要皆以農事為準?!笨偟膩碚f,霜殺萬物的同時也意味著一歲功成,“喪與成,似相反而實相成,霜之為用始顯”[24]。

(三)“霜降”節氣的命名

二十四節氣是先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在國際氣象學界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痘茨献印ぬ煳挠枴肥状斡涊d了完備的二十四節氣名稱,“霜降”是第十八個節氣,為何將隕霜這一大氣現象命名為一個節氣,是值得討論的問題④。

霜降先是以物候現象被記載,《詩經·豳風·七月》有言“九月肅霜”[1]415,《七月》是至遲產生于先周古公亶父時期豳地的農事歌謠,西周穆王時作為迎氣、祈年的“樂歌”經潤色、整理后被輯入《詩經》[25]?!对娊洝め亠L·七月》以星宿躔動、動植物長養枯榮、氣象變化等方式確定時序,安排農事,是一個典型的物候歷,降霜作為九月季秋時節的顯著物候現象,故被記錄。但因年際溫度、雨量等氣候因素差異,初霜期即使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也有差別,其他物候現象皆與此類似,“以物候為要素的早期歷法不夠精確和細密而無法構成歷法系統,最終被更精確的歷法所代替”[26]。

《管子·幼官》記錄的齊地三十時節是相比物候歷更為嚴密的“四時五行時令”節氣系統,以十二日為一時,三十時為一年。雖然《管子·幼官》未有關于霜的記載,但其節氣命名的方式深刻影響了霜降節氣的形成。其時節的定名法主要根據表示陰陽消長的各種“氣”,包括“天氣”“地氣”“絕氣”“陽氣”“暑氣”“寒氣”等,很少根據具體的物候[27]。這是由于《管子·幼官》試圖說明一年四季運行的狀態和運行規律,以取得節氣系統在時間和地域適應范圍的廣闊性和普遍性,以動植物表現和星宿躔動命名的時節名稱則難以滿足這個要求,而在春秋戰國流行的旨在解釋世界萬物生成和宇宙發展變化規律的陰陽五行學說,就被《管子·幼官》用來解釋時令運行和四時流布⑤。從《管子·幼官》以陰陽之氣遞嬗和氣象變化命名的節氣名稱,也更能直觀地看出四季轉換、寒暑冷熱變化以及一年中陰陽之氣的盈滿消融。這種節氣命名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了《呂氏春秋》十二紀、《銀雀山漢簡》三十時乃至二十四節氣。

受《管子·幼官》節氣系統影響⑥,《呂氏春秋》十二紀也注重對“氣”的描述,如《呂氏春秋·季秋紀》載:“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保?8]194初霜降直觀反映了寒氣總至的氣候特征,官方也據此妥善安置民事生產活動,此處的“霜始降”已頗具時序意象的意味。

山東臨沂出土的《銀雀山漢簡》記載了與《管子·幼官》時令系統相似的《三十時》,但其將三十時節分為兩段,分別以冬至和夏至開始,十二日一時,各計十五時[29]。在下半段中記載兩次“霜”:

八時,卆(九十)六日,霜氣也,殺氣也。(1744)

十一時,百卅二日?!餂]。不盡三日始雨霜,可(葬)貍(埋)分異。(1747)[30]

八時,積96日為“霜氣”;十一時,積132日為“秋沒”,前三日內“始雨霜”?!八獨狻笔枪潥饷Q,李零認為二十四節氣于此為“秋分”,“霜氣”蓋“秋分”之別名[31],而“秋分”后陰氣初盈,所以“霜氣”應當是指秋季陰氣開始興盛,天氣轉寒,但此時尚不足以降霜,至“秋沒”才出現“始雨霜”的候應??芍八獨狻庇晌锖颥F象轉變為一個時序意象,后被二十四節氣所采用。

綜上,由《七月》中的“九月肅霜”,《呂氏春秋·季秋紀》中“霜始降……寒氣總至”,到《銀雀山漢簡·三十時》中的“霜氣”“秋沒……始雨霜”,最終至《淮南子·天文訓》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反映了該時段寒氣總至、氣溫下降、霜期到來的氣候特征??芍八怠惫潥庑纬蛇^程實質是降霜這一物候現象演變為時序意象的過程,妥適概括了一個地區固定時間節點的普遍氣候特點。

二、霜的災異論說

災異包含天意,是天對人事不善的譴告,或預兆著人間的兇禍[32]。隨著漢時天人感應災異思想的興起,降霜被看作上天意志的一種表現,被納入了災異論說體系,有關霜的各種現象在政治文化層面也被引申出諸多含義?,F從《春秋》中有關“隕霜不殺草”“隕霜殺菽”的記載說起。

(一)《春秋》三傳對“隕霜不殺草”與“隕霜殺菽”的記載

較早記載“隕霜不殺草”“隕霜殺菽”的現象是在《春秋》中⑦:

僖公三十三年:“十有二月,公至自齊。乙巳,公薨于小寢。隕霜不殺草。李、梅實?!保?3]554

定公元年:“冬十月,隕霜殺菽?!保?3]2083

對于這兩次記錄,《公羊傳》作出解釋:“隕霜不殺草,李梅實。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保?4]2264“冬十月,隕霜殺菽。何以書?記異也?!保?4]2335其認為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周歷十二月即夏歷十月,正是霜情正重之時,但卻殺不死草木;而魯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周歷十月即夏歷八月,尚屬于仲秋天氣,霜情尚輕時卻能殺死耐寒的菽?!斗Y梁傳》的解釋與《公羊傳》同出一轍⑧:“冬,十月,隕霜殺菽。未可以殺而殺,舉重??蓺⒍粴?,舉輕。其曰菽,舉重也?!保?5]兩者皆是不符合季節時令的異象,故被記錄。

古人認為兩者皆是異象⑨,實為其錯誤的認知導致。上文提到,當只出現霜而不發生霜凍時,則不會損傷植物,就會發生“隕霜不殺草”;而當年際溫度較低,可能會較早發生霜凍災害,出現“隕霜殺菽”,所以兩者實屬正?,F象,并非異象。囿于時代的局限,古人不具有上述認識,其認為草木損傷的程度是由時節變化和霜情輕重決定的,如果出現兩者不同步的情況則為“違時之異”。

但《公羊傳》和《穀梁傳》也只是“記異也”,還未將人事與災異緊密聯系。至漢時,對這兩種異象產生的原因和代表的含義多有論述。

(二)隕霜不殺草:君令不被執行的譴告

陸賈是漢初較早以《春秋》災異言說政事的學者,其言:“十有二月隕霜不煞菽,言寒暑之氣,失其節也?!保?6]他認為“隕霜不殺草”是寒暑失序的表現,與《公羊傳》所釋意同。但當論及災異發生原因時,他籠統講道:“惡政生惡氣,惡氣生災異?!蔚朗в谙?,則天文變于上?!辈⑽磳Α半E霜不殺草”的內涵詳加說明。至董仲舒時,“隕霜不殺草”與“夏大雨水、冬大雨雪”等其他災異皆被認為是揭示“周衰,天子微弱,諸侯力政,大夫專國,士專邑……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殺其宗……臣下上僭”[10]108的悖亂之征。

西漢末,劉向旗幟鮮明提出“隕霜不殺草”為君主誅罰之令不被臣下執行,朝政舒緩不振的天誡。其用卦象闡釋:“今十月,周十二月。于《易》,五為天位,君位,九月陰氣至,五通于天位,其卦為《剝》,剝落萬物,始大殺矣,明陰從陽命,臣受君令而后殺也。今十月隕霜而不能殺草,此君誅不行,舒緩之應也?!保?7]1409劉向認為周十二月為漢時十月,而漢時九月對應十二辟卦⑩中《剝》卦(),陰氣已達君位(第五爻),理應上天隕霜,肅殺萬物,陰從陽命,臣受君令而執行殺罰,然而至十月隕霜仍不能使草木凋零枯死,上天降此異象是其對君誅不行,朝政舒緩不振的譴告和警戒。

劉向還結合當時政事以證其說:“是時,公子遂顓權,三桓始世官,天戒若曰,自此之后,將皆為亂矣。文公不寤,其后遂殺子赤,三家逐昭公?!保?7]1409魯僖公三十三年,時值公子遂專權自恣,三桓父子相繼為卿,劉向認為“隕霜不殺草”發生于此時是上天告誡繼任的魯文公,魯國將始亂于此,文公不寤,后公子遂殺嫡立庶,公室衰弱,至三桓之亂,昭公逃亡。他進一步解釋說:“釐公二年十月,隕霜不殺草,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其后卒在臣下,則災為之生矣?!?“隕霜不殺草”暗示君弱臣強,君權旁落于臣下。

京房觀點與劉向之說諳合,京房《易傳》曰:“臣有緩茲謂不順,厥異霜不殺也?!保?7]1409是說臣下執行政令遲緩,是為不順從,帶來的災異就是霜不殺草。京房還將其當作政治斗爭的言說工具,漢元帝時中書令石顯專權,石顯的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而兩人皆與京房不和。京房在與漢元帝談論時政時用災異言政事,其認為漢元帝繼位以來,“日月失明……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37]3162,皆由皇帝任用巧佞之臣所致,暗指石顯等人受寵專權,希冀借助元帝鏟除石顯勢力,但后敗于石顯。

劉歆則認為霜不殺草是為草妖,即草木變異的現象?。關于“草妖”,夏侯始昌《洪范五行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厥咎舒,厥罰恒奧,厥極疾。時則有草妖……”[37]1405夏侯氏認為君王昏聵顢頇、暗昧蔽惑、朝政舒緩會引起上天的“恒奧”之罰,即連續反常的高溫,時有草妖異象的出現。班固進一步解釋說:“故圣人以為草妖,失秉之明者也?!薄罢D不行則霜不殺草,繇臣下則殺不以時,故有草妖?!鳖亷煿抛⒃唬骸爸^失所執之權也?!薄把哉D罰由于臣下?!保?7]1406可知霜不殺草作為草妖,其依舊隱喻君主誅罰大權旁落?!洞呵锟籍愢]》等緯書“僖公即位,隕霜不殺草,臣威強也”[38]的解說也與上述觀點一脈相承。

(三)隕霜殺菽:臣子專權和刑罰嚴苛的天誡

漢時對“隕霜殺菽”的解讀主要有兩種。

一是董仲舒、劉向、班固等忠于《春秋》三傳文本語境,將“隕霜殺菽”仍理解為霜情尚輕時殺死菽豆的異象,并結合時政,認為“隕霜殺菽”是臣子專權作亂的天誡。董仲舒認為:“菽,草之強者,天戒若曰,加誅于強臣。言菽,以微見季氏之罰也?!保?7]1426菽是草類中生命力旺盛的強者,代表著臣子中的強臣,“隕霜殺菽”則暗示著天帝告誡君主要誅殺強臣,而時值三桓之亂后季氏驅逐魯昭公,魯昭公客死異鄉,定公得立為魯君,故董氏認為“隕霜殺菽”是暗示強臣季氏將要受到的懲罰。東漢何休云:“菽者少類,為稼強,季氏象也。是時定公喜于得位,而不念父黜逐之恥,反為淫祀,立煬宮,故天示以當早誅季氏?!保?4]2311因襲董氏之說。

劉向仍以卦氣學說對其解讀:“周十月,今八月也,消卦為《觀》,陰氣未至君位而殺,誅罰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是時,季氏逐昭公,公死于外,定公得立,故天見災以視公也?!保?7]1426劉向認為,八月的消卦為《觀》卦(),陰氣未到君位(第五爻)菽類就被肅殺,這象征著誅罰之令不由國君發出,而由臣下把持,所以上天以此來提醒定公提防季氏。此與董氏之說異曲同工。

通過劉向對“隕霜殺菽”的解讀方式,可知上文中劉向對“隕霜不殺草”的解讀在學理上是有缺陷的?!半E霜不殺草”發生在周十二月(漢時十月),理應對應《坤》卦,但其卻以九月《剝》卦言事,且他將兩者均釋為臣子專權作亂的天誡,似有不妥。究其原因,漢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當權,劉向企圖借助災異論與其進行政治斗爭?,所以劉向的災異論“不追求學理上的完美和純粹,卻以實用主義的精神不斷擱置、化解學理上的違礙”[32]90。

董仲舒和劉向的解說得到班固的認同,班固在記錄石顯因在漢元帝時專權殘暴,在成帝即位后被殺的歷史事件時如是記載:“元帝永光元年三月,隕霜殺桑;九月二日,隕霜殺稼,天下大饑。是時中書令石顯用事專權,與《春秋》定公時隕霜同應。成帝即位,顯坐作威福誅?!保?7]1427在班固看來,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三月發生的“隕霜殺?!焙途旁露瞻l生的“隕霜殺稼”災害皆為石顯專權擅勢、作威作福所致,與《春秋》所載魯定公時的下霜原因相同,皆為強臣掌權,君主勢弱的天誡。這一觀點也影響了后世對霜災的解讀和歷史書寫,《三國志》載吳孫權嘉禾三年(234年)九月朔,“隕霜傷谷”,《晉書》有言:“案劉向說:‘誅罰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菚r,校事呂壹專作威福,與漢元帝時石顯用事隕霜同應。班固書九月二日,陳壽言朔,皆明未可以傷谷也。壹后亦伏誅?!保?9]《晉書》認為陳壽在記載三國孫吳嘉禾三年的霜災時特意提到“隕霜傷谷”發生在九月初一,意在言明霜情還未可以傷谷,是違時之異。其采擷劉向之說,認為“隕霜傷谷”是校事呂壹專權所致,與春秋時期魯國昭公時季氏作亂、漢元帝時石顯用事隕霜同應,可見此說影響深遠。

二是京房、劉歆、鄭興等脫離《春秋》三傳文本語境,將“隕霜殺菽”理解為霜情嚴重,認為“隕霜殺菽”是上天對君主興兵妄誅、施政嚴急、刑罰嚴苛的譴告。京房曰:“興兵妄誅,茲謂亡法,厥災霜,夏殺五谷,冬殺麥?!保?7]1427“王者于大敗,誅首惡,赦其眾,不則皆函陰氣,厥水流入國邑,隕霜殺叔草?!保?7]1342君主發動戰爭大肆殺戮,有失法度,會引發霜災,夏霜殺五谷,冬霜殺宿麥,而在戰爭中對敗軍應赦過宥罪,不可妄誅,否則亦會發生“隕霜殺菽”?!稘h書·五行志》據此認為漢武帝執政期間發生的“隕霜殺草木”是武帝興兵過度所致,其言:“武帝元光四年四月,隕霜殺草木。先是二年,遣五將軍三十萬眾伏馬邑下,欲襲單于,單于覺之而去。自是始征伐四夷,師出三十余年,天下戶口減半?!保?7]1426在班固的歷史敘事中,元光二三年間,武帝派遣三十萬大軍襲擊匈奴單于,此后三十年間征伐不斷,干戈不息,全國戶口耗損過半,故在武帝興兵之始有隕霜之應。

京房還認為:“誅不原情,茲謂不仁,其霜,夏先大雷風,冬先雨,乃隕霜?!保?7]1427“顓事有知,誅罰絕理,厥災水,其水也,雨殺人以隕霜?!保?7]1342如果誅罰不符罪情,是為不仁,會發生霜災,他進一步舉例道:“賢圣遭害,其霜附木不下地。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不教而誅茲謂虐,其霜反在草下?!保?7]1427在京房的觀念中,霜降落的位置會根據現實境況而變化,賢圣遭害、不教而誅、佞人依刑分別對應霜附草木、霜在草葉反面、霜在草根土隙間,霜附于木相較霜在草根土隙間對草木傷害更大,賢圣遭害相較佞人依刑危害也更重,可知天降霜造成的危害大小映照著人事行為的危害程度。京房據物象言災異,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指歸?,在其語境中,“隕霜殺菽”成為上天對君主肆意興兵、妄行誅罰、不行仁愛的警告。

相比京房,劉歆援引《尚書》學說,對“隕霜殺菽”的內涵進行更加學理化的闡釋。他以為“大雨雪,及未當雨雪而雨雪,及大雨雹,隕霜殺叔草,皆常寒之罰也”[37]1422。關于“恒寒”之罰,最早源于《尚書·洪范》九疇之“庶征”,庶征分為休征(祥瑞)和咎征(災異),咎征中有言:“曰急,恒寒若?!保?0]隨后《洪范五行傳》建立了君主五事(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與咎征的聯系,有言曰:“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恒寒?!薄稘h書·五行志》解釋為:“言上偏聽不聰,下情隔塞,則不能謀慮利害,失在嚴急,故其咎急也。盛冬日短,寒以殺物,政促迫,故其罰常寒也?!保?7]1421君主偏聽,致使民情隔塞不能上達,君主失察于是非利害,易導致政令嚴厲急迫。隆冬時節,晝短夜長,肅殺萬物,易造成政治急促緊迫,所以天誡是連續或反常的寒冷,故有“恒寒”之罰?!半E霜殺菽”被認為是“恒寒”之罰的一種表征,象征著上天對君主偏聽偏信、政令急促緊迫的懲戒。

曾師事于劉歆的鄭興繼承了劉歆的上述觀點。東漢建武七年(31年),鄭興上疏光武帝時提到:“今年正月繁霜,自爾以來,率多寒日,此亦急咎之罰?!癖菹赂呙鞫撼蓟檀?,宜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博采廣謀,納群下之策?!保?]1222在鄭興的奏疏中,正月降霜繁重,天寒地坼是《尚書·洪范》中所提到“急咎之罰”的表現,暗指光武帝施政急促緊迫,遂建議光武帝博采眾議、廣開言路,施行寬惠柔克之政,鄭興建言也被光武帝“多有所納”,可見光武帝對此也深以為然。

另外,霜情繁重也被認為是君主官員刑罰嚴苛所致,從以下幾個事例可證。

其一,西漢哀帝時,丞相王嘉因主張罷黜佞臣董賢和舉薦梁相等三人的事得罪哀帝,被冠以“迷國罔上”的罪名,永信少府猛等十人在議論王嘉罪行時言:“案嘉本以相等為罪,罪惡雖著,大臣括發關械、裸躬就笞,非所以重國褒宗廟也。今春月寒氣錯繆,霜露數降,宜示天下以寬和。臣等不知大義,唯陛下察焉?!保?7]3501永信少府猛等十人在替王嘉求情時,除了說將大臣束發用刑、裸體鞭打不是重視國體,弘揚宗廟之德的恰當措施外,還特意言及春季霜露繁多,寒氣錯繆,暗指刑罰嚴苛,建議哀帝施行寬和之政,對王嘉從輕處罰。

其二,東漢桓帝時災異頻發,襄楷在延熹九年(166年)上疏:“自春夏以來,連有霜雹及大雨雷,而臣作威作福,刑罰急刻之所感也?!保?]1076他列舉桓帝聽信宦官讒言、處罰太原太守劉和南陽太守成瑨等賢臣、嚴厲譴責為國憂慮的三公大臣致使其緘口不語等失政行為,并直言自桓帝繼位以來,“頻行誅伐,梁、寇、孫、鄧,并見族滅,其從坐者,又非其數?!瓭h興以來,未有拒諫誅賢,用刑太深如今者也”[2]1076。在襄楷看來,桓帝執政時黜賢納奸,政刑暴濫,宦官專朝,是造成雹霜繁重的原因。

其三,《東觀漢記》記載了關于東漢時期魯地的一次霜災:“會稽鄭弘為鄒縣令,魯春雨霜,鄒谷獨無災?!保?1]《北堂書鈔》卷七八引《會稽典錄》也有類似記載:“鄭弘為鄒令,魯國當春霜隕殺物,鄒縣獨無霜也?!保?2]321為何魯地發生霜災而鄒縣獨免?檢會鄭弘在鄒縣政績,《后漢書》載鄭弘“拜為騶令,政有仁惠,民稱蘇息”[2]1154,不免猜測鄒縣免于霜災之說是時人對鄭弘施行仁惠之政的表彰和傳頌,上天不必對施行仁政之地有所告誡,從側面也說明漢時人認為霜災是上天對刑罰嚴苛的警誡。

綜上,盡管漢人的解說紛繁復雜,但霜形成了固定的意象,霜具有寒冷、肅殺的自然特質,在政治文化層面被引申為誅殺、刑罰之意,并成為共識。正如董仲舒在回答武帝策問時所說:“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保?7]2515君主應法天而行政,霜為上天肅殺萬物的手段,所以君主與之對應的懲罰手段應為刑罰誅殺?!洞呵锔芯芬舱f:“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保?]30其也主張君主順天行誅,以樹立君主的威望。西漢成帝時,孫寶在立秋日任命侯文為東部督郵(其職責主要是揭發縣吏官員貪贓枉法),并敕令侯文積極舉報貪賄:“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渠有其人乎?”[37]3259此處的“嚴霜之誅”即指懲戒貪賄官員之舉??芍宋囊庀蟮男纬墒窍让袢∠蟊阮?、副天之所行以為政的結果。

三、霜與漢代社會生活

(一)農事中對霜災的關注與應對

《呂氏春秋》透露了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時期危害農業的災害信息[43],其中包括霜雪之災,其載孟春之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霜雪大摯,首種不入”[28]12,孟冬之月“行秋令,則霜雪不時”[28]219。此處“首種”是指麥或稷,春秋戰國時期先民已關注到霜雪繁多,會導致麥或稷等農作物受災減產。

至漢代,關于霜災的記載屢見不鮮,西漢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隕霜殺草”[37]164。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三月“雨雪,隕霜傷麥稼,秋罷”[37]287,“隕霜殺?!?,九月二日,“隕霜殺稼,天下大饑”[37]1427。西漢末年至于東漢,氣候發生了由溫暖濕潤轉而干燥寒冷的顯著變化[44],在王莽專政時期,霜災尤為嚴重,天鳳元年(14年)四月“隕霜,殺草木”[37]4136。地皇二年(21年)“秋,隕霜殺菽,關東大饑,蝗”[37]4167。霜災造成麥、桑、菽等農作物的減產甚至絕收,引起了漢人的重視。

為了預防霜災,漢人采用繩索刮除霜的措施規避霜對農作物的損傷,《氾勝之書》載:“稙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時,令兩人持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傷矣?!保?5]上文提到漢人未能認識到霜凍的存在,故認為霜是造成作物死亡的元兇,至魏晉時才認識到霜凍的存在,能夠準確預測并采取煙熏法等科學手段有效應對霜凍災害,并認識到降霜對提高某些蔬菜口感有所裨益?。雖然除霜對農作物的防護無濟于事,但不可否認這是漢人在應對低溫凍害時所作的積極嘗試,反映出先民在農業實踐中不斷探索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坎坷歷程。

在農政方面,漢廷還采取調有余補不足、開放糧倉等措施應對霜災造成的饑荒。西漢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七月戊辰日所下批轉詔書云:“丞相方進、御史臣光昧死言:明詔哀閔元元,臣方進、御史臣光,往秋郡被霜,冬無大雪,不利宿麥,恐民□。(73EJF1:1)調有余給不足,不民所疾苦也,可以便安百姓者。(73EJF1:2)……臣方進、臣光前對問上計弘農大守丞□,令堪對曰富民多畜田出貸□□□□。(73EJF1:3)郡國九谷最少,可豫稍為調給立輔,預言民所疾苦可以便安。(73EJF1:4)”[46]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秋季發生嚴重霜凍災害,造成小麥歉收,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主張通過調余補缺的方式賑濟災民,防范富民采取高利貸的方式趁機攫取財富、兼并土地。另外,王莽地皇三年(22年),“枯旱霜蝗,饑謹薦臻,百姓困乏,流離道路”,他下令“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37]1145。這些都展現出漢人應對霜凍等自然災害時采取的積極措施。

(二)降霜與疾病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病因主要有氣象因素、情志因素和飲食起居三大方面,天氣作為外來致病因子,會引起人肌體自身陰陽失調,從而引發疾病。而降霜時節,恰值陽氣消退,陰氣漸趨隆盛,對疾病的產生和病情變化會有影響。

《脈解篇》介紹少陰經脈的病證時提到:“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七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無所見也?!保?5]0271-272據醫家解釋,少陰應于七月,月建在申,此時萬物陽氣始降、陰氣始盛,秋氣肅殺之氣降臨,微霜始降而克伐萬物,陽氣損傷。人體與時令之氣相應,足少陰屬腎,易造成腎陽虛衰,腎精不足,腎府痹阻,從而引發腰痛、憂郁不樂、坐立不寧、久坐起身則視物不清等癥狀[47]。

降霜還會引起病情變化?!洞笃嬲撈费裕骸懊}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保?5]267為何患者會下霜而死?明代張景岳解釋說:“‘弦縷’者,如弦之急,如縷之細,真元虧損之脈也?!?,子宮也,命門元陽之所聚也。胞之脈系于腎,腎之脈系舌本,胞氣不足,當靜而無言;今反善言,是陰氣不藏,而虛陽外現,時及下霜,虛陽消敗而死矣?!保?8]可知降霜時陰氣隆盛、陽氣封藏,會使患者虛陽消敗而死。

《傷寒雜病論》則認為霜本身就極具寒氣,觸冒霜會引發傷寒。其言:“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保?9]成無己注:“冬三月純陰用事,陽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氣嚴凝,當是之時,善攝生者出處固密,去寒就溫則不傷于寒,其渉寒冷,觸冒霜雪為病者,謂之傷寒也?!保?0]張仲景認為霜降至春分節氣之間,純陰用事,寒氣凜冽,如再觸冒霜露,寒邪易入侵,引起傷寒。他在四時飲食禁忌中也提到:“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無光,目澀,心痛,腰疼,或發心瘧,瘧發時,手足指爪皆青,困委?!保?1]程林解釋說:“《道藏》云:‘六陰之月,萬物至此歸根復命,以待來復,不可食寒冷以伐天和?!诵岳?,經霜則寒,寒冷之物,能損陽氣,食之能發上證?!保?2]十月是初冬氣候,心陽主持衛氣,如果食用寒霜打過的生菜會造成心陽受損,致使顏面血色不榮,兩目干澀,心胸和腰部疼痛。甚至引發“心瘧”,表現為手指、足趾和爪甲都呈郁血性的青紫色,精神極為困頓。

結 語

漢人對霜的認知,在自然與人文方面相互聯結,在科學、文化、政治、農事、醫學等各個層面相互影響、密切聯系。

在自然層面,漢人不僅對霜進行直觀的觀察,還運用對比的方法注意到霜露形成的相似性、不同緯度地區終霜期的差異性,并建立了降水的循環理論模型,認識到形成霜的水汽來源于地面。先民對降霜的長時段考察,為漢初“霜降”節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外,漢人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解釋性研究,嘗試說明霜為陰氣凝結而成的內在機理,這也影響到漢人對降霜與疾病關系的認識,即降霜時節陰氣隆盛和霜的陰寒之氣會對疾病的產生和病情變化產生影響。但囿于時代的局限,漢人未能認識到霜凍現象的存在,故而認為霜為亡殺之物,在農事中采取拉繩刮霜的方式應對霜災,這無疑是無效的,但反映了漢人應對自然災害的積極態度。

在人文層面,為了給人事活動尋求自然天道的根據,獲得更高的合法性,降霜被認為是上天意志的一種體現,上天通過降霜肅殺萬物,君主也應順天而為,施行誅殺和刑罰?!洞呵铩啡齻髦兴d的“隕霜不殺草”“隕霜殺菽”異象被漢人解說為君主誅令不被執行,臣子專權和刑罰嚴苛的天誡,這種解說并非捕風捉影、憑空捏造,而是根據霜的自然特性,取象比類,并受到漢人對《春秋》文本的解讀、學術流派思想的差異、現實政治需求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呈現了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互相滲透、交相闡釋的某些機理”[53]。

總之,盡管漢人從天人感應角度闡釋霜的發生機理有悖于近現代科學理性的認識論和自然觀,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漢人對霜的認知方式可以被視為古人探索大氣現象乃至自然事物的一個案例。漢人除了對氣象獨立的觀察外,還將其置于宇宙整體的視野下進行探索,并從天人關系角度對其加以闡釋,“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54],先民認為天人同構,自然運行的規律同樣適用于人事,并隱含著指導人事的普遍原則[55],古代這種整體、聯系的探究思維方式,以及其尊崇、效法且不屈從自然的態度仍然值得今人借鑒。

注釋

①對“白露為霜”的解釋,學界有所爭鳴。有學者認為從氣象學角度來講,露水在夜間不能再變為霜,如釋作“白露變成霜”則有違科學常識,故應釋為“白露似霜”,參見金文偉:《“白露為霜”新解》,《文史知識》1988年第4 期,第108-109 頁;《“白露為霜”再解》,《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 期,第40-44頁?;蛘J為“由降露變為降霜”,指時令變化,參見程曉東:《也談“白露為霜”》,《文史知識》1988年第10 期,第128 頁;賈雪楓:《解“白露為霜”——談〈蒹葭〉的時間環境》,《文史知識》1989年第6 期,第106-107 頁。但筆者認為相關學者的觀點似有“以今度古”之疑,因《詩經》時代的先民并不具有現代氣象學理論知識,他們只能通過直接觀察等方式形成對大氣現象的認知,而霜與露形成方式具有一定相似性,且根據諸多文獻論述和疏證闡釋,先民極有可能以為“霜為露所變”。②張德二認為“陰”代表“濕”(水汽),“凝”“聚”二字是暗指水汽相變過程。見張德二:《我國古代對大氣物理現象的認識》,《氣象》1978年第4 期,第13-15 頁。③霜凍這一低溫凍害,是指植物在0℃以下低溫時體內凍結而產生的傷害,常發生在作物活躍生長期,分為有霜存在的白霜凍和無霜的黑霜凍。見肖金香、穆彪、胡飛:《農業氣象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 頁。④二十四節氣是在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共同發展下形成的,一是需要對太陽周年運動的觀察和對黃道的二十四分;二是需要對一年四季中氣象變化規律的精準把握。二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以往研究常以節氣天文定位的角度探究二十四節氣的形成,雖然將黃道等分為二十四個時間節點非常重要,但能夠精準地描述二十四個時間節點所代表的時序意義也是二十四節氣形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⑤白奚認為在《管子·幼官》作者眼中,自然界的四時流布以及人類社會的農政教令等,一方面是按照五行圖式的安排來運作的,另一方面又是由陰陽消長的規律所決定和支配的。見白奚:《中國古代陰陽與五行說的合流——〈管子〉陰陽五行思想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 期,第24-34 頁。⑥《呂氏春秋》十二紀是對早期月令知識思想的一次大整合,以秦歷為主,雜采列國“時憲”特別是齊國歷法撰成。見王利華:《〈月令〉中的自然節律與社會節奏》,《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2 期,第185-203 頁。⑦最早記載是在《竹書紀年》:“(帝舜)四十七年冬隕霜不殺草木?!薄埃ㄓ耐酰┧哪昵厝朔ノ魅?,夏六月隕霜?!蓖鯂S:《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載李民等:《古本竹書紀年譯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293 頁。但真偽不得而知。⑧“菽,草之難殺者也,言殺菽,知草皆死也;言不殺草,知菽亦不死也”,也是此意。見《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426 頁。⑨“隕霜不殺草”被認為是異象令人容易理解,但“隕霜殺菽”是豆類受霜災,為何以異象來記載呢?《公羊傳》解釋說:“此災菽也,曷為以異書?異大乎災也?!苯Y合《春秋》經文具體語境,“隕霜殺菽”兼具“災”與“異”的性質,因為古人對異象的重視大于災害,故“隕霜殺菽”被當作異象。⑩十二辟卦又稱十二消息卦,凡陽爻去而陰爻來稱為“消”,陰爻去而陽爻來稱為“息”。十二辟卦分別為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卦,分別對應十一月至來年十月。?魯僖公又作魯釐公,《漢書》此處引用“釐公二年十月”有誤,應為“釐公三十三年十二月”?!稘h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426 頁。?《韓非子》最早記述此種觀點:“魯哀公問于仲尼曰:‘《春秋》之記曰:冬十二月隕霜不殺菽。何為記此?’仲尼對曰:‘此言可以殺而不殺也。夫宜殺而不殺,桃李冬實。天失道,草木猶犯干之,而況于人君乎?’”“必罰: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手倌嵴f隕霜?!笨鬃诱J為冬十二月隕霜不殺菽是上天失道,宜殺而不殺,草木違反之的表現,《韓非子》借此表達如若君主不施刑罰,則會導致法令不立,禁令不行,君主寡威,臣下僭越的觀點。見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23-224 頁。?劉向曾上奏漢元帝:“是后尹氏世卿而專恣,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咴滤?,草木不死。八月殺菽?!斒菚r,禍亂輒應?!苯璐藙裰G元帝罷黜弘恭、石顯?!稘h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936-1937 頁。?陳侃理認為京房的災異論以“儒學為體,數術為用”,屬于災異論的儒學傳統。見陳侃理:《京房的〈易〉陰陽災異論》,《歷史研究》2011年第6 期,第70-85 頁。?“凡五果,花盛時遭霜,則無子。常預于園中,往往貯惡草生糞。天雨新晴,北風寒切,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煴,少得煙氣,則免于霜矣?!眳⒁娰Z思勰著,繆啟愉、繆桂龍譯注:《齊民要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 頁。另外,西晉陸機發現霜能提高冬季蔬菜的食用口感:“荼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薄洱R民要術》也載:“蕓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澀?!边@是植物本身為應對低溫,體內的淀粉轉化為糖,致使糖分增加的緣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