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作用探析

2023-04-17 14:21朱麗雅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信息文化

白 林 朱麗雅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期刊社,四川 成都 610000)

網絡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開放性、無中心性、虛擬性、交互性等特點,使人們社交方式得到拓展、自我表達渠道得到拓寬、生活疆域得到拓張,產生了獨特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新形態,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積極的影響。同時,網絡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豐富人們社會生活體驗的同時,也可以蛻變為異化人的一種手段。一些文化糟粕通過網絡大行其道,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產生消極影響。在此背景下,對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種種問題進行充分探討,特別是厘清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

目前,國內將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的成果日漸豐富。其中,有的從網絡文化視角研究意識形態建設,如張驥、方曉強的《論網絡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影響》[1];有的從意識形態的視角研究網絡文化,如楊文華的《意識形態的文化詮釋》[2];有的對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如沈江平的《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與意識形態的文化性》[3]。面對快速發展的網絡文化,維護意識形態安全需常抓不懈,對意識形態的研究也常研常新。

(一)網絡文化

1.網絡文化的概念

網絡文化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而產生的一種文化,是新興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綜合體。網絡文化可以分為廣義網絡文化和狹義網絡文化。廣義網絡文化是指人們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所進行的全部物質活動、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狹義網絡文化則專指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無論廣義還是狹義,網絡文化都是新興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綜合體,單純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妥當的,在對網絡文化進行特征分析時,需要從技術視角和文化視角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2.網絡文化的特點

從技術層面看,網絡文化有以下一些特點。(1)網絡文化具有高科技特征。網絡文化以信息數字化技術為支撐,主要以磁介質、半導體介質、光盤介質為存儲介質,以“比特”為基本存儲和傳輸單位,融合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檢索技術等高科技技術,借助于多媒體壓縮技術、實時播放技術等手段,實現了圖、文、聲、像等大量信息迅速傳播。(2)網絡文化具有無限時空延展的特征。網絡通信技術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阻隔,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隨時自由地訪問各種網絡信息資源,實時、快速、便捷地獲取或者發布信息。網絡文化傳播打破了民族、國家、地域的限制,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人們帶入可以直接影響彼此的境地。(3)網絡文化具有虛擬特征。網絡空間是一個在虛擬技術支持下的以數字化方式存在的虛擬現實,是人類創造的自己理想思維的空間。網絡虛擬空間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界限,人們徜徉其中可以是任何名字、性別、身份。借助網絡,各種文化、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可以在不同受眾之間廣泛滲透。

從文化層面看,網絡文化有以下一些特點。(1)共享性。理論上講,網絡文化中的信息具有共享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平臺瀏覽、分享各種信息,也可以隨時創建各種信息。網絡主體信息傳播與分享,與主體的性別、年齡、地位、財富等并不相干。(2)自主性。網絡用戶可以自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可以自主決定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表達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3)開放性。網絡技術成熟前,總體來說,文化的傳播是受控的、單向的;網絡技術成熟后,各種文化在網上自由傳播,網絡文化呈現非中心的多元開放狀態,人類前所未有地獲得了文化自我選擇權。(4)大眾性。在網絡上,人人都是平等關系,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使以前少數人對信息和知識的壟斷難以為繼,人們可以將專家與自己的觀點進行比較,對權威提出挑戰。(5)交互性。與傳統文化的單向傳播不同,網絡文化傳播中,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是相互影響、雙向互動的關系,網民不僅是文化的接受者,還是文化的傳播者。(6)滲透性。網絡打破了以前相對封閉的區域文化空間,網絡文化中的信息可以滲透到任何一種相對封閉的或者個性十足的文化之中,對這些固有文化傳統構成挑戰。

(二)意識形態

1.意識形態的概念

意識形態是一種觀念的集合,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是勞動分工的一種后果?!胺止ぶ皇菑奈镔|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盵4]馬克思將意識形態的批判與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批判結合起來,從現實的人的物質實踐活動中去考察,并將意識形態的根源歸結為一種社會存在,即可以理解為,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是一定歷史階段精神生產獨立化的產物。

2.意識形態的特點

結合眾多關于意識形態的研究,我們將意識形態特征歸納為以下幾點。(1)社會性。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在于它的社會屬性,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基本方面,是一個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概念。當某種思想只對個人或某個特定群體產生作用的時候,它不會成為意識形態。一個國家或者社會要結構完整,就必須建構出一套為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遵守的意識形態體系。(2)現實性。意識形態是一種抽象的理論,無論是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還是居非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都并不是純粹空洞的東西。正是因為意識形態具有現實性,所以一個完整的國家或者社會才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經濟、教育、藝術、倫理、宗教等具體表達。(3)長期性。意識形態產生在社會發展成熟之后,自此便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便離不開意識形態所發揮的社會功能。意識形態的重要功能是培養人、改造人,使人們能夠符合社會生存條件的要求。階級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在消滅了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依然會發揮自身的功能。(4)對抗性。任何社會的意識形態都不是單一的,多種意識形態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對抗性,目的是爭奪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在眾多意識形態間出現對抗沖突幾乎毋庸置疑,這種對抗沖突是意識形態的外部對抗;意識形態體系內部思想出現對抗沖突,使意識形態體系不斷變化、發展,則是意識形態的內部對抗。(5)可表達性。意識形態是一種思想觀念體系,思想觀念能用具體的語言、文字、圖像等進行表達。正因為能表達,意識形態才能發揮其社會功能,解決人們的社會問題;也正因為其可表達性,意識形態才能通過大眾傳媒等進行宣傳,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6)可傳播性。意識形態屬于廣義的文化,文化需要傳播才具有生命力,意識形態也是通過傳播交流展現其影響力、控制力、主導力。意識形態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其社會功能正常發揮離不開傳播媒介的發展,新的傳播媒介會給意識形態帶來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

(三)文化與意識形態的辯證關系

意識形態不僅是政治、經濟、哲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更是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識形態居于文化之中,但文化比意識形態更復雜??偟膩碚f,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意識形態具有文化特征。

1.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

首先,意識形態對文化創造有著深遠影響?!耙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盵5]一定的文化生產必然受特定階級或群體利益的支配和引導,從本質上說是由階級、經濟生產關系決定的。文化生產者從事文化生產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產品也不得損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否則不會被允許或承認,因此,文化具有意識形態的特征。其次,意識形態對文化創造有一定的限制。意識形態對社會的穩定運行發揮著指導作用,并且對人們的思維產生制約,決定了文化創造的關注點,使文化具備顯著的意識形態屬性。無論是傳承傳統文化、創新時代文化,還是吸納外來文化,都必須符合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因此,意識形態對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都起到了一種規范和制約的作用。最后,意識形態對文化傳播有決定作用。意識形態和文化都是通過傳播來實現其影響力,其中,意識形態對文化具有支配權,符合意識形態的文化被廣泛傳播,不符合意識形態的文化則受到限制。

2.意識形態具有文化特征

首先,文化對意識形態生成有促進作用。從時間看,文化出現時間至少可以上溯至人類社會萌芽,意識形態則是階級社會形成的思想體系,晚于文化出現時間。從范圍看,文化是一個比意識形態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概念,其所指范圍遠遠大于意識形態所指,意識形態實質上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特定歷史時期內的一個特殊樣態[6]?,F有考古資料顯示,原始人類在創造文化時,有對社會生活認知的藝術創造,但不能說那時就產生了意識形態。馬克思曾經指出,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分工出現,即物質生產同精神生產相分離才開始正式形成和獨立發展的。其次,文化對意識形態建構有推進作用。文化和意識形態都需要傳播實現自身價值,所以文化是意識形態天然載體,是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文化總是表現出對傳統的繼承、對現實的解構,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傳統文化利用歷史為意識形態提供精神素材;現實文化本身就反映當下社會生活,意識形態內容明顯;未來文化往往反映未來社會生活,卻傳達著現有的意識形態內容。最后,文化及文化傳播幫助意識形態實現社會功能。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發揮著塑造社會價值觀、統一思想觀念、維護社會秩序等功能。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承載工具和表現形式,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實現傳播,從而實現意識形態傳播,發揮其功能。

(四)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關聯性

網絡文化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包含了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網絡文化蘊含意識形態因素,關涉政治、宗教、道德、藝術等具體的文化形式。網絡成為重要的社會生活基礎設施后,網絡文化也逐漸成為意識形態的主要傳播載體。首先,從特征上看,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有相似之處。意識形態強調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廣泛認同和接受,網絡文化的群眾基礎好,大眾化特點明顯。意識形態的創建、接納以及網絡文化的參與,都體現了高度的自主性。網絡文化具有強大的滲透力,能快速滲透到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這種滲透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重塑人的思想觀念,建立新的行為準則、道德準則。意識形態被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宣傳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被社會成員接受。其次,從功能上看,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都具有維護社會正常運行的功能。網絡文化是人、信息和文化相互交織的產物,具有傳媒、民意表達、人際溝通交往、娛樂、社會管理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作用。網絡文化的發展對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意識形態擁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引導力,通過廣播、電視、出版物、網絡等媒介實現自身傳播,影響社會成員的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再次,從內容上看,網絡文化與意識形態具有密切關系。網絡文化內容豐富,包含政治、經濟、科技、教育、藝術等信息。作為社會精神生活產品的總和以及社會經濟基礎中的權力關系的表現,意識形態屬于思想上層建筑,是網絡文化的重要內容。

二、網絡文化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

網絡普及催生出網絡文化,網絡文化改變人們的生活。網絡文化不僅拓展了文化疆域,也催生了新的價值取向、社會精神和行為準則。網絡文化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全面而深刻,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一)網絡文化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積極影響

1.網絡文化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

首先,網絡擴大了關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信息源,極大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在網絡大規模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之前,我國關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信息源數量和形式有限;而在網絡上,信息內容儲存在服務器、云端或者數據庫中,采用分布式或者集中式等多種存儲方式,容量能隨意擴展,可以方便地檢索和下載。關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信息堪稱海量,這樣就從信息源上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其次,網絡文化產生了大量新創內容,同樣極大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網絡文化激發了大眾創作靈感,網絡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再次,網絡文化在與世界優秀文化的交往中汲取營養,極大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文化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前進的動力,信息技術時代,文化交流的隔閡被網絡打破,時間空間不再是阻隔交流互通的鴻溝,各種文化在網絡競秀、碰撞,激蕩出動人的火花,演變生長出各種網絡文化,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

2.網絡文化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首先,網絡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手段,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在網絡技術普及之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主要靠書報、雜志、廣播、電視等,這些傳播媒介都有其局限性。比如書報、雜志,就受紙張、印刷技術影響,資料保存和查詢有一定的局限;廣播、電視,除受播出時間影響,還受收視率收聽率影響。網絡媒介則打破了以上桎梏,網絡會議不受時間地點影響,隨時可以召開;紙張、印刷不再是問題,一個硬盤甚至可以存下一座圖書館的內容;播出時間也不是問題,各個網站有巨量信息資源,供人們隨時訪問下載。網絡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生動有趣,寓教于樂,極具吸引力。其次,通過網絡關心政治這一特殊的網絡文化,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信息社會,網絡的吸引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在我國互聯網的應用中,新聞信息傳播功能非常突出,新聞網站大量存在。上網瀏覽新聞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的習慣,打開各種網頁,就能看到眾多網民對各類新聞事件的熱情討論參與。還有很多人通過網絡反映社情民意,可以說,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通過網絡關心政治、參政議政成為一種獨特的網絡文化,公民通過網絡參政議政,既是網絡文化豐富的表現,也是意識形態最直接的表達。再次,網絡文化助力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為更多人理解,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網絡把世界連在一起,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隨網絡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盛,大量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短視頻等隨文化交流將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帶到世界各地,受到人們關注,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3.網絡文化擴大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首先,網絡具有傳輸速度快、雙向互動等特點,網絡文化傳輸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擴大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同時還能利用網站將群眾反饋意見及時集中起來。網絡文化還有互動性的特點,就是說信息的發布者與接受者之間具有平等性,能通過QQ、微信、微博等進行互動,無論是信息發布者還是接受者都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相關信息與其他人分享?;有缘膫鞑シ绞綄τ趥鞑ヱR克思主義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可以及時了解受眾的思想動態,根據受眾需要及時進行調整,讓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其次,網絡文化的信息主要以音視頻、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形式出現,改變了過去書報雜志、廣播電視等傳播方式,極大豐富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克服了傳統媒介承載信息量有限、傳播地域受限、播出時間受限等局限。交互性更是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網絡文化讓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具有多種多樣豐富的形式和手段,增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力與親和力,擴大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再次,網絡文化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走出國門,被世界認識,擴大影響力。文化是軟實力。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在網絡上實現無國界傳播,國外受眾可以通過一段音樂、一個視頻,或者一本小說了解中國文化,進而喜歡上中國文化,并且隨著深入接觸,真正認識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力也進而擴大。

(二)網絡文化對意識形態的消極影響

1.網絡文化影響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

網絡文化迅猛發展,一方面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樂趣,另一方面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產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互聯網不斷發展,傳統媒體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唯一工具。網站、博客、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社交媒體以其便利性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更傾向于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介獲取信息,獲得知識。

當前,網絡上的大量娛樂內容如各類短視頻、游戲、綜藝節目等,以其獨特魅力迅速傳播,吸引了大量用戶群體。網絡文化的娛樂化傾向使普通人更傾向于追求消遣和娛樂,意識形態的學習和思考則需要較高的專注度和思考力。因此,娛樂化導向促使網絡文化追求即時、快速、短暫的刺激和滿足,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網絡文化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否認,商業化是網絡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但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弊端不容小覷。商業化傾向使得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大量商業廣告,有的片面強調消費至上、金錢至上,推崇個人享樂,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強調的公益性和社會責任相違背。商業化的網絡文化更加注重眼球經濟和點擊率,許多網站和平臺為了追逐利潤,大量推送低俗、庸俗的內容,以迎合用戶的短暫關注和興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受到嚴重影響。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式增長,網絡文化中信息過載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在海量的信息選擇面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面臨巨大挑戰。眾多熱點話題和爭議事件在網絡上競相吸引人們的關注,導致很多優質內容被淹沒,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人們的吸引力。網絡文化的碎片化特點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困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需要人們系統學習、深入思考,而人們習慣于在網絡上瀏覽片段化的信息,沉迷于新媒體平臺推送的大量短視頻內容,人的思維因此變得零散,缺乏系統性和深度,進而導致思考和領會意識形態理論的能力下降。

2.網絡文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力造成沖擊

過去,黨和政府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渠道對輿論進行引領,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傳播的便捷,網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力造成沖擊。

一方面,網絡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大大擴展,網絡媒體可以實時傳播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各種觀點和意見可以迅速傳播到全球范圍。這種信息的自由流動使人們可以更廣泛地獲取信息,意識形態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然而,這也意味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被弱化。在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匿名賬號和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來傳播信息,讓輿論的傳播更加難以控制,社會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另一方面,網絡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各種信息和觀點,也增加了信息的不確定性和虛假性。網絡中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和謠言,誤導人們的思維和判斷,不僅扭曲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知,還可能培植抵觸和排斥情緒,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造成負面影響。

3.網絡文化加劇了不同文化間的競爭與沖突

在網絡時代,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廣泛,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和沖突也更加顯著。這種競爭和沖突可能導致文化之間的誤解、偏見和仇恨,從而破壞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的基礎。

網絡的普及使人們更容易接觸到不同文化的觀點和價值觀,人們也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不同文化的觀點和價值觀在網絡上直接對抗,容易產生激烈的言辭和情緒,甚至演變成仇恨和暴力。這種沖突不僅使社會秩序受到威脅,也影響人們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和認同。網絡文化模糊了道德和倫理的界限。網絡虛擬環境下,落后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并存。模糊的道德和倫理觀念可能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放松道德約束,從而對個人和社會造成負面沖擊。

網絡文化的發展加劇了“文化包圍圈”的形成。網絡上的信息傳播快而廣,但也容易形成信息的過濾和封閉。人們更容易接觸和接收與自己認知相近的信息和觀點,而忽視甚至抵制其他信息和觀點。這種“文化包圍圈”使人們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和了解變得有限,容易產生偏見和歧視。

三、強化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作用

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意識形態起著核心作用。強化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作用需從四個維度出發,一是主體維度,二是道德維度,三是法律維度,四是技術維度。

(一)強化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主體維度

首先,要加強正面宣傳,增強主流輿論力量,占據網絡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7]。我們應利用網絡文化對意識形態的積極影響,宣傳馬克思主義,通過大量正面信息的引導,將有助于樹立正確意識形態的信息充分傳達給每個人,以掌握網絡言論的主導權。其次,打破西方輿論封鎖,向世界介紹中國、宣傳中國。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打造一批具有中國風味、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思想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文化軟實力。再次,發展網絡經濟對于鞏固意識形態的物質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網絡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網絡的互聯互通為全球經濟實現一體化搭建好了技術平臺,實現了從信息到效益轉化的新模式。網絡經濟還為全球經營環境創造了一個全球化的框架。這一框架優化了全球范圍內資源的配置,進而提高了整個人類社會對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的發展。只有通過大力提升生產力,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才能筑牢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基石。

(二)強化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道德維度

網絡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設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道德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只有全民具備網絡道德意識,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健康文明使用網絡,我們才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2019 年頒布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關于“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培養文明自律網絡行為、豐富網上道德實踐、營造良好網絡道德環境。具體地講,首先,要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網站操作。網絡行業應堅守文化良知和道德規范,不受利益驅使,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專業和政府網站的作用,提供高雅、生動、積極向上的信息和服務,自覺維護主流思想,傳播先進文化,抵制低俗之風,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其次,大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倡導網民自律。網民在網上的道德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其道德素質的影響,因此網絡道德的提高歸根結底是網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一方面,綜合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加強對網民的道德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特別是青少年和大學生,要自覺樹立公德意識,遵守網絡道德。再次,拓寬網絡道德實踐的新空間。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民以虛擬的身份參與其間,網絡社會為網民的現實道德行為提供了廣闊的網絡實踐平臺,創造出無限的實踐空間。例如網絡公益事業、網上扶貧行動、網絡打拐、網絡打假,等等。最后,強化網絡空間的綜合治理。網絡信息巨大且結構復雜,管理難度空前,要依法依規對各類網絡社交平臺、公眾賬號、網絡新技術,特別是傳播力和影響力大的平臺進行登記備案,對網絡謠言、欺詐、犯罪等行為要依法從嚴從重打擊。組建政府與群眾力量相結合的網絡監管隊伍,例如廣泛設置“網絡文明熱線”,依靠群眾力量,糾正不文明網絡行為,全方位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三)強化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中的法律維度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會面臨各種問題,網絡法律法規的完善仍存在不足,因此,加強網絡法律制度建設是鞏固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舉措。首先,加快網絡立法步伐,確保法律的可靠性。我國經過長期努力,制定了許多網絡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等。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為網絡文化良性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豐富了網絡法律體系。與此同時,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網絡違法犯罪的危害及立法工作相對網絡發展的滯后,在制定法律時要具有前瞻性。其次,要加強監管力度,真正實現依法治網。一是要完善信息收集和分類整理制度,以確保信息來源的客觀真實性;二是要健全信息處理和反饋機制,建立和完善網絡監管信息的快速反應和處理機制。應當指派專人及時搜集和歸納網絡監管信息,并對已查證屬實的違法行為進行快速查處和回應,以不斷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再次,加強網絡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網絡法治教育的目的是確保網絡活動主體懂法、守法并自覺維護法律,知道在互聯網上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自覺加強網絡道德和法律修養,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正確履行法律義務,做網絡活動的合格守法者。

(四)強化意識形態在網絡文化安全建設的技術維度

網絡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組成部分,在防范網絡文化偏向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先進的技術為載體,可以幫助消除網絡文化負效應帶給我們的威脅。首先,加快推進IPv6 規模部署,搶占技術制高點。IP 地址作為互聯網的基石,屬于稀缺性戰略資源,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網絡應用融合發展,全球對IP 地址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在IPv4 體系內,中國的IPv4 資源分配只占全球的4.5%,且沒有根服務器。IPv6 地址推廣使用后,每個人或每部機器都可以擁有1 個或多個IP 地址,充分滿足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對地址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IP 地址短缺的問題,同時提高了網絡安全等級,實現對用戶數據的加密,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竊聽、劫持。其次,加強網絡核心技術研發,提高網絡裝備水平。為保證我國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網絡核心技術,建設智能化超高速網絡,推動SDN 等新技術應用,促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發展。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戰略前沿,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裝備制造水平,對關鍵網絡設備、高端服務器、安全防護產品等關鍵軟硬件設備加大研發投入,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猜你喜歡
信息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訂閱信息
展會信息
信息
文化之間的搖擺
健康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