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高校智能化思政建設路徑探索

2023-04-18 14:46張潔婷
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身體人工智能思政

張潔婷,楊 振

(1.合肥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041;2.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教學科研部,合肥 230011)

具身認知理論的興起是對傳統認知理論的反思和挑戰,又作為現代教育技術革新的理論支撐推進學習觀念的變革和學習方式的創新。具身認知的核心議題——圍繞身體作為各種經驗推動的運動反饋機制中的一環,在更廣泛意義上的環境,即,物理與精神、科學與人文的交互場域所具有的能動作用進行各個層面的探討,受到哲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領域的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在教育學領域中,具身認知作為具身學習的基礎理論,展開了對離身學習的反思,并試圖通過與人工智能交互技術的融合,利用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具身認知實踐的落地。當前,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具身學習研究從認知哲學和心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理論闡釋其運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轉向各個層面實證研究和技術建構,比如:人工智能所支持的大數據分析的具身學習環境套嵌課堂教學的路徑,人工智能設備所支持的具身學習如何使學習者進入深度學習等。因此,部分教學人工智能已經在AR 智能設計理念和實踐應用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近年來,高校思政數字化技術建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升級,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資源和工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可能。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升級,構建高校智能思政育人新體系,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具身認知理論為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讓具身認知理論更好地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模式,進而探索高校智能思政建設的新路徑,旨在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1 授魚還是授漁:具身認知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對笛卡爾“身心二元”認知模式的一種挑戰。它反思了教育領域長期以來對思維在認知或習得體系中的過度依賴,這種依賴往往忽視了身體在認知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教育學中通常認為離身認知模式是“教育與教學乃是一種純粹的觀念傳遞和心智培養,發生在人的‘脖頸之上’,身體僅僅被當成一個‘容器’,是一個把心智帶到課堂的‘載體’”。[1]這種看法可能導致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被忽視。再此背景下,具身學習(Embodied Learning)是具身認知更加具體的研究方向,即,具身學習的研究者關注學習者在課堂和課下活動中,身體主動參與體驗所帶來的系統性感知與外部微環境的擬合模式。在這種交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模擬、選擇、過濾和強化具身體驗,使主體在學習行為上潛移默化地產生積極的、穩定正向的變化過程。在具身學習的視角下,認知不再被視為身心疏離的特殊活動,而是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體的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希望實現“身心同步”,并創造一種“置身其中”的一體化體驗式學習。通過身體及其活動方式來重塑我們的認知,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具身學習”被認為是廣義上的學習,對于學習環境和內容中不可或缺的身體認知屬性,它不再是一個只運行“身體硬件”的活動而是可以成為指揮身體的“心理軟件”。因此,作為一個奠基于心理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新型新型學習理念,在國外已經成為教育學以及其他交叉學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但是,相關研究在國內仍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具身學習的研究逐步展開,例如:從哲學思辨的角度,葉浩生認為具身學習遵循著“身心一體原則”“心智統一原則”和“根植原則”;[2]郭楠從實證角度探討了具身學習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運用和設計原則和要素。[3]盡管對具身學習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但具身學習理論的價值并不止于此。無可否認的是,具身學習理論在不同的學科或特定類型的教育場景中都有其適用性和獨特價值。例如,它不僅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且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提供了一個新的獨特視角。更重要的是,具身學習理論也成為了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創新實踐和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具身認知理論是一種對人類認知活動本質和機制的探索和解釋,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思政課教學中的身體、情感、環境等因素對學生認知發展的影響,并以此作為教學環境創新的實踐和探索。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堂,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充分調動身體視為認知過程的基礎要素,身體不再被視為被動的認知硬件,而是在情感與認知雙向互動中主動構建知識和理解世界。這意味著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身體行為,情感表達,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推動認知有效深化思政課的學理性,是使學生堅定政治意識,內化政治信念的必要條件。

其次,具身認知理論在反思傳統身心二元論的基礎上強調了身體和大腦在認知中的同構性和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以的醫藥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更現實結合起來”[4]從教育理念的方法論意義上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即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思政課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真正的入腦入心,實現深度學習。不可忽視的是,身體反應和感知體驗是認知過程的重要部分,這些身體層面的反饋可以有效地指導教學過程,使得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真正通過全面啟發學習動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最后,具身認知理論激發教育從傳統認知模式向具身認知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除了教育理念上的轉向外,在思維促發行動這一層面上是高校智能思政建設內涵式轉變的重要支點。這意味著我們要借助先進的技術工具,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設計出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使得各類教學方法如探究式教學方法、項目式教學方法等各類教育方法得以落地,使得學生積極通過身體行為,感知體驗等方式深入理解和體驗思政課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因此,具身認知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認知科學理論,強調了人的認知是在身體、環境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的,而不是在脫離了身體和環境的抽象心智中進行的。具身認知理論對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視,對高校智能化思政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從情境化、動態化、多樣化、社會化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和設計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身體參與和體驗,在教育人工智能風起云涌的當下推動思政課的數字化發展和智能化的創新。

2 魚與漁兼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從廣義上說,通常指的是通過教育和引導來塑造或影響個人或群體的價值觀、信仰、道德標準、政治立場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思政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學生政治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支柱性教育手段。這些課程通常涵蓋政治理論、倫理道德、法律基礎、社會責任等內容,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明確個人社會責任,提高道德素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載體,是以教與學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而作為教與學中的教學技術創新一直被視為推動高校思政課改革的不可忽視的重要面向。通過引入了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人工智能技術,設計個性化學習、互動體驗、智能化評估等教學手段,激發了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創新性,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學生在智能化的思政課堂上更加主動參與、啟發深度思考和實現知識的綜合應用,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和進步。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入手,分析智能思政建設對于思政課改革的重要意義。

高校智能思政是通過思政課上和課下的智能化創變,線下和線上的互動融合成為煥發新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擎。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為載體,以技術為支撐,以效果為導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情境化、互動化和智能化。通過數字化技術,如5G、大數據、云計算等,對學生的思想特點、學習需求、行為習慣等進行精準分析和診斷,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內容和服務,實現思政教育的精準化、有效化和智慧化。因此,高校智能思政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融合、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協同的多元化教育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化。通過這樣的智能化創變,高校智能思政不僅可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質量,也可以拓展思政課的教學空間和范圍,實現思政課的全面升級和轉型?!傲暯娇倳洀娬{,思政課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落實這一重要要求,進一步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需要善用數字化技術聚合教學素材和資源”[5]基于具身認知理論,數字化技術可以使學生在身體、環境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認知,強調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啟發深度思考和實現知識的綜合應用。因而,思政課與智能思政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關系,智能思政是思政課改革的內容和方向,同時也是思政課創新的方法和手段。二者結合可以實現思政課乃至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更好地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由此不難看出,智能思政建設是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3 他山之石:探索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高校智能思政建設路徑

3.1 構建身體-環境-認知的智能具身教學模式

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對塑造認知。個體在實時的環境中產生并儲存在記憶里的認知信息并非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生動的,同身體的特殊感覺通道相聯系的概念隱喻。具身學習通過對抽象概念的隱喻化表征說明了身體及其經驗對認知的作用,雖然教育技術的升級改變了學習的內涵中的某些要素,比如,不管情境創設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上有多不同,但從整體上來看,始終包含具身體驗和情境反思的體驗式學習與具身認知活動中的核心主題,即,“概念化”“重置”和“建構”的實踐路徑是相一致的。大衛·庫伯(David A.Kolb)在體驗學習圈的深度學習模型中強調參與者通過參與的一系列活動所經歷的體驗,并從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感悟(insights),且持續的將對這些知識和感悟作用于整體的學習和生活。他認為,學習可以理解為一個行動、反思、理論和實踐循環往復的過程,從體驗學習會走向深度學習[6]。因此,首先需要設計符合具身認知理論要求的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性、實踐性和情感認知能力,同時也應該考慮基于大數據智能要素的參與,即,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分析、處理大數據,從而提高思政課程知識的認知效率和效果,協同解決思政課中的具有現實性和綜合性議題,更好地對不斷涌現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價值思辨和評估。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參與感,使得學生主動擁抱知識并擁有獲得感,最終以期達到知行合一,這是思政教學實現育人功能極為關鍵的能動因素。

3.2 激發身體-語言-思維的智能具身教學策略

具身教學策略是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身體、語言、思維的系統協同性與環境交互的效率,也決定了教學進程與認知模型的匹配程度。人工智能作為模擬類人智化的運算能力的特定人造物,在其逐步擁有強大算力之后,加快重構學習模式以及學習者與環境主動交互頻率及交互效率,學習模式的具身轉型勢必會加速推動學習生態的變構,為創變教育策略的內在動力?!敖柚斯ぶ悄芗夹g,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擺脫了時間、空間甚至物理身體的限制,主客體雙方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數據化的虛擬數字身體、虛擬教育載體或者虛擬教育平臺進行直接交流互動,不僅可以調動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過來自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精準反饋,不斷調試教育策略,進而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實現高效益和低成本的統一?!盵7]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更容易運用具身隱喻、具身概念、具身模擬等語言手段,具體來說,一是利用人類對空間、運動、力量等物理現象的直觀感受將抽象的概念比喻為具體的物理形象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系和映射,二是運用人類對自己身體和周圍環境的感知能力將概念與身體或環境中的某些部分或特征相對應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概念之間的類比和對比,三是利用人類自己行為和情緒的控制能力將概念與身體或環境中的某些動作或情境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概念之間的模擬和體驗。例如,北京理工大學建立了全國首個沉浸式的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讓學生在“視聽觸”的虛擬仿真環境中,體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感受黨的初心和使命[8]。通過智能化的教育資源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身體感知和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內在聯系體系、提高想象力和思維力,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理解和掌握課程的核心概念,精準滴灌式地實現價值觀念的認同。

3.3 建立身體-社會-文化的具身教學環境

隨著5G、云計算、物聯網技術與教育的嵌合,更快的接入速度,更好的交互體驗,更低的時延速率,為實現體驗式的學習模式提供了完整的智能生態體系。課上,互聯互通程度逐步提升要求大數據、云計算對學習者的智能畫像更加精準,逐步提高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的保障。課后,物聯網的智能接入所創設的泛在學習場景優化評價模式和精準調控教學評價策略,助力學習者在智能化交互的個性化學習中實現知識注入,思維發展的躍遷?!叭缁诰呱砑夹g的賽博空間的構建,使得學習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而且這種具身學習空間帶來的沉浸體驗比物理三維空間帶來的真實體驗更接近人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盵9]結合思政課程的特點和目標,創設多元化、開放性、互動性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感知、體驗參與、反思和創造,從而實現情感、價值共塑,增強現實(AR)設備和虛擬現實(VR)的運用,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和觀察,將平面化化的思政課教學資源轉化為可觸、可視、可感的兼具互動性、操作性、趣味性、的場景化應用。通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給學生提供多重感官刺激,造就和提升沉浸式、體驗式的新型泛在學習場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潛移默化接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與教師、同伴、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動,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

3.4 確立身體-行為-結果的智能具身教學評價

思政教學的智能化趨勢在AI+思政課堂的搭建、可穿戴智能設備課堂應用程度上不斷遞升,局部實現智能“匯集”效應從而實現全面教學智能互動的動態平衡。因此,與之相匹配的是采用多元化、動態化、過程化的評價方法,從過去的單一考核結果評價方式逐步轉變為關注學生行為表現、情感態度、認知成果等方面的變化和提升。一是利用智能感知技術捕捉和記錄學生在具身學習活動中的身體、動作、表情、語言等多模態數據以及與環境、資源、同伴等的交互情況,二是利用智能反饋技術根據分析結果向學生和教師提供即時、個性化多維度的反饋信息,包括評價結果建議和激勵方法和目標等。三是利用智能推薦技術,如協同過濾,關聯規則,知識圖譜等,根據反饋信息向學生和教師推薦適合的學習資源策略、路徑等以促進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提升,四是通過智能技術實現對教學評價的數據和結果的儲存管理,為教學評價的持續改進和發展提供依據和支持。同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對教學評價的自適應和智能化,根據學生和教師的不同需求的特點動態調整學習評價的內容形式和標準。

4 投石問路:高校智能思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數智”轉型,重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內涵,并對長期依賴“主客二分”的教學情境做出反思,智能思政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朝著個性化和精準化的發展方向,大數據分析和算法的智能推送精準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有助于形成更加平等、交互傳遞式的新型師生關系。為開創高校思政教學新局面,構建“大思政”一體化格局,通過智能化做好個體與整體環境交互和個體行為對認知生成條件的過程控制,從而促使精準思政成為可能。

隨著國內高校各學科智能化建設的展開,在思政課智能教學的探索中,國內已有不少高校開展VR 思政體驗教學的實踐探索,但由于受到智能設備數量功能和平臺場地等一系列限制性因素影響,VR 技術無法適配思政課教學的規模,無法滿足大規模思政教學的使用,國內高?!癡R 智能思政”大部分仍停留在探索實驗階段。除了設備和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之外,VR 智能思政的教學內容覆蓋不全面,可利用的VR 資源有限,未相應開發思辨性內容適配的應用,另外,VR 智能思政的實踐中,思政課教師缺乏智能教學技術素養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以上這些問題都制約了智能思政實踐中的效果,也會影響智能思政的未來發展。

為了更好地發揮智能思政對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的驅動力,理解思政課教學的學科性與思想性,意識形態性和科學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思辨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基本原則,構建“智能思政”,未來智能化教學將著力與在技術、觀念和行動三個層面逐步展開。

4.1 智能技術全面嵌入思政教育教學體系

智能化智慧課堂,這是從“信息化”教育教學體系邁向“數字化”過程中的高級階段,通過快速升級教學平臺、教學內容和管理模式,實現以信息數據儲存到數字化分析最后形成智能化精確推送、引導、分析、評價的一體化學習場景的搭建。通過各種智能技術協同創新體驗式、沉浸式的學習模式,走出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壁壘的信息繭房,走出課堂教學完全依賴教師講授或僅通過語言建構和推導抽象概念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積極尋求以學生持續發展為要義的學習場景。智慧課堂的智慧在于從強化數據儲存和分析到強化大數據算法引流下的體驗式教育資源的精確篩選,師生的協同互通,從而使得師生雙方對學科概念的直觀感受性得以提升,并能夠通過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的建構,激發和引導學生對意識形態的敘事語境的認同和理解,增加對思辨性和抽象化概念的螺旋式的理解。通過在各個學段的知識儲備多方位、多層次的調動,思政課教學需要學習者提升自身的感受與思維,身體與頭腦的協同能力,培養批判與創造、思辨與實踐、協作與溝通等綜合素質。因此,智能化思政課教學體系搭建的核心在于以數據智能技術為依托,動態精準全面分析教學模塊,通過數據驅動分析師生基本學情,學習偏好、能力特質,通過智能教學設備的多應用場景循環使用從而強化各類學習模式之間的協作。通過多平臺互聯互通,測試和評價體系逐步從結果型導向轉變為過程型與結果型共同評價的模式。

4.2 智能協同教學觀念規避同質的體驗活動

智能思政在大數據喂養、算法強化、云計算和5G 高速率接入的系統支持下,學習者學情分析畫像、智能算法精準推介教育內容、智能化教育教學設備都在喚醒學生感官上的學習激勵機制。通過AI+課堂和課下的交互協同,軟硬件的多層次智能協作體系,避免對前一學段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納入原有知識建立多層次的個性化內容推介。通過關鍵字的抓取和算法生成精確化的授課方案和內容,讓整個教學場景中的學生參與度大大加強,同時有效地減少同質化的思政課教學體驗,使得實現知識遷移的層層遞進。這有利于學生在創設情境中更易于獲得反思觀察并投入總結領會的體系中,再一次進行積極地親身體驗,使得實現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的思慮躍遷。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中,“物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的重要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智能推薦的案例和智能設備使得學生感官體驗與思辨論證交替進行,同時充分調動類比與比較,歸納與演繹等多種思維方式,讓學生把具體、碎片化的感官經驗上升到抽象思辨能力的發展上,順利完成學生的知識動遷。智能思政之所以智能是在真實的體驗場景中,擬合教師與學生的綜合能力,平滑雙方認知上的差距,使得習得觀念真正應用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非以一考定乾坤來簡單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出現的疑慮和困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真正收獲“思政一體化”的教育成果。

4.3 智能素養賦能思辨性教學生態的建構

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行動力體現在如何使得學生進入深度學習,在學習中有獲得感,智能素養實質是在智能教學環境的建構中,師生主動順應人工智能時代工作、學習和生活所需的能力,并具有人工智能技術運用相關的態度和倫理。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師生的具身學習的素養和行動力通過仿真模擬情境,通過淺層的感官觸發主體間的互動引發思維對相關概念和觀念的結構性反思,從而使得師生對具有時代特征的意識形態觀點和概念闡釋達到更理性地審視和更科學地反思模式,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學生心智和達到理想地教化水平。智能素養的提升為教師更好的借助智能技術,為學生構建沉浸式學習環境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能充分體驗和觀察,更加主動地思索某些知識和觀點產生的背景、針對的議題、內隱的概念、應用的場景等,對所涉及的觀點和概念進行全面的思維反思,以此建構嚴密的知識結構。比如:在馬克思基本原理的“物質和意識”關系的講解中,學生能夠通過體驗性的學習場景感知世界萬物的出現,生長和衰變,并通過思想試驗進一步理解物質和意識之間的能動反映關系,多方位的體驗式學習發展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和開放思辨的態度,多維度審視核心概念和原理,從而真正理解并認識思政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提升建構性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維護思政課教學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有機統一。

5 結語

進入新時代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時代性、政治性和學理性全方位多層次一體化的建設的要求下,通過更全面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學技術手段、更科學更合理的教育理念以及更緊密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對于時代之問、現實之問做出最符合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回答。但不可回避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盡管在教學手段、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考核模式中都一直在做出積極轉變和努力,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也也逐步介入教育教學領域,以期獲得綜合性教育成果的正向反饋。但是,無論從教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深度和學科應用結合廣度來看,都仍未走出唯技術建構的迷惑之境和基礎教育教學理論的玄之域。如何破解以上難題,首先,需要有高質量的數據和算法,以保證人工智能技術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現偏差和誤導。其次,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和倫理,以保證人工智能技術的合法性和道德性,避免出現侵權和濫用。再次,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保證人工智能技術的適用性和輔助性,避免同時出現對教師的替代和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依賴。最后,需要有充分的教育資源和投入,以保證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性和可持續性,避免出現不平等和浪費。這些需要教師、學生、技術人員以及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和協作,才能實現在教育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從這一點來看,無論作為某個特定的學科教育,還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走向高質量內涵式的發展,應該更多的將重點集中于夯實基礎教育理論,高效實踐教育教學技術,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教育,讓教育能夠更加有效的利用技術,做到頂層設計與底層應用相互呼應、相互促進。

猜你喜歡
身體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我de身體
數讀人工智能
我們的身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