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吳縣范氏家學的學術思想及其認識價值
——以范仲淹、范純仁為例

2023-04-18 15:49劉越峰
阿壩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范純仁宋文劉琳

劉越峰

北宋注重文化建設,民間學統四起,家學興盛,如張興武先生所言:“北宋時期,所謂‘性理之學’還處在探索與積累階段,其時分散于全國各地的名家大族,依然保持著各自不同的‘家學’傳統,塑造著多種風采的學術人格?!雹購埮d武.兩宋望族與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248.

以范仲淹、范純仁為代表的范氏家學就是宋代“家學”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作為范氏家學傳承的重要人物,范仲淹、范純仁精通《周易》《春秋》《尚書》《中庸》《論語》等多種儒家經典,在學術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后世對于范氏家學的研究并不深入。究其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第一,“范氏家學”的源頭范贊時所著的《資談錄》散佚;第二,《宋元學案》中雖列“高平學案”,但“范氏家學”的地位被“宋初三先生”所掩,致使范氏家學特色不彰;②李存山.范仲淹與宋代新儒學[J].湖南大學學報,2008,(1):5 -13.第三,歷來論述與“范氏家學”有關的內容多集中在詩書傳家、清苦儉約、先憂后樂以及“義田”等偏重家風方面的論述。其實,以范仲淹、范純仁為代表的“家學”自有獨特之處以及深刻的學術精神傳承,為凸顯范仲淹、范純仁的學術地位,我們直接稱之為“吳縣范氏家學”,以下試論述之。

一、宗法經典、推崇三代

晚唐五代戰亂頻仍,禮崩樂壞,時至宋初,統治者注重文化建設,逐漸恢復儒家經典的地位。以范仲淹、范純仁為代表的范氏家族學人也有著明確的宗法經典的思想。范仲淹認為要行圣人之道必須以宗經為起點,他在《南京書院題名記》中明確提出了“經以明道”的主張:“章甫如星,縫掖如云,講議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雹鄯吨傺停暇侯}名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六.成都:巴蜀書社,1990:773.在范仲淹看來,只有宗法經典,才能讓圣人之“道”昌明于世,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功。

夫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才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蓋圣人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機存乎《易》,得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辯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萬物之情存乎《樂》。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經,則能服法度之言,察安危之機,陳得失之鑒,析是非之辯,明天下之制,盡萬物之情。④范仲淹.上時相議制舉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一:663.

如果沒有先王經典的指導,學人將會迷失方向,直接后果則表現為“大道”不興:“吾儒之職,去先王之經,則茫乎無從矣,又豈暇學人之巧,失其故步?但惟精惟一,死生以之”①范仲淹.與謝安定屯田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四:729.,“前圣不敢言,小人爾能臆。裨灶方激揚,孔子甘寂寞。六經無光輝,反如日月蝕。大道豈復興,此弊何時抑”②范仲淹.四民詩[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858.。正因為如此,范仲淹和范純仁都承認圣人的經典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如范純仁認為,圣人的經典是絕對正確的,不需要任何修改:“圣人之言,本無可去取,臣今唯取明白切于治道者,庶便于省覽”③范純仁.進節尚書論語表[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五:121.。人們對圣人經典要始終保持一種敬畏的態度,范仲淹在寫給周的信中就對周以“典”“頌”“雅”命名自己的文章表示不滿:“伯起又謂元佶有《皇謨》,柳宗元有《平淮夷雅》。元、柳,唐人也,而深于文,不曰典而曰謨,不曰頌而曰雅,二君誠不佞歟!伯起非唐人也,反為佞乎”④范仲淹.與周推官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一:667.。范仲淹致信歐靜,表明他自己對一般人輕易擬經的反對態度:“足下又謂呂不韋輩著《春秋》,賈誼之徒著書,文中子著六經,而無譏其僭者,非也”⑤范仲淹.與歐靜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一:665 -666.。

與宗經思想互為表里的就是吳縣范氏家學明顯的復古傾向。例如,范仲淹認為:“但言圣人之書,師古人之行,上誠于君,下誠于民”⑥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一:658.。范純仁則主張向古圣賢學習:“性情疏懶忘官檢,襟抱平夷學古賢。仁者才謀當濟物,吾曹名利久推天”⑦范純仁.和張統貫之同年[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7426.,“所以古圣師,三絕窮韋編。曾子善守約,孟軻養浩然。皆能保誠明,千載光華傳”⑧范純仁.休心亭[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7398.,“生平迂拙畏非彝,苦愛曾顏道甚夷”⑨范純仁.和管滂著作見寄韻[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7438.,“維古訓而是經,輔圣猷而濟美”⑩范純仁.賀簽書樞密王密學啟[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三:267.。范仲淹一方面批評當今社會古風不存:“堂上列歌鐘,多慚不如古。卻羨木蘭花,曾見霓裳舞”?范仲淹.木蘭堂[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1894.,一方面,贊揚當時的一些讀書人能興復古道,表現出對恢復古風的期許:

學術稽古,文辭貫道。?范仲淹.舉丘良孫應制科狀[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四:729.

有孫復秀才者,一志于學,方之古人。?范仲淹.與睢陽戚寺丞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四:729.

喜者,以不奪稽古之志,而復被儒紳。?范仲淹.謝許讓觀察使守舊官表[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七〇:447.

省斂劭農明主意,霽威問俗古人風。?范純仁.王圣美太丞奉使西來喜而有贈[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7435.

在復古主張中,范氏父子尤其注重興復所謂“三代之治”,范純仁表現出對所謂三代之政的向往,他認為:

右臣竊觀二帝三代君臣議論之際,皆言切而意遠,宜于后世治亂無不關也。而輒釋以愚臣淺陋之言,固不能發明奧義。惟陛下稽古博達,深求其旨,則益遠大,將可以比隆虞、夏、商、周之盛矣。?范純仁.進尚書解[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六:143.

范仲淹批評從漢代開始,后世王者不再有三代之心:“論者曰:在大禹時,皋陶矢厥謨,在湯武時,伊尹、周公為之訓誥。故教化綱紀,莫盛于三代,而子孫有天下,皆數百年。秦滅詩書,其風不紹。至西漢得賈誼、董仲舒,其言可以追先王之烈,而弗克施,使后世王者無復起三代之心,由漢始也”?范仲淹.贈兵部尚書田公墓志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十冊·卷三八九:36.。范純仁則更加明確地提出要恢復“三代之治”的愿望:

誠以堯舜三代為法,則四海不勞而治。今來《論語》終帙,進講《尚書》。二書皆圣人之格言,為君之要道。?范純仁.進節尚書論語表[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五:120.

故仕于朝者非一道也,致其君者非一術也,施于民者無定法也,甚則至于國異政而家殊俗矣。而欲致其時于堯、舜,三代,不亦難哉?①范純仁.王尊道先生講堂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五:295.

而對于“三代之治”,范純仁還多次更具體地提倡在當初社會恢復所謂“三代之政”:“方見陛下進用富弼、王安石,臣與士大夫私相慶,以為儒者得用,必贊陛下行堯、舜,三代之政,以修己安人為務,敦舉直錯枉之風”②范純仁.論新法乞責降第二狀[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八:173.,“如此,則朋龜獻兆,庶績咸熙,堯、舜、三代之政,可不勞而成”③范純仁.奏乞詔內外臣條陳利害[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九:187.。

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如果想進行社會變革,都要祭出所謂圣人經典的大旗。范氏父子也不例外,他們大談宗法經典,力主恢復“三代之治”,實際上是為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實施自己的改革計劃張幕,因為他們所宗法的經典本身就包含了為他們所認同的治世理想。尤其重要的是,范氏家族成員刻意確立經典不可動搖的神圣地位,為他們依經典出己意預留了廣闊的可闡釋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宗法經典、力主恢復“三代之治”是他們學術思想的理論基礎。元代張超巖在《長白山范文正公祠堂記》中評價范仲淹時說:“蓋嘗論之,公生于宋,仕于宋,而其人品、器量、風節,則偉然三代之臣也。宋儒言本朝人材,以公為第一,蓋確論之不可易者?!雹芊赌?,編集.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1020.正是因為有推崇“三代之治”的家學,才能培養出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偉然三代之臣”的范氏族人。

二、重民本、重塑君臣關系、興古制

吳縣范氏家學的治世思想最集中體現在《易論》《尚書解》等學術作品以及他們的現實政治舉措中,主要包括重民本、重塑君臣關系和興古制等三個方面。

第一,重民本。范純仁認為“民為邦本”的思想是所謂“三代之政”的重要表現,他在《奏論薛向》中說:“愛養百姓,冀三代之政”,同時認為現行的一些法令不利于百姓休養生息,“甚非堯舜三代務本養民之意也”⑤范純仁.奏乞罷均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九:179.。他在《五子之歌》中明確彰顯“民為邦本”的思想:

孟子曰:“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則民為邦本也宜矣。又曰:“得其心,斯得民矣”則可近而不可下也明矣。夫人君處于億兆之上而安者,非力能制億兆之人也,所恃者上下之分、君臣之義耳。以分、義之微而馭兆人,何異朽索之馭馬哉!茍君失其道,則匹夫皆可以勝之矣。大凡不明之怨,其怨必甚。故杜牧言:“秦民不敢言而敢怒也”,故圣人達民之情,而宣之使言,所以圖怨于未見之前也。禹不獨行于其身,又以訓后嗣,慎哉。⑥范純仁.五子之歌[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1 -282.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范氏父子對“民為邦本”這一問題的認識又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范純仁著力張揚了“民可畏”的思想,例如他非常重視《皋陶謨》中“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的思想,并借題發揮道:“圣人以民之視聽,為天之視聽,故萬事不可以不察于民也。則民之可畏,如畏天矣。故曰:可畏非民,則君之施于民者,可不慎哉”⑦范純仁.皋陶謨[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79.。他強調《尚書》中“民之視聽,為天之視聽”的觀點,把對百姓的敬畏提到了與畏天同等重要的地位,足見其對以民為本思想的張揚。

其次,范純仁認為“以民為本”也是君主修德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在《尚書解》中寫道:“《傳》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嗜司恍奚?,則百姓不信其命令。故須先修身,使己之德信于天下,則民從而化之,乃為明主?!雹喾都內剩袝猓跰]/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79.反過來說,人君只有注重行寬仁之德的修養,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

夫聲色、貨利,人皆好之,惟圣人為能無欲。用人如己,則心一而無疑間,故動有成功。夫以成湯之德,不以無過為美,而以改過為美;不以法令服民,而以寬仁彰信于民。則圣王所行,與夫申、韓雜家之說異矣。⑨范純仁.仲虺之誥[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2.

臣某曰:“孔子曰:‘寬則得眾’?!兑住吩唬骸砸字?,坤以簡能’。有以見居上不以寬,則刻急而解仁;臨下不以簡,則叢勝而害政。唯好生之德可以服民心,民心服則有恥而從化,自不犯于有司矣?!雹俜都內剩笥碇儯跰]/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78.

如果民不為善,統治者應該首先反思自己的德行是否有不妥之處,如范純仁所說:“孟子謂治人不治,反其智。夫金不成器,由陶冶之不良也。民不為善,由教化之未至也。故萬方有罪,罪不在民,而由上之德有所未孚爾。然則禹、湯罪己,亦其誠矣”②范純仁.湯誥[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3.。

再次,范仲淹更是從君與民的利害關系角度,論述了以民為本的重要性,例如,他在對《益》卦的解釋中說道:

天道下濟,品物咸亨;圣人下濟,萬國咸寧?!兑妗分疄榈来笠釉铡蛞嫔蟿t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是故謂之損。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是故謂之益。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長矣。下之益上,則利有竭焉;上之益下,則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鄯吨傺停琢x[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五:760.

如范仲淹所論,只有“益下”才能“固其本”,也只有以上益下才能有無窮之“益”。他在解釋《損》卦時更加明確地指出:

然則下者上之本,本固則邦寧。今務于取下,乃傷其本矣,危之道也。損之有時,民猶說也,損之無時,澤將竭焉,故曰:“川竭必山崩”,此之象也。無他,下涸而上枯也?!鞍傩詹蛔?,君孰與足?”其斯之謂歟?、芊吨傺停琢x:759 -760.

在上的君主與在下的百姓很明顯是利益相關的共同體,只有百姓豐衣足食,才有人君的充足安穩;如果人君聚斂無度,使百姓困乏,那么在上的人君也不會有好下場,最終會落得個“下涸而上枯”的下場。因此,君主“推恩惠民”不但是于民有利,同時也對王道亨通大有助益。范仲淹在對《兌》卦的解釋說得更明確:“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今復重之,民說而無疆者也。勸天下者,莫大乎推恩而敷惠,則‘順乎天,應乎人’,而王道亨。不然者反此”⑤范仲淹.易義:764.。

第二,重塑君臣關系。具體表現為重人君之德,強調臣子進諫之功和加強踐行環節等方面。

首先,注重人君之德,強調人君的典范作用。在《井》卦中,范仲淹肯定了包括人君在內的所謂“君子”之德的重要作用:“君子居于德而不可移,其惠之遷也,無所不仁。唯井也,施之而不窮,存之而不溢。惟德也,常施于人,而不見其虧,獨善于身而不見其余”⑥范仲淹.易義:761.。他在解釋《升》卦時直接表示,圣人得位其實是不斷修養德行的結果:“圣人日躋其德,而至于大寶;賢者日崇其業,而至于公圭。以順而升,物不距矣”⑦范仲淹.易義:761.。相對于范仲淹非常注重人君的內在修養而言,范純仁則更加強調人君在現實中的表率作用,他在《尚書解》中的文章里說:

上之化下,如風之偃草,則上之所向,不可不慎也。凡有廢興出納之命,必與眾人虞命,俟其議同而后行之。夫忍小則可以成大,容眾則可以成德。舉直而錯枉,則使枉者直。民之從上,惟視其所好。故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比粢悦铗屩?,而身不自行,則民終亦不從也。⑧范純仁.君陳[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90.

夫止者所以制動也。人君不先自安所止,則好惡無節矣。是以君正則臣直,先安其止而動,則天下大應之,然后可以明享上天之休命。夫君臣相親則萬世治,宜其舜之言,而喻以手足耳目也。⑨范純仁.益稷[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0.

在范純仁看來,人君的喜好直接影響到百姓的喜好,人君只有率先垂范,百姓才能聞風而動,只有這樣才能“享上天之休命”,否則人君雖有令,百姓終不服從。

從以上論述可知,無論是重視人君的仁德,還是彰顯人君的表率作用,都對君主在道德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可以看作是范氏父子進一步發揮君臣關系學說的基礎。

其次,強調臣子的進諫之功,提醒人君應該從諫如流。在君臣關系上,范氏父子一方面表明臣子對人君的勸誡作用,例如,范純仁就在《尚書解》的文章中贊揚了皋陶、益對于舜的勸誡之功:

股肱之臣,喜于任事,則君德日起,而百官安職矣。皋陶復戒舜以興作宜慎法度,而屢加省察,乃有所成。君有明德,則良臣獲進;君道煩細,則萬事墮惰。此有虞舜君臣相戒之言,萬世之成憲也,可不慎哉?、俜都內剩骛ⅲ?81.

有憂虞而后戒,舍法度而自任,留心于逸樂,任人以疑貳,忘道以求名,違眾以徇己,皆中主之所不為,而益以戒舜,可見古之君臣相戒深切,而益能盡言,舜能善聽也。②范純仁.大禹謨:277.

范仲淹在《依韻酬吳安道學士見寄》詩中說:“圣君賢相正彌綸,諫諍臣微敢身”③范仲淹.依韻酬吳安道學士見寄[M]/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1897.,也同樣強調了臣子的進諫職能。

另一方面建議人君應該從諫如流,勇于改過自新。范純仁就認為人君應該像周公那樣聞過而改,在《尚書解》中說:

圣人欲聞其過如此之急也,其反身克己如此之深也,雖聞怨詈之言,不止不怒,而又自修恭德,曰:“朕之過信如此?!币似湟娒烙谥芄?,而為法于后世也。有不信此道之君,為人張幻惑,則信而怒之矣。④范純仁.無逸[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9.

在范純仁看來,人君不但要在大事上聽取臣子的建議,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也應如此:“君不厭小善,則可以成大德,故為天下之慶;不恤小惡,則可以成大禍,故墜闕宗。有以見人君不可以小事忽于聽納,而憚于更張也”⑤范純仁.伊訓[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3.。范仲淹則在《帝王好尚論》中列出了古代圣君禮賢下士、從諫如流而最終成就大業的例子:“堯設敢諫鼓,建進善旌;舜好問而成至化;禹拜昌言而立大功。湯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呂望;周公握發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鄭武公好賢,而《詩·雅》歌之;燕昭王筑臺募士,而智者歸之。斯圣賢好尚如是之急也?!雹薹吨傺停弁鹾蒙姓摚跰]/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六:765.

再次,范氏父子認為,人君不但要從諫如流,聽信臣子的建議,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行動中。范純仁就明確表示:“人君不以納諫為難,而以從諫為難。能從諫,則群臣之善皆歸于君矣。合天下之善以為政,安有不圣乎?”⑦范純仁.說命[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四:286.范仲淹也在災異之年,借上書言事之機,含蓄地表達了這個觀點:“如其德衰暴政,兆民怨叛,故災異之出,多成禍變也。陛下今既畏天之誡,上憂宗社,下憂生靈,固已得堯湯之心矣。如更行堯湯之事,使天下受賜,其有災異,適足增陛下之盛德?!雹喾吨傺停顬漠惡蠛闲兴氖拢跰]/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七四:528.綜之,臣子勇于進諫,君王從諫如流,并落實在行動中,這是范氏父子心目中君臣關系的理想狀態。

第三,行古制。與前文所論推崇三代的思想相匹配,范仲淹父子對所謂的恢復古制也相當重視,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也常有恢復古法的舉措。例如,范仲淹非常注重《周官》,他在奏表中說:

伏以三代命官,以三公論道,六卿分職。按于書傳,則三公兼卿事。又以漢以三公分部九卿,唐以六尚書分布二十四司,亦嘗命宰相兼領事任,著于方冊。我國家承五代破散之弊,未能復三代漢唐之治,事多權宜。⑨范仲淹.再奏乞兩府兼判[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七三:510.

范仲淹認為漢唐能承三代所謂官制而來,但今天兩地輔臣不領要務,上下關系不能理順,造成許多混亂,因此他主張參仿三代之官制進行改革:“詔兩地輔臣兼領要務”。其后又附“周官”中所列官名及官職上呈給皇帝。由此可見范仲淹對三代“周官”制度的重視。再有,范仲淹在《奏乞于陜西河東沿邊行贖法》札子中主張用“贖法”,他認為,“贖法是虞、舜、周公,皆用贖法??鬃觿h《書》,垂于后世,明其可行之法也。歷代嘗行,今久不用,人或疑之”。在《奏論職田不可罷》札子中贊揚真宗能行“古法”:“真宗初賜職田,實遵古制,蓋大賚于多士,俾無蠹于生民?!睂W者們經常論及的范仲淹注重敦倫睦族、力興“義田”的舉措,無疑也與復三代之治的學術主張有關。

范純仁在《奏乞保甲并用冬教》札子中主張在農閑時,組織百姓講求武備,其依據也是“三代興亡”之法:“自古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又曰皆于農隙以講事,此古人不易之法。所以東作西成,得盡其力,三年之食可足,武藝不廢,民力不窮。三代興王,同此道也”①范純仁.奏乞保甲并用冬教[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四九:187.。如此種種,范氏父子在現實生活中,以“古法”說事的例子不在少數,這是他們推崇三代之治學思想在現實中的表現。

三、對“忠恕之道”的體認與踐行

如果說前文所論“重民本”“興古制”等學術主張有關國是層面的話,那么“忠恕之道”的學術主張則更多涉及到對周圍人的評價標準和對范氏族人自身的要求?!爸宜 币辉~最早見于《論語·里仁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雹跅畈撜Z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42.

忠恕思想是孔子“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庸》在解釋“忠恕”時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23.,按楊伯峻先生的解釋:“‘恕’,孔子自己下了定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摇瘎t是‘恕’的積極一面,用孔子的話說,便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④楊伯峻.論語譯注:39.。

孔子的“忠恕”思想內涵相當廣泛,其中推己及人的寬容精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忠恕”就是推己及人的寬容精神,如馮友蘭先生就認為:“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就是推己及人的積極方面說,恕就是推己及人的消極方面說”⑤馮友蘭.馮友蘭集[M].合肥:群眾出版社,1993:351.。馮浩菲先生說:“‘恕’即是‘忠恕’之略稱。無所局限,合稱‘忠恕’;限以‘一言’,只稱‘恕’。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忠恕’的具體含義?!雹揆T浩菲.關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說問題[J].孔子研究,2003,(4):61 -62.

范仲淹著力發揚了孔子“忠恕”思想中推己及人的寬容精神,包容別人的毛病,不因小毛病就對某人全盤否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吾聞夫子褒貶,不以疵而廢人之業也”⑦范仲淹.述夢詩序[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五:748.。這種精神在范仲淹的文章中反復得以彰顯,如:

不以人之小累而廢其大善,如朝廷采鴻儒碩學以備詢訪,則斯人之選,為中外所服。⑧范仲淹.乞召還王洙及就遷職任事札子[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七一:481 -482.

若一旦以小過動搖,則諸軍皆知帥臣非朝廷腹心之人,不足可畏,則是國家失此機事,自去爪牙之威矣。⑨范仲淹.再奏辯滕宗諒張亢[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七六:564.

今三司使主天下大計,在天子股肱之列,有大罪則陛下自行貶廢,不可使法吏以小過而辱之。⑩范仲淹.奏辯陳留移橋[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七六:568.今天子仁圣,有西北之憂,孜孜求人,以捍大患。帥臣用度小過,不害邊事。?范仲淹.答竊議[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冊·卷三八〇:641.

可以說,“不以小累而廢大善”是范仲淹“忠恕”思想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范氏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范仲淹在評價別人時也是一貫秉持這一“忠恕”的原則,如:

公服官五十二載,專尚寬恕,政刑之下,活人多矣。?范仲淹.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十冊·卷三八八:28.

公性仁恕,小大之獄,必盡心以聽。?范仲淹.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軍州事賈公墓志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十冊·卷三八九:50.政惟慈恕,不任威罰。?范仲淹.資政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師謚忠獻范公墓志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十冊·卷三九〇:57.

庶務修舉,清簡私恕,吏民樂康,乃知其才內外可用。?范仲淹.乞召還王洙及就遷職任事札子:481.

范純仁也曾明言:“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脫脫,等.宋史·范純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293.他非常強調傳統“忠恕”觀念的目的性,認為自己秉持這一思想的目的是得位行道,修己安人。他在《寄友人》詩中表示:“士昔志于學,寧曰利于親。得位以行道,修己將安人?!雹俜都內剩挠讶耍跰]/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7401.在范純仁看來,“修己”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培養寬厚待人的情懷。如前所述,范氏家族都有復古主張,而古圣賢寬厚待人的精神正是范純仁十分欽慕的品格之一,即所謂“法大舜之用中,建皇極而在宥”②范純仁.請放呂大防等逐便[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二:424.。

范純仁的忠恕思想明顯受到范仲淹的深刻影響,如他在評價別人時也如他的父親一樣本著“忠恕”原則:

此蓋知府學士道充在己,恕及于人。③范純仁.回蔡州胡完夫史君[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三:252.

君性高潔,而尚仁恕。④范純仁.秘書丞許君墓志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七:321.

居官簡嚴,職務皆有條理,恕于用刑。故所至人樂其政,去而思之。⑤范純仁.朝請大夫宋君墓志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七:331.

毫無疑問,強調“忠恕之道”的學術思想直接影響到了范氏家風,范純仁告誡子弟要發揚范家所重視的“忠恕”家風,“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也”⑥脫脫,等.宋史·范純仁傳:10293.。范氏后人范公翶的《過庭錄》還記有一條范純仁以“忠恕”教導外孫的事跡,足見“忠恕”為范氏家風無疑:

崔豫,忠宣長外孫也。為長安縣尉。為人自負,厚于責物。忠宣守洛,崔以書求教,忠宣公答之,其略曰:“我平生所學唯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至立朝侍君,接待僚友,未嘗頃刻離此?!雹叻豆K,著.孔凡禮,點校.過庭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369.

范純仁在“不以小累廢其大善”的問題上也與其父觀點如出一轍,他在《論韓準不當罷門下侍郎》奏議中明確表示:“若維果是正人,則雖有些小過失,全望陛下主張;若以小過去之,是使奸人得計,恐非天下之?!雹喾都內剩擁n維不當罷門下侍郎[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七:199.。他在《尚書解》中引《大禹謨》勸導皇帝以寬大為懷:“皋陶稱舜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唯輕,功疑唯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⑨范純仁.大禹謨:278.,并明確指出:“夫以成湯之德,不以無過為美,而以改過為美;不以法令服民,而以寬仁彰信于民”⑩范純仁.仲虺之誥:282.。

應該指出的是,范仲淹雖能高揚忠恕思想,但絕少注意到總結出忠恕觀點且編訂《孝經》的曾子,范純仁卻多次提及并高度贊揚曾子,例如:

生平迂拙畏非彝,苦愛曾顏道甚夷。?范純仁.和管滂著作見寄韻:7438.

公獨能畢志事親,清潔以終,自能成曾參、柳下惠之美。?范純仁.中散大夫王公墓志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九:355.

所以古圣師,三絕窮韋編。曾子善守約,孟軻養浩然。皆能保誠明,千載光華傳。?范純仁.休心亭:7398.

在現實生活中,范純仁十分注重“忠恕”之“行”,同他父親一樣,是范氏忠恕家學的實踐者。他不贊成因小過重責大臣的做法,多次上書皇帝為罪臣辯護,請求從寬處理,其中以上書營救蔡確最為著名。神宗去世后,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氏把持朝政,打擊新黨,史稱“元祐更化”。元祐二年(1087)被貶到安州的新黨代表人物之一蔡確作《夏日游車蓋亭絕句》十首,被漢陽軍吳處厚得到,上報稱其中五首有譏訕之意,高太后聞之大怒,再貶蔡確到新州,元祐八年(1093)蔡確死于貶所。在這一過程中,本與蔡確不屬于同黨且無深交的范純仁堅決反對將蔡確遠貶至新州,并上書稱:“圣朝宜務寬厚,不可以語言文字之間曖昧不明之過,誅竄大臣。今舉動宜與將來為法式,此事甚不可開端也”?脫脫,等.宋史·范純仁傳:10288.。此外,元祐元年(1086)范純仁兩次上奏主張不責降鄧綰官職,同年,多次請求恢復直言敢諫的錢公輔的官職。范純仁在《再奏乞復錢公輔官》中希望皇帝能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持不同意見的忠臣:“陛下容而納之,尚恐不勸;今又深加貶謫,則誰不各自求安?人或盡然,國家何賴?”①范純仁.奏乞于郊赦前復錢公輔官[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七:145.在元祐二年(1087)上書《乞勿以文字小過輕去蘇軾奏》中稱:“今人臣小過,本無邪心,言官不須深論。若其引咎求去,則云朝廷不欲以小事輕去言者,爾等當其成朝廷之美?!雹诜都內剩蛭鹨晕淖中∵^輕去蘇軾奏[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二:235.紹圣二年(1095)上書《請放呂大防等逐便》《再請放呂大防等逐便奏》營救在車蓋亭詩案中與范純仁觀點截然相反,認為“確有黨在朝”而主張除惡務盡的呂大防。③范純仁.再請放呂大防等逐便奏[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三十六冊·卷一五五二:246.樓鑰在《范忠宣集序》中評價范純仁“本于忠、恕”④樓鑰.范忠宣公文集序[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二六四冊·卷五九四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6.,王翶的《東都事略》也認為“純仁忠厚仁恕?!雹輰O言誠,崔國光,點校.東都事略[M].濟南:齊魯書社,2000:478.此均可謂的評價。

四、吳縣范氏家學學術思想的認識價值

吳縣范氏家學學術思想的認識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吳縣范氏家學在范氏家族興盛過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范氏族人浸潤在家學的熏陶與教化中,逐漸養成了抱道自守、忠恕寬厚的優良家風,如范祖禹在評價范純仁時說:“寬宏出于天資,忠義本于家學。始終一節,出入四朝……外鎮四夷,內附百姓,非至公不能成庶務,非一德無以底丕平”⑥范祖禹.除范純仁右仆射制[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九十七冊·卷二一一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87.。范純仁自己也明確表示:“蓋嘗先天下之憂,期不負圣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資以事君?!雹呃钪畠x.代范忠宣公遺表[M]/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一一一冊·卷二四〇九.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31.在家學不斷傳承中,范氏族人變得更有凝聚力,對宗族的認同感世代傳揚,這樣又反過來促成了范氏家族的門第之盛,這種門第與家學的良好的雙向互動作用正如錢穆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門第之盛與學業之盛并舉,惟因其門第之盛,故能有此學業之盛,亦因其學業盛,才始見其門第之盛”⑧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系[M]/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69.。我們可以說,范氏家族之所以能有詩書傳家、清苦儉約、先憂后樂、忠恕寬厚、重“義田”等家風,實有賴于“范氏家學”這一基礎。

尤其重要的是,對家學中核心內容的弘揚更是與家族發展繁盛緊密相關。一般而言,家學傳統的奠基者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讓一個家族有可持續的發展,后人的繼承與發揚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就吳縣范氏家族而言,范純仁就是范氏家學的重要傳承人之—,但學界對其重要性少有提及。如前面我們論述的那樣,范純仁在注重名節、忠恕精神等方面既有對其父輩家學精神的傳承,又有對這種精神的細致化,如繼續彰顯先憂后樂的精神,努力將其發揚光大、表現出更強烈的獻身精神等。尤其是我們在論述范純仁的忠恕思想時提到,和他父親相比,范純仁非常認同把孔子思想歸納為“忠恕”二字,并標榜寫出《孝經》的曾子。我們知道,曾子在道德踐履方面表現相對突出,因此受到后來理學家的高度關注,這一點在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中有很充分的論述。許家星先生認為朱子的論述突出曾子、子貢入道之異和境界高低,子貢由知而入,曾子由行而入。在入道境界上,子貢與曾子皆聞夫子一貫之說,子貢由知上下工夫,博聞強識,由知入道;曾子恰與之相反,于踐履篤實上下工夫,由行而入道。曾子從實處下手,工夫更為可行,領悟更加透徹;子貢卻似乎在知上工夫過多,對道領悟不如曾子。⑨許家星.“圣門末后親傳密旨”——朱子“忠恕一貫”章解的思想意義[J].人文雜志,2009,(5):23 -3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純仁對曾子的推崇除了對傳統的忠恕、孝等思想的認可,更主要的是范純仁看到了范氏家族成員在“由行而入道”的方面與曾子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也表明范純仁對儒家道德踐履方面的高度關注,也可以看作是范氏家學對后世理學家注重踐履學術觀點的啟示。除此以外,還有如范純仁對后世名節的高度關注、對世俗庸人更加明確的撻伐態度以及為擁護家國榮譽表現出來的更加奮不顧身的抗爭勇氣等等,這都為后來的范氏家族成員做出了表率,也正因此,才有了后來范正平、范正思等人雖處逆境但仍對家學、家風的堅守,才有了后來范公翶在《過庭錄》中對范氏美德傳承的褒揚??梢哉f,范純仁在學術與踐行方面的努力是范氏家族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

第二,必須承認,吳縣范氏家學的思想還沒有超越傳統的倫理教化范疇,但其中部分內容是稍后“慶歷新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論:“夫士族之特點既在其門風之優美,不同于凡庶,而優美之日風實基于學業之因襲。故士族家世相傳之學業乃與當時之政治社會有極重要的影響”①陳寅?。拼问肥稣摳澹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1.。吳縣范氏家學對當時的學術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如注重氣節、宗經復古、忠恕而仁和踐履精神等,對整個宋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錢穆先生在《初期儒學》中就把范氏之學作為“宋學氣派”的重要表現之一:“初期宋學氣派之開闊,如胡瑗之道德,歐陽修之文章,范仲淹之氣節,稱鼎足之三峙,更與當時以甚大之影響。范仲淹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自稱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與徐仲積言學者當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之意正相發明。故達而在朝,則為大政治家如范文正”②錢穆.初期儒學[M]/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卷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朱熹則明確從“好議論”角度肯定了范仲淹對“道學之盛”的重要貢獻:

某問:“已前皆袞纏成風俗。本朝道學之盛豈是袞纏?”先生曰:“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數公,依舊尊他?!雹劾杈傅拢熳诱Z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3089.

平心而論,范氏家族影響到所謂“道學”的又何止議論一端。除了范仲淹、范純仁等人對《周易》學、《春秋》學、《中庸》學、《尚書》學等的貢獻之外,家學中所涉及的宗經復古、忠恕和踐履精神等都是北宋初、中期宗經復古思潮的重要表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氏家學中注重重塑君臣關系,對忠恕思想的闡釋與踐行等明顯有別于同時代“宋初三先生”的學術思想,具有指向未來的特質,這應屬于范氏家學中的閃光點。吳縣范氏家學中的這些內容都有進一步關注、研究的必要。

第三,宋代家學也是以傳統的倫理教化為主,如王善軍先生在論述宋代家學時指出的那樣:“注重倫理教化,是宋王朝建立以后的時代要求,也是世家大族家學中的另一個主題。這一主題有兩個方面的表現,其一是家族成員之間注重忠君等倫理觀念的教育和修養。其二是家學內容上注重對倫理教化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探討”④王善軍.略論宋代世家大族的家學[J].社會科學,2014,(1):142.。要知道吳縣范氏家學中重視傳統倫理的教育與修養并不是一種被動的遵守,而是主動踐行且表現出了高度的自信。以忠恕思想為例,表面上看“忠恕”之道表現出了主人公對其他人寬容體貼的態度,是中國傳統儒學觀點的具體呈現,但這種在家族中幾代、幾十代人中都表現出來寬容體貼的態度,著實令人震撼。尤其值得補充論述的是,這恰恰表現出范氏族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以一種俯看者的姿態出現,這一點被有的學者稱為“自身德行上的優越感”,如胡啟勇先生的表述:

“忠恕之道”出發點上的自我性,隱含著有一種自身德行上的優越感,即自己的德行境界比他人高,自己就是別人的道德標準。就孔子所論之“君子”或“圣王”來說,作為“仁”德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們不僅具有道德德行上的優越性,而且具有知識上的話語霸權,故往往以自己的道德德行來影響他人,從而拓展自身的德性。⑤胡啟勇.“忠恕之道”及其實踐困境[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7.

這種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聯系到范氏家族成員,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了非同常人的忠恕精神,本身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己的言行符合圣賢德行要求的高度自信,并且具有以自身影響他人的主觀愿望。我們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為什么范仲淹在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儒家思想的大背景下卻有了明確的“先憂后樂”的追求;為什么相對溫柔敦厚的范純仁具有一種蔑視“俗人”的勇氣;為什么范仲淹、范純仁每每在關鍵時刻都能挺身而出、百折不回,甚至是抱定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信念。因為這些精神和他們的忠恕家學就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這個“硬幣”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自信”?;蛘呖梢哉f,在一般家族中注重名節是一種道德的努力方向,在范氏家族中以忠恕為中心的道德呈現則更多地展示出了一種道德“已然”的狀態。這便是范氏家族在道德追求上的獨特之處,同時也是范氏家族千百年來一直受人推崇的關鍵所在。

第四,魏晉南北朝世家多以孝道為其家學特色,如清人李慈銘在《越縵堂讀書記》中說:“王、謝子弟,浮華矜躁,服用奢淫,而能仍世貴顯者,蓋其門風孝友,有過他氏,馬糞烏衣,自相師友,家庭之際,雍睦可親。謝密、王微,尤為眉目,三代兩漢,如兩人者,亦不多得,讀其佳傳,為之嘆想”①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97.。當時的貴族家學保持著讓一個家族團結、發展的最基本的功用,帶有明顯的以門閥制度為背景的特征。而唐代是個尚武的年代,人們多積極進取,氏族多以求取功名為家學的主要內涵,鼓勵家族成員建功立業,只是到晚唐五代時有一些富貴家族沾染了放浪不羈之風,家學傳承薄弱,如韓翭、杜牧家族即屬此類??傮w而論,唐代家族帶有較為明確的武人家族特色。

時至宋代,家族類型有所改變,梅新林先生從科舉制度的進步角度解釋了這種變化:“到了宋代的科舉制度,才真正起到抵制豪門、提攜寒族、加快社會階層流動、不斷為統治階層補充新鮮血液的作用,由科舉制度產生的科宦世家才真正成為士人階層的主體,由三國延續于唐代的門閥世家至此退出歷史舞臺,而唐代的門閥與科宦世家雙軌并行的局面也至此終結”②梅新林.文學世家的歷史還原[J].中國社會科學,2011,(1):184.。我們認為,作為宋代較早的吳縣范氏家學,它既不同于門閥色彩濃重、重孝道的魏晉南北朝的家學特色,也不同于唐朝的追求事功、學術味道較為淡薄的武人家學,而是除了傳統的重孝道、強調事功之外,又加入了宗法經典、推崇三代的治世思想,忠恕而仁的道德追求和知行合一、躬嘗篤行的踐履精神,并且,無論是在理論上、實踐上、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都更多地表現出了明顯的人文關懷,涉及道德信仰、思維方式以及踐履手段等多方面的轉變。這是家學由魏晉南北朝、唐代向宋代新型模式轉化最直接的表現。也就是說,吳縣范氏家學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是宋代佑文政策的產物。吳縣范氏家族和東萊呂氏家族等一樣,是家學轉型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對塑造宋型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猜你喜歡
范純仁宋文劉琳
《全宋文》補遺四十五篇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waves in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n Air Distribution in a Compact Purification Device
Developing Learner Autonomy and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施粥的方法
范純仁的真與率
范純仁的真與率
施粥的方法
講臺上的“鋼鐵戰士”
勞鬼大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