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與科技融合背景下園區化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研究
——以浙江創意園為例

2023-04-19 03:37倪建發周蓼蓼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產學研園區協同

倪建發,周蓼蓼,何 偉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3)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兩者深度融合發展也成為推動國家綜合實力增強的重要途徑。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僅可以強化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可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孕育新興產業。在此背景下,通過將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衍生出以生產創新性知識產品為特征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浙江創意園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構建了“產學研+N”的創新生態圈合作模式,推動了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為未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國內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和主要模式

(一)國內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現狀

1906年,美國工程師施奈德率先提出“合作教育”,旨在充分利用學校、科研單位的優勢資源,實現科學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產學研模式最早開始于美國硅谷,從斯坦福與加州伯克利分校等為基礎的產學研方式機制發展而來的。1973年,美國率先實施了“大學與企業合作研究計劃”,政府負責保證公平的發展環境,高校提供科研教學資源,企業則提供實戰研究資源,高端人才跨界合作,這使得科研可以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更快地轉變為商業產品,創造出市場價值[1]。20 世紀60 年代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逐漸成立了以合作教育為宗旨的社會團體并將其推廣發展。80年代到90年代產學研相關理論得到了長效的發展,產學研合作的理論研究也走向了第一個高峰期。在中國,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末期。當時,中國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國家戰略,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并鼓勵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這一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我國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契機。

20 世紀90 年代歐美學者率先將協同創新與產學研相結合,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基本理論架構,此后170 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專家和學者在此領域開展了研究[2]。由于產學研的研究在我國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因此,該領域的一些研究者自然將目光轉向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3]。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復雜環境下,高校知識生產的組織模式也由單學科內部研究轉向跨學科研究、跨領域合作,合作共生、協同創新正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而近年來我國為推進產學研創新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現與創新協同相關聯的關鍵詞頻次排序為:“創新139 次、科技74 次、知識產權23 次、協同13 次,以及產學研3 次”。同時,隨著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推進,企業、政府、中介、高校等創新主體通過多方位交流協作,逐漸突破了彼此之間的壁壘,實現了深度的合作。創新已經逐步從分散、封閉的獨立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協同創新。

(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主要模式

從文獻檢索來看,當前國內外已有作者從不同角度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進行研究。本文從參與主體的角度出發進行文獻梳理,發現已有研究主要有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模式、以產學研組織為主的市場模式、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等三種模式。

1.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模式。從國際上看,日本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特點就是由政府為核心,如由日本政府委托產學研開展科研創新而形成的政府委托研究模式[4];美國提出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模式,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體現政府與產學研的權力結構,同時還涉及大學科技園、大學衍生企業模式、企業孵化器、契約合作研究等模式[5]。

2.以產學研組織為主的市場模式。這種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高校主導、企業主導、科研院所主導三種類型[6]。這三種類型模式都有其特點,從高校主導模式角度看,大學具有科研優勢,可以通過科研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等方式給企業,帶來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運用;從企業主導模式看,企業具有先進設備和研發資金,可以推動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從科研院所主導模式看,能夠加快技術研發和研究,促進科研轉化[2]。

3.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多主體間的協同合作,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國以斯坦福大學為中心建立的科技工業園形成了硅谷模式,實現大學—企業—政府相互關聯和互補的三邊關系[7]?!肮韫饶J健?,使斯坦福、加州理工為首的產學研創新園區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效率大大提高,也給世界各國的技術創新帶來了新的方向。

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更深層次的進化,應該是園區化多元協同驅動共生的模式,該模式能夠有效聚集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法律機構等各參與主體的創新要素,打破壁壘,對創新要素進行集成優化,與園區相匹配的創新生態圈,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

二、浙江創意園的園區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實踐

2009年,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啟園區化辦學,創辦浙江創意園,服務區域產業升級與轉型。園區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導向,結合教育力和服務力,建立起以學校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創新機制,形成了多方協同發展的“產學研+N”創新生態圈合作模式。

(一)建立以文化人才與文創企業緊密融合的產學研創新機制

企業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具有市場導向和創新驅動的優勢,能夠直接面對市場需求,快速響應并調整創新方向和策略。同時,企業還能夠有效地整合產業鏈資源,推動產學研各方的協同創新,提高創新效率和成果轉化率。

1.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核心載體。園區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以產學研為導向,結合教育力和服務力,分別構建了人才培養中心、非遺傳承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知產交易中心和創新創業中心等六大核心模塊。以此為載體,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為地方培養了大量文化、科技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引領了產業創新發展。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園區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也推動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

2.建立協同創新平臺。通過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園區內各創新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協作配合。建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學校聯合科研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項目對接、成果轉化等服務,推動產學研各方的深度融合。

3.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通過園區內的知識產權服務引進科技中介機構,為園區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咨詢專利導航提供服務。同時對產業布局進行專利導航分析,推動社會企業和學校師生的成果轉化和應用。

4.加強文化人才與科技人才的交流互通。學校將甌塑研究院、甌繡工作室、甌窯工作室、木活字工作室、創客空間等文化育人載體入駐園區,一方面,通過開設非遺傳承選修課、體驗課,舉辦講座、工作坊,形成滲透式的特色區域文化傳承路徑,使科技企業員工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堅守傳承、精益求精、技道融合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實施“傳統工匠-科技人才結對計劃”,鼓勵傳統工匠與科技人才結對,共同尋找能橋接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價值觀的文化意義,創造性地運用現代設計思維和設計符號對傳統手工藝進行改造。

(二)建立內部與外部動力相輔相成的協同創新機制

1.產學研協同創新各要素緊密對接。首先,園區企業與學校形成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企業為學校提供教學和科研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學校為企業輸送人才和技術服務,引入企業家、技術專家參與專業的課程、教材建設,并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實現了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其次,園區與政府、學校共建溫州時尚研究院、文創學院等機構,使學校和企業、研究機構在項目開發、課程建設、人才培育、產業創新等方面緊密合作,充分發揮三者之間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功能。

2.優化產學研合作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園區國家級、省級、市級平臺優勢,為企業爭取產業補助政策,有效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其次,通過評選園區產教融合型企業,對企業進行績效考核,促進產學研深層次合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共同開展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與此同時,設立園區“產教融合專項基金”來資助產學研項目。

3.推動產學研協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一是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建設產學研創新創業工作室,培養通過舉辦創新創業活動、建設國家級眾創空間等措施,構建“學園城”生態系統,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二是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與學校合作,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文創人才。同時,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人才培訓和實習項目,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

(三)建立協同發展的“產學研+N”創新生態圈

浙江創意園以園區為紐帶,依托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整合入駐企業、行業協會、產業學院、研究機構等資源,構建產學研創新生態圈,形成協同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

1.建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建立產學研聯盟和合作協議,入駐企業與園區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入駐以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為必要條件,明確各方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完善園區管理制度和運營機制,保障產學研協同創新工作順利進行。

2.提升產學研融合度。深化校企合作,強化項目對接,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學校整合科研力量、師資團隊,進行技術共同研發;企業提供研發平臺和市場指導,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編寫教材、企業案例,實現課程與產業需求對接;建立人才交流機制,互派教師和技術人員,企業骨干人員到學校授課,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這種深度融合促進了雙師型師資和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促進產學研經驗的碰撞和文化的融合。

3.提高產學研配置率。資源優化配置,避免同質化競爭。在人才培養方面,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訓基地、工業設計師資格培訓,定向配置,培養產業所需人才,形成資源互補。同時,引入競爭機制,提升配置率。通過項目招標和專家評估,園區給于專項資金補助、資源傾斜、政策支持,提高產學研配置效率。

三、浙江創意園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啟示

浙江創意園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有效運行的一個園區,是協同創新理論綜合運用實踐的典范,它的成功運營模式給人們帶來了經驗啟示。

(一)構建多方合作的協同育人體系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環節。浙江創意園注重人才培養,通過建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教師企業流動站等機構,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也為教師提供了參與企業研發和實踐的機會,還為文化與科技相互促進提供了平臺。只有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二)制定完善的利益保障機制

有效的產學研合作,需要技術創新體系內各方形成多贏的局面,良性互動,通過制定合理的利益保障制度,使合作方都能在產學研過程中分享利益,并通過制度規范來保障,特別是要保障研發科技人員的利益,同時對于高職院校參與產學研的教師,在職稱晉升等方面可以考慮將研發成果作為主要考核業績。

(三)立足區域市場化發展趨勢

經濟利益是產學研協同創新動力的最直接因素,尤其對企業發展而言,其經濟利益的獲得主要通過市場需求來實現。對產學研組織自身發展而言,立足區域市場發展,形成有效的供需對接產學研協同創新,聚焦國家和地方產業發展戰略,立足區域市場需求導向和產業化發展方向,加強有效供需對接,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

(四)建立促進產學研結合的公共服務平臺

產學研結合涉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不同實體,在管理體制上建立一套合理的組織制度,可以增強合作方的緊密互動。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和服務平臺,可以讓信息交流更加順暢,讓合作各方加深了解,合理選擇合作的對象。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通過平臺也可以選擇合適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

(五)建設風險共擔機制

合作創新的風險共擔機制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核心問題之一,可以考慮成立產學研種子基金,引導金融界發揮更大的作用;完善金融支撐體系,打造更多的科技金融產品,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投資收益,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浙江創意園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實踐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高校和科研機構能夠為文創設計企業的創新提供人才培養服務和技術支持,有效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文創設計企業的市場敏感性和豐富工作經驗,能夠為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實際需求和應用場景,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產學研協同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有利于促進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發展創新內驅力。

猜你喜歡
產學研園區協同
精益求精產學研 繼往開來朝陽人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完善轉化機制 推動產學研融合
紡織摘獎項目產學研居多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園區開發Ⅱ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