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崎回族依托文化融合推進“海絲”先行區建設研究

2023-04-19 10:55張雪梅許培源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郭氏海絲回族

張雪梅,許培源

(1.仰恩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泉州 362014;2.華僑大學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福建 泉州 362021)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期間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動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商貿往來和人文交流。泉州市及所在的福建省,絲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與沿線國家商貿往來密切,分別被賦予“海絲”先行區、“海絲”核心區的重要地位和歷史使命?!度菔薪ㄔO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1]提出“以文化引領、經貿合作、互聯互通、互惠互利為主線,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的總體要求,以及“在‘海絲’先行區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的新門戶、新高地”的主要目標?!斗桨浮分?文化、貿易、華僑華人資源占有重要地位,對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的合作是空間布局和努力的主要方向。泉州百崎回族的先祖為阿拉伯穆斯林,與阿拉伯地區有著特殊的聯系。明朝之后大批百崎回民移居臺灣、東南亞等地,境內外百崎回民有共同的血緣聯系。今天的百崎回族已完全融入閩南社會,形成一種與移居東南亞的百崎華人極其相似的“綜合的文化”。因此,在推進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過程中,百崎回族具有作為阿拉伯穆斯林后裔的優勢、與臺灣鹿港等地回族同根同源的優勢、與東南亞國家具有相似“綜合的文化”的優勢。依托這些獨特的優勢,并挖掘其經商潛能,百崎回族完全可以在與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的文化交流、商貿合作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本文以百崎回族的文化融合為基礎,系統分析百崎回族的文化變遷、融合與蘊含的經商潛能,研究發揮其文化融合和經商潛能優勢推動與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的民心相通和貿易暢通的政策舉措。

一、百崎回族及其文化融合

(一)百崎回族鄉

百崎回族鄉位于泉州灣北部、洛陽江入海處,是福建省18個少數民族鄉中唯一的回族鄉,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該鄉下轄白奇、里春、蓮埭、下埭、后海5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全鄉人口1.5萬多人,其中郭氏回族占81%,為典型的回族鄉。鄉里有百崎郭氏家廟、接官亭等名勝。百崎回族鄉是重要的“三胞”祖籍地,據統計,現全鄉旅居臺、港、澳同胞和東南亞的僑胞達2萬多人,其中臺灣地區最密集(1)據泉州市僑聯統計,百崎回族鄉旅居臺灣地區的同胞達8 000余人,旅居馬來西亞的僑胞達5 800余人、旅居新加坡的僑胞達4 600余人。。百崎和臺灣地區同“緣”:一是地緣,與臺灣一衣帶水,離得很近;二是血緣,同根同源,交流、交往十分密切;三是文緣,與臺灣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相近、相形。

(二)百崎回族的文化融合

百崎回族的先祖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于杭州富陽的郭家村。元朝時入閩(2)據《百崎郭氏族譜序》介紹,郭氏回族這一脈經數代繁衍至元朝宣慰使郭德廣,郭德廣奉命督運軍需糧草到泉州,時值泉州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郭德廣無法回朝,就在泉州娶妻育兒、安家落戶,成了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明朝開國后定居百崎,修建清真寺,保留了穆斯林文化傳統,如今百崎鄉還保留著眾多的伊斯蘭古墓,大山村阿訇的后代,還存有《古蘭經》殘卷和阿訇當年穿戴的長衫、帽子、襪子[2]。百崎的伊斯蘭文化主要以家族流傳的形式保留下來,即郭氏家族。百崎回族均姓郭,素稱“百崎郭”或“九鄉郭”(3)因自清代以來,百崎回族居住在百崎、下埭、埭上(蓮埭)、田岑(田吟)、里春、大山、賀厝、山兜、后海等9個自然村。。定居百崎600多年來,郭氏子孫恪守先祖郭仲遠“從善孜孜”的家訓,秉持身體力行、播撒愛心、樂善好施的家族文化。在郭氏族譜中,記載了郭仲遠不求回報救濟窮人、捐資造橋修路、幫助鄉鄰置辦后事等助人事跡。其中,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期間,作為迎接場所的接官亭就是郭仲遠捐資建造的。每年清明祭祖,百崎郭氏回民都會穿戴整齊,齊聚郭氏家廟,慎終追遠,祭奠先祖,緬懷宗祖功德,恪守宗族家訓,激勵宗親奮進。

但是,歷史的發展并不會完全按照人們的意愿進行。以百崎回族為代表的泉州穆斯林,由于長期與漢族同胞雜居共生,百崎回族基本漢化了,因此除個別文化特質還留有回族的特點外,許多文化特質與周圍的漢族同胞幾乎一樣?;貪h間的相互通婚與融合,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對郭氏回族的伊斯蘭教信仰沖擊極大,伊斯蘭教在百崎逐漸衰落,而漢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逐漸被百崎郭氏所接納。在百崎,不僅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并存,而且還存在道教及各種閩南民間信仰。其中,民間信仰與“百崎郭”的海上生產及舊社會醫療衛生條件差有關。百崎回族的生產、生活長期與海洋相伴,其身上深深地打上了海洋的烙印,體現出與居住地閩南沿海的地理、風俗民情相融合的文化特性,概括起來就是涉海性、開放性、拓展性、包容性和崇商性[3]。當年阿拉伯人從海路來到百崎,由于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與大海緊密聯系,雙方以大海為紐帶,找到了共同點。于是阿拉伯人非常順利地在百崎安頓下來,并且把伊斯蘭文化和習俗帶到百崎。與伊斯蘭文化傳入內地后的相對獨立相比,伊斯蘭文化在百崎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巨大沖擊,逐漸與中華傳統文化和閩南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閩南特色和伊斯蘭元素的回民文化??梢哉f,如今正宗的伊斯蘭文化更多地體現在歷史遺跡中,在百崎回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找到。今天百崎回民的日常生活體現的是一種“綜合的文化”,這種“綜合的文化”在福建省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卻有其自己獨特、復雜和不簡單的一面。一方面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另一方面又具有閩南地方文化的特質,此外,還具有強烈的宗族文化色彩(4)郭氏作為百崎鄉的主體宗族,幾百年來和百崎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百崎回族文化就是郭氏宗族文化。。它是一種多元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伊斯蘭文化+中華傳統文化+閩南文化+郭氏宗族文化”的“綜合的文化”。

百崎回族文化的變遷、融合表明,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并非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斗爭關系,而是可以融合,并產生出一種新的獨特的文化。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今天,文化的交往必不可少,依托百崎回族獨特的“綜合的文化”,可以在“海絲”文化交流、經貿合作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二、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的文化交流和商貿合作指向

依據《方案》,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旨在以文化引領、經貿合作、互聯互通、互惠互利為主線,以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非洲為方向,在推進“海絲”雙向投資與貿易、華僑華人參與海上絲路建設、阿拉伯新走廊拓展、“海絲”文化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試,著力打造海上絲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v觀整個《方案》,“海絲”先行區建設的文化交流和商貿合作指向較為突出。

文化交流方面,旨在發揮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中心和華僑華人閩南文化原鄉的優勢,著力拓展與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地區的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耙粠б宦贰背h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最為困難,也最為關鍵。只有民心通,其他國家的人民才會與你交心;只有交了心,才會有真正的友誼,相互間的合作才能長久,才真正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泉州作為“海絲”先行區,在促進文化交流、推進民心相通方面理應走在全國其他地區前面,做出“先行區”的榜樣。作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各種文化在泉州交融薈萃,其中較有影響力的包括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化自初唐傳入泉州以來,歷經發展、興盛,直至衰落。宋、元時期,達到鼎盛。明末清初,由于遭受封建統治者2次殘酷鎮壓而日漸衰落。但是,遺留下來的眾多伊斯蘭史跡成為中阿友好的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泉州市區還有眾多的伊斯蘭文化遺址,包括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清凈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山圣墓、百崎郭氏家廟、接官亭等??梢哉f,伊斯蘭文化已經和泉州的發展歷史聯系在一起。在“海絲”先行區建設中,泉州自然要打“文化牌”,發揮其與沿線國家文化共融共通的優勢,先行先試。百崎回族伊斯蘭文化遺產豐富,與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的聯系獨特,在絲路文化交流方面獨具優勢。

商貿合作方面,泉州提出發揮僑力攜手共建海絲路行動計劃,旨在發揮海外華僑華人“文化同一性、價值認同感、民族向心力”的優勢,推動華商參與海上互聯互通、能源資源開發、產業投資與貿易合作,打造利益和命運共同體?!皟S”是泉州建設“海絲”先行區的另一個優勢。泉州是海外華僑華人重要的祖籍地。截至2020年,泉州籍華僑華人約950萬人,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5%分布在東南亞。東南亞國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泉州籍華僑華人均在100萬人以上。旅居臺灣的泉州籍同胞約900萬人,旅居港、澳的約80萬人。臺、港、澳和東南亞是泉州籍華商經濟實力最雄厚、影響力最大的區域,也是“海絲”先行區合作的重要區域。此外,泉州還提出“海絲”阿拉伯新走廊拓展行動計劃,旨在依托泉州與伊斯蘭國家的歷史聯系,建設阿拉伯國家產業合作平臺、打造伊斯蘭金融集聚區、打造伊斯蘭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百崎回族的先祖為阿拉伯穆斯林,明朝以后大量百崎回民移居東南亞,具備拓展與東南亞、阿拉伯地區的商貿合作的良好條件。

三、百崎回族與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開展合作的優勢

文化是百崎回族發展的一大動力。隨著各種文化在百崎的不斷融合,一種具有百崎特色的綜合性文化重新崛起并繁榮開來,這對重新煥發百崎回族的經商潛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與臺灣鹿港回族是血親,具有同根同源的優勢

據百崎回族鄉老人協會會長郭獻忠介紹,百崎歷史上有3個遷臺時期:其一,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第一批過去的百崎人大多居住鹿港;其二,民國初年,百崎人到臺灣經商;其三,抗日戰爭后。據統計,百崎郭氏回族移居臺灣的有8 000余人。在鹿港,他們建立清真寺(后改建為郭氏宗祠),郭氏宗祠保安宮大梁上藏著用黃布包裹的《古蘭經》。與百崎回族一樣,鹿港的穆斯林后裔保有“清真祖教”家訓,保留著不同于當地漢族的穆斯林遺俗(5)如不拜偶像菩薩、不養豬、祭祖不用豬肉、星期五不吃豬肉、人死了不火化、不請和尚道士誦經等。。兩岸關系正?;?百崎與鹿港郭氏回族的血親聯系日益密切,使得百崎在對臺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方面優勢獨具。

(二)與東南亞國家具有相似的“綜合的文化”的優勢

在東南亞,西方宗教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國文化都有廣泛的影響,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有各自眾多的信徒,但是,并沒有產生一種在東南亞居于主導地位的文化或宗教,因而沒有形成以某種文化為主體或居中心地位的“文化圈”[4]。移居東南亞的百崎回族,在與當地多種文化的長期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具有極強整體性和高度多樣性的“綜合的文化”,這種文化與泉州百崎回族的“綜合的文化”極為相似。這就為百崎鄉在文化上“走出去”和“請進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大量分布于東南亞的百崎郭氏后裔,雖然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并不一定強于華人巨富,但他們的伊斯蘭文化和閩南文化特色卻賦予其特殊的影響力。推進泉州市“海絲”先行區建設,應該依這種獨特相似的“綜合的文化”,深入挖掘其經商潛能。

(三)作為阿拉伯穆斯林后裔與阿拉伯地區聯系獨特的優勢

百崎回族的先祖是阿拉伯穆斯林,保留了穆斯林文化傳統。時代的變遷雖然讓百崎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伊斯蘭文化特質變少,但大量的歷史遺跡和文字記載仍可以說明泉州與阿拉伯地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百崎郭氏家廟、接官亭、朝盛街、鄭和堤等。對阿拉伯地區來說,古老的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誠如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訓誡——“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百崎只要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自己的傳統文化,就有與阿拉伯國家深入合作交流的現實可能性。泉州推進“海絲”先行區建設,阿拉伯地區是重要的合作方向,百崎可以利用自身與阿拉伯地區的特殊歷史聯系,充分利用伊斯蘭文化因素,引領中阿友好合作和交流。

四、發揮優勢推進與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合作的舉措

(一)臺灣地區

1.為臺灣穆斯林回閩尋根謁祖提供充分的便利和政策支持 目前,在鹿港、臺北、基隆3個主要穆斯林聚居地均創立百崎郭氏宗親會,并興建百崎郭氏宗祠[5]。他們除了與百崎回族有血緣和親緣聯系外,還有相同的穆斯林身份。因此,可以針對他們的特殊身份,為其后裔尋根謁祖制定一些針對性的政策,建設方便他們生活和宗教活動的基礎設施。一方面有利于臺灣同胞與泉州人民的情感聯系,另一方面可以體現我國在宗教政策上的開放、包容和自由,這對臺灣民眾人心的回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出臺政策推動穆斯林臺商來華投資 近年來,臺灣的百崎回民不僅頻頻回故鄉尋根謁祖、參與當地的宗教活動,而且慷慨捐資助力家鄉的公益事業,踴躍投資于家鄉的建設。因此,應制定有效政策,鼓勵和方便他們回鄉投資。中華民族素有回報家鄉的傳統美德,穆斯林臺商對百崎的投資不僅是單純的外資流入和逐利的商務活動,而且增添了親情和友情元素。

3.依托伊斯蘭文化,打造閩臺交流合作新的增長點 福建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即地理上的接近和文化的類似,這使得閩臺合作走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前列。過去閩臺交流合作主要依托本土文化,而今可以嘗試利用伊斯蘭文化拓寬合作交流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的郭氏雖已融入臺灣本土文化中,但他們的宗族認同度很高,因此,可以依托伊斯蘭文化,推動閩臺郭氏互訪,比如輪流舉辦兩岸郭氏宗親聯誼會、共同舉辦伊斯蘭文化節等,通過這樣的交流合作,既增進兩岸交流合作的影響力,還可以產生聯動效應,打造兩岸交流合作新的增長點。

(二)東南亞地區

1.依托相似的融合的文化,促進與東南亞的民心相通 傳統閩南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是百崎鄉和東南亞國家共同擁有的,雖然兩種文化在不同地區已經有了自身的特色,但基本、核心的內容并沒有改變,這就為百崎鄉在文化上“走出去”和“請進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可以發揮“一湖(百崎湖)、一亭(接官亭)、一街(朝盛街)、一堤(鄭和堤)、一館(海絲展覽館)”的優勢,挖掘回族民族風情的魅力,發展信息類服務業、物流通信產業和休閑旅游文化服務業。著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做好做精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扶持后海村拍胸舞隊、南音社等民族民間藝術團體,編排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節目。還可以與泉州地區的高校合作,在高校以適當的形式推廣地方文化,支持高校地方文化團體走出去、把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類公共產品請進來,比如華僑大學的“二十四節令鼓”就源自馬來西亞,目前已成為中馬兩國文化交流的特色項目。

2.借力東南亞百崎華人資源,激發經商潛能,助力貿易暢通 借力東南亞百崎華人資源,拓展商貿合作。移居東南亞的百崎人具有“伊斯蘭文化根基、中華傳統文化底色、閩南文化特質、郭氏宗族文化色彩”的文化特點,泉州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東南亞地區是重點,依托相似的“綜合的文化”,挖掘經商潛能,其前景非常值得期待。比如,可通過馬來西亞的華人回民特別是郭氏后裔牽線搭橋,向馬來西亞企業學習正宗的清真產品的生產,讓我們在發展清真產業過程中少走彎路、少出問題。

(三)阿拉伯地區

1.充分利用伊斯蘭文化因素,引領中阿友好合作和交流 《方案》提出“‘海絲’新走廊拓展行動計劃”,主要針對阿拉伯地區。百崎鄉應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到該計劃中,出臺與該計劃對接的具體措施,把百崎鄉打造成與阿拉伯地區交流合作的典范。其中,百崎鄉最能夠發揮作用的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自身的伊斯蘭文化特色,多做一些具有中國伊斯蘭文化特色的項目。在開發伊斯蘭文化的同時,百崎鄉要保護好傳統文化,把具有中國特色和閩南特點的文化作為與阿拉伯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源。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打造文化交流平臺、塑造文化交流品牌極其重要。例如,2015年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引導,以“一帶一路”國家合作需求為導向,創建致力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城市文化、藝術、創意交流合作,集海絲文化、藝術創意、休閑娛樂、觀光旅游、會展節慶于一體的國家藝術公園舉行的海絲文化活動取得巨大的成功,擴大了泉州國際影響力(6)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極大提升了泉州的文化影響力和城市形象,為泉州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搭建平臺,成為推進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的動力。。該項目的成功建設,對以百崎鄉為代表的泉州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借力開放包容的回民文化,拓展中阿經貿和教育合作 百崎回族作為阿拉伯人的后裔,生長生活的地方臨海,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百崎鄉有很多人飄洋過海,走出國門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特別是從事商貿活動,這是海洋文化崇商性的表現。開放性和包容性是百崎回民的天性,這與阿拉伯人非常相近,有利于推動雙方在經貿、教育等各領域的合作,促進民心相通。

3.加強伊斯蘭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循序漸進,降低中阿合作風險 如今,百崎回民文化與正統的伊斯蘭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現實中百崎回族已經漢化,宗教信仰和飲食習慣說明他們早已不是穆斯林,其伊斯蘭文化僅體現在文物、遺址這樣的歷史遺產中。決策部門應充分認識到以百崎鄉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在泉州的現實生活中已很難找到。因此,在中阿合作交流中,伊斯蘭文化可以用也應該用,但要加強伊斯蘭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循序漸進。在項目的選擇上,優先考慮旅游、輕工業、教育等項目,再拓展清真食品、餐飲等生活習慣類項目,以降低中阿合作風險。

五、結語

當前,“一帶一路”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泉州市“海絲”先行區建設也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從百崎鄉的實例中,可以看出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綜合性文化,是以百崎鄉為代表的泉州市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積極加以合理利用,特別是推動本地區的海外交流與合作,做好“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工作。就百崎的現實而言,應該把對外交往的重點放在臺灣、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這3個地區又各有其特點,我們要針對其特殊性,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采取差異化的措施,這樣以百崎回族的經商潛能才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猜你喜歡
郭氏海絲回族
阿堵物
太皇太后要跳樓?
郭子儀孫女:身處皇家,哪有歲月靜好
海絲泉州 20余項科技成果在這里對接
海絲源頭——泉州
海絲海博會四月啟幕
回族文獻目錄工作述評
回族族稱起源新辨
合浦漢墓群 見證漢代的繁榮“海絲”
從《家譜》看吉林回族的源流與走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