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性反思: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重維度

2023-04-19 10:55楊遠志陳寶色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育人思政政治

楊遠志,陳寶色

(1.黎明職業大學 組織部,福建 泉州 362000;2.黎明職業大學 黨政辦公室,福建 泉州 362000)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1]。高校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的重要論述,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年)、《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2020年)等重要文件。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對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這一系列文件,分別從不同的出發點和側重點,既從實踐上總結了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也從理論上升華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要求,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2]。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認為,認識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相互作用的過程。創新發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從根本上講是認識與實踐的問題。教育部分別于2018、2019年確立兩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8個試點區、15個試點高校、92個試點院(系)獲得立項支持,福建、安徽、河南等10余個省份也開展了省級“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各地各校進行了系列探索,涌現了許多特色經驗做法,但也存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缺乏主動反思、主動問效的問題。在國家、省級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之際,從政策要求和實踐探索雙向契合的角度,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有效性分析,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反思制度效用、研究現實問題、提升工作實效的必要過程和理論視角,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進提升和改革創新的現實需要。

一、有效制度:構建體系與保障落實

制度是事物規律、思想方法和工作實踐的有機結合點、銜接點,是客觀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宏觀政策的主要制度目標,必須站在制度有效性角度,反思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的科學性、適應性和生命力。

(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科學性

加強系統性制度建設,是有效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前提和保證。首先,可開展制度科學性論證審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科學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制度是否能做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3]。學校應站在制度體系整體效能的角度,進行“合規律性”審查,科學處理好制度建設中整體與局部、一般與個性、當前與長遠等系列辯證關系,形成整體聯動、內外銜接、上下配套、結構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體系。其次,可推行制度能級管理。根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制定主體、制度目標、功能定位和重要性等級設定不同制度能級。高能級制度要突出全局性統籌、吸收規律性認識,確立總體原則導向,豐富制度內涵,盡可能保證較長制度時效和確保制度體系的穩定性、前瞻性;低能級制度要落實政策性要求、解決實質性問題,保持靈活可用,細化工作流程,盡可能確保制度落實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實行低能級制度服從高能級制度的基本原則,讓制度在動態優化過程中實現有效串聯,優化推動有效的制度協同、制度互補、制度賦能,降低制度建設不科學、不合理、不到位產生的成本。

(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適應性

《商君書·壹言》有言:“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威?!敝贫炔辉诙?而在精。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很大程度上需要精準、務實、管用為標準,以創新優化制度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作為準繩,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適應性建設。首先,應持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適應時代要求。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戰略構想、時代要求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把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要求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把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價值導向、思想觀念、精神風尚、行為規范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全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體系,確保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其次,應持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適應高校辦學管理實際。從制度上固化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理念,落實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形成大思政、大宣傳和“大思政課”格局,服務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大局。此外,應持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適應高校師生成長成才特征。持續健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度支撐,把深邃的理論轉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理論邏輯轉變為形象的生活邏輯,以規范的制度推動思想政治工作。

(三)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生命力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碧岣咧贫葓绦辛κ撬枷胝喂ぷ髦贫葍瀯蒉D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更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根本保證[4]。首先,應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程序性規范,確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盡可能在制度建設中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原則和行動指引、流程標準和規范要求,確保制度的目標導向和執行效果。其次,應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執行主體的能力建設。增強各類主體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法治思維和制度意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制定制度、理解制度、用好制度的綜合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執行的合力。其三,應細化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實的責任體系。強化制度的約束性和強制力,完善包括崗位責任制、工作報告制、跟蹤問效制、監督巡查制、一票否決制、責任追究制在內的責任落實機制,瞄準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目標、制度執行與實際效果的“最后一公里”,解決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的阻滯、遞減和異化問題,做實思想政治工作微觀運行、直達人心的效果。

二、有效協同:要素整合與形成合力

教育構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教育資源的有序配置和有效整合,必然影響教育的效果。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強調堅持黨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提出各方協同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高校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并實現有效協同,必須重點推動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三個場域中資源要素的有序配置、有機整合、有效協同。

(一)推進課內課外的協同融通

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優化教育教學設計,形成課內課外協同融通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必須全面推進思政課建設思路、師資、教材、教法、機制、環境“六個創優”,全面挖掘各類課程在教學實踐、工作實踐、科技實踐、生活實踐中蘊含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和勞模精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學方案、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打造教師用心、學生認同、入腦入心的精品課程。必須推進各類課程之間的思想政治協同,剖析不同課程育人元素的內在邏輯、外在形式、傳授機制等問題,制定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標準,改變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碎片化的現狀,以全課程協同提高育人效果的綜合效應[5]。必須促進課內課外雙向循環,有效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優秀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課堂實踐等環節,精心設計、著力打造具備特色文化內涵的思政課堂、實踐課堂和“行走課堂”。此外,還應促進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教育、管理服務、安全穩定、隊伍建設等其他思政工作體系與學科教學體系的有效協同,拓展校園內外各個具體場域的育人職能和綜合實效。

(二)推進線上線下的協同聯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重大論斷。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環境、形式、載體伴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發生了極大變化,互聯網給高校育人工作帶來極大挑戰,也為教育創新提供改革契機和技術支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聯網戰場的主動性和影響力,做到“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落實“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的要求[6],正視青年學生關注獲取信息的渠道、參與社會輿論的方式和特點,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覆蓋到青年學生???、常在的地方,有機發揮線上線下各種教育手段、活動載體的綜合育人效用。要適應多屏化、移動化、社交化、場景化、智能化趨勢特征,持續推進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建設,提高高校思政戰線的宣傳教育能力、話題設置能力、輿論引導能力、風險研判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形成在學生中有影響力的思政工作隊伍、新聞宣傳隊伍、評論員隊伍、網絡意見領袖,打造能用、會用、善用現代傳媒開展思政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推進線上線下的渠道、資源、載體、主體和各個媒體之間的優勢融合,建設符合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的高質量內容供應體系,提高多種形式的信息采編、制作、分發、傳播和綜合處理能力,將單一單向的校園資訊平臺改造升級成為校園媒體融合大平臺, 推動線下宣傳文化陣地和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線上平臺的一體化管理、一鍵式發布和一站式共享,構建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傳播矩陣[7]。

(三)推進校內校外的協同互通

現代教育語境下的教育主體、師資結構、學生特征更加多元,校內校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必須豐富推動校內校外育人工作實現機制協同、平臺協同、組織協同、文化協同和綜合要素協同。應以學校為主體,完善學校、家庭、社會、政府的協同育人機制或平臺,豐富校內外各方參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渠道和載體,創新多層次多渠道師資協同培養機制,培養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實踐育人共同體”、“一站式”育人平臺、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環節。應有效整合匯聚調動各方面的育人資源,主動對接各類社會組織,整合學校的學科特色、優勢專業、師生力量和校外的各類紀念場館、科技園區、示范基地等,深入挖掘社會上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行業企業資源,形成本地化特色育人資源譜系。在充分激活學校內部力量的同時,有效調動各級各類專家學者、教學名師、領軍人才、文化名家、工匠大師、勞模英模和各種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創新政行企校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協同育人聯席會議等制度,切實拓展各種主體參與人才培養的廣度、深度。

三、有效供給:融合創新與提升質量

經濟學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蘊含了實踐觀、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供給,是不斷尋找并動態優化育人目標與學生發展目標“雙向契合”的過程,其核心就是通過供給端、需求端、改革端的融合創新,實現同向發力,促進質量提升。

(一)強化供給端的親和力

親和力是一種能引起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產生相同思想、相同情感的力量[9]。學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給主體,供給端的親和力改造是提升思政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應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并重,努力促成優越環境、優秀教師、優質課堂、優雅文化、優選活動和優良校風的綜合供應,發揮學校全要素在育人工作中的價值引領、規范激勵、環境熏陶、示范引導和實踐鍛煉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政工作供給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功效。應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綜合素質能力建設,完善教師隊伍引進、培養、評價制度,創新教師育人工作量化、學生導師團等全員育人機制,系統構建教師系統化培訓體系,豐富提升教師的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師德風貌、人格魅力、人生閱歷和發展成就,激發教師教書育人、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提高教師言傳身教的育人意識、育人本領和育人水平。應創新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思想政治工作平臺載體。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感染力、針對性,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打造最美校園、書香校園、工匠校園、雙創校園、陽光校園、多彩校園等系列校園活動品牌;圍繞校史校情、校園風光、新生入學、學生畢業等開發校園文化創意產品。讓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動形式、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和行為表達“接地氣”,讓學生愿意積極廣泛地參與其中。

(二)實化需求端的獲得感

獲得感是學生從思想政治工作中參與并獲得的持續的正向的主觀感受,包括學生的期望、體驗、滿足和認同等[10]。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走心、暖心、貼心、入心,應直面學生成長環境、發展需求、學習成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等方面的變局特征和深層邏輯,準確把握大學生所具有青年“拔節孕穗期”的共性思想特征和群體發展特點,堅持全員覆蓋、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豐富開展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心靈的群體教育,加強“點對點”的個性化教育和“一對一”引導。應定期開展綜合分析和專題研判,創新工作渠道和方式方法,推動學校領導和各類育人力量深入、接觸、了解、服務學生,契合不同學習階段學生所思、所想、所求,以學生聽得見、聽得到、聽得懂、聽得服、愿意聽、喜歡聽的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應以問題為導向,推動學校全方位進行思想政治工作逆向反思,經常性審視存在的問題及歸因。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紓困解難的法寶,堅持解決青年學生群體關心關注的共性問題、群體問題、一般問題和解決青年學生個體的思想問題、現實問題、個性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鮮活素材、善于開展自我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獲得感、滿足感、參與感、認同感。

(三)優化改革端的針對性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根據時期的不同而改變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以改革釋放效能、激發活力,持續提升工作的針對性。要堅持樹立改革創新思維,持續推動以理念創新引領制度創新、手段創新、工作創新,因地、因人、因事、因時制宜開展工作。要聚焦堵點、難點、焦點、熱點、痛點,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把解決矛盾問題、呼應成長需求、契合時代要求和政策落到實處作為有效改革的評判標準。要堅持“人在哪兒,工作就延伸到哪兒、創新到哪兒”,提高面向工作對象優化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近年來,一些高校圍繞思政工作針對性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例如:推進教師育人工作量化改革,以合理的剛性約束和利益驅動解決教師重視科研、輕教學、忽視育人工作問題[11];推進學生導師團育人改革,解決師生課后課余互動少、聯系少問題[12];開展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校園媒體融合綜合改革,提升網絡育人實效。這些有益探索,聚焦解決“兩張皮”問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其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四、有效評價:守正固本與優化導向

實踐與認識是循環往復、螺旋式曲折上升的辯證過程。作為人才培養重要實踐環節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多元多層、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應當特別注意關注目標達成、效能優化和效果改善三個方面。

(一)基于目標達成的有效評價

從政策目標與政治導向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關系“為誰培養人”根本性問題,應有效評價遵循思政工作規律情況,從政治上全面審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制度體系和實踐過程,把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監督具體化延伸到學校、院系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升學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站位、思想認知和時代擔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導向貫徹到思政工作的理念和實踐中。從教育目標與育人導向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關系“怎樣培養人”根本性問題,應有效評價遵循教書育人規律情況,全面審視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大部署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執行情況,全面審視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目標、層次、定位與國家、社會、時代需要的契合情況,把“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根本要求融入到思政工作的理念和實踐中。從成長目標與發展導向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什么人”根本問題,應有效評價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情況,全面審視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舉措和實效,聚焦學生的成長力、發展力、競爭力,引導學生確立發展定位、發展預期和發展目標,突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終身提高的意識,促進個體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就業。

(二)基于效能優化的有效評價

以精細化管理優化質量評價,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管理、項目管理、清單管理、實效管理等精細化評價改革,把“軟任務”變成“硬指標”,推動學校各級思想政治工作主體抓好常規工作、抓實基礎工作、抓優重點工作、抓亮特色工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總體質量。以流程化改造優化過程評價,全面梳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參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重點、標準和具體方式,將不同育人主體參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考核評價,以流程化、清單化的方式推動資源配置優化、合力有效形成和供給有效提升,形成育人工作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的“大合唱”格局。以數智化創新優化評價效率,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對學生思想、學業、生活和價值追求、情感訴求、情緒變化、生涯規劃等各方面情況進行有效跟蹤和有效分析的能力,為動態優化教育方法提供支撐,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向高效率、便捷化、智慧化發展,健全網絡文化育人評價,引導和扶持師生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

(三)基于效果改善的有效評價

分層分類推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評價,推動學校完善制度體系,強化制度剛性,落實上級關于思政工作系列制度文件的數量指標、績效指標、質量指標要求。健全內部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監控與診斷改進工作,理清二級學院、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專任教師等主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具體路徑、制度要求,開展跟蹤問效、督導問責,探索可視化、可量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評價改革,推動學校各層面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探索、塑造精品、打造品牌和總結提升、宣傳推廣工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創新項目、示范項目、精品項目和特色品牌,形成系列工作成果。此外,還應健全外部評價,拓展上級行政部門、社會、第三方機構和學生參與思想政治工作評價的渠道、方式、方法。

五、結束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反思的四個重要維度中,有效制度是構建體系、保障落實的關鍵前提,有效協同是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的實踐要求,有效供給是融合創新、質量提升的核心要義,有效評價是守正固本、優化導向的基本抓手,四個維度及其有效性反思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漸進式改進和螺旋式提升中,均具有持續而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猜你喜歡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