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來與新中國現代化的早期探索
——以“一五”計劃制定實施為中心

2023-04-20 03:45
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文獻出版社現代化

徐 行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艱難局面,周恩來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領導下集中精力抓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產值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逐漸展開做了必要的前提準備。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完成和大規模建設高潮的興起,周恩來提出建設工業化強國的設想。①1944 年5 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為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及職工代表會議舉行的招待會上表示:“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眳⒁姟睹珴蓶|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46 頁。在領導經濟建設過程中,他逐漸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并在幾十年間一直為之努力奮斗。周恩來親自領導編制和實施的“一五”計劃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作了開創性探索,為當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關于周恩來與新中國現代化問題,學術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多偏重于從宏觀角度論述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提出的過程,或者是對周恩來的現代化思想和實踐作概括性闡述。②代表性研究有曹應旺:《周恩來的四個現代化思想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1期;李杰:《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淺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韓亞光:《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潘順利:《關于“四個現代化”概念形成時間的探討——與韓亞光先生商榷》,《學術界》2008年第2期;葉國洪:《周恩來的現代化思想:承繼、解難與創新》,《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4期;陳答才:《論周恩來對中國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貢獻》,《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本文從微觀分析入手,通過梳理分析周恩來領導編制和實施的“一五”計劃及其重大成就,闡明新中國現代化建設是如何艱難起步的,并深入討論周恩來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卓越貢獻和早期探索的奠基性意義,進而思考周恩來當年提出的正確思想對當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有益啟示。

一、周恩來與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最早提出和逐漸完善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但這個目標從提出到逐漸完善,經歷了由一個“現代化”即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再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變化過程。

新中國誕生時,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考慮到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國,沒有現代化的工業絕對不行,所以首先提出了實現一個“現代化”的目標,即努力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1949年制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就提出要“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版,第2 頁。。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制定了“邊打、邊穩、邊建”的財經工作方針。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2022年版,第388 頁。周恩來明確提出要落實好“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總體方針,“我們要準備建設現代化的城市,發展現代化的工業”。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4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年版,第191 頁。

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完成和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的興起,周恩來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不斷提出和完善現代化的概念和目標,從一個現代化(即工業化)逐漸發展到幾個現代化。他陸續提出過:實現國家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的重工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等。他已關注到各個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問題,提出“要使各個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發展,才能保證我們計劃建設的勝利”④《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11 頁。。

新中國大規?,F代化建設起步于“一五”計劃時期,周恩來是中共黨內較早提出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領導人,并在其后半生一直為之努力奮斗。在1954年9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他堅定地預言:“我們一定可以經過幾個五年計劃,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雹荨吨芏鱽磉x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32、136 頁。

雖然這時周恩來提出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現代化與后來的“四化”內容不盡相同,但這是首次明確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在以后的20多年中,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內容越來越完善。周恩來還闡明了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關系:“只有依靠重工業,才能保證整個工業的發展,才能保證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才能保證現代化國防力量的發展,并且歸根結底,也只有依靠重工業,才能保證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雹拗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177~178 頁。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他進一步表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工業體系。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339 頁。

關于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思考,周恩來的認識后來也有發展。他認識到不能孤立地提出建設工業體系這個單一概念,同時還應更快地建成中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斑@包括工業、農業、財政、貿易、文教、科學、國防等各方面?!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403 頁。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在建立工業體系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加速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進程,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要“更快地把尖端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搞起來”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404 頁。。工業現代化和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從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要求出發,全面地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

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雹邸睹珴蓶|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07 頁。這是中共領導人第一次提出科學文化現代化的概念。周恩來對現代化的認識在實踐中也不斷提高,他逐漸認識到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包含在工業現代化之內,沒有必要再單獨列出,并且愈加認識到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性。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613 頁。這已經很接近后來提出的“四化”目標了。周恩來認為更恰當的提法應該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他看來“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⑤《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12 頁。。1962年12月下旬,周恩來在與有關部門研究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提出了“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文化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目標。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520 頁。1963年1月,他又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強調要認識到科學技術現代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意義,“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528 頁。。

1964年12月,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周恩來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他表示:“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迸c此同時,他還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即第一步,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⑧《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9 頁。這是周恩來第一次對四個現代化內涵的完整表述,是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早期探索的結晶。雖然一個時期的“左”傾錯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干擾了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但在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再次號召“向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⑨《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79 頁。。

自改革開放至今,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根據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需求進一步完善了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2 年11 月8 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為現代化的內涵注入了新的內容。中共二十大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做了最新的理論闡釋,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②《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這是基于中國國情、結合新時代發展特點的最新探索。

二、周恩來領導編制“一五”計劃以實現現代化目標

要把經濟社會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工業的新中國,除了面臨綜合國力弱、工農業基礎差等許多困難外,還缺乏科技人才和建設經驗,更緊迫的是急需編制出符合國情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發展計劃。新中國建立后,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抓緊與蘇聯方面聯系,聘請他們的專家幫助設計新中國經濟建設的長遠規劃,為編制“一五”計劃做準備。在周恩來的親自領導下,“一五”計劃從1951年開始設計和編制。當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130 頁。的戰略設想。根據會議精神和周恩來的指示,先由政務院財經委員會于當年春開始試編“一五”計劃,后由新成立的國家計委接手,編制出粗線條的年度計劃綱要,并討論了遠景發展規劃,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發展提出了大致設想。

1952年初,根據周恩來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組成的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④當時,周恩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陳云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和李富春任副主任,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宋劭文任中央財經計劃局局長。這次編制工作于1952年8月開始,周恩來親自主持起草了《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草案)》,其內容包括中國經濟概況、五年建設方針、主要建設指標和項目、長期建設的準備工作、請蘇聯援助等事項。周恩來提出:“今后五年是中國長期建設的第一個階段,其基本任務是: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證中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雹葜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255 頁。

為加快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1952年8月15日,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代表團成員有陳云、李富春、張聞天、粟裕等。這次赴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征詢蘇聯對中國“一五”計劃草案的意見,爭取蘇聯的援助。8月20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中國政府代表團。斯大林表示愿意對《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草案)》加以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并表示愿意在工業資源勘探、設計、工業設備、技術資料等方面幫助中國,同意中國派人到蘇聯留學、實習,他還指定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米高揚、維辛斯基等人組成蘇聯政府代表團,同中國政府代表團商談各項具體問題。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256 頁。9月3日,斯大林再次會見了中國政府代表團,雙方繼續商談中國的五年建設計劃問題。聽取周恩來介紹中國三年來經濟恢復狀況和五年計劃的方針與任務后,斯大林表示中國三年恢復時期的工作給他印象很好,但制訂五年計劃要有后備力量。對中方原提出的“一五”時期工業年增長速度20%,斯大林建議可降到15%。他再次表示,愿意為中國實現五年建設計劃提供所需要的技術設備、貸款等援助,并派出專家幫助中國建設。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257~258 頁。最后中蘇雙方商定,蘇聯援助中國90個建設項目,加上此前蘇方答應援建的51個項目,共為141個項目。

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編制一九五三年計劃及五年建設計劃綱要的指示》。該指示提出:“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業已開始。這一建設規模之大,投資之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的?!币幎藢崿F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方針和主要任務,提出了編制計劃中應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在抗美援朝的環境下必須按照“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進行國家建設,必須由此出發來考慮國家工業建設的投資、速度、重點、分布和比例;應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建設的重點,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發展五金、燃料、機械、電力工業與國防工業,使1957年的工業生產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在編制生產計劃時必須合理地利用現有工業基礎和現有設備,充分發揮企業的潛在力量;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從事計劃工作,使計劃正確地反映客觀經濟發展的法則;各級干部要熟知國民經濟的狀況,要依靠群眾力量,采取科學的工作態度編制和完成建設計劃。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版,第448~451 頁。

1953年,周恩來又組織調配人力對“一五”計劃進行了兩次編制,一方面彌補了以往計劃草案在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年度互相配合等方面資料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根據斯大林和蘇聯專家的意見將工業增長速度改為年均13.5%~15%?!耙晃濉庇媱澆扇炏劝l展重工業的方針,重點進行新建和擴建電力、煤炭和石油等能源工業建設,新建和擴建現代化鋼鐵、有色金屬和基本化工的原材料工業建設,建立制造大型金屬切削機床,發電設備、采礦設備和汽車、拖拉機等機械工業建設,建立和改造擴建航空、坦克、武器和彈藥等國防工業建設。周恩來在領導現代化建設中注意以重點帶動全盤工作,為保證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機械工業和國防工業等基本工業的建設,中央政府在“一五”期間對這四個方面建設加大了投資比例。

同時,周恩來督促盡快落實爭取到的蘇聯援助項目,爭取擴大和補充新的援建項目。在世界兩大陣營對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封鎖和禁運的背景下,蘇聯的援助對中國展開大規?,F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在周恩來的努力下,中蘇雙方經過多次磋商,在1952年爭取到的141項援建項目的基礎上,1953年又爭取補充了15項,最后確定了蘇聯援助中國156個大型現代化建設項目。③由于多種原因,實際正式施工的項目為150 個。參見董志凱:《關于“156 項”的確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 年第4 期?!耙晃濉逼陂g,在中共中央和政務院(后為國務院)④1954 年9 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政務院改稱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這156項建設為中心的、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⑤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64 頁。,以建立中國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初步基礎,這是“一五”計劃的中心任務。

1953年2月,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上發出號召:在“一五”計劃開始的第一年,要動員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難,為完成和超額完成一九五三年度的建設計劃而奮斗。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283 頁。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表示:由于“一五”計劃已經開始執行,“我們的國家正在向著工業化的目標前進”,“一五”期間新建和在建的重大工業項目約有600個,包括“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有色冶金企業、煤礦企業、石油企業、各類重型機械制造廠、汽車制造廠、拖拉機制造廠、飛機制造廠、電力站、化學工廠等”,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英勇奮斗,“我們一定可以經過幾個五年計劃,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0~181 頁。

進入1954年后,“一五”計劃的修訂完善工作仍在進行。4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于編制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工作小組的決定,明確該工作小組的任務是研究“一五”時期工業發展速度、蘇聯援建項目、投資比例等問題。陳云、李富春、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勛、賈拓夫等8人參加了小組的工作。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云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年版,第312 頁。在陳云和李富春主持下,8 人小組接連舉行了17次會議,審議了國家計委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對草案逐章逐節地進行了討論和修改。

“一五”計劃是新中國進行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指導綱領,周恩來為它嘔心瀝血,發揮了主導性作用,計劃的每一個細節他都研究過,幾乎每一個數字他都核查過。1954年11月3日,周恩來飛赴廣州,同毛澤東、劉少奇、李富春等人用了20多天的時間審核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426 頁。,對其中所提的總方針、總任務、建設速度、投資規模、地區布局等重大問題基本作了定論。1954年底,針對編制計劃中出現的問題,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進一步作好編制地方經濟五年計劃綱要的工作的指示》,提出了發揮地方積極性、重視農業和人民生活、地方工業應當服務于當地農業生產、必須貫徹中央穩步前進的方針等一些新的政策。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689~691 頁。

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了“一五”計劃草案,并建議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批準并頒布實施。6月17日,周恩來審改了李富春關于“一五”計劃草案的說明要點。翌日,他主持召開國務院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并決議將它提交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審議”。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488 頁。當時計劃的主要任務指標是:到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將比1952年增加一倍左右,即平均每年增加15%左右;其中,國營工業(包括地方國營工業)的總產值將增加約一倍半,即平均每年增加20%左右;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比重將增加到40%左右;糧食將增加30%左右,棉花將增加34%左右。當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并正式通過了“一五”計劃。蘇聯政府援建的一批現代化建設工程亦于“一五”期間開工投產。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709~710 頁。至此,歷時四載,修改六次,數易其稿,“一五”計劃編制工作終于完成并逐年展開實際建設。在老一輩革命家共同努力下,最早的一幅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終于繪制出來。

三、“一五”計劃的實施為新中國現代化奠定重要基礎

周恩來不僅領導了“一五”計劃的編制,還親自指揮了大型現代化建設項目的落實。從項目選擇、爭取外援、施工設計、試驗研究,到物資供貨、設備安裝到投產,大多數都經由周恩來親自審定和統籌。蘇聯援建的156項大型現代化建設項目,包括了軍工企業44個、冶金工業企業20個、化工企業7個、機械加工企業24個、能源工業企業52個、輕工業和醫藥工業3個。這些援建項目主要配置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其中的106個民用工業企業,布置在東北的有50個,中部32個;44個國防企業,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個。①董志凱:《關于“156 項”的確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 年第4 期。通過這些大型項目的建設,可使中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體系,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一五”計劃全面展開后,考慮到必須改變近代以來中國極不合理的經濟格局,周恩來對能源、電力、有色金屬、重要煤礦等關乎國民經濟命脈性質的工業放在什么地方以及內陸地域的大片工業空白中怎么布點等都做了悉心的安排,為此他花費了很多心血。在“一五”計劃期間,重點進行了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包括以撫順、阜新和鶴崗的煤炭工業,沈陽的機械制造工業和吉林的電力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開展了以包頭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華北新的工業基地建設和以武漢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華中新的工業基地建設。在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工業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的基礎上,陸續把沿海城市的一些工廠遷往內陸地區。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一五”時期中國掀起了工業化建設的高潮。按照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重點進行新建和擴建電力、煤炭和石油等能源工業建設,新建和擴建現代化鋼鐵、有色金屬和基本化工的原材料工業,建立和制造了大型金屬切削機床、發電設備、采礦設備和汽車、拖拉機等機械工業,建立、改造和擴建了航空、坦克、武器和彈藥等國防工業。周恩來對各個大型現代化建設項目的具體落實抓得很緊很細,對工業化主要指標和一些重要數據了如指掌,在他的領導下,一大批新型工業企業和新建工程陸續投產。他還經常深入工礦企業,聽取專家和工人們的意見。他不止一次到上海鋼廠、唐山煤礦、新建的水電站去調查。1958年7月14日至18日,他先后到上海第三、第一鋼鐵廠和矽鋼廠的車間和工地,看望工人、技術人員和干部,了解生產情況。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153 頁。他還登上了五號機車,同駕駛員親切交談。

“一五”時期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從當年冶金工業、機械工業、能源和交通運輸業、新興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情況,可以明顯反映出來。

鋼鐵工業是現代工業的脊梁?!耙晃濉睍r期新中國不僅重建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鋼鐵基地,而且在內陸也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大型鋼鐵基地。1953年12月26日,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第七號自動化煉鐵爐三大工程舉行了開工生產典禮?!斑@是我國重工業建設中首批竣工投入生產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強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鋼鐵基地,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中具有重要意義?!雹壑泄仓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2022年版,第418 頁。鞍山鋼鐵公司的薄板廠、第二初軋廠以及北滿鋼廠、本溪鋼鐵公司也分別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產。此外,中國另兩大鋼鐵企業:武漢鋼鐵公司及包頭鋼鐵公司在“一五”時期也開始建設。武鋼和包鋼的第一期工程分別于1955年和1956年正式施工。

機器制造被譽為現代工業的心臟。舊中國的機器制造業極為落后,“一五”期間在蘇聯幫助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一大批機器制造業工廠相繼興建和竣工。這時期代表性的現代化建設成就有:1953年被蘇聯援建的中國第一家自己的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開始建設,1956年生產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年產3萬輛載重汽車。1954年南昌國營洪都機械廠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1956年被列入中蘇援建重點工程的沈陽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此后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沈陽第一機床廠、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分別于1955年、1957年竣工投產。到1957年底,還有武漢重型機床廠、洛陽拖拉機廠、哈爾濱電機廠、西安高壓開關廠、西安電力電容器廠、沈陽電纜廠及蘭州石油機械廠等一大批重點項目也接近完工。從品種上來看,“一五”時期機械工業發展了4000多項新產品①鄧力群、馬洪、武衡主編:《當代中國的機械工業》(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版,第23 頁。,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機械工業體系。機械工業部門具備了研制和生產重型、大型機械以及精密產品和成套設備的能力。1957年主要機械產品的產量比1952年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其中冶金設備、礦上設備、發電設備平均增長在28倍以上。②鄧力群、馬洪、武衡主編:《當代中國的機械工業》(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版,第27 頁。

能源和交通是現代工業的基礎?!耙晃濉睍r期,能源工業在施工的重點項目中占有很大比重。新建和擴建了大批發電廠、水電站、煤礦、油井、水利工程。到“一五”計劃完成時,建成投產的大規模電站有撫順、富拉爾基、吉林、大連、佳木斯、石家莊、太原、包頭、武漢、鄭州、洛陽、西安、烏魯木齊、重慶等電站,擴建的油礦有甘肅玉門油礦?!耙晃濉睍r期還擴建和新建了豐滿水電站、三門峽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等許多大小型水電工程,1954年5月中國第一座巨型山谷水庫官廳水庫竣工。這個時期建成投產的較大煤礦有:遼寧撫順礦務局西露天、老虎臺和龍鳳三個礦,阜新海州露天礦和平安立井,黑龍江鶴崗東山、興安臺兩個立井,雞西城子河立井,陜西玉石凹立井。經過五年的大規模建設和努力生產,1957年中國原煤產量達到1.3億噸,比1952年增長96%,為1949年前最高年產量的2.1倍。發電量達到193.4億千瓦時,比1952年增長166%,為1949年前最高年發電量的3.2倍。③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85 頁。

與能源緊密相關的是交通運輸與通信業,黨和政府同樣給予了特別的重視。早在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36條中就明文規定:“必須迅速恢復并逐步增建鐵路和公路,疏浚河流,推廣水運,改善并發展郵政和電信事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建造各種交通工具和創辦民用航空?!雹苤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版,第9 頁?!耙晃濉逼陂g國家投入大筆資金修建了鐵路和公路,架設通信設備,特別重視西部地區的交通和通信改善問題。這期間標志性的交通建設成就是: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通車,1955年7月1日蘭新鐵路黃河大橋通車,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1956年12月9日,鷹潭至廈門鐵路鋪軌工程全部完工。周恩來在中共八大上說明“一五”計劃執行情況時指出:“五年內新建和恢復的鐵路將達到五千五百公里左右,重要的干線如集寧到二連、寶雞到成都等線都已經修通,鷹潭到廈門的鐵路也將要修通,蘭州到新疆的鐵路已經修到玉門以西。重要的公路如康藏線和青藏線等也都已經全部通車。這些鐵路和公路的建成,加強了我國西北、西南廣大地區同全國各地區的聯系?!雹荨吨芏鱽磉x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2 頁。在運輸和郵電方面也迅速發展,第一座電子管廠——北京電子管廠于1956年10月建成并正式開工生產,并試制成功了10多種電子管。到1956年底,中國所有縣通了電報,95%以上的縣通了電話。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基本建設規模的擴大,運輸量和郵電業務量每年都有增長。預計到1957年全國主要運輸部門的貨物運輸周轉量計劃都有可能超額完成任務。①《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4 頁。

在領導工業建設的同時,周恩來對科技事業特別是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也十分重視。他深知一個國家若沒有自己的現代國防工業,包括核工業、航空航天業等,將很難立于世界強國之列。周恩來對招攬、保護和使用專業人才以發展中國現代科技和國防尖端工業傾注了很多心血。1952年5月,他主持中央軍委開會研究國防建設五年計劃,開始醞釀發展國防尖端工業。1954年10月,周恩來向率團訪華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提出援助中國興建原子能事業問題,并與蘇方簽訂《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協定》。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416 頁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找科學家李四光、錢三強談話,詳細了解中國原子能科學的研究現狀、人員、設備以及鈾礦資源等情況,仔細詢問核反應堆與原子彈的原理和發展原子能事業所需要的條件等。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440 頁。次日,周恩來出席了毛澤東召集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聽取有關人員關于發展原子能的匯報。會議作出了中國要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周恩來特別強調一定要大力加強人才的培養。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441 頁。會后,受毛澤東委托,周恩來具體負責中國核工業建設問題。從組建管理機構、延攬人才,制訂規劃、確定建設規模,到確定指導兩彈一星研制試驗工作,周恩來事必躬親,承擔了大量繁重而又細致的工作。

1955年1月31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專門討論發展原子能事業和蘇聯援建這一尖端科技問題,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蘇聯建議幫助中國研究和平利用原子能問題的決議》。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445 頁。會后,周恩來具體抓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組織落實工作,他指示國務院第三辦公室成立了原子能小組,作為國務院對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歸口管理部門,并調時任地質部副部長、黨組書記的劉杰擔任三辦副主任,協助主任薄一波具體管理和規劃原子能事業的發展。他還想方設法促成錢學森安全回國,任命其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專門負責國防尖端武器的研制。1956年11月,國務院成立以宋任窮為部長,劉杰、劉偉、袁成隆、錢三強、雷榮天為副部長的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稱二機部)。⑥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附卷一(上),中央黨史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0~121 頁。同時,從各部門抽調技術骨干充實該部科研力量,成建制地從地質部、煤炭部、冶金部、一機部等部門調入職工或劃撥單位壯大該部基礎。

周恩來還指示從國內增派原子能方面的留學生去蘇聯和東歐學習,多次派科技人員到這些國家進修、實習、考察,其中派往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有140余人。為了滿足核工業建設對人才的急需,從幾所大學調集專家,在北京大學創辦了技術物理系,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工程物理系,選拔其他專業的大學二三年級學生改學這些專業。周恩來為中國核工業制定的建設方針是“軍事利用為主,和平利用為輔”,“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⑦周恩來生平和思想研討會組織委員會編:《周恩來百年紀念——全國周恩來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年版,第564 頁。他親自與蘇聯駐華大使幾次商談并簽訂蘇聯援助中國進行鈾礦勘察的協定,多次致信蘇聯政府領導人請其幫助援建國防尖端科技。在他的努力下,中國政府先后同蘇聯簽訂了鈾礦地質勘察、核科學技術研究、工業項目建設、核武器研究等六個協定。整個“一五”時期,周恩來的不懈努力為中國國防尖端工業建設從無到有打下了基礎,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兩彈一星的研制終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一五”時期是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起步階段。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一五”計劃的大部分指標按時完成,特別是以蘇聯援建的156個大型項目為核心的工業建設的展開和陸續完成,為中國建立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初步基礎。工業總產值按1952年的不變價格計算,歷年都超額完成了年度計劃,到1957年絕大多數產品都將超過原定的計劃指標。五年內,工業總產值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長,達到783.9億元,超過原定計劃的21%,比1952年增長了128.3%?,F代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26.6%上升到43.8%。重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①汪海波:《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經濟史》,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年版,第242 頁。到1957年底,全國基本建設的投資額,比原計劃超額完成10%以上。計劃所規定的限額以上的建設單位,除了少數的以外,大都如期完成或者提前完成建設進度,而且在各個年度中又增加了一些新開工的建設單位?!耙晃濉逼陂g大約有500個新建和改建的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建設完工,這樣就會提高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從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極為落后的面貌。②《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1~212 頁。此外,由于基本建設投資半數以上投放在內陸,一批工礦企業在內陸興辦,使過去現代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變。

“一五”計劃制定實施雖然是以發展現代化工業為重點,但黨和政府并沒有忽視農業現代化建設。在農業生產方面,1953年和1954年,雖然中國許多地區受到了較大的自然災害,這兩年的糧食產量仍比豐收的1952年有所增加。1955年中國農產品豐收,糧食產量達到3496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036萬擔,其他農產品的產量也都有所增加。1956年許多地區遭受了洪水、內澇、臺風和干旱等嚴重災害,某些農作物特別是棉花受了一定的損失。但這一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了“一五”計劃規定的指標。③《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3~214 頁?!耙晃濉睍r期水利建設大規模展開,中央政府動員數百萬民工治理了長江、海河、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開始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并且開始建設了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大多數建設完工的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已經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一五”計劃的全面展開和超額完成,邁出了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使國民經濟發生深刻的變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得到了有效加強?!耙晃濉庇媱澋耐瓿?,使各個部門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人民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創造了條件。④《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7 頁。在人民物質生活改善方面,“一五”時期職工工資的增長速度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從1956年4月起,中國實行工資制度改革,確定1956年職工的平均工資比1955年提高13%左右。這樣,1956年職工的平均工資,就比1952年提高了33.5%,超過了“一五”計劃規定的五年內工資增長33%的指標。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也超過原定的計劃,在國營工業部門,1956年比1952年提高70.4%,超過“一五”計劃規定的五年內勞動生產率增長64%的指標。⑤《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6 頁。這幾年里面,中央政府適當地提高了糧食的收購價格,穩定了農民的農業稅負擔,使農民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地改善了生活。1955年政府實行了定產、定購、定銷的糧食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雖然“一五”計劃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周恩來也總結了在計劃制定和實施中存在的不足和應吸取的教訓。他指出:“第一次制定五年計劃,不可能一下子制定得很恰當”,“計劃不那么準確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缺乏經驗和知識,是在不斷地發現錯誤、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前進的”。①《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35 頁。他特別強調領導經濟工作“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②《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18 頁。周恩來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化建設面臨著許多錯綜復雜的新問題和新困難。因此,必須經常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隨時了解情況變化,“在我們這樣一個地區廣闊、情況復雜并且經濟上正在劇烈變革的國家里,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發生重大的錯誤,造成重大的損失。因此,克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對我們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③《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24 頁。。制定和實施“一五”計劃所獲經驗教訓,為中共領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余論

周恩來在“一五”時期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早期探索及其理論思考,對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特點做了最新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敝袊浆F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④《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8~19 頁。習近平概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包含著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早期探索中得出的正確思想與經驗總結的重要元素。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對這個問題,周恩來在領導編制實施“一五”計劃時就認識得很清楚。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明確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隨時隨地都會有新問題出現,許多問題又是錯綜復雜地聯系著。因此必須對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及各方面困難都充分估計到。要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他要求各部門不管是制定遠景規劃,還是年度計劃,都要實事求是,在計劃執行中也要實事求是?!俺^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就很危險?!雹荨吨芏鱽磉x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90 頁。當今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需要充分認識到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特殊國情。十四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具有極大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群體差距客觀存在,因此,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堅持穩中求進,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口規模巨大蘊藏著也意味著強大的發展潛力、豐富的人力資源、龐大的國內市場,要充分把這一特色轉化為優勢,努力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宗旨所決定的。周恩來始終堅持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必須將群眾利益置于首位,正確處理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與具體利益的關系。他認為:“在我們的國家里,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不是互相一致的,因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為了充分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須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196~197 頁。他十分贊同毛澤東提出的“我們又要重工業,又要人民。這樣結合起來,優先發展重工業才有基礎”②《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30 頁。的主張。習近平傳承和發展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正確思想,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概括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大特征,這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的體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與政策盡量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不斷完善分配制度,著力解決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社會出現的新矛盾,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使全國人民能夠通過勤勞奮斗和聰明才智實現個人發展和人生價值,能夠充分享受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充分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對這個問題,周恩來在早期探索中也有正確的認知?!耙晃濉睍r期,他就對廣大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作出科學定位,明確指出“知識分子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他們將“在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更積極地貢獻他們的力量”。③《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60、162、189 頁。20世紀60年代,他再次強調: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是屬于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如果還把他們看作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顯然是不對的”。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 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309~310 頁。周恩來當年提出的正確主張,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仍有重要啟示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推進、同步提升的,知識分子在其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⑤《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35 頁。,就必須反對虛無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思想意識,在努力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大力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總結。周恩來對保護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問題認識很早,關心最多,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在開始研制國防尖端武器時,他就指示要關心核試驗基地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周邊環境的防污染問題。在水利建設中,他曾親自帶隊考察三峽大壩壩址,一路提醒相關部委、省市領導和專家要注意做好生態平衡和移民安置等工作。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版,第131 頁。他在視察云南西雙版納時,針對有些地方破壞原始森林的現象,立即制止說:要保護自然資源,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這方面的歷史教訓很多?!叭绻茐牧松?,將來也會變成沙漠,我們共產黨人也就成了歷史的罪人,后代就會罵我們?!雹佟吨芏鱽碓谖麟p版納和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及國營橡膠園的有關人士談話記錄》(1961 年4 月13 日—15 日),轉引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1898—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年版,第1436 頁?!皹淞ⅰ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93 頁。,是新時代以來習近平提出的科學論斷,包含著周恩來當年提出的重視環境保護的正確理念,闡明了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將對人類文明進程和自然環境產生重大影響,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采取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方針,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讓人民群眾充分共享環境保護帶來的良好生活環境,努力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1953年底,周恩來同印度政府代表團會談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后成為指導中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又提出了“求同存異”原則,它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一種和平方式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積極開展睦鄰友好外交活動,爭取建立和平穩定的周邊關系和大國關系,為中國與世界的和平外交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周恩來一直探索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對當今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不走西方國家侵略擴張的老路,堅持和平發展道路。2013年,習近平首次提出“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 卷,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96~299 頁。。中國政府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秉持正確的義利觀和互惠互利、友好往來的原則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這是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杰出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新形勢下保證中國現代化建設有良好的外部環境的要求。當前,中國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將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與中國力量。

中共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作出的最新理論闡釋,指明了中國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這是基于中國國情、結合新時代發展特點的新探索。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不懈追求的結果。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早期探索,為當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礎。他們當年的艱苦創業既有深遠的、奠基性的歷史作用,又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此后“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④《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8 頁。。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基礎上開創的,這將永遠被后人銘記。

猜你喜歡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文獻出版社現代化
主題類圖書質量提升對策研究
邊疆治理現代化
為領導干部薦書
為領導干部薦書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鄧小平傳:1904~1974
中央文獻出版社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書訊
書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