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家校合作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4-20 03:56王麗萌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家校心理健康家長

王麗萌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引言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各級人民政府要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1]”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消除學生心理障礙、預防心理危機,或者是保持學生心理健康,而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學校、家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更是反復強調“強化家校育人合力”這一任務要求。

一、開展家校合作的意義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對人一生的影響可謂最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應對心理問題提供強大的支持力量。同時,心理問題的形成往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大多數學生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因也不愿意主動跟學校老師報備特殊情況,一旦發生問題會讓人措手不及。因此,為了盡可能詳細地建立起學生的心理檔案,給予需要進行重點關注的學生有效的支持與幫助,只有家長信任學校、放下芥蒂,主動及時地將學生特殊情況與學校老師溝通,才能家校攜手。

作為學生最重要的兩個社會支持系統,學校和家庭合作能夠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的資源,當學生感受到來自家校雙方堅定不移的支持時,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應對各類困難與挑戰,保持身心健康。目前,高職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就無需一一列舉了,當務之急是如何引導家長投入足夠的重視,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緒,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識,才能配合學校共同發揮作用,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地生根,為學生成長提供互補性、系統性的能量。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趨勢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受系統論影響,其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僅針對學生,而且面向全體教師和家長,同時兼顧到學校行政領導、社會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關人員[2]。例如: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是面向整個教育管理系統提供服務,包括學生和老師,以及學生的監護人;德國學校則堅持把學生所處的各種關系和環境視作一個完整系統,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區教育中,與相關人員開展合作;英國學校則致力于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養成整個系統的干預者,希望能通過改善系統中各種關系的變量來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日本學校心理輔導強調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矯正不能由學校獨自完成,需要借助于各種專業機構的力量,需要個人、家庭、社區和教育主管部門協同合作。

目前,國外的研究趨向在心理健康教育學科逐步完善的基礎上,重視心理干預形式和途徑的研究,包括如何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如何對心理異常行為進行矯正,如何對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等。

近年,隨著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出臺,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到如何將家校合作運用到學校教育中,并圍繞這些重要問題展開了理論層面和經驗層面的研究,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3]。目前,基于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對象主要為參加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和五年制中學生,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大學生。研究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探討家校合作的概念和邊界、現狀和問題、策略和路徑,以及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中構建家校合作機制的必要性和路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關注趨向于兩個層面:一是認識層面。結合時代特點與現實情況進一步明確家庭和學校的工作邊界,提升合作雙方的意愿,明確雙方的合作理念;二是實踐操作層面。嘗試綜合運用多種載體和方法豐富合作內容、拓展合作途徑和完善合作模式等。

三、開展家校合作的現狀

(一)問題與困境

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凸顯的當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必備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和工作網絡外,還需要協調家庭和社會等各方力量。其中,家庭教育資源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內已有的調查結果來看,由于學校和家長雙方存在合作認知偏差,工作平臺缺乏、長效機制缺失等問題,家校合作有很大的實施難度,使得多數工作流于表面,難以持續下去。從主觀原因上看,家長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不充分,對家校合作機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方面,家長認為學生到了獨立的年紀,具有了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放心讓他們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和關系,萬一干涉過多會影響親子關系;另一方面,學生也認為自己應該減少對家庭的依賴,選擇性地與家長匯報在校生活。這就導致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缺乏全面了解,尤其是學生的情緒狀態、人際關系等。從客觀原因上看,高校學生的生源分布廣泛,老師教科研任務較重,受時空限制,線下家長會、家訪這樣古老卻有效的手段很難普及到所有人[4]。

(二)優勢與出路

首先,家校雙方目標一致。在學生的培養目標上,學校方面與家長、社會的期望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學生能有更好的發展,包括但不限于成績優異、身體健康、心理陽光,有廣泛的興趣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期待和共同目標,為家校合作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其次,家校雙方優勢互補。家庭教育具有靈活性、針對性、權威性等特點,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因假期、實習等不在校時間段,這是高校教育難以取代的。而高校教育則具有計劃性、系統性、科學性等特點,專業的師資力量和豐富教育資源,是家庭教育不能給予的,可以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堅實保障。

四、構建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科學理念

目前,高職院校都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新生入學后會組織開展心理普查,以便及時發現學生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列入重點關注對象,進行后續跟蹤。但從現有情況看,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認識到家校合作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個別高校教育管理者認為開展家校合作只需要面向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家庭。而家庭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主體,部分家長可能將學生心理問題歸咎于學校,部分家長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因缺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認知而延誤了心理問題的早期治療。但實際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互相補充、相互促進的。因此,家校雙方必須積極轉變觀念,樹立合作育人的理念,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厘清家校合作的概念和家校雙方的責任邊界,確保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合作有度而不越界。一是要增強家校雙方的合作意識,充分認可家校合作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把握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重要轉折點,例如在開學報到前,組織輔導員、班主任,結合學生學業掛科、家庭變故、身心健康狀況等情況,與家長進行主動積極的溝通;家長也要留意學生是否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表現,如果在日常交流中,發現學生出現明顯不同于以往正常狀態下的跡象時,例如情緒低落、話語減少時等,需要及時告知學校,以尋求專業幫助。二是要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嚴格規定、規范和限定各自的職責,把握好合作尺度,尊重雙方在學生教育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學校要適時反饋學生在校表現和思想動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成長目標等;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家長需要配合學校盡快將孩子送醫治療,爭取最佳治療時間。三是要構建家校合作的長效機制,消除家長顧慮。包括建立促進心理素質發展的線上線下服務機制,打造線上交流互動平臺,有計劃地圍繞學生在不同階段常見的主要問題類型,進行精細化的反饋、指導,提供精準的咨詢、服務。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校合作的策略探索

無論是國外的研究成果還是國內的政策導向,家校合作已經是教育的必然趨勢。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家校合作問卷調查為例,在被問及“如果家校雙方可以實現良好的溝通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實現更好的發展,那么比較有效的方法會是什么?”時,被調查者的主要建議有以下幾點:首先在理念方面。家校雙方都需要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共同督促;其次在舉措方面。學校需要充分發揮家長群和公眾號的作用,定期公布重要通知、班級工作和學生動態;家長能夠暢通直接聯系老師的渠道,及時交流學生在校表現和在家情況;家長和老師都要多關心和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梳理好情緒,學校方面需要做好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多參加實踐(戶外活動、專業實習、專業比賽);同時都希望學校能夠成立家長委員會,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線上家長會,條件允許的話每年安排一次家長開放日。在問及“聯系學?;蚶蠋煷嬖谑裁搭檻]?”時,部分家長擔心給老師添麻煩是被調查者考慮最多的因素,其次是考慮到想給孩子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再次是自身不擅長溝通、忙于工作沒時間、孩子不愿意家長聯系學校老師等因素。部分被調查者認為,本身沒有什么需要聯系老師的情況,以及不太會使用新媒體等。少部分被調查者由于在大學階段前的家校聯系中有較差的體驗,因此不愿意主動聯系學校,個別被調查者會考慮到普通話交流有困難、心態以及擔心老師態度等“其他”因素。

結合上述調研結果,學校要從準確把握關鍵節點,用好學校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等角度,形成以學校為主導、家庭主動參與的家校育人共同體,才能切實推動家校合作,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

(一)以家校合作理念宣傳普及為出發點,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心理育人

雖然大部分家長認同家校雙方都對學生成長負有責任,但實際上,除了入學初期或者學生出現問題外,家長主動聯系學校的情況并不多見,既是擔心打擾到老師的日常工作,也是擔心會過度干涉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因沒有足夠精力與老師進行溝通[5]。因此,在開展家校合作理念的宣傳普及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高校要把握新生入學的契機,印制家校合作宣傳材料,通過學生社區和迎新現場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環境,讓家長親身感受到學校心理育人的正面氛圍。之所以強調新生入學階段,是因為在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管理方式等方面與中學階段有較大差異,再加之學生心理發展尚不成熟等特點,很容易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擾。因此,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對于新生入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來自父母的溫暖、信任和呵護將會給予新生重振生活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同時,由于某些心理困擾與新生入學前的經歷有關,父母一定比學校更了解學生的過去,因此,該階段的家校合作宣傳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高??梢赃\用網絡、新媒體等技術手段,舉辦“家長課堂”等心理健康知識科普講座,消除家長擔心暴露子女心理問題而影響子女在校正常交友的顧慮,讓家長明白放手不等于漠不關心,處于大學階段的個體心理發展尚不成熟,還需要社會支持系統的助力,指導家長獲得有效的幫助子女心理健康成長的方法。

(二)以家校合作路徑實踐研究為著力點,增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聯合家長來共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而達到對學生心理問題和安全問題進行有效預防、及時排查、科學疏導和穩妥解決[6]。因此,家校合作的內容必須貼近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實際,圍繞學生,體現時代性、實效性和延續性。例如,加強家校合作制度建設,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效指導輔導員和班主任開展心理工作;設計家校合作的專題問卷,收集家長關注的問題,通過家長課堂或公眾號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家校合作的形式要結合線上線下,搭建多層次的家校合作平臺,拓寬互動交流渠道。例如,以新生報到和入學教育為契機,建立家長微信群,舉辦以“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如何能讓我的孩子兼顧學業和興趣?”“學校能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哪些支持?”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用訪談或者案例的形式,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三)以家校合作長效機制構建為落腳點,有序形成家校心理共育模式

從學生入學前,班主任、輔導員就可以通過聯系家長建立家校合作機制,讓家長了解新生適應可能遇到的困難,提醒家長關注學生情緒和身心狀態,讓家長了解家校合作對于提升心理育人實效的重要意義;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結合心理普測結果建立學生心理成長電子檔案,與處于心理問題恢復期的學生及其家長建立定期聯系機制。在這里,需要準確把握法律和條例的政策支持,例如:2013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對學校、家庭的責任以及對監護人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為家校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對于入學時就確定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一定要主動與家長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互通有無,彼此信任,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動態,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

結語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未能充分結合國情,挖掘本土化優勢和潛力,還需要整合更多外部資源,尤其是家庭和社會資源;需要結合國內外家校合作最新動態,找準開展工作的切入點;需要通過問卷和訪談,精準把握學生和家長需要,發揮校本特色,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從零散的、自發的實踐經驗模式轉向穩定的、可持續的制度化發展軌道。

猜你喜歡
家校心理健康家長
家校距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家長請吃藥Ⅱ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