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對西方民粹主義人民觀的歷史性超越

2023-04-20 14:28何玉芳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民粹主義政治

李 戈,何玉芳

(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

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總結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劇烈變革的基礎上,融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人本思想,并借鑒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人民觀的精華總結而成的價值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最根本價值立場的體現。黨的二十大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之一。會議明確指出:“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盵1]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構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思想鮮明、主題突出的人民觀,包括“愛祖國、愛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2]“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等[3]137。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表現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辯證統一?!耙匀嗣駷橹行摹比嗣裼^認為經濟建設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符合馬克思主義從物質資料生產領域出發的人民觀和歷史觀,實現了兩者的辯證統一。

反觀西方民粹主義,它常常打著“崇拜人民”的旗號,表面上似乎關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但實質上卻存在公民個人基本權利和尊嚴方面的嚴重缺失。民粹主義著重強調整體的、抽象的“人民”概念,而忽略了構成“人民”的每個具體、真實的個體,其特征包括對大眾的過度崇拜,極端平民化,以及對直接民主的倡導。該理念強調普通大眾的價值與理想,將大眾化、平民化視為一切政治制度、政治斗爭、政治運動合法性與合理性的來源,把普通民眾作為政治家推行改革的唯一決定力量。意圖憑借所謂“人民的名義”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煽動大眾反精英、反建制,并為極端主義和種族主義情緒“添火”。

當前,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趨勢日益蔓延,對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敲響了警鐘。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刻,必須充分運用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來揭示和批判民粹主義的偽真相事實。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黨的人民群眾觀、群眾史觀以及民粹主義人民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豐厚的成果,但二者在內涵體系和特征差異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诖?本研究從人民的基本內涵、歷史作用、價值意蘊等方面辨析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與民粹主義人民觀的根本不同。只有明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人民”概念與民粹主義語境下的“人民”含義,深入探討唯物史觀語境下“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民粹主義怎樣處理“社會精英”和“人民大眾”的關系,才能主動劃清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與民粹主義人民觀的界限,進而更好地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一、主體邏輯的超越:從“信仰人民”到“人民至上”

無論是在民粹主義的口號中,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經典著作的表述中,“人民”都是一個高頻使用的哲學、政治學和歷史學術語。然而,“人民”一詞的內涵在不同語境下存在著顯著差異。從民粹主義的“信仰人民”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至上”,對人民主體性的邏輯分析已經從單純人道主義的意識形態認知上升至物質實踐領域。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充分賦予了人民以現實的存在論根據[4]。

民粹主義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平民主義,因其主要宣揚社會底層民眾的利益而得名,“信仰人民”是民粹主義主體邏輯的起點與終點。不同形式的民粹主義都存在一個普遍而集中的觀點,即把“人民”視為一個“中心區域”,這個區域內的常住居民高度團結且品德高尚。在民粹主義者的眼中,這樣的存在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一種客觀的真實存在。作為具備一定影響力的社會思潮,時至今日民粹主義似乎仍缺乏系統完備的理論框架和明確的實踐路徑,不同的主張與觀念可以雜糅在一起共同組成新的集合體。

民粹主義所倡導的“人民主權”對“人民”一詞的語義有著與眾不同的詮釋。理解民粹主義的人民觀,可以從民主的人民觀角度入手,厘清民粹主義人民觀內在排他、拔高平民、與精英對立的實質[5]。民粹主義的人民觀傾向于否定多元文化、排斥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在族群議題中更傾向于選擇與右翼保守主義組成聯合戰線。在民粹主義者眼中,人民與公民無論是在法理層面還是在現實層面都不重合,人民是一個更加具有對立性的群體,其鮮明的敵我意識使民粹主義的人民極度缺乏包容性。他們對立、排外、斗爭,甚至是有意“樹敵”的行為使得民粹主義者更具反精英和反建制特點。民粹主義對于社會群體過度敏感的、極化的態度必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當代民主政體尚待完善,其社會觀念應強調開放、寬容、妥協與包容,然而民粹主義卻持續表現出對“敵人”的極度反對和仇恨,這些“敵人”范疇廣泛,涵蓋了當權者、政治家、企業家、技術官僚、外來移民等。例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頒布“禁穆令”、修建“墨西哥墻”,法國的“黃馬甲運動” “黑夜站立”, 西班牙的“憤怒大游行”等,都是這一主體邏輯在實際層面的展開。不僅如此,民粹主義在“信仰人民”基礎上構建起的主體邏輯還具有鮮明的反精英主義立場。其基本認知是,現有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結構是極其不合理的,涉及特權、腐敗、權力過度集中等問題。在某些政治實踐中,懷疑、諷刺甚至抨擊精英成為政治策士或候選人爭取選票的手段。

相比較而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的思想貫穿于其整個理論體系之中,通過強調“人民”“群眾”等核心詞語,凸顯了人民在歷史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國家制度并非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6]281,并在《法蘭西內戰》中盛贊了法國人民崇高的革命精神。恩格斯在《普魯士危機》中提出:“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他自己爭得的?!盵7]中國共產黨歷經風雨、飽含艱辛成大道,其中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深度踐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和革命實際開創并發展了毛澤東的人民觀。他一再強調,要密切聯系群眾,發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呼聲[8]。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同志繼續秉持和發展毛澤東的人民觀,始終堅持人民是須臾不可離開的重要話題。鄧小平同志的人民觀主要圍繞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以“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把人民的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江澤民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黨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9]。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體現了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民粹主義人民觀將人民看成超階級的和無差異的政治存在,而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充分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基礎之上,強調通過物質實踐、政黨活動來引導和組織人民,兩者存在著本質區別。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絕對精神”與費爾巴哈“抽象人性論”的批判,掀起了哲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哲學的任務“從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6]2促成了唯物史觀的誕生。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進一步明確了人民在歷史發展前進中的推動作用,基于這一點,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3]139。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的理念深刻反映了人民主體至上的觀點,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剖析。第一,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體。與民粹主義僅僅把人民看作是政治規定性的存在、抽象性的存在不同,這里提到的人民是現實具體的存在,是由物質資料生產這種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第二,人民是發展目標的主體,是國家現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目標口號的提出,無一不是為了讓人民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且最終目的都是要推動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

民粹主義的人民觀缺乏系統完備的理論框架,它建構起一種對人民頂禮膜拜的情緒,極力抗拒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將人民塑造成徹頭徹尾的對立性群體。而習近平“人民至上”的理念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深厚的實踐根基,是對“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基本理念的具體化、大眾化和時代化,在新時代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站位與政治立場,也是對民粹主義“信仰人民”主體邏輯的歷史性超越。

二、自為對自在的超越:“從邊界難定的人民”到“歷史主體的人民”

民粹主義人民觀表面上也強調人民的作用,并將一切行動的結果都最終歸結于人民利益。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角度出發,提出要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6]411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使命,把人民看成歷史主體。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也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看成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反觀民粹主義,無論是從“多元”還是“統一”的層面來理解人民的概念,都會遭遇到一個長期被忽視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人民的邊界難題(boundary problem)。這一問題意味著民粹主義的存在本身就為世界創造了一個歷史性的悖論,在某些場合這也被認為是“人民的不確定性悖論”[11]。

一般來看,民主制度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認可,這是對民主的通常理解。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賦予制度合法性的基礎主體,人民自身,的合法性問題,進而忽略了對如下一些問題的追問:人民自身的構成是怎樣的?在歷史演進中,人民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換言之,“人民”這個概念也需要得到科學、合理的闡釋。但在民粹主義者眼中,對于“人民”的界定通常依賴于歷史、環境、政治甚至是強制性力量的規定,這也就導致了民粹主義人民觀中難以克服的悖論:作為賦予制度、權力、政治合法性甚至合理性的主體,“人民”本身卻不得不面臨合法性的質疑。揚-維爾納·米勒(Jan-Werner Miller)指出:“民粹主義的‘界定性特征’不是反對精英,而是對‘人民’代表性的壟斷?!盵12]5民粹主義者常將自身塑造為道德的典范、精神純潔的象征,并宣稱只有他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他們隨意地對人民進行解讀,這種堂而皇之的對政治代表性的道德壟斷暴露了民粹主義狹隘的思想。

當考察現實中一些民主體制時,可以發現它們都對特定民族國家范圍之內的人民作出了某種程度的預設。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以及法國的《人權宣言》等經典歷史文獻表面上宣揚了西方普世人權,但在實際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體制設計中,也限定了特定疆域內的人民。盡管劃定邊界有助于構建具有同質性色彩的人民共同體,但這一構建過程常存在著歷史傳統(通常涉及暴力征服)的作用,折射出民粹主義人民觀的內在的排他性以及對邊界的強調。在民粹主義者眼中,人民的邊界并非僅指地理范圍,它貫穿于整個民主制度的發展進程,即便在特定政治共同體形成后,人們仍不得不面對關于自身身份構成合法性或正當性的靈魂拷問。即便假設激進的世界主義方案能成為現實,涵蓋全球公民資格的理論也無法完全消除民粹主義的人民悖論。

與此相反,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的理論與實踐源自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超越了民粹主義對人民的模糊認知。它從純粹的政治規定深入現實物質規定之中,克服了民粹主義人民觀的不確定性、多元性和抽象性,強調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必須通過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人民、組織人民、推動人民,打破“純粹的人民”這一帶有形而上學思維的定性標準,從真正意義上捍衛了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同時,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秉持“人民主體論”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根本原則,是唯物史觀關于“人民是歷史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內涵在新時代中國的突出體現。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述并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工作導向和研究導向,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對人民主體利益的維護、對人民主體作用的認可。

此外,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21世紀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開啟了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經濟社會也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拉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幕。而中國共產黨也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不變的初心使命。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既彰顯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當代的真理力量,又進一步深化了黨對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認識,開創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歷史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曾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一簡潔而睿智的話語,表達出了共產黨人“心中有民”“人民至上”“全心為民”的豐富情感,高度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永恒不變的初心與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新時代里,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帶領中國人民續寫時代發展新畫卷,并最終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的全部政治立場、思想觀念、工作方法在中華大地得以貫徹與落實,向世界展示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的科學性及其在新時代的獨特價值。

民粹主義者對人民的判定常常依賴于復雜的因素,有時甚至被強制性力量所影響,且民粹主義者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肆意地對“人民”進行解釋,導致人民本身合法性的喪失。而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克服了民粹主義人民觀中出現的多元化、隨意解讀人民的傾向,賦予人民以“歷史的創造者”身份,并且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的真理力量。

三、歷史觀的超越:從“大眾對抗精英”到“歷史發展的主體”

發展是人類永恒探索的不變主題,在探究與思索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問題上,馬克思的觀點是:“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盵13]255-256也正是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人民主體”的價值觀念真正被樹立起來,其思想內涵與價值意蘊漸漸融入無產階級政黨的最終奮斗目標與歷史自覺當中,“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成為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一條主線,也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最高價值?!耙匀嗣駷橹行摹比嗣裼^是一種科學的價值觀念,與群眾史觀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倫理價值觀。

盡管民粹主義目前尚未成為西方政治文明的指導思想,但是它在西方世界中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越來越多西方政府的政策、政黨、政治人物和民間組織都披上了民粹主義的外衣。民粹主義通過道德上的壟斷重新定義人民,并試圖占據道德的制高點,以實現自身的政治訴求。獲得民意、贏取選票成為民粹主義政黨、政客屢試不爽的手段。成功“上位”后,其在治理方式上往往呈現“大眾恩庇政治”的特點,即借助持續不斷的物質利益刺激或體制機制恩惠來獲得大眾的支持。在成功掌握國家政權后,民粹主義便以“大眾對抗精英”的二元敘事為號召,極力主張由平民掌控全部政治和歷史進程,并不斷將經濟下滑、政治失誤、秩序混亂、環境惡化等現象歸因到社會精英身上,進而導致各種陰謀論的甚囂塵上??傊?無論是在西方的傳統政治文化中,還是在現代政治文明中,民粹主義始終都在借助“人民的名義”尋求機遇。

一方面,從民粹主義政黨及其領袖的政治需求角度看,選舉政治是西方民主制度引以為傲的一大創舉,民粹主義政黨和領袖為實現自身的政治訴求,就需要窮盡一切辦法來爭取選民支持。民主制度所倡導的公民政治身份平等,使得大眾逐漸失去了對某個特定階級或個人的盲目信任或絕對服從,于是“相信群眾的趨勢將會增強,群眾的觀點會逐漸變成支配社會的觀點”[14]。因此,力爭獲得盡可能多的群眾支持便成為民粹主義取勝的關鍵手段,民粹政治“民意傳聲筒”和“輿論放大器”的功能無疑是最具蠱惑性和催眠作用的,盡管其不一定真正代表了民眾意志。以西方學者公認的右翼民粹主義現象“特朗普現象”為例,在特朗普執政的四年中,“校準”全球貿易格局、修建美墨邊境墻、頒布“禁穆令”、鄙夷全球主義精英等事件接連發生,這些事件均是特朗普執政團隊借“代表人民利益”之名而取得的“成果”??梢?民粹主義人民觀在西方政治文明中突出的表現之一便是:拉攏選民支持—獲得更多選票—應對選舉政治。

另一方面,從民粹主義政黨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角度來看,他們通常會持續地制造某種壓力感,并試圖將這種壓力感與一種“靠近人民”的審美產物聯結起來。但當權的民粹主義者會不可避免地回歸其真正“行之有效”的政治理論,即:主張只有他們(民粹主義領袖)才是唯一合法的法律與道義代表,同時只有某些特定群體才能被視為“合格的人民”,只有這樣的“人民”才理應獲得政府支持并最終夠資格享有良好的治理。這一態度意味著民粹主義者試圖在本國建立一種長期存在的“占領”或“殖民”關系,以創造符合其政治口味和愿景的國家格局[12]59。當然,這種強化治理與鞏固權力的策略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反復出現,并非民粹主義的原創與專利。民粹主義者通常以“人民的代表”自居,將與其政治立場相左或反對其具體措施的群體強行劃分為精英或叛國者,這種強加的分類行為帶有濃厚的殖民統治色彩。除采用殖民化的統治手段外,他們也在實踐中運用了歧視性法治主義和大眾恩庇政治,即嚴苛對待質疑與批評他們的組織與個人,同時犒賞那些支持并贊許他們的擁護者。這表明民粹主義者對人民的概念有著開放的解釋,他們壟斷了對“人民”一詞的解釋權,這種統治方式具有典型的幻想性與虛偽性。

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支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思想體系。從古至今漫長的人類發展進程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歷史實踐的“人民畫卷”,作為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人民群眾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奮斗當中戰勝了各種風險與挑戰??梢?人類文明史不愧為群眾的實踐史與覺醒史。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從未有任何一門科學的理論被作為多數人運動的指導思想,群眾史觀的誕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無產階級運動的本質與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13]894在新時代,面對當前國內外發展中不斷涌現的新矛盾、新問題,中國共產黨站在群眾史觀的立場上,始終堅持一切從人民角度出發,堅決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耙匀嗣駷橹行摹比嗣裼^充分彰顯出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四、結語

當前,民粹主義思潮在全球范圍內頻繁涌現,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公共秩序的穩定和民主法治的構建。要抵御這種不良社會思潮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侵襲,有必要科學剖析其本質,自覺秉承“以人民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人民觀,厘清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本質區別。

作為拉攏國內民眾和獲取政治選票行之有效的手段,“人民”一詞被民粹主義者廣泛利用。民粹主義常以“大眾性”和“廣泛性”等標簽為裝點,打著“人民”的旗號宣揚反對精英主義、反對建制化,然而“合格人民”的界定卻常常由那些“在野”的精英所主導。在由精英與民眾這樣的二元架構下孕育而生的民粹主義,其內在的排他性和故意強調平民與精英對立的思維模式,并不能真正代表最廣泛人民的利益和訴求。因而,西方世界中民粹主義的興起不僅無法從根源上解決西方民主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反而暴露出民眾對現實世界日益不滿和不安的負面情緒。民粹主義思潮作為一種抗爭性政治現象,源于普通大眾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領域的訴求無法得到充分的肯定與保障。久而久之,人民中滋生起對立、排外、斗爭甚至是刻意“樹敵”的觀念,反精英和反建制的思想也由此而來。表面上看,民粹主義似乎是對西方現代民主發展困境的回應與解答,其內在則是政客虛假承諾和空泛口號結出的惡果,人為地造成了社會割裂與民眾對立。民粹主義者透過頻繁的重復、散播和斷言等手段,鼓勵民眾更直接地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卻并未向大眾提供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結果必然是民眾產生反智傾向,偏離了公正和真理。

與民粹主義虛偽本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秉持人民立場和群眾觀點,這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就在于為人民服務,人民性是黨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就是要告誡全體共產黨人,在新時代前進的征程上務必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走向和優勢所在。不同于民粹主義只注重空洞且抽象的“人民”,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艱難曲折的歷史圖譜,“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心向背”等理念始終是我們黨執政的焦點所在,也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的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觀自始至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并且從戰略目標、具體規劃、內涵分析、實現路徑等多個層面將其具體化。在黨的努力下,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觀早已深刻地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軍事、外交、國防以及黨的建設當中,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動力支持與合法性保障,它旗幟鮮明地解答了兩種不同人民觀孰真孰假的問題,也為現代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猜你喜歡
以人民為中心民粹主義政治
民粹主義研究的概念泛化問題及其辨正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新民粹主義:中東歐政治現象的解讀
關于李大釗與民粹主義關系的辨析——重讀《青年與農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