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策略

2023-04-24 09:46馬莉萍
當代家庭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馬莉萍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逐步受到重視。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以及優秀的技能等都成為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而這其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有效的情感教育能推動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實現共情,提升道德認知,由此,情感教育就成為學生成長發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本文探討了初中語文課堂情感教育的價值,并以閱讀教學為例,論述了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5-0152-03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工具,還包含著情感、思想、意志等內容,是熏陶學生品質、優化學生思想的重要載體。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堂更加重視情感的融入與深化,力求通過情感教育推動學生思想觀念和認知品格的發展。由此,情感教育就成為推動學生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閱讀是感悟語文內涵、理解語言精髓的途徑,也是學生感悟語文情感、發展思想觀念的依據,因此,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滲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情感內涵,豐富情感體驗。

1.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價值

情感教育是認知教育的有效補充,構成了完整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在課堂上開展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環境,通過情感交流提升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能力,讓他們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認知。由此可見,情感教育是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方式。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期,而語文學科又為情感教育提供了優質的素材和平臺,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開展情感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首先,情感教育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推動心理健康成長。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此時學生充滿被認可、被尊重或被重視的情感需求,他們渴望了解他人、自主生活,由此更加需要正確的情感引導。所以融入情感教育不僅能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作品中的思想內涵,還能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共情能力,推動心理健康成長。

其次,情感教育能促進學生的交流互動,豐富道德認知體驗。正確的情感觀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動交流上的。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迅速,此時他們的情緒很容易變得敏感、脆弱,如果滲透情感教育,用有效的交流互動推動,那么學生就能在交流互動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積極地展示自我、認識自我,建立良好的自信,也能豐富道德認知,學會如何正確對待他人。

最后,情感教育能推動學生的深度思維,促進語文綜合素養。思維與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兩個維度,思維能調整情感的輸出方式和方向,情感也能影響思維的判斷和發展。由此,依據情感教育,學生就能更好地鍛煉思維,有選擇地汲取優秀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進一步推動審美認知、文化立場的建立,最終不斷推動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2.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策略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更是引導學生探索語文知識、習得文化內涵的保障。自古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遍喿x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而情感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積極融合閱讀教學與情感教育,用情感的力量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1)強調朗讀體會,推動學生品味文章情感

閱讀是解讀語言文字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都是通過豐富、生動的語言文字呈現。而閱讀文本作為閱讀教學的依據,同樣也是依托語言呈現,在字里行間借助語言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由此,在閱讀文本時,有效的朗讀和適時的體會才能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悟出情感,接受情感的熏陶和凈化。領悟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是開展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強調朗讀體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朗讀練習,從不同語氣、速度、輕重幅度體會語言中的情感,提升情感認知。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黃河頌》教學為例,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現代詩,既贊嘆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又詮釋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現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決心。整首詩一氣呵成,激情澎湃,唯有不斷朗讀品味,方能了解其高遠的意境,體會其倔強的精神。類似這樣的詩篇、文本都要在朗讀中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習時組織學生積極朗讀,用不同的節奏、重音或者方式來朗讀。例如“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利用這種有節奏、適當的停頓,加強歌頌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黃河浩然的氣勢、壯闊的波濤。同時教師還可以加以配樂,用契合詩歌節奏和情感的背景音樂輔助,帶領學生在音樂背景中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結合音樂品味意蘊。由此學生就能很好地感受到詩歌中黃河恢宏的氣勢和狀態,體會到黃河那奔流不息的執著,繼而學生能從中品味出詩歌的蘊藏的情感,代入真實的情感進行朗讀,在充滿情感的誦讀中品味文章深層的含義,實現情感的引導和熏陶。

(2)創設閱讀情境,助力學生發揮情感想象

優秀的閱讀作品往往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想象空間,讓他們能依托文本豐富想象思維,發展想象能力,這也是學生體驗真實情感的契機。而對初中生來說,他們真實地體驗情感的機會并不多,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情感能力較為淺顯,無法深入理解情感、表達情感。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情感能力,就必須為他們提供真實體驗情感的機會。教師可以創設閱讀情境,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營造真實的體驗場景,使他們在場景中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從情感角度體驗文本中的情節、人物、思想,由此助力他們的情感想象能力,使情感逐步充實。

以七年級下冊《木蘭詩》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錄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沙場的故事。整首詩充滿傳奇色彩,也蘊藏豐富的民族情感。不僅歌頌了木蘭的勤勞善良、堅毅勇敢,也詮釋了濃厚的親情、愛國熱情以及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為學生提供了體驗情感的平臺。教師可以依據這個故事,創設閱讀表演情境,由學生選擇詩中的幾個場景之一,如木蘭決心從軍、木蘭奔赴軍營、木蘭征戰沙場、木蘭勝利歸來、木蘭回家團聚等,自主編撰表演劇本,自由組建表演小組,然后進行分析、梳理、排演等,最終用學生自己獨特的方式將詩中所描述的場景一一呈現出來。在這種情境中,學生不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木蘭復雜的內心情感,也能從旁觀者角度審視木蘭的行為和故事的經過,至此,學生就能更好地收獲情感經驗,感受豐富多彩的情感元素,并在情境表演創作中充分發揮想象,落實情感體驗效果,提升情感的想象能力。

(3)組織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深度解讀情感

朗讀是打開情感認知的窗口,但深度解讀情感才是情感教育的關鍵步驟。學生雖然能通過朗讀獲取情感認知和情感理解,但往往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學生無法獲得真實的情感支撐,不能真正提升共情能力,所以需要深度解讀深化和推動。閱讀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元素和情感走向,甚至還隱藏著獨特的情感認知,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度切入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內涵,由此就能更好地解讀情感,提升情感的獲取和理解能力。

以八年級上冊《蟬》教學為例,該篇課文選自法布爾的著名作品《昆蟲記》,文章從蟬的地穴、蟬的卵兩個方面講述了蟬的特點。雖然全文以說明文的形式呈現,具有科學性,但同時蘊含豐富的情感,具有文學價值。這樣的說明文很難激發學生對情感的理解,學生閱讀時往往只能關注到其說明對象,而忽視了其隱含的深意。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從文章的表達目的以及語言內涵上來解讀文章的情感。例如,“可憐做母親的對此一無所知……不過它竟不能改變它的本能來拯救它的家族?!边@一段文字,充分展現了蟬順著本能生存的特點,但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自然界,這樣的本能顯然無法保護蟬的家族,至此,學生就能從中逐步解讀出作者對蟬生存的悲憫之情。而從文中最后一段“思念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歌頌它那來之不易的剎那歡愉呢?”又使全文情感升華,強烈的時間對比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作者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蟬的生命意義的歌頌,這是全文蘊含的深刻情感,只有學生深度探索和解讀,他們才能更好地抓住文章的本質,提升對情感的把握能力。

(4)加強交流分享,強化學生互動情感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情感的需求較強,他們渴望被認可、被尊重,渴望在群體中受到重視和關注,這也是他們情感能力發展的一種表現。而課堂互動是推動學生情感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在同伴互動、師生互動中能更好認知自我、認可自我、理解他人,由此就能產生良好的共情能力,擺正情感走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互動模式,強化課堂的交流與分享環節,讓學生充分表達自我、完善自我,在活動中提升情感能力,提升情感水平。

以八年級下冊《社戲》教學為例,該篇課文講述了“我”在家鄉看社戲的經歷,表現了兒時伙伴們之間的深厚的、毫無隔閡的情感。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不僅是作者所向往的,也是初中學生所向往的。文中以社戲為引,生動地表現了農村少年天真無邪、活潑能干、聰明勇敢、自尊自信的性格特點,也贊揚了他們淳樸真摯、熱情無私的品德。據此,教師就可以以“兒時趣事”為主題,先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找到感觸最深、印象最深的人或事,然后開展交流分享活動,讓他們在趣味的分享中重新回味兒時的樂趣,深化其中的情感,在互動中推動情感的發展。例如,有的學生分享兒時去河邊捉魚捉蝦的場景,也有學生分享跟隨父母回老家栽種的場景,還有的學生分享與兒時伙伴一起做游戲的場景……在這種極其具有感情色彩的分享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提升對課文中“我”回憶兒時歲月的情感的理解能力,也能提升他們自身的情感水平,推動他們情感的互動性發展。

(5)開展生活實踐,促使學生體驗真情實感

閱讀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它不應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其中,用真實的行動去理解文字的奧秘。由此可見,落實生活實踐是閱讀教學的必要環節。而生活與情感密切關聯,人們在生活中產生情感、體驗情感、深化情感,甚至依據情感改造生活,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與實踐的關系,在閱讀教學時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讓學生能真實地在生活中體會情感、感悟情感,促成他們的真情實感的產生,繼而不斷提升情感實踐能力。

以八年級下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一部科學小品,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來去等。雖然這是一部科普閱讀作品,但作者用優美生動地語言為讀者詮釋了詩一般的自然景色,情態逼真,處處透露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自然與生活是學生獲得真情實感的地方,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該篇課文后,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引導他們走入大自然,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自然界中信息傳遞的獨特方式,如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等,然后鼓勵學生將自己對自然感受和在自然中的發現書寫下來,依據文字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在真實的體驗與實踐中,學生就能對自然更好地開展觀察和體會,能使自己身處自然中,領悟自然之美,感受自然的和諧韻律。久而久之,學生對自然的情感就會越來越豐富,繼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情感能力,形成良好的感悟情感、體驗情感和表達情感的能力。

3.結語

情感教育是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必需的教育模式,它是認知教育的重要補充,在學生正確的人格以價值觀念形成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語文課程是情感教育的有效突破口,語文學科本就注重人文性的培養,強調學生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綜合構建,于是,語文教學偏重學生的感悟和體會,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挖掘,這無疑能更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情感認知。因此,教師要緊抓語文閱讀教學的契機,立足優秀的閱讀作品,通過朗讀品味、情境體驗、深入探究、交流分享、生活實踐等方式,推動學生情感能力的逐步深化和建立,由此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構筑自己的情感體系,健全身心與人格。

參考文獻

[1]何興國.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2019(09).

[2]武玉梅.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文學教育,2020(05).

[3]余紅波.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2022(03).

[4]蒲志輝.穿情引線 緣情品言——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主線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05).

猜你喜歡
情感教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