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破圈”之道探究

2023-05-03 01:46安冬梅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破圈傳承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顯著提高,電視受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他們希望節目提升文化品位,自覺抵制節目低俗、炒作和娛樂無下限等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電視臺僅僅依靠綜藝節目已經很難再吸引受眾關注,而且不利于電視節目文化品位的提升。由于受眾需求的變化,電視媒體也乘勢而變,推出了一批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比如《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尤其是《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一經推出就好評如潮,獲得受眾的肯定和喜愛。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電視節目形態,也很好地傳播了文化,提升了受眾的文化品位。文章以央視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例,采用文獻分析法,分析詩詞的獨特魅力,介紹《中國詩詞大會》的推出背景,并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和節目主題入手,分析《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特色。通過對節目競技形式、比賽賽制、選手特點、節目節奏、舞美燈光等節目要素的詳細解讀,分析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電視節目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成功突圍”的原因。電視人應該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通過大眾媒介弘揚傳統文化,不斷提升節目的文化品位,主動弘揚健康、正確的主流價值觀。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文化類綜藝節目;內容;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4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太原市社科聯項目“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創新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GY023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很難抽出大量時間來進行系統的學習,而且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人們也很難甄別出權威、正確的文化知識[1]。在這種形勢下,電視媒體抓住受眾需求,推出了一批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比如《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不僅滿足了受眾的需要,而且豐富了電視節目形態,也很好地傳播了文化,提升了受眾的文化品位。

在這些節目中,推出比較早,影響比較大的是《中國詩詞大會》,該節目是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節目以弘揚中華詩詞文化為主要內容,通過選手比賽的形式來達到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目的[2]。節目通過巧妙的設計,讓選手們在節目中比拼詩詞知識,通過評委專家的點評,喚醒受眾學習詩詞的回憶,帶動了全民學詩詞的熱潮,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獲得受眾的高度贊揚。在2016年第22屆上海電視節頒獎典禮上,《中國詩詞大會》獲得白玉蘭獎最佳綜藝欄目獎。該節目首播收視率達1.11%,超越國內同一時間段播出的眾多綜藝節目,微博話題在國內微博渠道綜藝榜上位列第二名[3]。該節目首次播出期間,共有120萬人參與互動,第三期收視率達到1.24%。截至目前,已有4889.9萬的閱讀量,豆瓣影視上評分高達7.9分。

(一)內容為王,文化引導,升華主題

《中國詩詞大會》用較為流行的節目形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包裝,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其中蘊含的主流價值觀得到繼承與發揚,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4]。節目不只是在表面上呼應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意在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和認同感,以此增強國人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隨著綜藝節目商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許多電視節目放棄價值本位訴求,對莊嚴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疏離,傳統文化中的堅守、仁愛、擔當等主流價值日益淡化,經濟效益成了“去深度”娛樂節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吨袊娫~大會》《綠水青山看中國》《朗讀者》《典籍里的中國》等系列節目的成功無疑是一種“撥亂反正”,滿足了受眾對學習、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訴求。一名網友在節目播出后留言:“在快速消費的時代,這樣的節目不咆哮、不傻樂,就用文化的沉淀感動你,走進你心里。說是詩詞的狂歡,不如說是現代人的解藥?!盵5]

(二)節目形式創新,讓人眼前一亮

好的內容,自然需要好的包裝才能事半功倍、錦上添花。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等事業都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6]。事實證明,尼爾·波茲曼并不是在危言聳聽。2013年是中國電視季播節目的“元年”,也是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重新煥發生命力的一年。據央視CSM48城市網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全國8檔收視率破4的電視節目中,《爸爸去哪兒》第10期、第二季《中國好聲音》第8期、《我是歌手》總決賽、《快樂大本營》“爸爸專場”這四檔節目是真人秀或與真人秀有關的綜藝節目。自此,中國或者說全球電視都已經進入了真人秀綜藝全盛時期。在日益娛樂化的今天,中國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想要借助大眾傳播渠道煥發生命力,就要與時俱進,尋找適合自己的創新方式[7]。顯然,《中國詩詞大會》采用益智問答、闖關打擂的形式將傳統文化與綜藝形式相結合的實驗是成功的。

(三)傳統文化精髓的全球傳播

古典詩詞乃是中華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經過時間的沉淀,蘊含著底蘊濃厚的文化和音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19世紀到20世紀初,一批來華的英國傳教士和外交官著手翻譯中國古詩,他們的唐詩英譯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他們的傳播為我國古典詩歌進入西方文化世界打開了通道。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中,也有海外華裔和外國人,他們不僅能夠親身感受到詩詞文化的強大魅力,還可以身體力行地影響身邊的朋友共同關注中國古典詩詞,這對于中國傳統詩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8]。

《中國詩詞大會》創新節目形式,以古典詩詞為內容,以益智競答為形式,使傳統文化與當代人們喜愛的電視表現風格相適應,更易于人們接受和傳承。正如前文所說,以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需要一種創新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古老的詩歌散發出新的魅力。千百年來,詩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我國,詩詞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教材里的必備內容,每個經歷過義務教育的人都會背上幾首,所以《中國詩詞大會》雖然是一檔文化類節目,但是受眾并不因太深奧或者看不懂而排斥,反而十分關注這檔節目?,F在,《中國詩詞大會》用一種競技益智類的節目形式,經過巧妙的編排、剪輯、制作將這些文化內核提煉成適應當代人快速消費理念的新形式[9]。香醇美酒搭配上精致美觀的包裝,這種誘惑力相信是很多人都抵擋不住的。

(一)賽制獨特,選手特點突出

和其他競技類節目相比,《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對比賽的計分規則進行了創新。選手最多可以選擇回答10道題,中間任意一題出現失誤,那么就不能再參加下面的答題環節。如果選手回答正確,那么百人團中答錯的人數即為選手所得的分數。比賽有單人賽和爭霸賽兩種形式,每次比賽時,所有挑戰者全部參加比賽,單人賽由單人和百人團進行比賽,得分最多者即為獲勝,爭霸賽是單人賽獲勝者作為攻擂方和守擂者進行比賽。這樣的賽制設定區別于一般的競答益智類節目。首先,以一對百的抗衡陣容,在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懸殊、緊張的氛圍,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會為人少的隊伍捏把汗,但因為五位選手都是從百名選手中選出的佼佼者,實力強勁,所以往往上演以少勝多的戲碼,從而實現劇情反轉,吸引觀眾。同時,每名選手最多可以回答10道題的規則設置,也讓節目充滿了戲劇性,張力十足。選手受到這樣的限制就必須珍惜每一次機會,慎而又慎,這種緊張的情緒感染了每一個受眾,同時又讓大家充滿期待。當然,選手的選擇也是一大看點。對詩詞題目對答如流的7歲小女孩尚榮,用雙腳答題書寫堅強意志的彭超,情智雙高兩度攻擂的才女陳更……這些各具特點的選手讓節目具有了更多的看點。當然,節目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還需重視。例如,在第一期節目中,彭超與陳更的擂主爭霸賽精彩紛呈,同時也引來觀眾議論。不少觀眾表示,節目的規則存在漏洞,節目為了弘揚“身殘志堅”的精神,狂打煽情牌,偏袒彭超,致使實力不群的陳更錯失擂主之位。

(二)節目環節松弛有度,節奏感十足

對于一檔競答類節目來說,節目的整體節奏必然是緊張、快速的,但是《中國詩詞大會》卻通過設置詩詞朗誦、嘉賓導師講解等環節,將這種緊張的節奏打散,張弛有度、快慢結合,節奏感十足[10]。每場比賽都經過精巧設計,都由一首跟節目主題相關的詩詞進行開場,百人團齊聲朗誦包括《將進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靜夜思》《望岳》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詩佳作,在現場環境、聲光舞美以及主持人的配合下,別有韻味。眾所周知,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11]。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12]。在或溫婉優雅或大氣磅礴的樂曲配合下,朗誦者用飽含深情的嗓音誦讀著抑揚頓挫、平仄押韻的古代詩歌,這種行為本身是一種美,而且體現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更是一種審美情趣提升的表現[13]。

(三)舞美燈光,營造唯美中國風

在如今戶外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夠在演播廳利用舞美燈光營造一種完美的現場氛圍是室內綜藝節目的優勢[14]。節目通過舞美燈光的變幻實現劇情發展的需求,為演員表演創造出適合的光線背景,構建出表演過程中劇情發展所需的空間和時間,甚至可以構建出一個完全虛擬化的表演環境[15]。這對于表現詩歌意境這一超現實的內容是非常有益的[16]。眾所周知,中國的詩歌大多以表現中國山水、社會生活為主,言志抒情者也多借景抒情,所以借用舞臺燈光營造唯美中國風,給人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能夠讓人們從心靈到身體都感受到中國詩歌、中國文化精髓的震撼魅力[17]。

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是電視人通過大眾媒介對弘揚傳統文化的一次全新探索,體現了電視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檔節目在真人秀節目扎堆、明星消費盛行、海外節目引進成風的當下綜藝圈樹立了一個典范,注入了一股清流。節目用受眾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現民族文化的魅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精神食糧,同時在傳遞一種健康、正確的主流價值觀。節目也在向世界展現一種強大的力量,古老的文化、深厚的底蘊,這些都將成為今天的中國大力發展科技、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堅實基礎。

當然,節目的播出也伴隨著一些批評的聲音:百人團選手實力參差不齊、題目難易程度不便于衡量、節目選手設計難逃煽情窠臼、賽制設置不公平等等。這些問題可能確實存在,但是不可否認,《中國詩詞大會》在一點點地進步,一期比一期精彩。觀眾看到了節目組的誠意與用心,也漸漸能夠寬容地看待這支團隊,并提出善意的改進意見。這檔節目讓人們更加堅信:古老的文化在今天同樣可以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原創綜藝的發展需要受眾與創作團隊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尹慶民,張璐,杜建邦.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價值取向與創新趨勢研究:以《經典詠流傳》第二季為例[J].中國電視,2020(1):109-112.

[2] 趙紅勛,王佳慧.新時代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走出去”的建構路徑[J].北京文化創意,2022(6):40-46.

[3] 王維.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海外傳播淺析: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當代電視,2022(2):60-63.

[4] 宋希.融媒體背景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煥新之道:以《上新了·故宮》為例[J].記者搖籃,2022(12):117-119.

[5] 趙豐怡.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意與傳播研究[J].戲劇之家,2019(15):97.

[6] 諸琦睿.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品質化發展模式探析:以《經典詠流傳》《聲臨其境》為例[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8(5):87-91.

[7] 費藝麗,吳軍.融媒體時代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轉型與超越[J].傳媒論壇,2018(20):100.

[8] 胡樂浩.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成功因素探析:以2017年第一季度節目為例[J].聲屏世界,2017(8):11-13.

[9] 霍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意與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12):1-3.

[10] 過彤,張慶龍.《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大眾化探索[J].傳媒評論,2017(3):33-35.

[11] 黃典林.重讀《電視話語的編碼與解碼》:兼評斯圖亞特·霍爾對傳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論貢獻[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5):58-72,127.

[12] 徐路陽,李云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以第五季《經典詠流傳》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2(22):111-113,117.

[13] 楊曉茹.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升級之路:基于《上新了·故宮》的創新分析[J].電影評介,2019(Z1):181-184.

[14] 孟憲超.央視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國故事的創新性講述: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數字傳媒研究,2021(8):17-20.

[15] 武赟.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傳播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國》節目為例[J].聲屏世界,2022(22):9-12,22.

[16] 楊雅娟.融合傳統文化 探索節目創新:以《上新了·故宮》為例探析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之路[J].數字傳媒研究,2021(6):17-20.

[17] 趙高輝,望星月.一“體”兩“翼”: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時尚表達路徑:以《唐宮夜宴》和《洛神水賦》為例[J].聲屏世界,2021(20):28-30.

作者簡介 安冬梅,主任編輯,研究方向:媒體融合。

猜你喜歡
中國詩詞大會破圈傳承
露營“破圈”背后,這家房企解鎖了新社區美學
棉花娃娃強勢“破圈”
從《驚·鴻》看傳統戲曲的“破圈”傳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導演
《中國詩詞大會》火爆背后
“中國詩詞大會”喚醒民族精神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