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大雙循環市場交集 拓展有效市場供需

2023-05-07 04:53沈國兵
中國經濟評論 2023年2期
關鍵詞:市場需求雙循環營商

沈國兵

2020年1月1日起,中國開始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出“國家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恪守契約精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庇纱?,作為積極應對后疫情時期疊加美國對華經貿摩擦升級的有效政策,以期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雙循環市場交集來積極拓展有效市場需求和有效產品供給。

一、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擴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市場交集

新形勢下,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202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還發布了《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據此,國家提出了擴大內需、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等實施意見。實際上,實施外貿企業出口產品轉內銷,不是要放棄出口企業的海外市場,而是在新冠疫情嚴峻形勢下盡力幫助出口企業存活下來。不過,在短中期內國內收入和就業沒有顯著回暖的情況下,想要通過擴大內需緩解中國外貿外需下滑并不容易。因為擴大內需的前提是要有就業、有收入。國內收入和就業越是沒有明顯的改善,那么民眾就越不敢消費,需要自身來構建預防性保障。據此,穩外貿穩外資有助于穩就業穩收入,從而促進實現擴大內需的功效。

同樣,出口產品轉內銷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假定國內有足夠的有效需求,而這需要依賴于另一個假定——國內有穩健的就業和有效收入,但是這后一個假定在短中期內又得依賴于穩外貿穩外資。據此,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就像發放消費券一樣,雖然可以幫一些暫時因疫情無法出清的企業救急,但是不能過度地夸大出口產品轉內銷的作用。因為一方面出口產品向國際市場供給的標準、文化元素與國內市場的消費者需求是十分不一致的,很多出口產品屬于對方來樣設計的,其外觀設計和外域文化元素是很難為國內消費者所接受的,因而出口產品轉為內銷需要重新調整、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出口產品轉銷國內市場需要國內有穩健的就業和有效收入,產生有效市場需求,這又得依賴于穩外貿穩外資從而穩就業穩收入。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據此,我國已經把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雙循環作為積極應對新冠疫情下以及后疫情時期疊加美國對華摩擦升級的有效政策,來積極應對外貿外需下滑。當前,需要采取改革的辦法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堵點阻點,強化為市場主體服務,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此,要想暢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優化外貿外資企業營商環境成為首要選擇,進而通過穩外貿穩外資,防止與國際上主要發達經濟體“脫鉤”。

現實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是中國穩外貿的最關鍵支撐者。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1萬家,增加7%,進出口21.4萬億元,增長12.9%,占進出口總值的50.9%,比上年提升了2.3個百分點。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3.82萬億元,國有企業進出口6.77萬億元,分別占進出口總值的3 2 . 9 %和16.1%。據此,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持續擔當起中國對外貿易的骨干力量。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疊加美國對華摩擦升級下,中國在短中期內實施外貿企業出口產品轉內銷對拓展國內大循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據此,在中長期內,中國更需要花大力氣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地服務和留住跨國企業,大力改善和形成全社會支持民營企業投資的社會氛圍,這樣就自然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大循環,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不斷擴大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市場交集,以形成有效的統一大市場,進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要在發揮國內貿易市場規模優勢的同時開拓國際市場

一些學者和媒體以中國擁有14億人口來闡述中國的內需市場規模之龐大。盡管是大國經濟規?;虺笫袌鲆幠?,但是,相對于世界,中國國內貿易市場規模仍然是有限的,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據《世界貿易統計評論2020(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統計,2019年世界商品進出口總額達371700億美元,中國進出口占世界貿易的12.3%,而2019年中國內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11649億元人民幣,約合59008億美元,約占世界商品貿易的15.88%。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 0 1 9年中國人口為140005萬人,而當年世界總人口達771346.8萬人,[1]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8.15%。

另據《世界貿易統計評論2022》統計顯示,2021年中國商品出口占到世界出口的15.5%,位居世界第一位,當年美國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的8.1%;2021年中國商品進口占到世界進口的12.2%,排名世界第二位,當年美國商品進口占世界進口的13.3%。[2]據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內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 4 0 8 2 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約合69141.1億美元,約占世界商品貿易(2021年世界商品貿易額437120億美元,含出口216780億美元、進口220340億美元)的15.82%。[3]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21年中國人口為14.13億人,而2021年世界總人口78.75億人,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7.94%。

據此,相對于世界超大市場規模而言,中國內貿市場規模從1999年占世界商品貿易比重的15.88%下降至2021年的15.82%,中國人口規模也從1999年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8.15%下降至2021年的17.94%。因此,盡管中國是大國經濟規?;虺笫袌鲆幠?,但是中國國內貿易市場規模相對于世界來說仍是相當有限的,中國內貿市場規模尚不到世界市場的16%。

三、盡管是超大人口規模,國內具有有效市場需求的人口規模仍須提升

相對于中國人口規模和進出口規模,中國國內具有有效市場需求的人口規模需要認真分析。這里需要區分有效市場需求(即市場上具有經濟購買能力的現實需求)和潛在市場需求(短期內無經濟購買能力的欲望需求)。這樣,即使中國擁有世界約18%的人口規模,但是就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水平來看,依據中國人口規模只能得出中國具有國內超大規模的潛在市場需求而非現實的有效市場需求[4]。因為中國約有42.5%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決定著他們尚處于潛在的市場需求階段而非凱恩斯理論上的有效市場需求。

因此,雖然中國總量是大國經濟規模,但是國內有效市場需求規模仍須提升。相對于國內有限的有效市場需求來說,更大的世界市場規模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仍然十分重要,因而需要積極推進高水平開放,以開放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大力推進國際國內雙循環實現真正相互促進的經貿發展,而非單單以國內市場發展來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四、作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警惕國內一些行業產品的無效供給

中國國內市場供給呈現出一些產品相對過剩的無效供給,直接對擴大內需和增加相匹配的消費帶來負面影響。由于美國對華經貿摩擦升級疊加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國外貿需求下滑和工業需求萎縮等導致中國一些行業產品產能過剩、無效供給問題凸顯出來。越是接近于初級產品供給端的行業,產品遭受到的壓力越大。比如,煤炭、礦產開采、生鐵、粗鋼、水泥、氧化鋁等行業產品已出現需求負增長或低增長,使得這些行業產能閑置、無效供給嚴峻?,F實中,早在2003~2006年,中國就曾專門對鋼鐵、電解鋁、水泥三部門實施了嚴格的調控,采用供地、融資、核準、行政檢查等手段限制這些行業的投資。2009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部署對部分行業產業產能過剩施以調控。2013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產能列為“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2018年12月,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僵尸企業”債務處置工作的通知》,處置“僵尸企業”是調整產業結構、去除無效供給的有力舉措。2020~2022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疊加美國對華摩擦升級造成了世界性有效市場需求萎縮,我國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使得中國一些行業產品無效供給變得愈發嚴峻。

五、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一些有效市場需求面臨被斷供的風險

中國國內一些高端產品的有效市場需求可能面臨被斷供的風險,表現為一些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2018年以來,美國頻頻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動輒采用“實體清單”加大對中國公司和機構及個人實施技術制裁。為了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發展,美國已對中興、華為等信息通信技術企業加大技術封鎖,甚至實施斷供芯片等,以達到遏制中國科技型企業的成長目的。并且,美國通過威脅來裹挾其他跨國公司也對華為實施芯片的斷供封鎖。根據美國政府禁令,所有用到美國技術的廠商供貨華為,都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由此,2020年7月16日臺積電表示,受美國政府對中國華為公司禁令的影響(2020年5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對華為的限制新規于9月15日生效),臺積電自5月15日起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若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不變,將在9月14日之后停止對華為供貨。8月7日,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就能否給華為海思代工表明態度:遵守美國規定。2022年10月,美國商務部發布了一套規則,對向中國的出口實施了系統的、特定技術的出口管制,以限制中國購買和制造某些非常先進的計算芯片的能力。2023年1月27日,美國、荷蘭和日本三國的國家安全事務官員在美國白宮結束高級別談判,就限制向中國出口一些先進的芯片制造設備達成協議,將照搬美國于2022年10月采取的出口管制措施,其可能采用的范圍擴大到荷蘭ASML、日本東京電子和尼康等公司。據此,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采取了比特朗普政府更為強硬的立場,對向中國企業提供先進半導體和芯片制造設備等尖端技術實施了全面限制。拜登當局霸凌華為等中國科技型企業的做法嚴重破壞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市場需求和有效產品供給,致使中國的一些高端產品有效市場需求將得不到有效產品供給,面臨可能被斷供的風險。

在此新形勢下,中國面臨著一些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有效市場需求可能被斷供的風險。為打破美國對華加碼的“實體清單”制裁對中國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連接的不利影響,當前中國需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研發投入、大力培育和提升一些特定高端產品的有效市場需求和有效產品供給,同時擴大雙循環市場交集來積極拓展有效市場需求和有效產品供給,進而支撐起中國經貿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雙循環格局下中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研究”(22JJD79001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資料:

[1]數據來源:http://data.un.org/en/reg/ g1.html

[2]WTO (2022),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2,pp.56-57,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booksp_e/wtsr_2022_e.pdf

[3]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2021年12月3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3757元。

[4]根據凱恩斯理論,有效需求總是不足的,其根源在于三個“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造成消費需求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造成投資需求不足,以及流動偏好造成投資需求不足。

猜你喜歡
市場需求雙循環營商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營商環境“優”,一域發展“暖”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麻紡標準緊貼市場需求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市場需求不旺 紅棗行情暫穩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全球磷肥市場需求減少
優化營商環境的法治保障
營商環境軟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