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建設行動中“產—景—村”融合度評價及優化研究
——基于AHP-GIS混合法

2023-05-09 07:17張馨心王進
林業與生態科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融合度共生景觀

張馨心,王進

(河北農業大學 園林與旅游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鄉村產業化迅速發展,加速了農村城鎮化與城鄉融合進程,傳統的鄉村景觀風貌得以不斷更新。作為鄉村地區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聚集場所,鄉村聚落常被看作人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的復合系統,不僅是鄉村景觀的基本單元,也是展現鄉村風貌的重要載體。

研究顯示,聚落景觀是與鄉村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景觀資源[1]。由于鄉村產業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鄉村聚落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陣地之一,其景觀風貌也不可避免的遭受現代化、城市化侵蝕[2]。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啟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啟動,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及2035遠景目標關系密切[3]?!兑巹潯芳葟娬{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托農村特色資源,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又強調了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村莊風貌引導,加大力度保護傳統鄉村文化景觀。

如今,鄉村建設正由“物質空間建設”向“以人為核心”轉變[4-5]。在促進產業興旺的同時實現生態宜居,勢必要更加重視產業經濟發展與鄉村聚落特色保護之間的耦合關系。因此,聚焦產業、景觀和農村“產—景—村”三者之間的融合共生,探討其中的作用機制與優化策略,對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 相關文獻述評

1.1 “產—景—村”融合發展研究

產業景觀是生產活動依賴生產技術所轉化的物化形態景觀[6-8]。由于受到村落本身的自然地理因素和歷史人文因素的浸染,產業景觀成為具有生命文化、物質產出并能長期繼承的景觀資源。國內鄉村產業景觀研究聚焦于城鄉土地利用和規劃設計方向[9-10]。受到新型景觀農業的推動,第二、三產業相續嵌入農村,鄉村產業景觀的主題和特色逐漸豐富,聚落空間的功能隨之復合化[11]。這一發展變化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間接導致鄉村聚落景觀過度商業化和同質化[12-13]。為此,不少研究學者對產聚融合、產景融合等相關理念進行研究,助力“產—景—村”融合,以期實現農村生態化和鄉土化改革[14-17]。已有研究顯示,運用景觀基因理論,挖掘鄉村聚落景觀基因,能夠指導鄉村的開發與保護,為鄉村產業景觀改革以及聚落景觀保護提供科學依據[18-22]。但單一地對聚落景觀基因進行挖掘,容易同居民日常生活脫節,從而忽視景觀所承載的地方記憶[23-25]。隨著鄉村的發展與變遷,聚落景觀在被產業景觀重新構建的同時,也在賦予產業景觀獨特的地方文化精神。因此,為規避“產—景—村”融合發展中地方感和主體認同感缺失,促進三者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尚需加強主體感知層面的融合研究[26]。

1.2 “產—景—村”融合度評價指標與方法

目前,學界有關“產—景—村”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機制以及效應等方面,相對缺乏對三者融合度的評價。與之類似的產城融合、農旅融合等研究都對應有產城融合度、農旅融合度等概念,并圍繞相關測度方法進行了量化研究[27]。侯兵借用熵技術和耦合度模型來構建產業融合發展模型[28]。楊珧、張建清等利用AHP法對農旅融合度進行動態綜合評價[29-30]。其中,AHP法在融合度評價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有關景觀空間特征和景觀融合途徑的研究常借助GIS概化空間的優勢[31-34]。借鑒產業融合度評價研究,部分景觀學者嘗試將AHP法與GIS結合使用,以實現多種景觀要素多層次分析[35-38]。

在評價指標的選取方面,“產—景—村”融合研究尚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相關的產業融合度評價與產村融合度評價研究多從業態、績效、依存度等層面進行指標的選取[39]。業態、績效所體現的經濟增益和就近就業人數與比重等表現的依存度,往往能直觀體現出產業融合對社會的人本效應。業態的種類、數量、比重等通常指示產業本身的融合發展進程。其次還有學者關注產村融合過程中傳統關系的延續,例如通過血緣與精神關系形成的人脈與鄉土要素的延續,或者通過業緣關系形成的生產方式的延續等[40]。類似的景觀與村落的融合評價研究通常會選取結合度、藝術價值、保護現狀等作為評價指標[41]。與村落的結合度通常能反映空間的融合程度。本體的藝術價值、保護的規模、完整度與真實性主要用于評價其要素上的延續程度。

綜上,運用AHP-GIS方法對“產—景—村”融合度進行評價研究,科學構建鄉村產業景觀和聚落景觀融合度評價模型(以下簡稱為鄉村“產聚模型”),以此探究鄉村產業發展與聚落特色保護的優化途徑,有助于農村現代化與生態宜居的統籌發展。據此,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大汲店村為例,綜合AHP法和ArcGIS地理數據分析工具,從村民的視角切入,構建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模型,探究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以及融合特征,以期為我國鄉村建設行動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與傳承鄉村地方文化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為促進“產—景—村”融合共生提供新視角。

2 數據與方法

2.1 案例地概況

大汲店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競秀區,曾是重要的驛站古鎮,如今在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中依然具備顯著的地理區位優勢。村內歷史古建、生態資源豐富,擁有豐厚的聚落景觀資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大汲店村將總體規劃為大汲店古鎮區、新村開發區、生態園核心區、大汲店民俗文化區以及農業觀光區五大發展區域,利用古鎮傳統歷史文化,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積極開展旅游事業。探索過程中,村內產業景觀的主題和特色逐漸豐富,聚落空間的功能由簡單到復合。經過多次改革,大汲店村從最初走工業化路線的“富裕村”,轉型為如今的國家級“文明生態示范村”。大汲店村同時具備了鄉村產業發展程度高、傳統聚落特征明顯、產聚融合發展充分等優勢,是具有典型性鄉村產聚景觀融合的村落。因此,該村符合研究需要,對探索鄉村建設行動中的鄉村空間利用,形成鄉村建設的發展新格局具有現實意義。

2.2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2.2.1 評價指標選取 鄉村建設行動中,我國鄉村產業景觀的形成發展與鄉村聚落景觀的更新保護存在開發與保護、經濟與生態等多層面的二元對弈。村民是“產—景—村”發展變遷的核心利益者。因此,推動“產—景—村”融合共生,建構“產聚模型”,需要綜合考慮村民主觀感知角度的評價指標。

1879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德貝里提出共生概念。20世紀50年代共生理論被廣泛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用于解釋社會中的共生關系[42]。根據共生理論,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關系,依據共生狀態被劃分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3種不同強度。受質參量與象參量2種特性指標的動態性影響,共生單元間的共生狀態發生變化,并實現不同共生關系間的互相轉化,見圖1[43]。

由圖1可知,從共生理論來看,相互融合的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于生態學角度審視,可被看作彼此相互依賴的2個共生單元。二者將場所、技術、物質文化等互補的資源通過接觸機制和共生環境進行能量流動[44]。根據其融合行為呈現出3種強度的共生關系:(1)寄生。產業景觀單方面依賴聚落景觀的資源,造成村莊過度的產業化。(2)偏利共生。鄉村建設側重產業發展,弱化鄉村特色風貌保護,造成二者發展失衡。(3)互惠共生。通過引導傳統鄉村特色化與現代化在能量互換中實現系統演化,呈現出穩定的融合共生狀態。實際上,二者博弈的過程是否堅持向互惠共生的模式演化,其演化的現狀與優化策論,最終取決于共生關系特征的影響。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將鄉村產業景觀和鄉村聚落景觀的關系特征分為人本導向、功能融合的雙質參量和要素滲透、空間整合的雙象參量。

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獲取性等指標構建原則,從質參量和象參量2個方面構建4個準則層和12個指標,構建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體系,見圖2。

圖2 鄉村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的融合度評價體系Figure 2 Index system of integration degree between industrial landscape and settlement landscape

由圖2可知,鄉村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村民的身份認同感、幸福感和生活品質,將功能主義向人本主義回歸。人本導向主要體現村民主體對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以及物質環境的感知。產聚景觀的功能融合運用“三生融合”理念,劃分為生產功能融合、生活功能融合、生態功能融合3個方面。要素滲透層面的融合從鄉村景觀要素視角出發,主要包含自然景觀要素、物質文化要素和非物質性景觀要素的滲透[45]??臻g維度的產聚景觀融合依據景觀空間結構的基本模式——“斑塊—廊道—基質”模式,通過點、線、面3個層次進行評價。

2.2.2 判斷矩陣構建 根據專家打分法要求,首先就圖2各層因子的重要性征求了來自景區規劃、鄉村旅游規劃、風景園林3個專業領域的5名專家意見。其次,以Saaty相對重要性等級(1-9標度)表作為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標度,利用合積法計算出表示各層因子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值,完成層次單排序,并根據公式(1)完成一致性檢驗,見表1[46-47]。

表1 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Table 1 Judgment matrix consistency test

CR=CI/RI

(1)

式中:CR代表一致性比例;CI代表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RI代表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取值見表2。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取值表Table 2 Average random consistency RI value table

由表1、2可知,依據一致性指標RI取值,對各層級判斷矩陣完成計算和驗算過程,所有CR取值均小于0.1,說明因子相對重要性的判斷矩陣不存在邏輯錯誤,具有一致性。由此可得出,鄉村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融合度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賦值。

2.2.3 ArcGIS空間分析 利用Python爬取高德地圖大汲店村產業景觀POI信息466個,并通過實地走訪和衛星遙感影像人工判讀的方法,對存疑的POI經緯度數據進行修正校對,最終獲得研究范圍內的有效產業景觀POI點415個,形成較為完善的基礎數據庫。借助ArcGIS 10.5中的ANN、核密度估計(KDE)等分析工具,將大汲店村鄉村產聚景觀融合集聚格局,以可視化、空間化形式呈現。

2.2.4 問卷與訪談 為保證調查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研究團隊分別于2021年的6月27—30日、2021年的7月2—5日選取大汲店村的古鎮區域、新村開發區、大汲店生態園等3個代表性地段,以該村村民為調研對象進行了問卷與訪談。為保證調查問卷的數量和質量,調查過程中采取“一對一”的當面填寫方式。每期發放調查問卷100份,2期共回收有效問卷199份,有效率99.5%。調查問卷采用標準的李克特量表,每個備選子因素都是向同一梯度變化,并且每個子項都是平行關系。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出具體的融合度評價分值,并參考國內相關分組方法,以5分為評判總分,確定目標層劃分為優、較好、中等、差、較差5個等級。評價模型為公式(2):

(2)

式中:Xi代表各評價指標得分;Wi代表第i個指標所占權重;G表示大激店村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融合度的評價得分。為了鑒別測量問卷的質量,本研究采用SPSS 24.0版本實現信度與效度分析過程,得到的一致性系數為0.907,KMO檢驗的系數為0.913,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3 數據分析

3.1 融合度評價模型分析

采用SPSS專家打分法得出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體系及其權重,見表3。

表3 鄉村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融合度評價體系及其權重Table 3 Evaluation system of integration degree of rural industrial landscape and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its weight

由表3可知,在評價準則層中人本導向(B1)占比接近50%,在各準則層中權重最高。這說明人本導向既是決定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的主要因素,也是“產—景—村”融合共生的主質參量。同時,也意味著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生活幸福感是“產—景—村”融合度評價的重要內容。緊隨其后的是要素滲透(B2),權重為0.223 4。功能融合(B3)和空間整合(B4)所占權重較小,其中空間整合(B4)的權重最小,僅為0.118 6。由此可見,相比于質參量所控制的內在特征的融合,空間等外在表征的整合在“產—景—村”融合中居于次要地位。

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體系各項指標層權重對比分析結果,見圖3。

圖3 評價體系各項指標層權重對比分析圖Figure 3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weight of each index layer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由圖3可知,在指標層中,權重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傳統人脈的傳承程度(C1)、村落整體的景觀效果的評價(C2)、產業景觀鄉土化程度(C4)和景觀融合的經濟增益(C3),體現出傳統社會關系中人脈的延續是“產—景—村”融合共生的主質參量指標,“產—景—村”融合體呈現的本體藝術價值與社會人本效益成為僅次于傳統人脈的重要指標特征。其次為生產性景觀的多樣化(C7)、景觀節點的可達性(C10),權重分別為0.074 4和0.060 2。生產性景觀的多樣化直接體現融合行為下鄉村業態的豐富程度,是衡量“產—景—村”融合體中產業本身融合進程的指標特征。各景觀節點之間的可達性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點空間與村落的結合度,是鄉村產業景觀和鄉村聚落景觀空間融合的重要評價因素。其余指標的權重均低于0.060 0。傳統古建筑保護程度(C6)和生活生產方式延續度(C5)占比分別是0.056 1和0.051 3,可以體現出對傳統古建筑和傳統生活生產習俗進行規模性、完整性的保護,有助于保留聚落景觀的原真性和文化要素的延續性,增添鄉村產業的特色和可印象性,為產業景觀和聚落景觀的融合提供歷史載體。最后,傳統空間肌理保存度(C12)在眾多指標中權重最低,僅占0.022 9。由此可見,對村落原有空間肌理的保留對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的影響較小。

3.2 大汲店村融合度分析與差異性分析

3.2.1 融合度分析 大汲店村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融合度評分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大汲店村村民對大汲店村產聚景觀融合度各評價指標進行打分,得到評價分值為4.110 1,處于較好水平。這說明大汲店村產聚景觀融合度現狀整體較好。同時,傳統人脈的傳承程度(C1)與生活生產方式延續度(C5)的評分在12個指標中評分較低,分別為3.296 5和3.191 0,說明大汲店村的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存在文化傳承不足,傳統生產技藝挖掘不充分,鄉村特色產業單一化等問題,導致人本導向與要素滲透層面的融合出現短板,是今后大汲店村“產—景—村”融合發展中亟待改進之處。

3.2.2 群體差異分析 對問卷結果進行人口學變量頻率分析,并依據樣本分布情況進一步對不同群體特征的村民在大汲店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分結果中呈現的差異性進行分析,見表5、表6。

表5 人口學變量頻率分析Table 5 Frequency analysi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6 各個緯度和總融合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性分析Table 6 Gender differences of latitude and total integration degree

由表5可知,分布基本滿足抽樣調查的要求,被調研群體涉及自由職業者、個體經營者、普通工人等多種職業背景以及無職業者。本次調查問卷結果重點偏向的是女性意愿以及18—60 歲群體意愿。文中引用的受訪者原話采用“a+編號”和“b+編號”形式、分別代表男性居民與女性居民。

由表6可知,不同群體特征的村民與大汲店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得分之間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差異。其中,對性別差異進行獨立樣本檢驗后發現,傳統人脈的傳承度(C1)在性別上的差異顯著性檢驗為0.004,明顯小于0.05。數據表明,不同性別的大汲店村民對鄉村產聚景觀在人脈傳承層面的融合度評價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根據均值可以看出女性的均值評價略低于男性。

上述結果暗示了該村女性在產聚融合過程中參與度的相對缺失或忽視。通過走訪和調查發現產生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涉及婚姻遷移和非遺傳承的社會性別差異等?!坝捎谧约菏侵苓吰渌彐偧捱^來的,所以并不很了解大汲店村的歷史文化(b1)”“村里好像有竹馬、制陶之類的傳統技藝,有一位男村民好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其他的倒是沒聽說過,也不太清楚(b2)”。由于部分長期居住在大汲店村的女性出生于周圍村鎮,本身對大汲店村的歷史文脈知之甚少。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實踐中女性傳承人往往屬于被邊緣化的群體[48]。本村的傳統技藝傳承來自男性,因而在產業景觀融納人文景觀的過程中女性的參與度被削減?!拔覀冇凶园l組織的中老年模特隊,參加的成員主要是當地女性村民,她們大多都是退休在家、自由職業者或是全職太太,大家一起排練節目,時不時地會到生態園或者文化活動中參加義演(a1)”。女性群體是社會文化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其作為產聚景觀融合的活躍載體,應該獲得更多發揮其優勢的社會參與機會。嘗試從強化“文化主體”的身份及“賦權”給女性的角度探索產聚景觀融合發展的具體途徑,有助于深化人本導向層次的融合。

3.3 大汲店村產業景觀的空間特征分析

大汲店村產業景觀空間分布特征與產業景觀熱力圖,見圖4、圖5。

圖4 大汲店村產業景觀空間分布特征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landscape in Dajidian Village

圖5 大汲店村產業景觀熱力圖Figure 5 Industrial landscape thermal map of Dajidian Village

由圖4、圖5可知,大汲店村產業景觀的形成高度依賴于聚居空間及交通條件,主要呈現“點—軸”式空間布局。通過ArcGIS 10.5版本對獲取的大汲店村產業景觀POI點進行空間數據化處理,得到大汲店村產業景觀空間分布特征圖。利用ArcGIS 10.5版本中的ANN工具對大激店村415個產業景觀的平均最鄰近比率進行計算,得出ANN值為0.520 1,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因此,大汲店村產業景觀整體呈現集聚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區域北部和區域東部地區。核密度高的熱點區域為大汲店村中心古鎮區及東部開發區。大汲店村南部的與西部的農業觀光區為次密度區,鄉村產業景觀與人口分布與聚居空間關系密切。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以河北省保定市大汲店村為例,基于共生理論,通過12個評價因子對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進行評價,并借助SPSS 24.0、ArcGIS軟件進一步分析了評價結果在不同指標層、不同群體特征之間的差異及其空間融合特征。研究成果對大汲店村的產聚融合現狀有直觀的了解,對探究鄉村“產—景—村”融合機制和優化策略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研究表明,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體系中人本導向層面的融合最為重要。其次,與要素、空間等外在特征相比,“產—景—村”融合需更加注重受內在特征影響的質參量指標的融合。雖然大汲店村總體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水平較好。但是,村內產業景觀與聚落景觀之間呈現出功能與空間的高度融合、傳統人脈與特色生產技藝的低度融合、聚集中心化以及不均勻分布的特點?;谝陨先诤犀F狀與問題,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現有的“點—軸”產業景觀空間布局,統籌規劃生產、生態、生活空間,依據各類產業景觀分散布局的具體需求,因地制宜的探索靈活多樣的土地供給制度,帶動大汲店西部和南部區域,打造具有高度居民認同感、功能融合的景觀軸線和特色產業景觀節點,實現鄉村聚落均衡發展。此外,從共生理論與質象參量指標角度,“產—景—村”的融合共生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優化:

(1)基于質參量兼容原理的內在特征融合策略。研究顯示,空間肌理的保存與再造或不再是“產—景—村”融合發展的唯一必要措施。一般認為,對傳統空間肌理等象參量指標進行復原是鄉村特色風貌更新與保護的重要內容。但研究發現,人本導向、功能融合等質參量指標同樣重要。從共生理論視角,鄉村產業景觀與鄉村聚落景觀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產—景—村”融合的必要條件。人本導向作為主要質參量,它的兼容方式決定著“產—景—村”的融合模式與融合強度。這同部分國內外學者在鄉村空間營造的邏輯研究中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49-50]。文化信仰作為空間營造的最高價值核心,是外部干預規劃時應充分認識和考慮的鄉村內在價值。外來者對鄉村產業景觀的建構是資本與權力邏輯的制度化建構,其建構過程摻雜外來主體價值觀與村民原真文化價值觀以及基于生存邏輯的感知不匹配,導致對聚落景觀的片面認識,可能造成鄉村產聚景觀共生關系呈現寄生模式或者偏利共生模式。推動鄉村產聚景觀的融合強度由寄生、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觀感知的紐帶作用,通過其強化鄉村產業景觀與鄉村聚落景觀之間的融合行動,提升二者在互補資源交流過程中的深度表達。因而,為促進“產—景—村”良好融合,需要內部自組織與外部規劃齊頭并進。在現代鄉村產業特色化的同時,建設以人為核心,注重功能主義的新型融合關系,側重于塑造村民的身份認同感,充分考慮原住民的主觀感知,以滿足功能需求和生態宜居為目標是大力推動鄉村建設行動的關鍵。

(2)基于共生能量生成原理的復合參量融合策略??偟膩砜?僅從要素滲透和人本導向層次的融合較容易成為鄉村產聚景觀融合的短板。在鄉村產業景觀和鄉村聚落景觀的共生關系中,質象參量的相互作用不僅能夠改變共生單元之間的作用模式,還會伴隨著新能量的產生,例如三生效益的提升、業態的創新等。通過新能量的產生與分配打破寄生模式下對鄉村產業景觀或鄉村聚落景觀的單方剝削,實現“產—景—村”融合體向互利互惠的方向進化。對此,在鄉村產聚景觀融合過程中,應該依托鄉村特色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構建現代化鄉村產業鏈,同時以村民為出發點,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讓村民獲取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打破融合特征間的壁壘,充分發揮內在特征與外在特征的相互作用。例如傳統產業景觀根植農村,傳統從業者有較深的傳承意識,但思維也更加固化。由政府引導支持部分傳統從業者參與新型鄉村特色產業的建設和改造是最常見的措施,即借助現代要素的滲透改變村民主觀感知[51]。同時鼓勵產業管理、產業運營的專業人才切身融入鄉民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中,通過學習不同主體對要素的感知,能夠切實解決“專業人才不傳統,傳統人才非專業”的問題,或提供多種自下而上的參與機會,提升不同群體特征的村民參與度,鼓勵企業組織與社會民俗團體間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助力現代化產業與傳統鄉村間的的價值觀交流和人才交流等。既提供了人才支撐,也加深了對特色資源的挖掘,實現“產—景—村”融合效率的提高。

(3)基于主質參量主導作用的人本導向融合策略。主體的身份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是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度評價的主要內容。在“產—景—村”融合發展中充分利用主質參量在整個共生關系中的主導作用,有助于提高共生效益。托馬斯·克萊頓·沃爾夫在《時間與河流》中特別強調景觀符號與主體身份構建之間的密切聯系。景觀的轉換必然會帶來沉浸其中的主體在身份認同上從起源到困惑再到重塑的邏輯轉變[52]。村民作為聚落景觀的主體,其身份認同的起源是鄉野景觀。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鄉村產業景觀逐步融入原初的聚落景觀。這一過程不僅帶來物質的更新,也帶來聚落主體的身份困惑。重塑身份認同,傳承文化基因是鄉村產業景觀與鄉村聚落景觀共同面臨的挑戰。由景觀遷移帶來身份困惑的現象在鄉村這一背景中尤為常見,例如由婚姻遷移帶來的文化認同感的轉變。女性群體作為社會文化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產業、景觀、農村融合的活躍載體。在“產—景—村”融合發展過程中,應當多加關注“文化主體”的性別差異及“賦權”給女性的角度重視發揮女性群體參與度。同樣,對其他發生景觀遷移的對象投入關注,幫助其快速重建對新環境的認同感,能夠加快提升村民整體的身份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消除融合瓶頸,有效推進融合關系的進化,實現融合度的提升。也可以通過擴大就地擇業范圍,增設特色產業特聘崗,優化人居環境以及開拓鄉村特色文化的宣傳渠道等多角度保障留守人才與返鄉人才的環境認同和文化認同,補齊短板。重視景觀遷移過程中出現的身份認同感缺失,著力消除融合中的感知隔閡,對進一步加深人本導向的融合度具有重要意義。

4.2 建議

大汲店村作為典型鄉村產聚景觀融合型村落,其建設成果頗豐,“產—景—村”融合發展水平較好,但依然存在對原鄉村空間肌理的過度強調和對功能現代化建設的單一重視,而對鄉民主體在鄉村特色發展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有所忽視。因此,大汲店村產聚景觀融合發展呈現出功能與空間的高度融合、傳統人脈與特色生產技藝的低度融合以及聚集中心化發展不均勻的特點。

對于鄉村建設行動“產—景—村”融合發展而言,以人為核心的鄉村建設與鄉村產業現代化同等重要。注重鄉民的認同感建設,增強主體精神、物質等層面的提升,是優化鄉村“產—景—村”融合發展的關鍵。為進一步優化融合發展模式,應理清空間肌理建設與主體認同感塑造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鄉民的能動作用,以之為紐帶,強化鄉村現代化產業與鄉村聚落景觀的聯系,解決產業特色單一化問題,提升社會人本效益。增加不同群體特征的村民參與度,創造多種自下而上的參與模式,為企業組織與社會民俗團體間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鼓勵與幫助現代化產業與傳統鄉村間的價值觀交流和人才交流,提升“產—景—村”融合效率。重視人口遷移過程中出現的身份認同感缺失,補齊短板。從增加就業機會,創新就業崗位,優化人居環境以及開拓鄉村特色文化的宣傳渠道等多角度保障留守人才與返鄉人才的環境認同和文化認同,消除融合過程中的感知隔閡,從主體感知層面進一步加深融合度提升。

猜你喜歡
融合度共生景觀
景觀別墅
火山塑造景觀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沙子的景觀
共生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一線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一線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湖南省品牌農產品與電商平臺融合度測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