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賓陽縣下窯村傳統制陶工藝調查 *

2023-05-22 04:42覃月林顏廣光汪常明
關鍵詞:賓陽燒窯龍窯

覃月林,陳 彪,顏廣光,汪常明

(1. 廣西民族大學 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6;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安徽 合肥 230026;3. 廣西賓陽縣鄒圩鎮下窯陶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廣西 賓陽 530400)

0 引言

陶是人類首次創造的非自然的人工材料,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最早的陶器出現于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時間約為2萬年前。[1]廣西是我國出現陶器較早的地區之一,在桂林南郊雁山區的廟巖遺址中發現了廣西已知最早的陶器殘片,距今約15 000 年。[2]同樣在桂北地區,在距今約1 萬年的桂林甑皮巖遺址中也發現了原始陶器殘片。[3]自戰國始至漢代,印紋硬陶在廣西長期被使用,此后雖然廣西開始出現瓷器,但是陶器仍然是古代廣西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具之一。時至今日,廣西有不少地方仍然在用古老的制陶工藝生產日用陶器,很好地保留了制陶這一人類最先發明創造的傳統手工技藝,為我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我們也看到,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陶窯停燒,一些制陶藝人已經放棄這一手藝,年輕人也很少有愿意學習和繼承這一手藝的。為了記錄和保護這一傳統工藝,本研究團隊自2016 年7 月開始,對廣西傳統陶瓷制作工藝進行持續調查和研究,其中對賓陽鄒圩鎮下窯村傳統制陶開展了多次田野調查與研究。

1 地理環境

鄒圩鎮位于賓陽縣北部,其面積為154 平方千米。鄒圩鎮地處賓陽的北部,其西南和北面分別與上林、來賓市興賓區兩地交界,東鄰洋橋鎮,西南面與新圩鎮連接,國道322 線穿腹而過,距離縣城18 公里,交通便利,下轄15個村委,總人口為30 873 人,[4]屬壯、漢、瑤等民族雜居鄉鎮和山區鄉鎮。鄒圩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全縣最豐富的優質石灰石礦產資源和大量的優質紅黏土資源,縣內唯一的一條大河——清水河貫穿鄒圩鎮9 個村委70 多個自然村,是發展建材、水產養殖以及旅游開發等產業的理想地。該鎮有3 個陶器生產專業村,分別為新窯村、下窯村和江口村,礦石開采點達數十個。此次調查點為下窯村,總人口為700余人,是賓陽現存規模最大的傳統制陶村落,其制陶技藝于2016 年被評為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村現存龍窯(包括階梯窯)7 條,目前使用的有4 條,新建的階梯窯有1 條。制陶戶主要有顏、蘇、馮、黃、梁、李六姓,以顏氏人數最多。一進入該村,就能感受到濃郁的制陶氣氛。村口就是淘洗陶土的淘洗池,不遠處就是龍窯和制陶作坊。陶器成品、半成品和碎片在地表隨處可見。

2 歷史調查

賓陽縣素以手工業著稱。明代陶瓷器陸續問世。民國時期,賓陽是廣西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到20 世紀80 年代,陶瓷等手工業品達490 多種。鄉鎮企業總收入達1.3 億元,其中手工業營收占23.73%。[5]賓陽陶瓷業歷史悠久,據考古調查發現,賓陽在宋代即產青瓷,窯址遺址在今鄒圩鎮糧所倉庫附近。[6]民國時期,瓷器是賓陽工業的最大宗產品,其質量僅亞于景德鎮。[7]這些產品大都經賓陽蘆圩運往廣西都安、宜山(今宜州市)以及云南、貴州等地銷售。過去的榮生和、廣發昌、伍懷廷、馬祥記等商號就是主要經營這些貨物的。[8]

本調查組發現,在穿越下窯村而過的清水河長達幾百米的河岸地層上,仍遺留大量陶器和窯具等廢品堆積。2016 年清水河河岸修路施工挖出的剖面包含陶器堆積的文化層多達5層(尚未計水下的文化層),其堆積層厚度達數米(圖1)。從出土的陶器風格和原料來看,其與現代下窯村陶器類似。

圖1 下窯村清水河岸陶器文化堆積層

據下窯村最大的制陶家族顏氏族譜記載和陶藝傳承人顏長??谑?,他們祖上從山東遷來,先是到廣西橫州市,最后遷到賓陽下窯村,在廣西從事制陶已經有17 代。在有些村民的家中,還保留著民國時期他們祖輩生產的陶壺和碾缽。

據1987 年的賓陽縣志記載,下窯村(原名康能村)生產缽、甕已有250 年歷史。鄒墟下窯、新窯和江口3 個村主要生產甕、罐、缽、瓶;1949-1979 年以陶器手工業合作社方式集體生產;1980 年恢復家庭自產自銷,有169 戶、390人從事制陶,有窯5 座,年總產量達69 萬件,占賓陽全縣生產陶器量的大半,主要產品有米罐、油罐、龍壇、缽、粥罐、酒熬、筷筒等35 種。這些產品的特點是薄而輕,耐高溫,不滲漏,而且暢銷河池、柳州、南寧等地。[5]

3 下窯村制陶原料與工具

3.1 原料

鄒圩陶器原料分三部分:陶土、釉料和化妝土。陶土分兩種:一種是黃白黏性土,一般在水田和魚塘下面;另一種是紅土,當地稱為泥骨,有花點,比較硬,一般在山嶺上。制陶時黃白土與紅土的配比一般是7∶3,但是根據土質或器物不同,需適當調整比例,如做小件只用黃白黏性土即可,做茶壺只用50% 的黃白土。附近的六新村甘蔗種植區地表下面有大片的黃白色陶土,一般在地表3 m 以下。在水塘下,黃白土一般伴隨有石頭出現。上層是白泥,下層才是更好的黃白色泥。如果一直往下挖到石頭,就說明沒有陶泥了,有的陶泥厚4~5 m。陶土一般在陰歷12 月或者春節過后的正月備料,那時天氣干燥,適合采泥。

釉料:采用天然釉土,在附近山嶺中采取。外表為紅色,當地稱“紅珠土”,很硬,采出后需敲打、淘洗,打得越細,釉水越好。產地不同或燒制時火候不同,釉的顏色也不同。

化妝土:是胎上釉下的一層陶衣,目的是打底,掩蓋胎色,使胎外表呈白色,同時可使坯胎表面光滑,便于上釉和顯色。下窯村所用化妝土產自賓陽縣新圩鎮羅鳳村。

下窯村以前有很好的陶土,經過祖祖輩輩長年累月的采掘,到20 世紀80 年代,下窯村的陶土已差不多采完了,一些地方也因為挖泥形成了大坑和溝渠。目前下窯村制陶所需的陶土主要從鄒圩鎮其他村購買。一車陶土大概5噸,價格為600 元左右,紅土和黃白土價格相當。

3.2 加工工具

鄒圩下窯村制陶特色工具包括以下6 類。

陶輪:用于拉坯的工具。上下有兩個小輪盤,中間為大輪盤,用水泥制造,中間是鐵軸。以前的大輪盤是由制陶用的黃白泥摻入動物毛發和竹篾做成的。

泥弓:也稱泥叉,竹弓裝上細鐵絲弦,用于勻泥、練泥,除去泥中雜質和空氣。

陶模:用于模制、壓制。

匣缽:裝燒工具,將陶器放在匣缽內燒制,可以保證燒制出精品和得到特定的釉色。

抵手(掌頭):拍打器壁、修整陶器內壁的工具。

拍手(掌板):拍打器壁、修整陶器外壁的工具。

各類修整、刻花工具:刻刮刀具、戳刺工具、竹刀、刮高(拋光用)。

3.3 窯爐

鄒圩下窯村制陶的窯爐分階梯窯和龍窯兩種。這兩種窯都建在山坡上,坡度為20°~24°,長度為20 m 左右。兩者外形相似,不同的是龍窯內部貫通,窯床為傾斜面(圖2),而階梯窯內部為分室,每個窯室內窯床為階梯結構(圖3)。室與室之間有一堵墻間隔,因此當地也有人稱階梯窯為分室龍窯。一般階梯窯燒制的陶器燒成溫度較高,龍窯溫度要低些。筆者對下窯村的一座龍窯和一座階梯窯(6 節)分別進行了測量,情況如下。

圖2 龍窯內部

圖3 階梯窯窯室內部

階梯窯窯頭寬約3.5 m,往上逐漸增寬,后一節(室)比前一節(室)寬20~30 cm,窯尾最寬,約為4 m??拷G頭的窯室高約1 m,往后逐級增高,最后一節窯室高1.7 m。窯頭正前方底部有一排通風口,同時也是出灰口,窯身兩側設有投柴孔。投柴口既可以加柴火,也可以觀察火候,還可以通風。窯尾有一個扁長的煙囪。階梯窯兩側都設有窯門,兩個窯門相對,呈一條直線,與窯身垂直。這樣設立窯門,一是因為階梯窯窯室比較大,兩邊設立窯門是為了裝窯方便;二是窯門相向而設便于通風,窯爐降溫平穩,保護產品。階梯窯具體形狀見圖4。龍窯結構比階梯窯簡單,也是前小后大,中部窯高160 cm,寬140 cm。龍窯兩側都有投柴孔,但只在一側開設窯門,這是因為龍窯窯壁比較?。?0~30 cm),升降溫快,兩側開窯門不利于保溫。階梯窯可以兩側開,是因為窯壁厚(約40 cm),相比而言,階梯窯可以燒更高的溫度。龍窯具體形狀見圖5。

圖4 階梯窯示意圖

圖5 龍窯示意圖

4 下窯村制陶工藝流程

下窯村制陶基本上都是靠手工完成,其工序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原料準備、成型與修坯、裝飾與上釉、裝燒。

4.1 原料準備

原料準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可細分為采土、曬土、泡土、過濾、沉淀、曬泥、陳泥和煉泥。

原料選好、配好之后放入洗泥池,經過多次淘洗、過濾之后,取出晾曬,為方便搬運和干燥,曬泥時將泥料劃成方塊,曬到一定程度時堆起陳腐存放。制陶前,取出陳腐過的泥進行煉泥(圖6)。

圖6 煉泥

煉泥時,用泥弓不斷切割出泥塊,并對其進行拍打,將泥中的草莖、沙子等雜質帶出,并釋放泥中空氣。如此反復煉制過的泥才可用來拉坯,一般300 斤泥約需煉1 小時。泥太濕時,需要拍打到墻上,讓吸水磚頭吸收水分,這樣煉泥更快。目前煉泥有用機器也有用手工,但手工比機器更細膩。

4.2 成型與修坯

下窯村制陶成型方式有拉坯成型(圖7)和模制成型兩種,以拉坯(輪制)更常見。

圖7 拉坯成型

制作形制較大的陶器一般不能一次拉坯成型,需要先制作陶器的下半部分(底部),再制作陶器的上半部分(頂部),晾干后再拼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陶器。拉制每個陶器用多少料,制陶師傅會根據經驗捏取,在拉坯底的過程中會用手指試探陶器底部的厚薄,然后用平滑的木片刮泥使陶器底部內壁平滑,待陶器底部制作完成后用竹片(為一種特殊的竹片,使用方法錯誤會割壞坯底)或鋼絲割底,然后從底部抱起放到一邊晾干。拉的坯越薄,表明技術越好,同時越利于節約成本。此外,過去都是肩挑運輸,坯體越薄越方便運輸。

模制的器物主要是喪葬用的金壇(罐),其蓋子和罐身都是模制和壓制,不拉坯。器物無論是拉坯還是模制,成型之后還需要對坯體進行加固和修整。大的器物器壁需要用抵手和陶拍捶打加固(圖8),器物表面用工具通過慢輪轉動修理表面至平整光滑。

圖8 修整加固器壁

4.3 裝飾與上釉

根據用途,下窯村陶器有些上釉,有些不上釉。

上釉之前一般先上化妝土,用刷子蘸取化妝土(白膏泥)漿液均勻地涂抹在陶器的坯體上,晾干,等待上釉。大器一般采用澆釉法上釉。先給陶器內部施釉(上內釉):用一個杯子盛取泥釉,均勻地淋在陶器內壁上,將多余的泥釉倒出來,放置好(一般放置一天,看天氣情況,晴天最好)。干燥后開始給陶器外表面施釉(上外釉):用杯子盛取泥釉均勻地淋在陶器表面,放置到一邊,晾干后,等待裝窯燒制。除了澆釉之外,下窯村還有蕩釉、浸釉等上釉方法。有些器物為了美觀,還需進行裝飾,比如在表面雕刻弦紋、戳刺紋等(圖9)。

圖9 施加紋飾(白色為化妝土)

4.4 裝燒

4.4.1 裝窯

裝窯要分類裝燒,不同種類和大小的器物要分開裝窯。龍窯裝窯前在窯床撒上耐火的沙子,階梯窯則是墊耐火磚。然后根據窯和陶器的大小,整齊地擺放成一排,有時候燒制大件器物時里面會放一些茶壺、茶杯之類的小陶器,每一排陶器之間會留一定的空隙,以便空氣流動,也便于從兩側燒火孔放入柴火把陶器“燒熟”。龍窯如果沒裝滿整個窯,還要在裝到最后陶器的位置上起一堵墻隔斷后面多余的空間,以便保持窯溫,墻上留有通氣孔,以保證火向上的抽力。一般兩個人裝滿整個窯約需兩天時間,裝窯完成之后要用磚和泥封好窯門。

4.4.2 燒窯

此處以龍窯為例,描述燒窯過程。龍窯的窯頭是一個長約2 m、寬2 m、高1.3 m 的火膛,火膛正面有4 個燒火孔,從最底下的火孔開始生火,其他3 個燒火孔先封閉,從下依次往上生火。根據燒窯師傅的經驗,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封閉下方的燒火孔,打開上方的燒火孔繼續放入柴火燒窯,窯的溫度從下往上依次升高,當燒到第4 個燒火孔時窯溫可達到1300℃以上(紅外測溫儀顯示溫度)。第4 個燒火孔燒到一定程度后,把火膛正面的燒火孔全部封閉,打開龍窯兩側的燒火孔,從窯頭(龍頭)兩側開始,燒完兩個燒火孔后用磚頭和泥封閉好,打開下一節窯的兩個燒火孔繼續燒(圖10),依次一直燒到窯尾(龍尾)的最后兩個燒火孔,待燒制完成后封閉好所有火孔,至窯溫冷卻后出窯。從兩側燒火孔觀察燒制的過程中,發現有釉滴在陶器上,可用專門的鐵棍刮落。

圖10 向兩側燒火孔投柴燒窯

從火膛正面第1 個燒火孔生火開始到燒第2 個燒火孔需要20 小時左右,第2 個燒火孔到第3 個燒火孔約4~5 小時,第3 到第4、第4到兩側的燒火時間亦是如此。兩側燒火孔每個約燒半小時后到下兩個燒火孔,整窯燒下來約需50 個小時。下窯村燒窯一般為明火,但有些器物放在匣缽或者大器內加蓋悶燒,燒出來的器物釉色發青。過去下窯村燒窯沒有驗火工具,全憑肉眼,根據火的亮度、產品的顏色和光澤判斷,窯工時刻要觀察窯內火色變化,現在則利用測溫儀和鐘表輔助燒窯。原先四到五個人一起燒窯,由于每個人的控溫能力和把控升溫速率的經驗不同,每當換崗的時候容易造成窯溫的不穩定,如今通常兩個人輪流換崗,這樣減小了誤差,燒窯成品率更高,但燒窯師傅也更辛苦。以前燒窯所用的燃料為茅草、樹葉等材料,燃燒快,需快速添加燃料,燒窯師傅十分辛苦,手腳基本不能停;而且以茅草、樹葉等為燃料,火勢不好控制,容易失火,發生火災?,F今一般用木材廠的廢料小木條,如壓板邊角料(桉樹),木條火勢比較好控制,從窯頭到窯尾所燒的木條越來越長,火勢越來越猛,窯溫越來越高。但燒制茶具等精致器物對燃料要求高,通常用松木,可從賓陽縣城、各鎮鋸木廠購買松木邊角料。

4.4.3 出窯與檢驗

等窯溫緩慢下降到常溫左右,即可打開窯門散熱,等窯內溫度進一步降低后,把燒制好的陶器搬出,等待檢驗。一般生活用品出窯之后不用處理,茶具則需要磨口、平整,這樣會使壺有更好的密封性。有些器物為了美觀,出窯之后還會對其表面進行打磨,打磨后的陶器外表更為光亮,呈灰黑色。裝車出售時,窯工每拿起一個陶器裝車,就用一塊小陶片輕輕敲擊陶器的四周,根據聲音判斷陶器是否有損壞。一般沒有損壞的陶器聲音比較清脆,有損壞裂痕的陶器聲音比較雜,有“漏風”的聲音。

5 下窯村陶藝特色及傳承

下窯村制陶工藝及其產品極富特色。第一,下窯村陶器胎色為紅色,因此也被稱為鄒圩紅陶,是南寧紅陶的重要代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原料中含有較高的鐵,經筆者檢測分析:紅土、黃白泥和某一成品胎中的Fe2O3含量分別為10.26%、6.27% 和13.64%。第二,下窯村紅陶具有原始性。下窯村制陶原料都采自天然材料,制作工藝保持長久以來的輪制等傳統方式,產品十分古樸。如其生產的典型產品酒熬(圖11),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釀酒工具。目前賓陽及周邊地區仍然使用這種工具蒸餾釀酒,下窯村生產的酒熬銷路很好。第三,下窯村陶器具有多樣性。下窯村陶器可分為日用品、婚嫁、建筑、祭祀、葬具(金壇)、工藝品等,產品品種十分豐富。第四,下窯村階梯窯陶器燒成溫度普遍較高。筆者對下窯村階梯窯陶器成品經科學測試分析證實,其燒成溫度高達1320℃(圖12),且大多數產品超過1200℃。根據陶與瓷的定義,這種燒成溫度已經超出一般陶器的溫度范圍,其產品實際上應屬于炻器(stoneware),即介于陶與瓷之間的陶瓷器。第五,下窯村陶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承載了當地民俗與文化。其生產的酒熬、飯甑、腰鼓、金壇、腌酸壇子等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壯族人民愛吃糯米飯,下窯村生產的飯甑,專蒸五色糯米飯;廣西人愛吃酸,下窯村生產多種類型的腌酸壇子,根據其大小,可分為大酸、二酸、三酸和四酸,大酸能裝40 多斤水,四酸最小,可以裝七八斤水。有一種小陶罐被稱為“禮呈”,是當地婚嫁必用品,結婚時用來裝稻谷、米、酒;另有一種名為六步罐的罐子,建造房屋時,在六步罐里面放酒和錢,埋在正廳地下,作為奠基儀式。此外,在燒窯和開窯之時,還有祭祀魯班的習俗,燒窯過程中也有諸多禁忌。

圖11 酒熬

圖12 下窯村階梯窯陶罐燒成溫度

下窯村做陶的原有6 個姓,調查時以顏姓、蘇姓為主,其中顏姓更多些。下窯村顏家人現在的生產方式是以合作社的方式運行,幾戶人家聯合生產,窯一塊用,產品一起賣。貨物除了在廣西銷售,還賣到云南、貴州、湖南等地,較受歡迎。但價格上不去,利潤不高。小件陶器往往就賣幾塊錢一個,一個陶戶年收入通常不到4 萬元。

傳統手工制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十分辛苦,現在的年輕人往往不愿意學,下窯村常常因為人手不夠,產能跟不上而不敢接一些老板的大訂單,這種手藝傳承也一度陷入困境。2016 年以下窯村為代表的賓陽鄒圩傳統制陶技藝被列入廣西自治區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7 年顏長希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9 年他又被評為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下窯村制陶技藝以前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但為了將該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顏長希表示,他愿意將這一技術傳給真正想學的人。目前他長期給賓陽縣職業技術學校、賓陽縣新橋中學等學校的學生教授陶藝,希望通過傳統制陶工藝進校園,讓年輕的學生們了解傳統制陶工藝的價值,把該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此外,近年來賓陽縣政府十分重視鄒圩陶藝的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已經通過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多個項目支持,投入資金,保護和修復了下窯村的一些老窯,完善了下窯村制陶作坊的建設,建立了陶器展示館和陶藝工作室,修建了道路和配套旅游設施,意在將下窯村陶藝打造成為當地技藝傳承、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基地。

下窯村制陶工藝歷史悠久,產品品種豐富,制陶特色十分明顯,蘊含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學術界應加強其歷史、工藝和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并將其與鄉村振興、研學旅行有機結合,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陶藝人應緊跟時代步伐,對陶藝進行傳承與創新,通過產業發展來保護傳統技藝。通過上述措施傳承和保護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

猜你喜歡
賓陽燒窯龍窯
淺議龍窯燒制與龍泉窯之燒制技術改進
淺談龍窯創燒及漢代改造的里程碑意義
駝背伍燒窯
羅詩彬龍窯作品欣賞
桂林至欽州港公路(南寧六景至賓陽段)項目獲批
荊州古城遠眺
最后的磚窯
最后的磚窯
龍窯柴燒:一盞一匠心
海上絲路(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