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伴教育在老年失語癥患者中的應用

2023-05-22 03:45劉陽劉蕭顧曉鳳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23年3期
關鍵詞:失語癥教育者同伴

劉陽 劉蕭 顧曉鳳

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媒介,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種社會功能,但由于各種疾病等因素影響,患者會出現失語癥等問題,導致患者語言功能喪失,無法與他人交流,不僅會阻礙患者正常社交,還可能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1]。語言訓練主要通過刺激患者聽覺、視覺等方式引導患者發聲,幫助患者改善語言中樞受損問題,修復舌體神經功能,糾正患者說話不清、語速緩慢等問題[2]。該方法訓練時間較長,易導致患者失去耐心,影響訓練依從性及預后康復。同伴教育是指社會、文化等背景相似的人對患者通過分享的形式實施教育的模式,能夠使患者減少溝通排斥感,使其主動與同伴教育者溝通,促使其積極配合語言訓練,從而改善病情[3]。本研究通過對92 例老年失語癥患者進行干預,旨在探討同伴教育聯合語言訓練的康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92 例老年失語癥患者,選取時間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n=46)與對照組(n=46)。其中,干預組男性24 例,女性22 例,年齡60~75 歲,平均68.89±6.02 歲,病程10~30 周,平均20.84±6.35周,失語類型:完全性失語7例、運動性失語16例、感覺性失語14例、命名性失語9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1 例,年齡60~76 歲,平均年齡68.92±6.15 歲,病程10~29 周,平均20.78±6.23 周,失語類型:完全性失語6 例、運動性失語17 例、感覺性失語13例、命名性失語10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失語癥診斷標準[4];②經Halstead-Wepman 失語癥篩選測驗確診;③首次發??;④年齡≥60歲;⑤患者對本研究知曉,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聽力、智力存在障礙者;②存在腦部外傷者;③患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④患有神經系統疾?。ò柶澓DY等)者;⑤先天性失語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語言訓練,具體如下:(1)聽理解訓練:由干預人員發出指令,患者聽到指令后執行相應動作,如轉頭、眨眼等,并由單一動作逐漸轉變為負荷動作訓練。對患者提問,如“西紅柿可以生吃嗎?”患者以點頭或搖頭方式回答,后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加問題難度。(2)口頭表達訓練:囑患者站立于鏡子面前,讓其模仿干預人員口型,進行發音練習,從簡單拼音開始,根據患者發音情況逐漸加大訓練難度。指導患者使用簡單詞語表達個人體會,如冷暖、饑餓等。(3)閱讀訓練:選擇簡單的話語,將一句話的每個字寫在每一張卡片上,改變卡片順序后,患者根據語句的正常順序對卡片進行擺放,并由干預人員提問,患者以擺放卡片的方式回答。(4)口頭、文字稱呼訓練:干預人員使用物品卡片對患者進行口頭訓練,患者根據卡片內容說出相應名稱,當患者錯誤時及時糾正,指導其說出正確名稱。(5)復述訓練:干預人員對患者說出簡單的禮貌用語,患者進行復述,逐漸增加難度,復述歌詞或詩詞。每周訓練5 d,每天1次,每次訓練30 min。

干預組在語言訓練(同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同伴教育,具體如下:(1)選擇科室護士長、高年資護士及同伴教育人員共同組成同伴教育小組。(2)選擇曾患失語癥者作為同伴教育人員,且均為病程相近、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自愿與患者進行接觸、有充足時間陪伴患者。對同伴教育者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失語癥的發病原因及癥狀等、語言訓練對病情改善的重要性、語言訓練的方法等,每周培訓2次,每次培訓2 h,共培訓2周,培訓結束后對其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進行考核,合格者對患者進行教育。(3)同伴教育活動實施:①失語癥知識講解。由同伴教育者對患者講解失語癥知識,指出失語癥的相關癥狀,說明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對病情改善的重要性,給予患者積極引導。②康復訓練。同伴教育者為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相關內容,包括發音訓練、閱讀訓練、復述訓練等,說明訓練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訓練效果,展示訓練內容,并引導患者學習。③心理教育。同伴教育者與患者溝通,向患者講述自身患病及康復經歷;從自身經驗出發,告知患者良好心態對病情改善的重要性,指出心理調節的方法;同時關注患者內心活動,在干預人員輔助下給予心理疏導,積極解答患者存在的問題。共干預4周,每周1次,每次2 h。

1.4 觀察指標

①語言功能:干預前后使用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量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5]進行評估,包括復述、命名、聽理解、自發言語4 個項目,每個項目1~6 分,1 分表示提示后回答錯誤,2分表示提示后出現不完全反應,3 分表示提示后回答正確,4分表示15 s內回答但出現錯誤,5分表示15 s內回答正確,6分表示3 s內回答正確,CRRCAE評分與語言功能呈正相關。②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干預前后使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評定法(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CADL)[6]進行評估,總分0~136分,0~33分: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全面輔助;34~67分:患者日常生活交流需要家庭大部分輔助;68~92分:家庭內簡單日常交流能夠完成;93~115分:日常生活交流基本能夠完成;116~136分: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較高;CADL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較高。③生活質量:干預前后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scale,WHOQOLBREF)[7]進行評估,由心理領域、社會領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4個維度組成,經計分標準公式將每個維度評分換算為百分制,與患者生存質量呈正相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組內比較分別行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t檢驗,以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語言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CRRCAE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復述、命名、聽理解、自發言語評分顯著提高(P<0.05),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語言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語言功能比較(±s,分)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下表同

組別干預組對照組例數(n)46 46復述干預前46.73±4.35 46.82±4.52 0.097 0.923干預后16.89±3.25*13.17±2.85*5.37 0.000干預后77.15±7.33*61.33±6.89*10.666 0.000命名干預前44.58±4.25 44.61±4.28 0.034 0.973干預后72.43±7.43*63.58±6.82*5.951 0.000聽理解干預前95.42±9.68 95.38±9.32 0.020 0.984干預后117.23±12.45*105.36±11.38*4.773 0.000 t P自發言語干預前6.33±2.01 6.41±2.03 0.190 0.850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CADL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評分顯著提高(P<0.05),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比較(±s,分)

組別干預組對照組例數(n)46 46 CADL評分干預前36.85±7.83 36.71±7.69 0.087 0.931 t P干預后83.23±14.28*68.07±13.15*5.297 0.000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患者心理、社會、生理、環境領域評分顯著提高(P<0.05)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干預組對照組例數(n)46 46心理領域干預前65.23±7.38 65.31±7.42 0.052 0.959干預后87.08±8.29*82.31±7.43*2.906 0.005社會領域干預前62.56±7.22 62.41±7.16 0.100 0.921干預后84.13±8.27*79.02±7.13*3.174 0.002生理領域干預前63.25±7.16 63.41±7.25 0.106 0.915干預后85.14±8.32*78.46±7.25*4.105 0.000 t P環境領域干預前64.51±7.34 64.64±7.35 0.085 0.933干預后85.22±8.16*77.51±7.68*4.667 0.000

3 討論

失語癥是臨床較常見的一種病癥,大多由腦血管系統疾病導致,如腦卒中會損害腦組織,對控制語言功能的中樞神經造成損傷。一側大腦半球對語言功能進行控制,若大腦優勢半球受到損傷,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語言功能障礙,使患者語言溝通能力下降,出現說話緩慢、困難、語言重復或命名異常等,導致其無法將內心所想清晰表達,正常社交受到阻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8,9]。因此,應采取積極科學的方法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促進患者語言功能康復。

語言訓練涉及記憶力、閱讀、發音等多方面,通過對患者視覺、聽覺、語言發音器官等刺激,使其軟腭靈活度提高,幫助其重建語言能力;還可正向刺激語言中樞,促進患者腦部血液循環改善,激活調控語言中樞的神經細胞,有效促進神經再生,從而達到修復受損語言中樞的作用,加快患者語言功能改善[10]。該訓練方法需在患者患病早期實施且訓練時間較長,短期內不能達到理想效果,易使患者出現焦慮心理,導致依從性下降,影響患者語言功能康復。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經歷或觀念的人實施教育的一種方式,能夠與患者建立共同認知,產生情感共鳴,減輕患者的抵觸心理,從而更好地掌握疾病知識,提高其認知,促進依從性提高[11]。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復述、命名、聽理解、自發言語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提高,證實同伴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語言功能。推測其原因,同伴教育聯合語言訓練能夠使患者與同伴教育者建立良好關系,從而主動學習經驗,接受語言訓練,逐漸恢復交流能力,重建語言功能[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組CADL 評分(83.23±14.28 分)與對照組(68.07±13.15 分)相比顯著提高,說明同伴教育對提高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分析其原因,同伴教育理念與患者內心更加貼近,能夠與患者產生相同癥狀體驗及心理境遇,從而使患者對同伴教育者的排斥性降低,主動與其溝通,并將其作為榜樣,主動配合干預人員進行語言訓練,促進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提高[13]。此外,干預組心理、社會、生理、環境領域評分比對照組顯著提高,說明同伴教育的有效性??紤]其原因,同伴教育能夠提高患者對語言訓練的理解能力,配合同伴教育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受損神經細胞修復,提高溝通能力,從而促進生活質量提高[14]。

綜上所述,老年失語癥患者采用同伴教育聯合語言訓練,能夠改善患者語言功能,促進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及生活質量提高,值得推廣。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研究樣本量小,可能影響外部效度,在之后將增加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研究,采用隨機雙盲試驗,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猜你喜歡
失語癥教育者同伴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失語癥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現當代文學不承認古體詩詞與文化失語癥之關系
尋找失散的同伴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中醫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中醫文化失語癥”現象及應對策略
道德教育者專長性的失落與重構
失語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