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治邊穩藏
——以學科交叉研究為平臺的共同富裕指向

2023-05-22 05:30孫昭亮朱明杰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孫 勇 孫昭亮 朱明杰

(①四川師范大學華西邊疆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00 ②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00 ③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00)

近些年來,中央領導反復強調的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①胡清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和理論基礎[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9(12):48-49.和“五個認同”②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D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9/content_5538394.htm.以及“治邊穩藏”等理念,其內涵構成了新時代“治國理政重要思想和體系”③姜輝.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論貢獻:“五大問題”和“五大規律”[DB/OL].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理論期刊〉〉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711/c143843-29396033.html.的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了其重要性,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是包括邊疆地區在內的全國各族各界團結一致、共同致富、走向未來的基本遵循,對于涉藏地區搞好治邊穩藏等各項工作具有極強的指向性。對這個多視角的命題,筆者不揣谫陋,以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提出淺見,請學界同仁不吝賜教。

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歷史的共同認知

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各兄弟民族幾千年來頻繁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種長時段的形態,此中所結成的彼此相連深度依存的關系,是歷史造就的客觀事實,是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歷史產生認知的一個重要基礎。

(一)國人的共同認知源于中華文明歷史不間斷的存續

多年來,學界已就人類文明未間斷問題的探討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在世界公認曾有過的幾個古老文明國家中,源源不斷一直存續著起始文化形態并保持了頑強文化張力的唯有中國——“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①王瓊.中華文明是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J].紅旗文稿,2014(19):38;李雨夕、楊君笑.中國是世界歷史中唯一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基于四大文明古國的比較[J].才智.2016年(6):280.。

中國不間斷的文明史,意味著我們要看到民族延續的脈絡有一條不斷增強的主線——如費孝通先生早就指出的從整體性上看幾千年各個民族的運動②費孝通.談深入開展民族調查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2):2-6.——“需要一個宏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觀念,看中國民族大家庭里的各個成分在歷史上是怎樣運動的”,多元的發展最終結成一體,且這個“一體”是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之中,因“你來我往搞了幾千年”③孫昭亮、孫勇.藏彝走廊底蘊與茶馬古道功用及該區域中“一帶一路”指向[J].民族學刊,2020(2):43-52,129.而不斷加固的。費老在論述“藏彝走廊”的命題之中,曾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各個民族在長期相互的交往中如同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成了彼此互包的“多元一體”。有些學者認為,從先秦至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④孫守朋,耿靖雯.中華民族共同體演進的歷史考察與新時代啟示[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1,23(04)296-301.

(二)中華文明核心要素對國家統一與民族“三交”的影響

在廣義概念上看中華文明,⑤廣義的文明指的是人類創造的物質、精神、文化、科學技術、社會制度、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總和。既有物質第一性的內涵,也有精神起著重要作用的內涵。俯瞰東亞地理主體的大陸及其海濱,地理空間遼闊,地質地貌多彩,山川河流廣布,氣候相對溫和,礦藏與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人們的努力奮斗加上大自然的饋贈,給予生存在這里的人群一個共有的疆域,這就是各兄弟民族共同的家園——中國。這些“共有”相輔相存,在三個方面疊合,有著歷史的邏輯,是這塊土地上為何產生國家和民族共同體認知的邏輯鏈。

中國人自古以來適應環境而導致趨于統一的因素大致有:

一是物質基礎的共有生存空間形成長久歷時性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造就了一種時空疊合中的“三交”常態。自古以來,受到東亞地理主體環山環海的自然環境影響,生活在這里的各個民族為生存和繁衍,所從事的游牧漁獵或農耕桑田以及冶煉商賈,乃至茶馬互市等經濟活動,都在共有的疆域之中,有著就近交往的便利,因而形成各族群的活動和分布,既集中又混雜,彼此為鄰又相互嵌入是一種常態,相互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常有形態。

正是在中國兄弟民族的聚居、雜居鑲嵌在一起,相互影響,相守相望,在共同地域里的經濟生活“誰也離不開誰”,相濡以沫,血濃于水,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持續不斷[1-3],兄弟民族如同石榴籽那樣緊抱在一起⑥在黨的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形容中華各民族關系時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很多的文化要素也在“三交”中相互滲透,互為表里,美美與共。例如,以龍、鳳表意符號⑦郭墨蘭.中華龍鳳文化緣起東方考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2(7):46-51.的大量考古和考察材料,⑧陶治強,張后武.讀解凌家灘、紅山文化玉龍的社會文化內涵——兼談史前文明因素特點[J].巢湖學院學報,2007(1):63-68.證實了中華各兄弟民族共有的文化因素,時間長、地域廣,深入持久地被廣袤疆域上的人們所認同。據考有8000年歷史的“龍”文化不獨在東北,在華東、華南與西北⑨徐佩瑛.漫談中華龍文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7(11):40-41.等民族走廊中很普遍,在包括藏族聚居地和多民族雜居西南地區即藏羌彝走廊地帶也十分普遍。①林繼富.藏族“龍”的文化內涵[J].西藏藝術研究,1994(3);楊正權.論西南民族龍文化[J].云南學術探索,1997(4):59-63.需要提到的是,在對藏漢關系研究中,著名藏族學者多識教授②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簡稱多識,筆名多識·東舟寧洛。西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1992 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7年獲得第二屆"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獎"。多識教授是著名藏學家、藏傳佛教學者,兼任甘肅省藏人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西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等多種社會職務。認為,要在“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和了解藏漢民族的歷史親緣關系和‘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些話的真正含義?!雹垴R東平.從歷史文化探究漢藏族的淵源關系[J].中國藏學,2012(3):28-34.

二是發展基礎在共有時空之中的政治倫理上取向趨同,④孫勇,楊明洪.當代中國的國家認同中政治倫理形態與蘊含探析——兼議邊疆學視域下的中國陸地邊疆治理底蘊[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全文轉載.這導致必然要形成大一統的國家與民族融匯疊合在一起。中國幾千年來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和體系,影響深遠,延綿不斷,無論是中原王朝還是各個地方政權,自春秋時期起各個政權下的民族的政治融合就相當的普遍[4],歷經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和唐朝,尤其秦朝奠定了“華夷互化”的國家框架后,大唐盛世“在民族融合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⑤馬雪芹.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與隋唐盛世的形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24-128.,追求“社稷如一”⑥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J].歷史研究,1980(4):93-108.成為各政權官員政治活動的內容[5],(在拉薩大昭寺廣場矗立的那座“唐蕃會盟碑”就是一個例證。)⑦范亞平.唐蕃會盟碑—漢藏人民友好的歷史豐碑[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4).各個王朝以中國的禮制和吏治形式,將共有疆域中的族群“組合”起來,一步步地促進了中國大地上民族的融合[6-7]。

各民族在發展中的文化互補性很強,在經過血與火的沖突之后摒棄戰爭意向時,產生了共有的“和合”善念,必然要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思想體系;共有的兼容并蓄文化思想體系,需要尋求共有的祖先根系即人文共祖,⑧閔鋒.人文始祖軒轅黃帝[J].中州今古.2003(3);李俊.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J].河南社會科學.2020(9).以傳統文化的共有價值如禮儀、誠信、公正、謙讓、和睦等注入教育之中,以教化民眾;同時,又在抵御外來入侵時眾志成城,服從中央政權的領導,這必然要形成國家統一和民族求同趨同共富的理念,祖國的概念在各族人民的意識里得到認同。

三是在歷史進程共有政治基礎上的共同認知,逐步產生了共同追求目標的疊合,即全國人民一道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現代,面對列強入侵,在中國整體的“救亡圖存”之中,致使各民族認識到生死與共、休戚與共、榮辱與共和命運與共。在歷史政治變革大潮中,如有學者所言,“五族共和”政治思想理念的提出和廣泛的傳播,使得中華民族的理念及其歷史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也產生了共識⑨劉杰.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形成的歷史脈絡[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9-131.“形成在近代中國社會經歷了相當豐富和曲折的歷史演進脈絡,體現了中國民族思想的新陳代謝,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越來越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共和體制在近代的出現,客觀上使得中國各民族進一步“共存”于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華民族”因歷史形成的“共同體”愈加得以夯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國家政體和制度體現了毛澤東指出的“我們事業必定勝利”的三個基本保證⑩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1957年2月27日)[M]//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3.“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1949年之后,中華民族所有成員對國體的共同認知,催生了國人前所未有的家國情懷,在70年中歷次應對外國勢力的各種威脅、反對境內外分裂主義活動、對外捍衛國家尊嚴以及展示中國力量活動等方面,都激發出各族各界的愛國主義熱潮,認同自己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進入新時代,以兩個百年為預期的宏偉目標,又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共同的愿景而奮斗,激勵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三)中國古來就有的民族概念及其對國家形成的作用

在中國大陸學界對“民族”概念的探討之中,不少的文獻從國外關于民族的“nation”“nationality”“ethnic group”等概念含義進行闡釋。這在詞義發生的解說角度看也是對的,可在實際運用中也許會有“從而重構了民族學”①葉江.希臘文“θνο”(ethnos)在西方古代后期文獻中的內涵探析——從十九大報告英文版“少數民族”及相關概念的官方翻譯談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4):1-8.等問題。近些年,這方面的討論時常出現的西方“民族”的詞語,均在對應著西方古代相關民族的概念到近代延遷中的內涵變化,在學術上反映的是西方國家特定民族政治的訴求[8]。這也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學界重審民族學和重開人類學教研以來,在民族志闡釋方法上的一個映射。不可否認,這有著汲取國外民族研究基礎概念的積極意義。

但從習近平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建設②田心銘.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J].政治學研究,2021(6).的要求看,學術要有中國自己的話語和體系建設,而要建設好這個體系,必須著眼于中國特點的話語發生以及對應的研究方法,例如借助漢字文字學③周克庸.漢字文字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01.——文字學,漢語詞語,是研究文字的起源、發展、性質、體系及其形、音、義關系、正字法以及個別文字的演變情況等的學科,是語言學的一個部門。的方法,對中國文字進行探源,研究特定字(詞)的形、音、義關系,是必不可少的。以此相應地看“民族”一詞,一方面對來自于國外的“nation”等概念要有詞源探究,一方面也絕不能忽略中國古人從造字時就有了一些相關概念:

循著詞義發生機理,作進一步梳理和解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也能看到“民”與“族”兩個字連用的,如:“令國民族葬?!保ā吨芏Y》);“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保淆R·《夷夏論》);“愚人得之,以傾宗社、滅民族?!保ㄌ啤だ钴酢渡駲C制敵太白陰經》)等,可以看出古人用“民族”一詞,在表述上有傾向于對氏族(家族),以及部族還有宗族的意思,但毫無疑問都包含了“人群”的意思。從“民”與“族”的連用形成的“民族”一詞可以看出,隨著中國歷史而形成國家進程之中的高層人士,逐步意識到在所控制的疆域之中,有超階級的人群存在,人群可有分層,但須在共有的疆域之中連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

從對以上資料的粗略解析中可以看出,一整套的“民”“族”概念話語體系,導致了中國王朝時代“以類族聚物”的認知,于是有了所謂“五方之民(東夷、西戎、北狄、南蠻與華夏)”的“華夷之辨”[9]?!昂秃稀钡睦砟钆c實踐,解決了這個問題的纏繞,使得東亞地域的部落、部族乃至民族融為一體。

歷史上的“和合”觀念是中華文明不間斷的精神體現,中華文明之所以從未間斷,固然因其地理三面崇山峻嶺包裹住了東亞陸地板塊,具有一定的阻隔性,以及氣候水利條件比較穩定,有利于人群的生存等客觀因素,但絕不能忽視的是中華文明較之于其他文明的“殊勝處”,就是它的人文情懷,這種情懷從不間斷的傳承,有著巨大的“包容性、凝聚力”。

《周易·系辭》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敝腥A文明在人文包容性上,以和合思想強調善行倫理、社會有序,宣揚和睦相鄰、和諧相處以求共富。故是以能夠恩施四方,寬嚴適當。中國歷史上各兄弟民族的“三交”持續不斷,中華文明賴此充滿活力,中華民族共同體由此形成并發展壯大。

“和合”,是中華文明中很早就產生的特有詞匯,有哲理的意蘊并形成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昂汀奔坠俏膶懽?,金文寫作,《說文解字》:“和,相應也”;“合”在甲骨文寫作《,說文解字》:“合,合口也”,意指合攏。最早連用“和合”的是《國語·鄭語》,直言“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雹偈瘯?張金福.中華“和合”文化的當代闡發與實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4):46-54.和合,意即和諧、祥和、合作、融合。

中國道家講“和合”,在《老子》一書中就體現出“和”與“合”的圓融觀念,既有相輔相成又有相反相成,道法自然在于和合。儒圣孔子主張以“和”治國,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即人格道德的修養,要求國家的外施王者之政必須要有內在的理想人格。孟子把孔子的思想引申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倍靶奚怼钡母臼恰爸泻蜑榈馈?,這種和合的政治理念與處世原則,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翻開中國的歷史,因為有了和合的思想理念,既能夠包容本土的地域文化,同時,還能包容各種從域外過來的文化,體現出一種整體和合趨勢。自秦漢以來,中國人以道和術的修煉看待事物形成的過程,“和”無論是還是都以谷物構造,此為“生計”之必須,是富裕的基礎;“合”蘊含的是合攏之意,可以為接納和收納,以此為理念,中華文明當然就能包容大量的異域文化,其中既接受物質致富的文化,如車馬改進、作物種植、釀造工藝等變為適應中國的技術,又包容豐富的精神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逐漸中國化。魏晉時期,儒、道、釋圓融相合的思潮,將“和合”內在的包容性推向一個時段的巔峰。和合思想,長流續存,使中國人易包容、吸納外來文化,使其豐富并且不斷發展本民族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產生凝聚力觀念的一個根系。

和合思想,給予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精神動力,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梢哉f,和合思想的文明性,不僅在歷史上璀璨奪目,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由初始形態一步步走向高級階段,而且為中華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提供了永不衰竭的思想支撐力。

二、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兩個大局”決定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歷史,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雹谖乃奢x.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習近平談歷史“金句”[DB/OL].人民網〉〉時政〉〉高層動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2/c1024-30585673.html.意識上的“鑄牢”源于歷史,歷史對于中華文明的存續與發展,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夯實,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深入到頭腦之中的觀念,將形成大眾處理現實問題的一種指向,使之產生對目標的預期。因此在面向未來的兩個大局之中,相關意識必須要有鑄牢的要求。

(一)華夷互化意識催生了大一統國家政權的確立

中國歷史上從“華夷之辨”到“華夷互化”現象,表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一個漸變,與古代中國人的“華夷共祖”認知有著很大的關系。王文光教授等認為,一部《史記》不僅是對中國形成的歷史記載,在其中也體現了“華夷共祖”的認知。司馬遷在這部恢弘的巨著中既強調了華夏共祖,又指出了華夷共祖——秦人、顓頊、勾踐、匈奴等皆為黃帝后裔……司馬遷很早就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了“諸夷”都是炎黃后代,因而將國家的大一統思想體現出來。①王文光,翟國強.“五帝”世系與秦漢時期“華夷共祖”思想[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3):1-8,146.

由于儒家施行“有教無類”的教化,既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安撫考量,還有“既來之,則安之”的綏靖策略,因而就有了我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的“華夷互化”。如華夏人接受夷人為至親,孔子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證明了春秋時期華夏族已有以文化看待族類的取向,而不唯憑血緣遠近論關系。中國各民族長期的共處,使得“華夷互化”成為從感情到文化趨于同一的歷史現象,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初始形態,這個形態符合建構“共同體”最基本的條件②德國古典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1855-1936)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Grundbegriffe der reinen Soziologie)》中提出,“共同體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其將共同體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與精神共同體。。

王文光教授還指出“這種華夷共祖的思想,一方面是秦漢政治大一統理論和實踐的反映,同時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先秦到秦漢華夷融合的基本史實?!睂Υ?,王教授在該文中認為是“中國大地上多民族交往之中逐漸華夏化的過程?!睆氖妨峡?,秦王朝一統天下之時,所劃郡縣已大體無“華與諸夷”之分,而漢承秦制繼續設郡縣,對治下各個地方實行集權管理,這對于華夷互化、實現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歷史意義。

秦朝從中央到地方開設的管理層級,輔之以法律、度量衡的統一以及交通條件、文字文書和大規模水利設施的改進,構成了中國兩千年來國家管理結構的基本樣式,在地理多樣性又是多民族國家的治理中不分華夷,有著很強的人文適應性,為中國之后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換言之,秦朝的郡縣制除了具備消除內部紛爭,便于集中治理等要素外,初步實現了國家體制中的“華夷互化”,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國家形態勾畫出最早的框架輪廓,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因此,可以說中國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發生的歷史現象,是人在這個過程之中,將不同類型的要素組合為政治磨礪、經濟相通、軍事征伐、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一個空間結構之中,“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秦·李斯《諫逐客令書》)體現出了中國形成的動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大一統動力機制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10]。

(二)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須強化鑄牢的意識

歷經幾千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中華民族的共同體由自發到自覺,以大一統為平臺,由初始形態逐漸發展為成熟穩定的形態。到了近代,作為一個統一的族稱,終于水到渠成——面對列強的覬覦和入侵,在舉國“救亡圖存”的活動氛圍中,經由梁啟超等思想家提出“中華民族”的名詞概念,喚起國人的覺醒,[11]得到各族各界的共同認可;再在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領導國人奮發圖強,推翻封建制度、驅逐帝國主義勢力、重塑中國的歷程中得到鮮明的展示[12],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共同認知;而這種共同認知,在今天以中國式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未來的征程之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如何去鑄牢,打下了一個共識性的基礎。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③程瑤.習近平的2019·十一月:統籌兩個大局[D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12/04/c_1125305601.htm;彭國華.人民日報思想縱橫:胸懷兩個大局 邁上新的征程[DB/OL].人民網〉〉觀點,2020 年1 月8 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108/c1003-31538606.html.。面對這“兩個大局”,在新時代促進我國各族在共同富裕背景④高永久,楊龍文.各民族共同富裕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時代背景、邏輯關聯及治理機制[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03).之下形成“三交”新格局,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對“兩個大局”的指向性,彰顯了新時代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的智慧,蘊涵了領導核心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多維思考。習近平在對事關全局工作的部署中,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國務院公報〉2019年第29號,2019年9月27 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強調“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國務院公報〉2019年第29號,2019年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強調,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總書記對這一問題的寬廣的視野和深刻的闡述,點明了“五個認同”③在中央第六、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都強調了各族群眾要加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钡囊?。以這個主線展開工作,把命運共同體概念投射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是我們理解把這個名詞概念寫入黨章[13],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一個深層原因,就是直接承應了“兩個大局”所強調的焦點,也呼應了“五個認同”所闡述的內容,對于夯實新時代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和發展的思想基礎,實現偉大宏偉目標,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有著內在邏輯關系。見圖1。

圖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結構和框架

由這些邏輯關系,可以看到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把握“兩個大局”,堅持“五個認同”,須在“頂層”加以規定,以黨章的規定,通過黨的領導,中國各族各界須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的一個過程,對于中華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④劉守英.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6).為載體實現共同富裕,走向未來,再鑄輝煌,具有鍛造性的作用。

三、“治國治邊”“治邊穩藏”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共同繁榮發展,國家為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發展[14]盡力扶持,成績斐然。70 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邊疆的安全、穩定和發展,治國治邊思想成為幾代領導尤其是新時代領導核心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

(一)“治國必治邊”與“治邊先穩藏”的內涵交集

習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指明了新時代黨的治國治邊方略的核心內容。中國現代與當代史,證明了這個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在事關全黨全國的大局工作中具有引領性的作用。其內涵的邏輯階梯為:治國,是在統轄層面上對組成國家五大要素⑤王磊,王玉俠.主權·統一·國族·集權·民主——論民族國家建構的五大構成要素[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4.的全面治理;治邊,是在一國管轄的疆域對邊緣即邊疆地區的專門治理;治邊先穩藏,是基于對中國邊疆安全和穩定首要之抓手的政治闡釋。

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有著領土、主權、人民、政府治權等要素的統一⑥從法學角度的國家構成要素說,一般有三要素說和四要素說,所謂三要素說,是認為具有人民、土地、主權者即構成國家;所謂四要素說,是在人民、領土、主權之外再加上一個政府治權組成國家。,這在邊疆地區不能須臾分開。國家邊疆安全與穩定的問題產生并存在于邊疆,但其所產生的影響卻不限于邊疆,往往波及整個國家。僅僅從中國陸疆的情況來看,邊疆地區是否穩定不僅影響國家的穩定,甚至有可能影響國家的盛衰;不僅影響國家的現在,也會影響國家的將來。

西藏以及涉藏省區的穩定問題,是中國邊疆治理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公開的報媒資料可以看到,近十多年來藏、青、甘、川、滇所發生不利于穩定的活動其影響是不小的。不少專家指出,有的問題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其情況錯綜復雜,需要動用多部門、多省區的力量,做進一步的深度研究與綜合施策,這也是我國邊疆治理長久之策的需要[15]。

(二)從多學科角度看涉藏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從人文地理學、民族學、宗教學和戰略學的角度看,地處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廣人稀,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地形地質復雜,多高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我國有著獨特的地緣特點、周邊環境,在民族、宗教等工作上顯現出邊疆地區的普遍共性。由于西藏所具有的地緣戰略價值與地位,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大戰略屏障[16],而其他的涉藏州縣與西藏自治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呈現出主要問題同質同構的狀況,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謀劃與統籌,體現為黨的“新時代治藏方略”①新華社評論員.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EB/OL].光明理論,https://share.gmw.cn/theory/2020-09/10/content_34174864.htm.。

從政治地理學、資源經濟學以及路學的角度看,中國西藏地區周邊主要的國家和地區為: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印控克什米爾等。治邊穩藏的戰略意義,在于既影響與西藏和相鄰省區以及整個中國,也影響南亞、中亞地區國家,決不是只影響一個區域的局部的社會穩定的問題。中華民族在當今世界要實現偉大復興的平臺,就是要有完整的國家領土,要有包括豐饒水資源、礦藏等在內的諸多寶貴資源的戰略儲備基地,要有保證能夠起到中國能源接續建設的后備區域——西藏作為中華民族和中國走向強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戰略高地,在全球范圍內的戰略價值愈加凸顯出來。

從地緣政治學、邊疆學和國家安全學的角度看,西藏在國家安全和國防戰略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西藏在國家整體中的戰略地位重要性,美國等西方國家借助分裂主義的勢力,試圖以西藏地緣優勢來為他們各自國家的國際戰略利益服務,這是當代西藏地方政治地位能夠凸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中央歷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高度重視西藏以及鄰省涉藏州縣穩定的一大原因?!爸芜呄确€藏”,強調的是首先確保國家在西南方向上的戰略屏障牢而又牢。

從人口學、社會學以及公共管理學的角度看,我國藏族人口今天的分布,除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外,還包括居住在青海省、甘肅省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云南省和四川省西部的橫斷山區等藏(羌)族自治地方。五個藏族集中居住區的藏族人口占全國藏族總人口的98.86%;而在五個藏族居住區中,西藏、青海和四川三地藏族人口又占五省區的藏族總人口的89.32%②《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發布的數據)。;與此相對應的是這片區域還生活著漢、回、彝、羌、滿、納西、布依、門巴、珞巴等幾十個民族。在國土面積約為四分之一地帶聚居和雜居著的幾十個民族,在治國治邊、治邊穩藏以及共同富裕等命題上意義重大。

從專門史研究、區域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藏以及鄰省涉藏州縣民眾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艱苦奮斗,努力進取,取得了經濟社會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重大成就,特別是西藏以及鄰省涉藏州縣全部納入了國家第一、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實施的地區后,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藏族人民的生活大為改觀。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家全面脫貧攻堅工作的達標,2020 年藏族與兄弟民族一道實現了小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③趙志朋.共同富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構理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1-26(008).這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了現實的基礎。

在大歷史觀的視域里,隨著西藏的和平解放、成立自治區、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等階段的進程,70年來藏民族同各個兄弟民族一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建立全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政權,藏族人民作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走在康莊大道上。西藏與四省涉藏州縣脫貧致富、繁榮發展的事實,證明了祖國各民族的大團結是今日中國文明進步的必然取向,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條件。

對以上多學科陳述的抽象以及更大范圍的意義,就是數千年來在中國這一民族交替稱雄的多民族國度中,統一是規律,是人心所向的體現。各民族之間早已形成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牢固關系。歷史所造就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精彩紛呈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進而為世界上多民族國家如何長期以來保持國家主權與領土的完整統一、并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共同繁榮發展,形成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一個典范——“中國模式、中國方案”構建共同體的實際案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案例支撐意義。

(三)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幾個關鍵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舊中國滿目瘡痍的廢墟上,建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包括藏族人民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要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不懈奮斗?!皟蓚€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至今已走完四分之三的路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即,同時也面臨繁重的任務。西藏以及相鄰的四省涉藏州縣,能否穩定和長治久安,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進而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涉藏工作在思想意識上夯實觀念的基礎,是兄弟民族團結一致的精神保障,是面向未來中華民族命運所系的根本。其中的邏輯見圖2。

圖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線路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治邊、治邊穩藏和共同富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百十年來全體中國人的追求,凝結著千百萬仁人志士的鮮血,體現了為理想和信仰而奮斗的群體信念,進而言之,若沒有中華民族共同體,便沒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按照中央的有關精神,似應從五大方面著眼著手:

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的原則,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核心不動搖。習近平指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雹偻踝訒?“多元一體”——習近平的民族觀[DB/OL].新華網,高層〉正文.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9/29/c_1125054038.htm.這是在百十年的歷史中得到的認識,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也是各族各界的共識。新時代中國所面臨錯綜復雜的世情與國情猶如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海,中國這艘巨輪要安穩遠行,必須要由經過歷史反復考驗的執政黨來掌舵——經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②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06/c40531-28527498.html.,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主心骨和勇往直前的領導力量。各民族要在精神領域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按照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③靳燕凌.百年以來維護黨中央權威及對新時代“治藏方略”的啟示[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是第一原則,如此才能有堅定正確的方向。治邊穩藏的命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守住了政治核心意識,就能夠把握住相關研究的路線。

二是必須堅持“五個認同”這個深層的認識,進一步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指向不動搖。由“四個認同”到“五個認同”,經過數年的時間,引起全國上下的高度關注,有學者認為習近平對“五個認同”的闡述,“為維護民族和諧統一、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新認識、新思想、新方法”①王月會.論“五個認同”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定位[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19-22.,這對引導各族各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和確立黨的領導信念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不僅具有思想認識上的站位,也在“五個認同”的漸進之中,將大歷史觀的邏輯普及到各族各界——對祖國的認同,包含了對祖國歷史的認同,也必然要認同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由此再進一步認清中國歷史到今天再走向明天,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認同了前三者順延下來必然要認同后兩者,因為這就是歷史的邏輯,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鑄牢的內在邏輯。

三是在新時代繼續促進各民族“三交”,進一步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方向不動搖。歷史已經證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社會基礎,民族團結有了“三交”才有向前發展的取向。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夯實社會基礎方面,有學者對近些年的建設小康、全面脫貧、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等活動做多點的考察,認為藏羌彝民族地區基層已經形成多民族和諧共居機制[17],產生了好的趨勢。我們認為,繼續實行尊重差異和包容多樣為前提,營造各兄弟民族一家親氛圍,有利于中華民族一體的健康發展——按照中央的部署,持久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以團結實現共同進步。在具體工作中,還要加強和改進邊疆和民族地區的人口服務工作,推動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發育②王志章,叢丹丹.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建設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名城,2016(8):4-12.,打造互嵌又和睦的社區環境③張會龍.論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建設:基本概念、國際經驗與建設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1):44-48.,以及提供方便少數民族成員在全國各地來往通行、居住、就業等條件,以促進兄弟民族和睦相處、共同致富、和諧發展。

四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藏的方略,進一步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基礎不動搖。依法治國和依法治藏,是具有順承關系的治國理政基本方略,依法治藏是依法治國在涉藏地區的體現。依法治國以及依法治藏,就是要堅持法治摒棄人治,依法保障各民族成員的合法權益,依法化解矛盾糾紛,依法打擊分裂國家和破壞團結等違法犯罪行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邊疆地區通過周期性的多次普法活動,各族人民學法、懂法、按法律辦事的自覺性大有提高,涉藏地區的法治建設也是如此。繼續扎實提高邊疆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法治能力,既是新時代治國治邊的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依法治藏是最高決策層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設法治邊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盵18]完善邊疆法治,能夠“促進經濟和政治文明的健康穩定發展”④才讓.在民族地區如何更好地開展普法工作[J].區域治理,2020(2):130-132.,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這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很重要的輔助作用。

五是堅持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方向,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能力水平不動搖?,F代化建設是我們黨幾代領導人始終強調的大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多年來,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四個現代化”取得了步步往前的成就⑤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4日,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周恩來在報告中號召全國人民“在不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從那個時候開始,“實現四化”成了中華民族追求的目標。,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又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習近平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2/17/content_2612860.htm.,這樣,標志著國家現代化“硬件與軟件”的契合,將物質建設的能力和國家治理的水平緊密關聯起來。習近平強調指出:“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雹僦腥A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習近平: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6/09/content_5518164.htm.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扶持政策,以中國式現代化加快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涉藏地區的各個方面,既有物質文明的現代化,又有精神文明的現代化,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各族各界的思想靈魂,引領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實現高質量的“共同富?!?,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結語

在亞洲東部大地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原有的很多部落與部落聯盟在遼闊地域上“你來我往”,通過“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間的血肉聯系,在同呼吸共命運的取向之中,鍛造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其最直接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歷代王朝無論是哪個民族執政,都將“中國”作為統治疆域的代稱,把“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追求大一統,維護大一統。從祖國歷史中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命題,有一條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國家共同體的延續是以民族共同體為依托的,其中作為物質與精神趨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民族共同體的特性。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永葆特有的基質,就在于每一個民族都為締造和維護統一的國家盡到了責任,做出了貢獻②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M]//《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1991:621—656.。

到近代,中國命運多舛,在列強的暴力入侵下,喪權辱國的中國苦難深重,所有的民族都經歷了嚴峻的考驗,需要在“救亡圖存”這個歷史大命題下,高舉一個國族的旗幟凝聚中國各族民眾③劉永剛.國族、國族建設與中華現代國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6):97-103.劉永剛認為: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及其建設既是中華現代國家建立的政治基石,也是中國疆域治理的基礎性政治保障。,以共赴國難,團結奮斗,重塑中國,因此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終于脫穎而出,認同一個國家。經過比較與鑒別,在如何救國與建立新國家的道路上,中國各族各界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認同社會主義的道路,奔向共同富裕,這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形成的必然。面向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必然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中流砥柱。

從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乃至文字學的跨通研究上,我們較為清晰地看到了中華民族各個成員逐步結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認同一個祖國,認同祖國的歷史,認同在幾千年的過程中,各個兄弟民族一同走過的道路和塑造的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一種不能分離的關系,而能夠把這樣的關系凝結在一起的,就是不斷發展壯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西部省區的涉藏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思想主線,也是邁向未來之必須!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民族
愛的共同體
我們的民族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