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教師角色轉型研究的共識分析

2023-05-30 10:48李鑫??易凱諭??鐘志賢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角色轉型智能時代教師角色

李鑫??易凱諭??鐘志賢

摘要:教師角色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隨時代發展而變遷。智能時代對教師角色轉型提出了新要求,角色轉型對教師發展具有引領意義。國內學界已有不少關于教師角色轉型的研究,但研究共識尚在形成之中。探討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型研究的共識,有助于把握教師角色轉型研究態勢和推進相關研究發展。對國內二十多年來學界有關教師角色轉型的文獻分析發現,目前學界對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型的共識表現為七大角色:引導者、學習者、設計者、組織者、研究者、心靈塑造者和評估者。這些角色既是智能時代對教師發展的訴求,也是教師角色轉型的具體指向。

關鍵詞: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角色轉型;共識

21世紀以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并將人類推至“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隨著人工智能在機器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等關鍵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大規模的教育變革必將接踵而至。與此同時,作為教育系統中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的教師,面臨著如何勝任“智能時代的教師”這一角色的全新挑戰。角色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教師角色是不同社會時期對教師身份和行為的期望,會隨時代變革而不斷調整。關于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轉型,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見仁見智”的思考與見解。如何在已有的教師角色轉型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共識,并為共識畫像,是當下教師角色轉型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共識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借助分析軟件,以編碼的方式對從2000—2021年(截至2021年5月)國內有關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型的研究文獻進行了整理分析。

(一)研究樣本選取、編碼及檢驗

研究團隊以教師角色、智慧教師、未來教師、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等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收錄的CSSCI和核心期刊論文庫中進行檢索,并根據智能時代與教師角色的相關性,共篩選出71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施特勞斯的扎根理論,研究團隊借助Nvivo 12軟件先對篩選出的文獻進行編碼,再自下而上地對文獻進行歸納,形成具有從屬關系的各級節點。各節點即不同學者對教師角色轉型的相關描述,節點的編碼則是對各類節點進行歸類統計。其編碼過程如下:一是將所選的文獻資料導入分析軟件,形成初步分析資料。二是對所選文獻內容進行梳理和開放式編碼,得到345個參考點。三是進行軸心式編碼,歸納得到21個三級節點。四是在三級節點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編碼,歸納確定7個二級節點,即研究者們所認為的智能時代教師最主要的角色,如表1所示。

研究團隊又對預留的8份樣本文獻,按照開放式編碼、軸心式編碼及選擇性編碼的方式重新編碼,發現并沒有出現新的初始概念、初始范疇和主范疇,各類范疇之間也沒有出現新關系。這說明,在理論上教師的七大角色達到了飽和狀態,具有較高的共識度和較好的可信度。

(二)詞頻分析

詞頻查詢可在一定的搜索范圍內幫助我們列出文本中最常見的詞語或概念。詞頻越高,表示該詞語在文本中出現的頻率越高,顯示的字號也會越大,反之亦然。為找出文獻中出現的高頻詞,研究團隊對導入的文獻資料進行了詞頻查詢(顯示字詞選擇“1000”,最小長度選擇“3”,分組為“留存的字根”),形成教師角色轉型詞云圖(如圖1)。

如圖1所示,“人工智能”“學習者”“個性化”“設計者”“教育者”“研究者”“組織者”等詞顯示的字號更大,這說明它們出現的頻次更高。研究者認為,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引導者、學習者、設計者、組織者等,并且愈加強調教師的個性化及創造性的特征。

(三)角色共識

結合上述開放式編碼、軸心式編碼、選擇性編碼以及編碼檢驗,并對文獻內容進行詞頻分析,研究團隊確立了智能時代教師的七大主要角色為:引導者、學習者、設計者、組織者、研究者、心靈塑造者、評估者(如圖2)。

圖3是各個角色所占比例情況,可以看到智能時代的角色共識中占比最高的是引導者,比例達到25%;其次是學習者,占比為18%;設計者占比16%;組織者占比13%;心靈塑造者和研究者均占比11%;評估者占比最低,為6%。其中,引導者、學習者及設計者這三類角色是占比最高的教師角色,因此,未來教師專業發展中須重點關注這三類角色。

二、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特征分析

每個教師角色都代表著教師的某一項職責,不同角色下的教師形象和教育行為各有特點。為幫助教師們明晰未來教師角色轉型的具體指向,研究團隊梳理了各教師角色的編碼及占比情況,逐個分析七大角色的主要特征。

(一)引導者

知識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遞進式上升的過程。教師要成為這一過程中的引路人。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更多體現在學習品質、學習效率與學習方法上。為此,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體悟、掌握和執行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變化的意愿和能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激發、引導學生學習和成長,成為學生學習的幫促者、人生導師、個性化指導者(見表2)。智慧教育時代,精準化、伴隨式的數據收集,以及能準確描繪學生特點的學習畫像,為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奠定了基礎。教師可根據測評數據驅動、過程數據驅動和檔案數據驅動來實現差異化教學、適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種不斷實現生命自覺的實踐活動。教師要以教育智慧來引領學生的人生發展,為每個獨特的個體提供個性化指導,成為獨特生命的培育者。

(二)學習者

學習者是智能時代教師最顯著的角色之一。為適應時代潮流和個人的專業發展需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通過自主或合作的形式不斷地去發現、探索最佳實踐的方式。教師不僅要積極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教學相長。因此,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成員,是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者和知識的領航者,引領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實現共同成長(見表3)。

(三)設計者

學生是數字化時代的原住民,可接觸的信息源紛繁復雜。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一切有用的教育資源,充分挖掘數據資源庫的價值,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促進學生開展探索或創造性活動的學習環境。因此,智能時代要求教師必須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信息資源的整合者及學習環境的創設者(見表4)。教師應主動地為學生建構合適的學習環境和情境,通過信息技術分析學生的特征和需求,并積極協調和利用可能的資源建構學習環境和情境資源庫,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學生學習的需要。智能時代的教師必須具備設計在線課程、開發生成性課程、設計各種教學活動的能力。

(四)組織者

智能時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和諧、平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創造性活動的踐行者、社會活動的服務者(見表5)。教師應從傳統的知識講授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組織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發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要作為指導者幫助學生明確任務,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建議和支持。作為社會的一員,教師還必須策劃社會性活動服務社會,踐行主流價值觀,身體力行地引導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五)研究者

智能時代的教師還要成為教育行動研究者、反思型實踐者、專家學者型研究者(見表6),在教育過程中主動探索學生的發展潛力,嘗試新型教學方式,開發學習資源,反思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修正教學行為。教師即研究者,要富有研究精神,在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的同時,進一步深入思考怎樣把各種原則性的要求具體化、可視化和精細化,以實現精準施教。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研、學術水平,從知識傳授型教師轉變為知識創新型教師,由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六)心靈塑造者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芭喔T魂,啟智潤心”是教師開展一切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當前,教育內卷下的師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問題,學者們呼吁,智能時代要更加重視“有溫度的教育”[13]。這種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文的交流、人的素養及團隊的合作,特別是對文化的自信、對社會的理解。智能時代的教師應懂技術、懂方法,更應不忘教育初心,始終做一個有靈魂、有感情、有溫度的教育者。教師要在技術架構下的教學形態中注入人文精神,將未來工作的重心放在對學生的精神引領、情感關懷和心理呵護上。如此,教師才能做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者和塑造者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者,豐富充實學生的精神生命(見表7)。

(七)評估者

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教育評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有助于教師克服傳統教育評價的主觀性,成為學生發展的評價者、應用評估者、多元評價者(見表8)。學生發展評價者角色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問題的診斷、學習過程的監督、學習效果的評估等。在“人工智能+教育”環境下,教師可即時分析教學過程產生的數據,實時改進教學決策,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評價,完善教學設計。教師不僅要評估學生的學習,還要對學生的品德、心理素質、體魄等進行多元評價,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及時提出建議,對其學習過程及結果做出全面的綜合性評價。當然,教師還要以專業水準評估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否符合教育實踐。

三、結語

本研究通過質性研究,歸納得到國內二十多年來對教師角色轉型研究熱度最高的七大角色:引導者、學習者、設計者、組織者、研究者、心靈塑造者和評估者。這七大角色是當前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師角色轉型研究的共識,可看作社會對智能時代教師角色或形象的期待,同時,亦可作為引領教師角色轉型發展的理性認識和行動參考。

教師角色轉型對教師自我身份具有重新建構的功能。智能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教師自覺轉變角色身份,主動更新自身適應智能社會所需的關鍵能力與素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航者。教師角色轉型對教師培養還具有定向的作用。正確而清晰的角色期待及成長路徑,是教師發展的風向標,直接影響教師教育培養方案和質量。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權威,而是變成引導者和促進者,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學”和“習”?;蛟S,我們更應當明了的是,智能時代促使教師工作回歸“育人”本質。教師要以育人為核心,做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在探究實踐中體悟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擔當。后續研究還將擴大樣本采集范圍,綜合多種研究方法,聚焦不同教育類型、階段、學科開展具體研究,更具針對性地探討教師角色轉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注:本文系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贛教高字〔2014〕60號】自主專項“智能技術賦能教師發展的機制研究”與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改革開放40年我國中小學教師政策特征演進研究”(JD19060)、“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發展研究”(D2006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R].北京: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二部,2018:11-21.

[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 吳云.從技能師傅到知識導師——模糊定位下教師的角色轉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9):38-41.

[4] 鮑靜.“線上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J].思想政治課教學, 2020(8):28-30.

[5] 馮永剛,陳穎.智慧教育時代教師角色的“變”與“不變”[J].中國電化教育,2021(4):8-15.

[6] 祝智庭,彭紅超.創新發展技術賦能的智慧教育——訪我國智慧教育開拓者祝智庭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2021(4):21-29.

[7] 葉瀾,王枬.教師發展:在成己成人中創造教育新世界——專訪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2021(3):1-11.

[8] 馮仰存,鐘薇,任友群.美國國家教師教育技術新標準解讀與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11):19-25.

[9] 劉金松,李一杉.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育人角色的再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21(Z1):95-101.

[10]祝智庭,魏非.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師發展創新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7(9):21-28.

[11]林德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角色的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0(2):78-82.

[12]王蓓穎.現代教師角色心理的培育[J].當代教育科學, 2012(23):23-24.

[13]林格.教育的溫度[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244-272.

[14]懷進鵬.視野、勇氣、心態:成就夢想[J].北京教育(德育),2014(Z1):32-33.

[15]宋靈青,許林.“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

[16]王健.疫情危機下的教師角色、行為與素養[J].教師教育研究,2020(2):27-31.

[17]范國盛.AI時代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路向[J].教育學術月刊,2020(7):66-73.

[18]程姍姍,孔凡哲.“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教師角色重塑[J].人民教育,2020(Z1):115-116.

[19]朱寧波,曹茂甲,劉建新.“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的角色探析[J].教育科學,2016(6):34-38.

[20]祝智庭,雷云鶴.翻轉課堂2.0:走向創造驅動的智慧學習[J].電化教育研究,2016(3):5-12.

(作者李鑫系江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高等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易凱諭系江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鐘志賢系江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通信作者)

責任編輯:牟艷娜

猜你喜歡
角色轉型智能時代教師角色
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主持人的轉型發展
全媒體語境下電視編輯的角色轉型與功能拓展
世界機器人總動員
新媒體時代食品安全迎來智能時代
全媒體語境下電視編輯的角色轉型與功能拓展
教師角色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及角色轉換
淺談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