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以心理育人為目標的健全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2023-05-30 03:06劉曉丹
大學·課外閱讀 2023年2期
關鍵詞: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劉曉丹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交叉也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法,隨著育人體系的提出和不斷發展,心理育人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其中人格教育對大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章結合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育人工作的現狀,分析大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特點以及健全人格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探討將健全人格教育作為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途徑,以此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最后根據健全人格教育的特點,提出合理建議與有效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心理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6-0062-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育人及健全人格教育的現狀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新時代黨和國家的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這一總體架構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素質的提高來優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成效,以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是當前我國高校心理育人的突出特點。然而,隨著高校對思政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大學生日益提高的心理發展需求與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不完善之間的矛盾沖突,是當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際競爭也日益加劇,學業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感情的問題、職業的壓力等時時刻刻影響著當代青年,如果不能夠正確對待、合理解決上述問題,就比較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并由此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呈現逐步提高的發展趨勢,這與高校這一微社區系統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的保障功能有關,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和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者功不可沒[1]。2019年的一項以近兩萬名“00后”上海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較為樂觀,然而,具體來看,近半數大學生出現較為棘手的心理健康危機,且主要集中在抑郁、焦慮等問題[2]。這與當前中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受到傳統心理學學科專業藩籬束縛密切相關,失去了大育人視野的中國高校心理教育更多是從補救方面出發而不是從發展方面,更多致力于對具體心理問題的解答與對心理事件的干預,忽略了人的情感教育與健全人格教育在中國高校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一致性,使得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缺乏學科融合。因此,相比從補救角度入手,例如心理疾病的預防等,從發展的角度開展健全人格教育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積極、豐富、有建設性地展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應更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心理育人中突出人格教育的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大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特點及教育

人格是在人類生命基礎上,因社會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特殊而穩定的、有控制功能、傾向性和行動性的各類心理的綜合整體[3]。完全個人和健全人格之間存在許多共同之處與不同點,所謂完善個性即是人的升華過程,是指將人的所有元素充分發揮,完全統一,這不僅是對自身優秀品格的要求,更是一個高度的精神生命境界,是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完美融合[4]。完善健康個性教育,即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以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之逐步獲得對健康個性的培養,使受教育者逐步建立健康的、日趨完善的個性,使知、情、意整體協調,從而形成完善而健康的教育心理框架。

健全人格培養既強調對學生主動性的培養,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并注意培育學生社會意識和社會性。除了偏執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典型的人格障礙形式外,由于面臨著復雜的全球政治形勢、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氛圍以及多元文化的廣泛影響,當代大學生還時刻感覺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社會力量的擠壓,其健全人格發展能力也遭遇著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挑戰,進而產生了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矛盾。首先,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趨于完善,但人際交往水平大幅下降,人際關系的日趨緊張和人際交往熱情的缺失使得這一群體更加冷漠和自我;其次,信息時代給予了大學生更加開放的社會意識與能力,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也普遍較快,但價值觀念的日趨功利也讓其人格的缺失進一步被放大;再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現代化,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普遍提升,他們的個人生活態度也更加樂觀積極,但抗挫折能力卻更加薄弱,面對復雜問題時易出現“佛系”“躺平”等主觀放棄的現象;最后,個人思想與政治覺悟能力普遍較強,但道德品質意識日趨弱化,這也是影響大學生群體人格健康發展的主要矛盾。

按照人格發展理論,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調整定位期[5]。這一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個體在學習中不斷校正自己、完善自己。在這個關鍵階段,給予大學生正確的人格教育勢在必行。從學校思想政治教學角度來看,高校的人格教育路徑大致有四類:一是探索健全人格德育教學新模式。在學生生活教育環節上,學校要加大對教學主渠道的變革與創新,大膽增加基本人格教育內容,注重大學生的基本心理教育與健全人格指導能力,要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人格教育的滲透。二是發揮教師培育知識發展自我的功能,以自身知識的個人價值樹立示范,帶動大學生提高知識涵養和適應能力,培育大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精神。三是注重校園文化對性格養成的影響,營造有價值的物理氛圍和心靈平臺,舉辦促進心理發展的校內外賽事,打造富有特點的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讓學生在氛圍浸潤和耳濡目染中接受人格教育。四是要突出大學生對發展健全人格的主體作用,要不斷培養大學生自主意識與自我控制意識,培養智力與非智力方面的平衡發展,以達到與實踐自我和認識自我的和諧發展統一,在心理健康層面達到人格和諧統一,在思想政治水平上更上一層樓。

三、健全人格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學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由原來“成為德育的一部分”到較為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再到三全育人理念架構下的心理育人,目前,心理育人與教育教學各項工作之間的協同協作、互聯互通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態[6]。心理育人,作為一個主要育人渠道,其最終目標和整個教育事業目標一致。全球化時期,大學生所接觸與認識到的思維理念和新生事物都更為豐富,意識選擇上也更為自由,而這又給大學生們造成了很多的選擇障礙與思維沖擊,也嚴重危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讓許多大學生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7]。首先,人格教育和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人格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自我,建立獨立人格。其次,在思想觀念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大學生要面對更加多樣化的人生抉擇,有的抉擇是適應時代歷史要求的,有的抉擇是背離歷史演變規則的。通過健全人格教育能突出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使學生自覺發展自身潛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提高應對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最后,健全人格教育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健全人格要求個體看世界的方式、看問題的視野以及看世界和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更全面、更科學,而健全的科學道德要求個體要真實地、完整地、和諧地、辯證地看待事物和觀察問題,二者有機統一,正是新時代大學生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觀[8]。綜上,健全人格教育對大學生來講必不可少,只有受到了正確的人格教育,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形成正確的三觀,充分認識自我,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價值。

健全人格教育是心理育人的重要部分[9]。從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和健全人格培養方面入手,通過塑造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采用人格教育的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樣化。這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將育人對象不僅局限于個別的特殊個體,而是注重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深刻認識和了解自己,擁有堅定意志品質與情緒調節能力的同時,發展出更高層次、更深刻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

四、健全人格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增強人格教育科學性,促進心理育人學科融合

高校人格教育要保證其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的科學性。首先,育人者在實施人格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宗旨,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青年學生的心靈體驗,充分重視學生情感的豐富性和多元化,然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集中在“我講你聽”的教師主位傳統模式,以教師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更為健全的人格發展感染學生是重要的人格教育模式,但學生參與感、體驗感的提升才是人格教育更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其次,在教育內容上,不能把健全人格發展停留在心理問題解決的層面,要注重心理適應的價值性和道德性,強調思想道德素質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調控與引領功能。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把解決問題當作工作的“頭等大事”,但大規模的人格教育卻被放在了退而求其次的環節,使得本就有人格發展不健康的小問題在忽視中演變為更為棘手的大問題。最后,高校人格教育要以科學的教育方式,通過對個人理想和精神力量的提升調整學生身心狀況,從而凸顯出人格教育獨特的功能,具有比其他育人模式更廣闊的親和力、感動力和歸屬感。

高校心理育人,要豐富發展心理教育的基礎課程,必須充分根據思想理論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課程性質,牢牢把握“為誰培養人”這一育人總目標,以開放包容、融合探討的態度豐富與拓展支撐學科[10]。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作為交叉學科發展,為學生提供更深層次的人格發展依據,道德選擇與認知匹配、理想信念與意志水平其內涵與外延都有著高度一致性;同時,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拓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科學地認識世界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原理,在更加清晰的認知中進行價值選擇;而社會學、教育學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能幫助大學生了解人文社會的構成和發展,以此樹立更寬廣的人生理想和更高水平的道德認知。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產生因素復雜且多變,層次性也更強,多學科的豐富知識能夠從不同角度和理論框架科學分析問題的成因,能夠將宏大的社會轉型、新穎的新媒體推進和各異的個人經歷、深刻的原生家庭影響等多種因素融合分析,多角度、多層次地幫助學生鑄就健全的人格,調整積極的心態,收獲幸福的生活。

(二)創新人格教育方法,加強心理育人隊伍建設

在人格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要豐富優化助人的方式與手段,并結合各種創新開放的人格教育方式充實教學內涵,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利用榜樣效應,結合具體案例,在傳播課堂知識的同時,把握當代大學生對時政事件的高敏感度、高關注度的特征,盡量多地介紹典型案例、典型人物的優秀人格,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原理分析事件其內在原因,從而激發廣大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斷自我暗示,將優秀的品格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品質,最終達到人格重塑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次,可以豐富教學手段,思政工作者應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手段,與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交叉,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網絡問診服務、網絡朋輩心理輔導,提高心理育人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此外,心理健康教師應針對大學生群體中較為常見的人格缺陷或心理健康問題,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方法,有計劃地采取集體訓練進行改善,如針對新生入學階段的“人際交往訓練”、畢業擇業選擇階段的“生涯規劃訓練”,以及日常生活中突發事件的危機干預等,以點帶面解決問題,將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危機各個擊破。最后,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學生更喜愛有實踐體驗的課程,并且更希望得到能夠應用到未來生活中的人格教育課程。因此綜合運用參與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和途徑便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驅動力,探索并建立問題解答法、社會價值清理重構法、社會資源動員法等靈活性多元的教育途徑,以沉浸式體驗豐富學生的人格教育,以更加實際的應用技巧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讓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快樂與社會發展相聯系,讓個人心理和社會意識的相互溝通。

(三)融入社會實踐鍛煉,構建陽光校園文化

社會實踐活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渠道,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將逐步成熟和完善??梢酝ㄟ^組織抗擊流行病毒志愿服務、暑期三下鄉、“我為家鄉做實事”等社會實踐性教學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中,以具體行為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汗水與奉獻中體驗國家各項事業的重大成果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讓大學生可以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貫徹我國當前提倡的發展科學價值觀和生命價值觀。還可以利用大學生對未來擇業和人生選擇的重視,組織生涯體驗課堂,提供校企合作平臺,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所學專業的訪企拓崗實習機會,利用實踐活動的方式使他們真實地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現實意義和巨大力量。同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使某些缺失的良好心理品質得到不同意義上的補償,將解決實際困難從紙上談兵變成實際操作,從而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的宣傳環境,通過宣傳展板的環境暗示以及校園廣播、校園網等平臺的大力宣傳,緊緊圍繞新時代進步思潮和先進人物典型事例宣講和播報,在校園傳遞積極陽光的生活信息,讓學生得到良好陶冶與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端正的思想,培養優秀的品質,進而形成健全人格,在給予他們豐富多姿多彩的業余生活的同時,滿足他們對歸屬與交流的需求,從而發展他們的組織能力和自我表現能力,使他們的科研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語言表達水平等在各個領域都得到發展提高。因此構建陽光的校園文化不僅是校園特色的體現,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習知識、重塑自我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辛自強,張梅,何琳. 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 心理學報,2012(05):674.

[2] 馬川. “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基于近兩萬名2018級大一學生的數據分析[J]. 思想理論教育,2019(03):97-101.

[3] 張野,楊麗珠. 小學生人格類型及發展特點研究[J]. 心理科學,2007(01):205-208.

[4] 葛明貴.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其教育[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31(04):469-473.

[5] 張玉芬. 大學生人格教育[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23-62.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

[7] 張珊珊,劉文. 人格: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源[J]. 心理研究,2011,4(02):3-7.

[8] 王玲玲. 完善大學生人格教育——大學生自我塑造的缺失與培育[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02):37-38.

[9] 陳建文. 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論透視[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3):81-87.

[10] 潘莉,董梅昊. 高校心理育人面臨的現實難題及其突破[J]. 思想理論教育,2019(03):90-94.

(薦稿人:金一兵,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公司黨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猜你喜歡
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淺談中學體育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強化人格教育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與人格教育
幼兒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研究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淺論小說教學對于中學生人格塑造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