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待情感:豐子愷的家庭教育經驗

2023-05-30 05:45侯婷丁道勇
中華家教 2023年1期
關鍵詞:豐子愷家庭教育情感教育

侯婷?丁道勇

摘要:豐子愷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畫家、藝術教育家和翻譯家。他終身熱愛兒童、親近兒童,并且直面真實、重視情感。豐子愷成長于一個善待情感的家庭,并且延續了這一家庭教育傳統。他能夠看到并接納孩子們的情感,容許孩子們自如地表達情感。這一家庭教育經驗,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豐子愷 家庭教育 情感教育

作者簡介:侯 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5)

丁道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北京 100875)

豐子愷(1898—1975),生于浙江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市石門鎮),乳名慈玉,原名豐潤,又曾名仁,“子愷”是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后才有的號。30歲時,他皈依佛門,師從弘一法師,法號嬰行。豐子愷在文學、書畫、教育、翻譯等領域均有成就,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他參與創辦的上海??茙煼秾W校,是中國第一所私立藝術??茙煼秾W校,為中國藝術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豐子愷全集》共50卷,包括文學卷(6卷)、藝術理論藝術雜著卷(12卷)、書信日記卷(2卷)、美術卷(29卷)及附卷(1卷)。豐子愷的文藝造詣和勤奮多產,由此可見一斑。豐子愷的文藝作品含蓄雋永,往往只用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眾生百態,既富有諧趣,又蘊含哲理。他終生熱愛兒童,親近兒童,贊美純潔無瑕、無拘無束的心靈。他的作品多以兒童為題材,富有“童心”。在文藝創作和藝術教育方面,他總能夠直面真實、重視情感。[1]這與他兒時接受的家庭教育不無關聯,也直接得益于他本人教養子女的豐富經驗。今日中國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學業成就,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各種情感問題往往無暇顧及。豐子愷善待情感的家庭教育經驗,在今天看來顯得尤其難能可貴。

一、豐子愷的成長經歷

豐家乃當地望族,世代以詩書傳家,加之有祖傳的“豐同裕染坊”,薄有家財。豐子愷行七,是家中長男,其父名豐鐄,字迎年,號斛泉,是廢科舉前最后一科的舉人。豐子愷的祖母雖期待兒子光宗耀祖,指望他“在自己生前中舉人”,為人卻有幾分曠達。她曾經不顧他人指摘,請伶人教自家子女唱戲;也曾經冒著蝕本的風險,勤于桑蠶來作為“暮春的點綴”。在豐鐄赴杭州趕考以前,祖母叮囑他:“到了杭州,勿再埋頭用功,先去玩玩西湖。胸襟開朗,文章自然生色?!盵2]可以說,自祖母一代開始,豐子愷家就能夠注重生活情趣,幫助子女排遣壓力。豐子愷說過:“祖母是我們的家風的支配者?!盵3]善待孩子情感的家庭教育經驗,其來有故。

由于是末科舉人,豐鐄在中舉后沒有機會應會試或做官,于是親自在家坐館。豐子愷6歲起就跟著父親讀書,直至3年后父親因肺病去世。雖然父子相伴僅9年光陰,卻也為童年豐子愷營造了一個老少和樂、情感融洽的成長環境。豐子愷在《清明》一文中回憶說,清明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但對豐家老小卻是一件“無上的樂事”。豐子愷說自己是“借墓游春”,父親豐鐄也擯棄所謂“不合宜”的情感,甚至還親自作了8首《掃墓竹枝詞》。其中的一些詩句頗能顯出他對于孩子的喜愛。比如:“風柔日麗艷陽天,老幼人人笑口開。三歲玉兒嬌小甚,也教抱上畫船來?!盵4]這里的“玉兒”,指的就是乳名喚作慈玉的豐子愷。由此可見,豐子愷的父親并不刻板,能夠理解和欣賞小孩子在外出時那種難以抑制的舒爽、暢快之情。

豐子愷溫潤、活潑的性格與家中女性長輩對兒童天性的呵護與包容也有關系。石門灣有個風俗,親戚家的小孩第一次上門做客,離開時主人家要做幾盤包子給小客人帶回去,俗稱“打送”。豐子愷四五歲時,有一次家里要“打送”小客人,母親等一眾女眷就承擔起了做米粉包子的任務。豐子愷在一邊搗亂,長輩們也不生氣,反而給他一點米粉,任憑他捏。[5]母親等人能夠體貼幼年豐子愷的心思,并樂意配合他。又比如,豐子愷自幼就在繪畫上展現出了極高的天分。不過,他的繪畫道路一開始并不順利。6歲時,豐子愷在父親的私塾里讀書。在他讀的《千家詩》里,每頁都有一張木版畫,第一張畫的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圖”。豐子愷見這圖畫得有趣,就去家中染坊討來顏料,給圖畫上色。沒想到,紙薄色重,顏料滲了好幾頁,被父親好好罵了一通。不過豐子愷后來還是會偷偷描色彩畫,此事父親雖不知道,母親和姐姐們卻一清二楚。她們給了愛畫畫的豐子愷很多贊賞和幫助。[6]正是因為她們,豐子愷早年的這點愛好才不至于夭折。

1914年春,豐子愷在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此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善待感情的家庭教育,讓17歲的豐子愷葆有一顆赤誠之心。他懷著旺盛的求知欲進入師范學校,不過這所整齊劃一的寄宿制學校很快就讓他感到不自在了。在《寄宿舍生活的回憶》一文中,豐子愷將寄宿生活比作“關猴子”。[7]雖然心有不滿,不過豐子愷還是選擇了隱忍。倒是他的那股赤誠本色,贏得了同學楊伯豪的賞識。楊伯豪頗有幾分真性情,為人立志高遠、卓爾不群,能夠用實際行動反抗學校管制。他的事跡促成了豐子愷的自覺自悟。此后,豐子愷先后師從李叔同、夏丏尊和姜丹書等名家學習,學習內容涉及音樂、繪畫、文學。在這些學習中,豐子愷的赤誠和坦蕩,繼續發揮了作用。

1919年,豐子愷和吳夢非、劉質平、劉海粟、姜丹書等人聯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美育團體——中華美育會,并創辦了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雜志《美育》。豐子愷潛心研究藝術教育,希望通過藝術教育潤澤中華少年的心靈。在經歷了戰爭期間的顛沛流離、見識了世間諸般虛偽丑惡以后,豐子愷更加珍視兒童身上那種自由、純潔的特質。在他心中,兒童有著與神明、星辰、藝術同樣高的地位。因此,豐子愷從不按照固定模子約束孩子的情感表達,反而會有意識地捕捉孩子的可笑、可愛之處,并把這些東西寫進散文、畫進漫畫,給世人留下了很多觀照自身、慰藉心靈的機會。

二、豐子愷教育子女的經驗

1919年,22歲的豐子愷與徐力民結婚。二人婚后共育有三子三女,分別是陳寶(女,即阿寶)、林先(女,又名林仙、宛音)、華瞻、元草、一吟(女,原名一寧)、新枚a。此外,二人還育有過繼的甥女,名叫寧馨,小名軟軟b。孩子們的游戲、玩耍、哭鬧,都成了豐子愷的創作素材。孩子們的成長變化以及相處經歷,常常能引發豐子愷對于人生的思考。

《從孩子得到的啟示》《華瞻的日記》《作父親》《送阿寶出黃金時代》等散文、隨筆,都取材于他教養孩子的真實經歷。豐子愷那些著名的漫畫,也常常以他的孩子們作為主角。比如,漫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就取材于真實的故事:長女阿寶拿了妹妹的一雙新鞋子,又脫下自己的鞋,穿在凳子的四條腿上,得意地叫著:“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母親擔心這游戲會弄臟鞋襪,豐子愷卻不愿意妻子干預,還把這個游戲記錄成畫。豐子愷在文章里用女兒的口吻“申冤”道:“母親這種人,何等煞風景而野蠻!” [8]在豐子愷眼中,這類小小的禍端,恰恰表現了孩子們對于生活樂趣的自發追求,體現的正是孩子們的想象力和生命力。

對于小孩子那些不守規矩的行為,豐子愷在干預前總會問一問其中的原因。1927年春,時值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的槍聲在上海響起。豐子愷一家張皇雇車逃難。一兩天后,豐家恢復了生活秩序。這天晚上,豐子愷問4歲的兒子華瞻:“你最喜歡什么事?”華瞻仰頭一想,率然答道:“逃難?!睂τ诖笕藖碚f,逃難總是伴著驚險、慌張,讓人聯想到的是顛沛流離,無論如何也算不得好事。不過,豐子愷沒有去糾正華瞻,而是繼續問他:“曉得逃難是什么?”華瞻回答:“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姨娘,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盵9]到這里,華瞻最初的回答就容易理解了。在孩子眼里,全家人一起坐車、一起坐船,這才是頂頂難得、頂頂有趣的事。這與豐子愷幼時以清明掃墓為樂的經歷,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孩子哭鬧是令家長普遍感到頭疼的問題,豐子愷對此卻有不一樣的看法?!妒篱g相》寫道:“大人們慣說:‘哭有什么用?原是為了他們的世界狹窄的緣故。在孩子們的廣大世界里,哭真有意想不到的效力。譬如跌痛了,只要盡情一哭,比服凡拉蒙靈得多,能把痛完全忘卻,依舊遨游于游戲的世界中?!薄八麄儫o論干什么事都認真而專心,把身心全部的力量拿出來干??薜臅r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戲都用全力去干?!盵10]在豐子愷看來,哭不是讓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而是一樁值得去了解、體察和接納的行為,哭恰恰表現了兒童充沛的精力和專注的精神。

在回憶父親的性格時,豐子愷的幼女豐一吟說:“既喜歡悠閑安靜,又喜歡變換花樣??傊?,他不喜歡受束縛,而喜歡任著自己的性子,想怎樣就怎樣?!必S子愷常常變換家中的擺設,“三日一小搬,五日一大搬” [11]?!俺扇说氖澜?,因為受實際的生活和世間習慣的限制,所以非常狹小苦悶。孩子們的世界不受這種限制,因此非常廣大自由?!盵12]豐子愷在鄉下的平屋內設有一張書桌,桌面上的稿紙、墨水瓶、筆硯井然有序。不過,孩子們一爬到桌上,一切就都變了樣,秩序不見了,水筆的墨點甩出一片,茶壺顛倒,壺蓋破碎。在這種時候,豐子愷雖然也會不耐煩,甚至呵斥,不過他往往很快就后悔了——“哼喝之后立刻繼之以笑,奪了之后立刻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中途軟卻”。[13]孩子們的那種無所顧忌,在豐子愷眼中恰恰表明了他們的活潑與健全。處處謹慎、瞻前顧后,在豐子愷看來反倒是病態和虛弱的表現。

總之,豐子愷給子女的家庭教育和他自己經歷的家庭教育一脈相承,其中都有著濃濃的人情味,孩子們的真性情可以在其中得到舒展。洞察、尊重和呵護孩子的情感,而不是一開始就給孩子們立這樣那樣的規矩,這是豐子愷在家庭教育上的一大經驗。

三、在家庭教育中善待情感

豐子愷自幼在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長大,家里人都有機會細細體察和自由表達情感。長大以后,豐子愷對于藝術真諦的體悟、對于佛法道義的研習、對于人間世事的思考,都使善待兒童升華為一種返璞歸真的人生追求。善待情感作為豐子愷家庭教育的重要經驗,能幫助“普天下的孩子們”乃至成年人安頓自己的情感。

首先,豐子愷能夠看到孩子們的情感反應。理解的前提是看到,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傷,孩子們的情感反應往往都會引起這位父親的注意和興趣。他的這種興趣,不只是出于舐犢之情,也并非要通過這種關注來實現什么,而主要是基于他對于兒童本身的興趣和熱愛。他在兒童豐富多樣的情感中看到了作為人類本性的那種旺盛生命力和純潔心靈。比如,豐子愷盛贊幼小的華瞻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小貓不吃糕、花生米撒掉,都能讓華瞻“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兩把芭蕉扇做成的腳踏車,華瞻也能一絲不茍、認真對待……[14]這樣的華瞻,讓豐子愷滿是憧憬和佩服。又比如,孩子們互相爭辯,誰也不服輸,豐子愷感嘆他們具有“不屈不撓的大丈夫氣”。[15]幼女豐一吟因為被姆媽誤解而大哭,又因為不懂本地風俗、錯撿了不該撿的東西而被房東太太喝令扔掉。[16]每每有這樣的哭泣,豐子愷都會先問一問緣由,不會視而不見或妄加指責。這種對兒童情感狀況和內心需求的關注已經成了豐子愷的生活習慣。

其次,豐子愷能夠接納孩子們的情感。滿足的前提是接納,兒童常常因為情緒的波動而產生一些在成人看來過激的行為,有時那些對成人來說微不足道甚至荒誕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卻能夠滿足重要的情感需要。豐子愷不覺得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比孩子更加高明,反而會時常反躬自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對照孩子的情感來檢討自己。比如,在買小雞事件中,豐子愷的前后反應就很典型。某一天,幾個孩子正在家中讀書寫字,聽到外面傳來賣小雞的吆喝聲,就全部狂奔出院子,元草中途還跌了一跤。豐子愷把元草抱出門,孩子們立刻就包圍了他,齊聲喊著:“買小雞!買小雞!”豐子愷本不想養雞,可看到小雞可愛的姿態,瞬間就體會了孩子們此時對于小雞的喜愛之情。不過,小雞最終還是因為價碼太高沒有買成,有個孩子還因此嚎啕大哭。有人告訴豐子愷,孩子越吵著要買,賣家就越不會讓價?;丶液筘S子愷一邊為元草揩眼淚,一邊想教他一點道理:“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薄翱匆姾玫淖焐蠎撜f不好,想要的嘴上應該說不要?!辈贿^,這些話豐子愷最終并沒有說出口。在記錄這件事情時,豐子愷嘆息道:“這哪里像教導孩子的一個父親呢?”[17]豐子愷之所以接納孩子的哀求和痛苦,是因為他看到了孩子消極情緒背后積極的認知、審美、情感需求,唯有接納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允許孩子自我接納,才能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和誠實的品質。

最后,豐子愷容許孩子們自如表達情感。轉化的前提是表達,孩子們不似成人那般約束自己,動靜舉止未必會有明確、清晰的理由。成人常以自己的心來想象孩子的心,結果常把孩子們的無心當成有意,又把孩子們的有意當成無心。這樣的錯位,給孩子們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約束,又經常在悠游自在之外加進來很多不必要的審視。豐子愷能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并不過分約束自己的孩子。孩子爬上桌“搗亂”,打翻墨水,踢落壺蓋;孩子身材不及椅子的一半,卻總想要搬動椅子玩,結果人仰馬翻。面對這樣的事,成人固然會感到不舒適、不方便,孩子卻未必是在故意惹是非。在豐子愷看來,孩子會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捱^以后,痛苦消失了、悲傷遺忘了,此時的孩子更能集中精力做下一件事。對于孩子來說,過早學會成人的修飾不是一件好事。想要不敢要,想拒絕又不敢拒絕,嚴重起來甚至會造成種種成年以后的情感鈍化、情感錯亂。豐子愷不干預孩子們在情感方面的自如表達,樂于見到孩子身上的那種真情流露。情緒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所處的境遇,而“隨心所欲”地釋放情感,比如哭泣和“搗亂”,正是孩子調節情緒、轉換情境的重要方式。要知道,無論生活多么苦悶,孩子都不會缺乏玩耍嬉戲。這是孩子的獨特本領!

四、結論和建議

在情感教育方面,今日家庭教育有三個常見誤區。第一,忽視孩子的真情實感。一些家長急于看到孩子們長大、懂事、老到,不太在乎孩子身上那些帶著孩子味的感受和情感。第二,希望孩子永遠樂觀、永遠保持微笑?!爸辉S笑,不許哭”甚至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陷阱。孩子們缺乏正視自身情感的機會,順暢、合理地表達情感尤其是消極情感的經驗和能力就容易匱乏。第三,對孩子的情感反應過激。家長無法以平和、曠達的心態與孩子相處,每次遇到孩子的情感問題,家長自己先亂了手腳。兩相激蕩,孩子和家長都倍感壓力。結果,孩子正常的情感反應被當成了大麻煩。要知道,成長歷程中的一次次歡笑、悲傷、糾結、痛苦,都是正常的。任何過度羞恥、過度自責、過度放大的反應,反而是不正常的。像豐子愷那樣,既不漠視也不過激,才是在家庭教育中處理孩子情感問題的一個好方案。在這方面,豐子愷的事跡至少可以給我們提供兩項行動建議:

第一,重視孩子的真實情感,也鼓勵孩子真實表達。大河原美以的《了不起的孩子》,主題是孩子的情感教育。書中寫道:“我們在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有一個重大的誤解,那就是我們錯以為要想讓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有同情心的大人,就必須要讓孩子在兒童時期一直做一個有同情心的孩子才行?!盵18]識別、理解他人的情緒是一種社會化情感技能,這一技能的培養首先是教會孩子對自身的情感作出正確辨認和真實表達,而不是直接模仿成人的情感處理方式。有的家長帶著對孩子長大以后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陽光、勇敢、懂禮貌、有規矩,甚至希望他像成人一樣凡事“不露聲色”。他們最愛掃興,在孩子大笑時叫他注意收斂,在孩子玩得盡興時叫他不要忘乎所以,在孩子悲傷時叫他不準哭出來。如果真情實感不能得到表達,孩子處理情感問題的能力就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逐漸對自己的父母關閉情感交流的大門。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處理親子沖突問題時最常采用的是回避策略,部分原因是孩子在早先的情感沖突情境中,面對強勢的父母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只能選擇壓抑消極情緒、封鎖心門。[19]然而矛盾累積下來總會爆發,隨著孩子自主意識的覺醒,他們會采取強制策略,比如吼叫、指責父母,因為已經沒有別的溝通方式可以用。

第二,在乎孩子的情感問題,同時也能以平常心待之。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和家庭教育意識的增強,當今社會放任型和忽視型的家長越來越少,父母們采用的教養方式主要是權威型和專制型。[20]在乎是好的,但過分在乎就容易適得其反。據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于2014年、2016年合作開展的兩次全國性家庭教育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家長在考慮孩子學習、成長的問題時,呈現出中等以上的心理焦慮情緒,這使得兒童的家庭教育環境變得緊張而敏感。[21]有的家長被灌輸各種育兒過程中的“不能”和“應該”。他們有時間、有空間陪伴孩子成長,反而容易患上育兒過敏癥,覺得孩子成長中的任何一點點小事,都會造成長期、持續、不可逆轉的后果。他們面對孩子即使滿面笑容,內心也是緊繃著的,仿佛時刻有一把尺子懸在那里,告訴他:我應該這樣,我應該那樣,我絕對不能這樣,我絕對不能那樣。這樣養育孩子,太辛苦了!家長可以在乎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協助孩子增加一些處理情感危機的經驗。不過,各種情感問題說到底,都只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風景。家長完全可以選擇率真一點、超脫一點。例如,個體其實普遍具有心理彈性這一天生潛能,適當暴露在處境不利的環境中反而更能鍛煉孩子的積極適應能力。[22]我們無須刻意設計精密的家庭教育環境,仿佛凡事盡在掌握之中,孩子更在乎的是父母永遠不會拋棄自己。

在有的家庭,育兒問題已經是家庭第一要務了,甚至凡事都得為育兒讓道。相應地,“完美童年”的觀念也開始廣受青睞。這個觀念暗示我們,有一種最佳童年方案,這個方案既能兼顧孩子當前生活的質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一個成功的未來。家長想方設法尋找這一神秘方案,以便對照著給孩子營造童年生活??墒?,哪里會有這樣的最優方案?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我們可以了解到那么多人的生活碎片??恐@些碎片,我們可以拼湊出一個成功成人的樣板;類似地,我們也靠著一個個別人家孩子的生活碎片,拼湊出一個完美童年的拼圖??上?,這樣的拼圖固然完美,可就是沒有生命力,不符合任何一個活生生的孩子的生活實際。我們對孩子的那么多不滿意,與這樣的拼圖思維不無關系。豐子愷身處山河板蕩的時代,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要面對的恐怕是比我們大得多的不確定性??墒?,豐子愷仍然葆有一顆赤子之心,能夠在家庭教育中善待情感,讓孩子們敢哭、敢笑,也讓自己免于糾結、痛苦,他也因此能時時享受子女繞膝的樂趣。對于豐子愷來說,愛小孩、善待孩子恐怕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這樣的資質。不過,善待情感仍是我們當下可以從豐子愷那里學來的重要一課。

【參考文獻】

[1][7]陳星.豐子愷評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211,14.

[2][4]豐子愷.豐子愷全集(文學卷三)[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115,138.

[3]豐子愷.豐子愷全集(文學卷四)[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年:66.

[5][6][8][9][10][12][13][14][15][17] 豐子愷.豐子愷全集(文學卷一)[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142,240,128,21,275,276,18,127,263,132.

[11]豐一吟.爸爸豐子愷[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40.

[16]豐子愷.子愷日記[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130.

[18]大河原美以.了不起的孩子[M].鐘小源,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0:9.

[19]刁靜.中學生家庭親子沖突狀況與其家長父母意識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0]吳靜.青春期親子沖突的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2018.

[21]陳建翔.新家庭教育論綱:從問題反思到概念遷變[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04): 3-9.

[22]劉文,于增艷,林丹華.兒童青少年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元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9(01): 31-37.

Befriending Emotions: Feng Zikais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HOU Ting DING Daoyong

Abstract: Feng Zikai was a renowned modern Chinese writer, painter, arts educator and translator who had a lifelong love of children and was straightforward about truth and valued emotion. Having grown up in a family that befriended emotions, Feng carried on the educational customs in the raising of his own children. He was able to see and accept childrens emotions and to allow them to express themselves as they please. Such a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is still relevant today.

Keywords: Feng Zikai; Family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責任編輯:李育倩)

猜你喜歡
豐子愷家庭教育情感教育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的“人”和“文”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