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所賦能
——太原市濱河體育中心改擴建項目創作實踐

2023-06-06 12:08張翼南景泉徐元卿
建筑技藝 2023年2期
關鍵詞:場館體育

張翼南 景泉 徐元卿

1 體育賽事催化城市更新

太原市濱河體育中心(以下簡稱“濱體”)位于太原市汾河畔,漪汾橋西側。項目建成于1998年,是山西省早期修建的綜合性體育場館,包括同一基座平臺上的主副兩場館。20年后,濱體因維護不善外觀斑駁、設施陳舊、場院雜亂,已不復當年作為山西男籃主場和首屆太原國際馬拉松賽起終點的榮光。

為承辦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的舉重、乒乓球及網球項目,將濱體北側待開發用地及周邊道路一并納入規劃范圍,借助體育賽事加快區域城市更新和舊城功能升級,同時為太原打造嶄新的城市名片,濱體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2 消極的城市疥癬轉化為積極的公眾記憶

改造前的濱體矛盾復雜,很難用單一語義的詞匯定義。作為濱河區域內仍在使用的標志性公共建筑,卻呈現出城市邊緣地帶的粗糙感;因緊鄰路橋外部,機動車難以駛入,內部卻有大量空間供車輛停放;建筑外表的頹敗無法掩飾其內生的活力,工程啟動前館內及院內的所有運動場地、運營空間都尚在經營,沿街的洗浴中心更是門庭若市。一次積極有效的改造,是對場館運營的重新定位,也是基于文脈延續、公眾利益、綠色發展的價值升級[1]。

2.1 積極的場所——文化與情感價值提升

政府興建的大型公共體育設施作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與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密切相關,直觀見證并反映城市建成的歷史,也代表公眾的時代記憶。建設體育場館能夠創造城市榮譽感和市民的身份認同感,以此增強區域形象,并能以體育活動促進社區級團體的組成與推廣[2?3]。存量更新時代提倡節約和理性的新常態,但仍強調有效引導和利用標志性建筑的集聚與催化效應,實現精神凝聚。

濱體雖不屬于歷史建筑,仍不希望完全推倒重建,而是在舊痕跡之上創造新的生長。在建筑層面保留既有記憶符號,在公共空間層面修復區域肌理、營造城市景觀,使其文化情感價值反哺城市形象,由純粹的建設活動產生更廣泛的積極意義。

設計拆除全部非體育功能的違章建筑,將原本被侵占的場地與東側代征綠地、北側預留體育用地合并,作為以濱體改擴建場館為中心的一體化體育公園。公園內設有網球場地、健身步道、休閑廣場等活動空間,并新增跨越市政道路的天橋步道,銜接南北兩區的廣場軸線,貫通內部地塊至濱河帶的慢行系統,形成綠色開放的城市界面。

濱體原設計邏輯是重體量輕立面。更新中我們遵循一致性原則,經勘察評估,拆除較小的副館和形象混亂的底部平臺,保留4 000座主館比賽廳為“老館”。在老館東側,新建全民健身中心作為“新館”,內部設1 500座活動座席。朝向南側主入口和臨河方向的眺望空間被處理為新館、老館共用的觀眾集散平臺,在中部向地面層景觀平緩過渡(圖1?3)。

1 軸測圖

2 二層(觀眾集散層)平面圖

3 剖面圖

用統一的屋面造型將新老兩部分強化為整體,硬朗的轉折面凸顯體育建筑的力量感(圖4)。老館具有特色的Y形造型在立面設計中予以保留,為消解傳統幕墻分縫采用開縫構造的蜂窩鋁板幕墻,密紋的排布成為一種獨特的立面肌理,并以鯊魚腮形態的開窗格柵平衡整體性與細節變化。平板段幕墻的標準尺寸為0.2m×6m,創新的節點設計實現了非常規的長寬比,并對多種配比的鋁板涂層進行測試對比,以保證幕墻在沙塵氣候下仍能保持高亮和自潔(圖5)。

5 蜂窩鋁板幕墻節點

2.2 完善的機能——經濟與利用價值提升

隨著城市的高速擴張,既有體育場館的區位由建成時的城郊發展為城市中心區,與城市經濟活動產生了更多元的關聯與互動。由于疏于管理與導引,各類功能在原本的體育用地上野蠻生長,不同時期涌現的酒店、銀行、餐廳、商店、娛樂場所和停車場將體育功能逼退城市界面。但如果把這種雜亂看作極為特殊的城市自治,就能從中發掘區域節點最真實的功能需求。設計不是粗暴的刪除,而是歸納重組業態內核,并使其在新的空間中再生。

濱體改造作為助力城市更新的工具,其土地價值的提升不僅限于建設規模的增加,更多是以體育功能為引導,以文化休閑服務為支撐,提升周邊區域整體土地效能。依靠短期的單一體育賽事遠遠不夠,而應提升體育功能和相關業態配置,融入城市休閑文化產業鏈條,緩解需求壓力,保障公共服務,通過長期高質量的經濟活動,提升周邊區域人口數量和房產價值[4],從根本上改善區域活力。

為滿足場館停車需求并解決周邊居民占道停車痛點,分南北兩區在體育公園植入600輛規模的地下共享車庫,與場館地下直接貫通、無縫銜接,停車場的日常收入也可為濱體運營提供資金支持。

場館內部功能改造注重全民健身視角下的服務水平提升。賽事相關的比賽大廳、熱身訓練館、運動員用房等按賽事標準升級改造,但同時均進行兼容性預留,賽后可全面轉換為健身場地。外圍觀眾廳及辦公、媒體、安??臻g盡可能壓縮規模,形成緊湊的平面布局。拆除老館四層空置的放映設備間的隔墻,并擴大玻璃窗,改造為貴賓包廂。所有賽事用房盡可能直接對外開放,既滿足采光通風,又便于非賽期間作為體育商業和教育培訓功能出租。騰退的服務性功能也被重新植入內部,以保障日常運營。另外,在集散平臺與地面連接處的緩坡通道下方,增設非賽功能的標準50m泳道游泳館,增加體育經營項目。改造中著重補充無障礙功能,增設無障礙電梯和無障礙座席等。

將老濱體大臺階、噴泉廣場等構成元素在新的場地設計中進行轉譯,提供多樣的半室外空間及休閑健身場地(圖6)。從夜間經濟和媒體傳播的角度,除基礎燈光外,重點增加新老兩館中軸檐下的變幻色彩,營造視覺焦點,讓場館持續釋放活力。

6 噴泉廣場

依據太原市體育局發布的開放方案,濱體改造自2019年竣工后,持續向市民開放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網球、游泳等低收費項目,并為市屬體校的多支競技隊伍提供免費訓練場地,市民也在室外及半室外空間長期開展合唱、模特走秀等自發性社區活動。場館成功承辦如2020愛奇藝尖叫之夜演唱會、“新絲綢之路”跨界鋼琴演奏會等專業演出,以及中國太原國際汽車展覽會等各類商業活動。另有空間長期出租,開展兒童培訓機構、健身房、體育用品商店等經營活動,基本實現以館養館的良性運營。

2.3 友好的環境——生態與綠色價值提升

在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大背景下,場館建設在功能增量的同時還需實現生態減負。既有場館受限于早期建設標準,無法滿足現有節能標準下的舒適性,同時面臨環境和經營成本壓力。減排增綠,既是指標層面的要求,也是低碳目標下的價值選擇。

在濱體內外部環境更新中,使用適宜的綠色技術進行節能改造,保障場館的可持續運營。同時通過再造室外空間對環境進行生態補償,用騰退的土地擴大綠地網絡,將封閉的場館升級為開放的體育公園,借場館更新為城市造血。

體育公園場地以綠化為主,結合海綿工程規劃,尤其在更寬敞的北區形成藍綠交織的公共空間系統。場地應用各類透水鋪裝,結合地下車庫頂板的網格型雨水回收系統及滲透水回收管網高效地收集回用雨水。

場館外部結合形象提升工程,更換圍護結構保溫層,提升建筑整體熱工性能。對于比賽廳等功能保留大空間,在無法通過空間改造降低運行能耗的情況下,著力提高日常經營使用效率,通過拆除部分座席、更新活動座席的方式擴大空間,提高場地布置效率和承接能力。以預留工藝接口而非直接建設的方式,低成本滿足商業演出活動。新老館比賽廳頂部均設天窗,并設有電動遮陽簾,平時可利用自然光,賽期可關閉,滿足賽時均勻照度和賽后低能耗運行需求。

3 改造工程的技術支撐

改造工程首先應保障安全性。工程開始前重新進行地質勘察、結構檢測和抗震鑒定。由于加固已變形的既有鋼結構成本過高,經論證后進行拆除和整體更換;對基本滿足現行結構設計規范的老館混凝土部分,采用增加阻尼器、粘接鋼板及鋼筋網片的方式改善抗震性能(圖7)。從施工安全和經濟性角度,通過鉆孔灌注樁和后注漿技術,提高樁基承載力并減少樁長,保證液化土區域場館的地基穩定性。為解決老館層高矮、空間壓抑的問題,破除部分層間樓板形成貫通空間,以增補的室外疏散樓梯和斜向支撐結構塑造立面造型,實現空間結構一體化(圖8)。

7 既有結構抗震加固

8 老館觀眾集散廳望向新館

老館舊有設備已不能滿足現今比賽要求和技術規范,按甲級場館標準升級配置機電系統,并統籌工藝機電管綜和室內設計。標準層層高4.2m,管綜壓力極大,與施工單位配合進行全專業BIM建模,在保證施工精確度及進度的前提下,提升空間品質。

建筑形體較為復雜,金屬幕墻面無標準尺寸,借助參數化技術進行幕墻設計和三維模型對接,形成坐標點形式的定位,輔助現場施工校核。

4 結語

公共體育設施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基石,根據“人民愛健身”服務平臺公布的《2022國民健身趨勢報告》,國民健康意識逐漸增強,健身場景呈多元化趨勢,其中使用城市級場館類公共體育設施進行健身的比例增長至26.9%,較2014年增長8.5%[5]。在存量發展的新常態下,體育設施建設將更多以既有建筑改造的形式出現。

濱體舊址雖然不是學術意義的建筑遺產,但仍是人文、經濟、社會意義上的城市歷史遺存。濱體改擴建項目因賽事啟動,在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尤其關注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價值再造為城市帶來的機遇,它不僅解決了建筑改造、功能提升等常規需求,還是一次對既有體育場館在城市運營、文脈延續、保護利用、公眾利益、綠色發展層面的思考實踐。通過設計者、建設單位、政府部門的充分溝通協作,在城市中心區域重新塑造了一個耀眼而親民的休閑文化中心,而人民也會被吸引回這片熟悉而陌生的場所,繼續書寫歷史新篇章(圖9)。

9 改造后鳥瞰

圖片來源

1?3,5,7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4 張廣源拍攝

6,8 高文中拍攝

9 李季拍攝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太原市濱河體育中心改擴建項目

業主:太原市體育局、太原市住宅保障中心

建設地點: 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

建筑設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負責人:崔愷、景泉、徐元卿、李靜威

設計團隊:張翼南、姚旭元、林賢載、徐建邦(建筑);王超、陳越、王金(結構);朱琳、杜江(給排水);徐征、唐艷濱、高麗穎(設備);肖彥、常立強(電氣);劉煒(智能化);段進兆(總圖);鄧雪映、李海波、陸麗如、李倬(室內);關午軍、朱燕輝、戴敏、申韜(景觀);鄭秀春、陳飛(幕墻)

體育工藝設計:北京中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北京寧之境照明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總建筑面積:49 033m2

設計時間:2017

建成時間:2019

猜你喜歡
場館體育
會前視察 支招亞運場館利用
創新標準打造綠色雪上運動場館
冬奧之約,場館先行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我為體育狂
“全運”場館外的“事故”
論清末體育熱
2016體育年
場館風采
我們的“體育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