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素材在高校課程思政中的應用

2023-06-11 05:36趙潮
高教學刊 2023年17期
關鍵詞:價值引領考古學課程思政

趙潮

摘? 要:該文結合考古學專業特性與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分析考古素材所蘊含的思政內涵及其在思政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并提出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達成利用考古素材進行思政育人的目標。分析表明,考古素材蘊含多個維度的課程思政目標,內容本體與思政價值之間聯系緊密,且能夠為眾多學科所用。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引導,并采用符合考古學研究特征的教學手段,是利用考古素材進行思政教育最為有效的方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考古學;價值引領;教學策略;思政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7-0193-04

Abstract: Combining the specialties of archaeology and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specific advantages of archaeolog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further propose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fully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using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hold multi-faceted go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ight connections between their conten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and can be applied by various disciplines. Emphasizing the agencies of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apply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align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us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ud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rchaeology; value leading; teaching strate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高水平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夠與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形成合力,有效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構建。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號召高校教師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有機融合,找準各自授課領域與課程思政的契合點,達成潤物無聲的育人之效[1]。

在高度重視思政建設的同時,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充分肯定了考古學在社會、政治與文化領域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脊殴ぷ魇且豁椫匾幕聵I,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2]。

考古學知識在高校教育應用廣泛,不但是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等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內容,也是歷史學、地理學、美術學等相關學科教學會用到的素材。因此,充分挖掘考古學素材的課程思政內涵,對于指導多門學科的課程思政工作開展,推動多維度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將從考古學的專業特征入手,深入提煉考古素材與課程思政內涵的融合點,并結合教育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分析考古學知識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落實考古學知識的思政育人目標。

一? 考古學素材的思政內涵

考古素材與課程思政之間具有很多方面的結合點,本文凝練出了以下三處考古素材所突出體現的思政內涵。

(一)? 考古學展示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有助于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培養高校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的建立,往往根植于我們對自身歷史的理解與認知??脊艑W科通過物質遺存研究人類的過往,不僅具有補史、證史、糾史的作用,還在研究古代知識體系的物化與外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拓寬我們對自身歷史理解的廣度,更為全面深刻地認知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規律與特質[3]。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浩如煙海的文獻僅僅記錄了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自有文獻記錄之時,中國已經步入了較為成熟的文明階段。因此僅通過傳世文獻,我們難以認知中國大地早期人類社會的發展,更無從探討中華文明孕育與形成的過程??脊艑W是研究文字出現之前的人類早期歷史 (史前史)的重要途徑,能夠極大延伸歷史的軸線,讓我們通過長時段的視角審視中國大地上精彩的人類發展史,破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奧秘。

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國大地有超過一百萬年的人類居住史,是全球最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在一萬年左右的時期,居住在中國北方與南方的先民分別馴化了粟、黍和水稻,開啟了從狩獵采集向農業經濟轉型的進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幾處動植物馴化中心和原生農業起源地之一。之后,在日漸發達的農業經濟推動下,中國各農業區出現了人口激增,經濟與社會分化日趨明顯,出現了更大規模的社會整合和日趨復雜的政體組織,創造出輝煌的文化成就,并在頻繁的區域互動作用下形成了廣域國家,體現出不同于西方城邦制文明的社會發展軌跡[4]。

這段中國史前史,占據了中國大地自有人類居住至今超過99%的時段,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通過對考古成果的研讀,我們可發現:①中華文明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有著漫長的文化積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源頭至少可追溯至一萬年左右的農業起源之際。②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先民取得了各種文化成就,并被后世所繼承與發展,成為我們中華文明的特質。③各區域在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但又存在著廣泛而深刻的互動與融合,共同為早期中華文明統一體的發展作出了貢獻[5]。

由于這些研究成果多用專業化的考古術語表述,宣傳普及力度不夠,因此其所蘊含的豐富的課程思政內涵,未得到充分的開掘。如若能充分提煉這段史前史的文化內涵,并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傳授于學生,則可發揮以下三方面的價值引領意義:①使學生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性,理解中華文明發展的動力機制;②使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先民的生存智慧與文化成就;③使學生領悟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二)? 中國考古學研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能夠拓寬視野,加深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

在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民族與文化認同的同時,我們也需謹防狹隘民族主義思維的泛濫[6]。這種偏頗的思維會滋生驕傲自滿的情緒,損壞國際形象,并阻礙中國汲取世界其他地區先進文化成果的步伐,不利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新一代大學生需要有心系祖國、胸懷天下的情懷,既要明確意識到堅持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必要性,也要懂得智慧性地汲取海外先進的科技與文化成果進行反向創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大業,并將我們的技術與智慧傳播到其他地區,達到互利共榮。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秉持理性愛國主義,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7]。

考古學研究成果,生動地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表明文化交流與互鑒,是中華文明持久繁榮的重要基礎。古代中國的發展從未與世隔絕,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保持了持久的文明活力,并將自身的文化成果輻射到了更為廣闊的區域。例如,發源于我國南方地區的稻作農業體系,在其發展成熟之際分別向南傳到了東南亞地區,向東北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促進了當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其文明化的進程。而在西亞地區率先被馴化的小麥、大麥、山羊、綿羊和黃牛,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傳入中國,被融入中國農業體系之中,形成了后世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農業格局。隨著佛教東漸而傳入我國的石窟造像藝術,推動了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快速發展,其造型風格也隨著歷史的進程而逐漸“中國化”,形成了符合中華民族審美的獨特藝術瑰寶??脊艑W研究在基于發掘與調查的科學實證研究下,追尋物質遺存的空間分布與歷時性演變,不但能夠生動揭示文化交流的各種物證線索,還能夠探索文化交流的動力機制、過程以及后繼影響。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中國古代先民在吸納外來文化方面所展現的智慧,亦能看到中華文化因素何以傳播至遠,在文化互動的機制下對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知識,對于我們理解在當下全球文化互動中的戰略選擇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三)?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方案”的強大生命力,有助于增強制度自信,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實證主義精神

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率先興起于西方,在20世紀20年代初引入中國??脊艑W科的西學東漸,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20世紀初,我國積貧積弱,中國文化西來說盛行,疑古學派對傳說中的中國上古史產生質疑。在此文化認同危機之下,中國的文人志士引入考古學,通過對出土物證的研究,確立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并將中國歷史的根脈追溯到了更為久遠的史前時期。隨后,在數代考古人的努力下,中國考古研究不斷豐富著我們對于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認識,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獨特研究范式[8]。近年來,隨著與國外考古學交流的增多,國外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也被逐漸吸納融入中國的考古研究體系中。這種秉持自身發展特色,同時吸納外部智慧的做法,使中國考古學研究工作能夠堅實立足于符合我國國情的考古實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近十余年來,國內一些考古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走出國門參與了國外的考古研究項目,也將中國考古的經驗帶入了其他地區,體現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獨特魅力[9]。

中國考古發展的歷程,與考古學科強調實踐,注重實證研究的特性有著緊密關系,也體現出中國考古工作者不落教條主義的窠臼,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主義精神與智慧[10]。由此可見,除考古成果之外,中國考古學科的發展史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歷程,也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素材,可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如何通過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對外部智慧的合理吸納,建構符合國情的中國方案。

二? 考古素材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獨特性

考古素材在課程思政內容的建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考古學所傳遞的價值觀念,內隱于其知識體系中,與知識內容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尋找專業內容與課程思政的最佳契合點,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難點與挑戰。如若無法找到最佳契合點,所授課程的具體知識內容與價值引領之間就會存在脫節的狀況。生硬且突兀的價值輸入,不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無法讓學生產生信服感,甚至會擾亂學生注意力,影響到對知識內容本身的講述[11]。知識與價值的深度內恰性,使得考古學知識與課程思政亮點能夠達到自然順暢的結合,規避了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兩張皮”的隱患。授課教師在講述知識內容的同時,嵌套于知識內容之中的價值觀念便會自動得以釋放,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與認知。例如當我們通過生動的圖片展示精美的古代工藝品時,授課教師無需多言,學生也能感受到古代先民的藝術智慧。而此時授課老師僅需一兩句簡短的話語點出遺存背后體現文化價值,即可升華思政主題,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因此利用考古學素材傳達課程思政內容,可充分達成課程思政建設所倡導的潤物無聲、隱性育人之效。

2)考古學是一門實證性的學科,其所承載的價值意涵,均立足于堅實的實物證據。例如,考古學研究認定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出于民族情感的主觀推理,而是依據充足的物證材料以及對物證材料做出的嚴密論證[12]。因此,考古學所傳達的價值信息,避免了口號式的空洞與意識流般的臆想,具有很強的信服力,易于被廣大學生接受。此外,豐富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為家國情懷、民族自信等觀念的培養與傳播,找到了更加鮮活的例證與支點,讓抽象的價值情感宣傳,變得更為生動、具象,因而也更易深入人心。

3)考古學的研究貫穿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領域,在研究古人遺存的功能與制造技藝時,需借助自然科學的檢測分析手段,利用科學的推理模式;在通過物質遺存推導古人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方面,需利用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統合分析各類物質材料;而在闡述物質遺存所蘊含的文化象征含義之時,又需要依靠人文學科的研究視野與知識體系[13]。這種獨特的跨界屬性使得考古學知識與研究背后蘊含的思政內容,也必然具備多維度、多層級的特性,即可發揮自然科學領域學科在思政育人方面所起的效用,如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證精神;亦可發揮人文與社會科學在課程思政方面所起的作用,如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與觀念認知。

4)考古學素材可被眾多學科利用,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根據考古學素材在學科課程內部的定位與比重,筆者認為有三類學科可利用考古學素材開展思政教育。第一類學科即為考古學、文物學與博物館學??脊艑W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是這些專業的教學核心。第二類學科為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藝術史等需要大量利用考古學成果服務本專業研究的學科。第三類學科為與考古學相關聯的學科,這種關聯有兩個層面的意指。一方面指的是所在學科的知識內容能夠應用于考古研究之中的學科,例如化學專業的同位素分析、數學專業的量化統計分析,在考古研究中均有廣泛應用;另一層面指的是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歷史溯源,會利用到考古知識的學科,例如經濟學家在研究遠古時代經濟交往體系時,或是土木專業在研究古人的建筑營造之時,均需考古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在講授到與考古相關內容時,這些學科的授課老師均可巧借考古素材,進行課程思政方面的教學引導。

三? 考古素材的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根據上文所述,可以看出考古素材既反映多重課程思政內涵,又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占有獨特優勢。然而若要將這些優勢轉化為讓學生切實受益的教學效果,仍需注重采納合理的教學手段,如下所述。

1)充分利用考古學研究中豐富的圖像成果。由于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物質遺存,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考古工作者會通過多角度、多類別的攝影、繪圖等工作記錄物質材料,呈現其形制特征,在綜合研究中,還會通過大量的統計圖表、遺存空間分布地圖等材料分析與展現研究成果。故而考古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圖像資料。這些圖像資料能夠生動直觀地傳遞遺存的豐富信息,甚至帶給觀者獨特的視覺震撼。相對于理性的客觀知識,價值觀的傳導更需要調動學生的感情共鳴[14]。因此多用圖像資料展示考古成果,更易于讓學生充分感知到授課內容所傳遞的價值情感。

2)考古素材的課程思政價值,一方面體現在考古成果本身所傳遞的思政內涵,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考古學研究過程所蘊含的價值與精神。因此授課教師在講述具體的考古成果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講述其研究過程,讓學生們充分了解到考古學家如何開展研究工作。這部分內容的講述,可以充分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特色考古學的發展之路,并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探索精神和實證主義科學觀。

3)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思政教育的本質在于觀念塑造。相比于灌輸式的教學,引導與啟發是更為有效的觀念塑造方式[15]。而合理的引導與啟發,唯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其課堂參與感,方能水到渠成。上文提及考古素材所傳遞的價值觀深植于其知識體系中,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考古成果,而不急于說出其背后所反映的價值意涵,再通過引導式的提問,讓學生來回答從考古成果中感悟到的價值力量。這種由學生主動體悟而得知的課程思政亮點,相比于硬性傳授,更易于內化于其心中。此外,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我們可引導學生主動搜集某處遺址的考古材料,講述考古材料的發現與研究歷程及其所體現的文化價值,由此可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實證研究思維,促使其在主動的思考與求索過程中獲得對考古材料文化價值的升華性認知。

四? 結束語

考古素材與課程思政之間具有密切結合點,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幫助其開拓眼界,深刻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意涵,培育實事求是的實證主義精神??脊艑W是基于物質材料的實證性研究,兼具自然、社會與人文科學屬性,在價值觀傳遞方面具有高信度、具象化、多維度、多層級的特性??脊潘夭谋澈髠鬟f的價值,內隱于考古知識體系中,加強了知識內容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有機關聯,使得價值塑造方面的教學目標,可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順利流暢地達成,且能夠為眾多學科所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充分利用好考古學研究的圖像資料,兼顧考古成果與考古研究過程的講述,并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課堂參與度,加強引導式教育,即可收獲良好的課程思政教育效果,使考古素材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深入學生內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J].實踐(黨的教育版),2020(12):4-7.

[3] 宋江寧.無角度、不(非)學術——對考古學學科性質和中國考古學學科發展的思考[J].南方文物,2020(6):35-51.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5] 陳勝前.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J].讀書,2020(7):77-84.

[6] 孫芳.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應辨析的四個認識誤區[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0,6(2):86-92.

[7] 孟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及科學內涵精讀[J].公關世界,2021(4):158-159.

[8] 霍巍.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傳統與時代使命[J].考古學報,2021(4):463-474.

[9] 賀云翱.“中國考古走出去”開啟歷史新篇章[J].大眾考古,2018(1):1.

[10] 余西云.中國考古學百年回顧與前瞻[J].中原文物,2021(6):26-33.

[11] 方建斌.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1:74-79.

[12] 李韻,袁于飛,鄧暉.探源工程實證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J].青年與社會,2018(20):7-10.

[13] 陳勝前.建設新時代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J].歷史研究,2021(1):23-31.

[14] 段海軍.教育心理學[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1:120-126.

[15] 代玉啟,羅琳.價值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范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5):23-28.

猜你喜歡
價值引領考古學課程思政
認知與傳承:東西方考古學理論差異比較——以新考古學為例
遼代壙墓的考古學初步觀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多元價值觀背景下的價值引導與美德塑造
淺談思想政治課中負面案例的運用
“比較方法”在考古學中的運用——考古學者的“利器”之七
考古學是知識創新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