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對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功能性體適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2023-06-12 11:39劉麗嬌顏小星圣小衛
微創醫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功能性協作下肢

劉麗嬌 顏小星 圣小衛

(吉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內三科,江西省吉安市 34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嚴重類型,以劇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臨床上治療AMI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可使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得以疏通,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改善,從而恢復心肌組織供血,拯救瀕死心肌組織[3-4]。多學科協作模式是近年來臨床上新興的、有效的康復治療和干預模式,該模式以專業的多學科干預小組為基礎,在各科人員相互協作下為患者提供的一種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干預,從而起到促進疾病康復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5]。本研究應用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對PCI治療后的AMI患者進行干預,探討該模式對患者術后心肺功能、功能性體適能、血液流變學及生活質量的影響?,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6]中AMI相關診斷標準;(2)符合PCI指征并成功完成PCI治療;(3)PCI術后病情穩定,Killip分級≤Ⅲ級,靜息心率<100次/min;(4)溝通交流能力及肢體活動能力正常;(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2)PCI術后心絞痛;(3)合并其他嚴重內科疾病,早期配合度及依從性差;(4)患者主動退出;(5)PCI術后1周內出院,康復過程中疾病惡化不能完成康復治療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選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5~80(70.46±6.57)歲;Killip分級:Ⅱ級19例、Ⅲ級21例;梗死位置:前壁14例、前間隔16例、下壁6例、側壁4例;支架植入數量:1支24例、2支11例、3支及以上5例。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45~79(70.72±6.68)歲;Killip分級:Ⅱ級20例、Ⅲ級20例;梗死位置:前壁16例、前間隔15例、下壁5例、側壁4例;支架植入數量:1支25例、2支10例、3支及以上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Killip分級及梗死位置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PCI術后給予患者心電監護、病情觀察、服藥指導、并發癥預防、基礎生活及出院指導等常規干預。

1.2.2 觀察組 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進行干預,具體如下:(1)組建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干預小組。干預小組由康復科醫師、營養醫師、心理醫師、護士等組成,所有成員集中開會商討患者康復治療程序及干預內容,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制訂出相應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康復運動訓練、營養支持等綜合性康復方案,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并在康復科醫師的指導下實施康復過程。(2)心理評估及指導。由心理醫師及護士進行疾病相關健康教育和心理狀態評估,并以褒獎、鼓勵、正面心理支持等手段給予心理指導,緩解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康復的積極性,增強患者的自信心。(3)用藥指導。由責任醫生評估患者病情,制訂術后用藥方案,同時根據患者或家屬的反饋情況實時調整方案。(4)營養支持。根據PCI術后患者對營養的需求,由營養醫師制訂以低鹽、低糖、低脂,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飲食為主,指導家屬按照飲食計劃做好患者營養供應和支持。(5)康復運動訓練。由康復科醫師制訂術后康復訓練計劃,并在康復科醫師和護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康復訓練,手術當日指導患者做臥床深呼吸,協助患者進行床上非術肢側肢肌群、主要關節等主動活動,2次/d;穿刺肢壓迫器8 h后取下,期間每間隔2 h放氣1次,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適當播放舒緩音樂以緩解患者情緒;術后第1~2天,協助患者完成進食、飲水、床邊梳洗等,繼續進行非術肢側肢肌群及主要關節活動,穿刺側制動12 h后可協助患者進行床邊站立活動,5~10 min/次;術后第3~4天,協助患者洗漱、穿脫衣服、大小便等,進行病房內走動訓練,50~75 m/次,1次/d,活動后休息20 min;術后第5~6天,盡量讓患者自己進行穿洗漱、大小便、脫衣服等,繼續進行慢行訓練,100~150 m/次,1次/d,活動后視情況適當休息;術后第7~8天,指導患者走廊慢行,200~300 m/次,上下1層樓,2次/d,慢行、上下樓每次間隔20 min進行,活動后適當休息;術后第9~10天,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走廊慢行400~500 m/次,上下2層樓,2次/d。(6)出院指導。由干預小組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出院指導(指導用藥及康復訓練方法),叮囑家屬做好訓練日志記錄,所有患者出院后門診隨訪3個月,每周1次,以末次隨訪作為康復效果評價終點。

1.3 觀察指標

1.3.1 心肺功能評價 采用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指數[7]評價患者心肺功能。MET指數為運動時代謝率相對于靜息狀態代謝率的倍數,靜息狀態下耗氧量3.5 mL/(kg·min),通過測試患者步行1 min所需氧氣消耗量除以3.5即為MET指數,同時采用魚躍YE660C型電子血壓計監測患者靜息心率(heart rate, HR)、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及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1.3.2 功能性體適能評價 采用老年人體適能測試法[8]對干預前后功能性體適能情況進行評價,包括有氧耐力,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韌性,平衡性6項測試內容,其中有氧耐力測試方法為6 min步行試驗,上肢肌力測試方法為30 s曲臂次數,下肢肌力測試方法為30 s坐位站立次數,上肢柔韌性為背伸屈距離,下肢柔韌性為中指勾腳尖距離,平衡性測試為患者從椅子站起一瞬間,向前行走繞過2.44 m遠目標物后,坐回椅子上所需時間。

1.3.3 血液流變學評價 采用KES-900血流變檢測儀(無錫市康爾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對患者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 PV)、全血高切黏度(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 NBH)、全血低切黏度(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 NBL)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進行檢測。

1.3.4 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BREF)[9]對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內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及周圍環境4項因子共26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將總得分換算成標準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MET指數、靜息HR、DBP、SB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MET指數均明顯升高,靜息HR、DBP、SBP均明顯降低(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MET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靜息HR、DBP、SBP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x±s)

2.2 功能性體適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有氧耐力,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韌性,平衡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有氧耐力,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韌性,平衡性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上述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功能性體適能指標比較 (x±s)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PV、NBH、NBL、ES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PV、NBH、NBL、ESR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x±s)

2.4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周圍環境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周圍環境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x±s,分)

3 討 論

AMI經PCI治療后可迅速增加患者冠狀動脈、側支血管及心肌組織的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癥狀,從而有效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10]。雖然PCI治療AMI的效果顯著,但由于手術治療均具有一定侵襲性和損傷性,加之受到患者自身心理、生理素質及術后康復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PCI治療的療效不一。臨床研究表明,PCI后早期心臟康復干預對于促進AMI患者疾病康復,提高患者活動能力,提高術后生活質量,降低臨床并發癥發生率等具有重要作用[11-12]。在臨床工作中,基于單學科的康復干預雖然可給予一定的健康指導和臨床干預,但受限于專業知識、工作人員及病情變化等多種因素,造成了單學科的常規干預效果不夠理想。

近年來隨著臨床康復干預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為主要干預模式的出現,大大提高了PCI術后AMI患者臨床干預效果和干預質量。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是以專業的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干預小組為基礎,通過各科人員相互協作,根據患者的疾病、癥狀、相關因素以及最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問題等具體情況,為患者量身定制的一套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干預措施。Rossini等[13]報道顯示,多學科協作干預有效縮短了PCI治療后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了院內再手術率和死亡率。Haddad等[14]研究結果表明,PCI后早期實施多學科協作康復干預提高了患者活動能力,促進了疾病康復。此外,韓曉閩等[15]研究發現,多學科協作干預對于改善PCI后患者血液流變學、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應用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對AMI經PCI治療后的患者進行干預,取得顯著的干預效果,觀察組干預后心肺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同上述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功能性體適能包括有氧耐力,上、下肢柔韌性,上、下肢肌力,平衡性6項測試內容,是衡量AMI經PCI治療患者術后基本活動和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臨床研究表明,由于受到手術、自身疾病及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多數AMI經PCI治療患者健康行為能力和運動活動能力較差,其原因多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而造成的情緒障礙,不遵醫囑用藥以及缺失適當的康復訓練等有關[16-17]。本研究通過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干預,大大提高了干預質量和干預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功能性體適能恢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同Pavkova Goldbergova等[18]報道一致。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模式對提升AMI經PCI治療患者術后功能性體適能的康復干預效果顯著。血液流變學是衡量心肌組織供血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PV、NBH、NBL及ESR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通過改善PCI術后患者血液流變學,促進了心肌組織的供血供氧,從而促進了疾病康復。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康復運動可有效改善PCI術后AMI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功能性體適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提高生活質量,臨床干預效果滿意,值得在經PCI治療的AMI患者的臨床康復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猜你喜歡
功能性協作下肢
下肢下垂體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影響的meta分析
基于十二指腸異常探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研究進展
中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研究進展
團結協作成功易
一種功能性散熱板的產品開發及注射模設計
協作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滌劑中的應用
協作
微創旋切術治療18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術后護理
可與您并肩協作的UR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