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青海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發震背景分析

2023-06-14 02:39黃浩袁伏全李麗趙燕杰萬玉杰馬建新李啟雷胡維云郭瑛霞
地震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德令哈發震余震

黃浩 袁伏全 李麗 趙燕杰 萬玉杰 馬建新 李啟雷 胡維云 郭瑛霞

摘要:2022年1月23日、3月26日和4月15日青海省德令哈市分別發生MS5.8、MS6.0和MS5.4地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MS6.0地震及6次MS≥3.7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雙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了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初步分析了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的發震背景。震源機制結果顯示,MS6.0地震震源機制解節面Ⅰ:走向174°/傾角80°/滑動角-156°,節面Ⅱ:走向79°/傾角66°/滑動角-11°,矩心深度6 km。地震重定位結果顯示,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震中呈NS向展布、震源區北部為主體破裂區域?;谡鹪礄C制解、地震重定位結果和震源區附近局部發育NS向構造的特征,分析認為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的發震構造為一條NS向、高傾角的右旋走滑隱伏斷層。

關鍵詞:德令哈地震;地震重定位;震源機制;發震背景;青海

中圖分類號:P31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23)04-0473-10

doi: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3.0050

0引言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2年3月26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38.50°N,97.33°E)發生MS6.0地震,震源深度10 km。2022年1月23日和4月15日德令哈分別發生MS5.8和MS5.4地震,這3次地震余震區破裂貫通,并構成了一個震群型地震序列(下文簡稱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截至2022年5月29日,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共發生MS≥3.0地震13次,其中MS3.0~3.9地震7次,MS4.0~4.9地震3次,MS5.0~5.9地震2次,MS6.0~6.9地震1次。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為祁連—海原斷裂帶發生2022年1月9日MS6.9地震后,短期內再次發生的震群型地震序列。受限于區域地震監測能力,該地震序列的初始定位結果揭示的余震展布特征與區域構造的NW—SE走向特征存在較明顯差異;MS5.8、MS6.0和MS5.4地震初始定位的震中位置具有由南向北遷移的特征,余震是否存在由南向北的破裂特征對該地區未來地震危險性判斷較為重要;德令哈MS6.0地震的震源機制為走滑型,而區域歷史地震震源機制多數為逆沖型。這些特征表明德令哈MS6.0地震相對復雜,而且震源區沒有已探明的斷裂構造,因此有必要對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的發震背景進行深入研究。

CAP方法的優勢是反演結果對速度結構和地殼橫向差異不敏感,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前人的研究結果(呂堅等,2008;鄭勇等,2009;龍鋒等,2010;易桂喜等,2012;祁玉萍等,2018;Jiang et al,2019;黃浩,付虹,2019;Lei et al,2019,2020;袁伏全等,2021)表明,CAP方法在反演震源機制解和確定震源深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該方法使用體波和面波聯合反演,將寬頻帶數字地震記錄分為體波部分(Pnl)和面波部分,采用頻率-波數方法(F-K)(Zhu,Rivera,2002)計算臺站的格林函數,利用格林函數得到合成地震圖,反演過程中體波和面波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通過格點搜索方法在空間搜索,擬合、反演地震事件的最佳震源機制解。該方法分別對體波和面波進行擬合,減小了地殼速度模型及地殼橫向不均勻性對反演結果的影響。雙差定位方法可以較好地解決速度模型的不確定性引起的誤差,在許多中強地震的余震序列定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楊智嫻等,2003;黃媛等,2008;房立華等,2011;王未來等,2014,2021;王勤彩等,2015;龍鋒等,2021)。

本文采用CAP方法反演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及部分波形質量較好的MS≥3.7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編目系統”的正式觀測報告的震相到時數據,采用雙差定位方法對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進行重定位,獲得較為準確的震源參數,并結合地質構造對德令哈MS6.0地震的發震背景進行了初步分析。

地震研究46卷第4期黃浩等:2022年青海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發震背景分析地震研究46卷第4期黃浩等:2022年青海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發震背景分析1區域地質構造背景

柴達木—祁連地塊位于青藏高原向北擴展的前緣部位,由阿爾金斷裂、東昆侖斷裂和河西走廊帶等圍限為一級塊體,塊體內部進一步劃分為柴達木和祁連 2個二級地塊(徐錫偉等,2014)。GPS 速度場所揭示的地殼運動變形模式表明,柴達木—祁連地塊地殼運動具有大范圍內彌散變形特征,塊體變形場為不同斷裂差異性相對運動、區域內部逆沖擠壓和塊體旋轉共同作用的結果(葛偉鵬等,2013)。

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祁連地塊中部(圖1),震中附近區域歷史上發生13次MS≥6.0地震,其中MS6.0~6.9地震12次,MS7.0~7.9地震1次,最大歷史地震為1932年12月25日甘肅玉門昌馬MS7.6地震。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震中100 km范圍內發生過1927年3月16日青海哈拉湖東6級地震、1930年7月14日青海哈拉湖東6級地震、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MS6.6地震、2008年11月10日青海海西MS6.3地震和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MS6.4地震,表明該區域具有較強的構造運動和孕震能力。

德令哈MS6.0地震距南側的黨河南山主峰斷裂約26 km。黨河南山主峰斷裂和疏勒南山斷裂地區因自然條件惡劣,對它們的研究程度較低(蘇琦等,2016;鄭文俊,2009;趙朋等,2009)。黨河南山北緣斷裂呈NW向展布,長約190 km,第四紀以來活動強烈,以擠壓逆沖為主(蘇琦等,2016;邵延秀等,2011a,b;趙朋等,2009)。疏勒南山斷裂總體走向NW、傾向NE、傾角60°左右(蘇琦等,2016),野外地質調查判定斷裂性質為左旋走滑兼逆沖(鄭文俊,2009)。

疏勒河地區構造總體呈NW-SE向展布,局部發育近NS向構造。疏勒河地區中新生代以來經歷了6個構造變形期次,其構造演化與青藏高原NE緣階段性隆升具有良好的對應性:印支運動Ⅱ幕,在近N-S向的擠壓下,崩坤溝—扎爾馬格褶皺沖斷帶形成就位,表現為右旋逆沖運動,由于右旋走滑和基底地層的影響,在崩坤溝—扎爾馬格主逆沖斷層北緣形成“Z”型褶皺及南北向構造疊加(童馗,2016)。

2震源機制解

2.1方法與資料

本文參考前人在德令哈地區開展的人工地震測深研究結果(Zhao et al,2013;王有學等,2000,2005),建立了德令哈地區的一維地殼速度模型(表1)?;谇嗪:透拭C區域地震臺網的波形數據(鄭秀芬等,2009),選用距離震中30~350 km范圍內的地震臺站,使用CAP方法(Zhao,Helmberger,1994;Zhu,Helmberger,1996)反演了德令哈MS6.0地震及部分MS≥3.7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反演時采用表1所示的初始速度模型。本文對觀測到的速度波形記錄處理過程如下:①去均值及消除儀器響應;②將兩水平分量分別旋轉到R、T分量;③積分為位移;④濾波;⑤重采樣時采樣率為1 s,與格林函數保持一致。反演MS5.8、MS6.0和MS5.4地震時,體波與面波的帶通濾波頻段分別為0.05~0.15 Hz和0.05~0.1 Hz;反演余震時,體波與面波帶通濾波頻段分別為0.05~0.2 Hz和0.05~0.1 Hz。

2.2震源機制解結果

MS5.8地震震源矩心深度為8 km(圖2a),矩震級MW5.5,震源機制解節面Ⅰ走向為171°、傾角為84°、滑動角為-146°;節面Ⅱ走向為77°、傾角為56°、滑動角為-7°;P軸仰角28°、方位169°;T軸仰角19°、方位69°;P、T軸仰角較接近水平。MS6.0地震震源矩心深度為6 km(圖2b),矩震級MW5.7,震源機制解節面Ⅰ走向為174°、傾角為80°、滑動角為-156°;節面Ⅱ走向為79°、傾角為66°、滑動角為-11°;P軸仰角24°、方位39°;T軸仰角9°、方位305°;P、T軸仰角較接近水平。MS5.4地震震源矩心深度為8 km(圖2c),矩震級MW5.1,震源機制解節面Ⅰ走向為99°、傾角為50°、滑動角為26°;節面Ⅱ走向為352°、傾角為70°、滑動角為137°;P軸仰角13°、方位50°;T軸仰角44°、方位307°;P軸仰角較接近水平、T軸仰角相對較高。圖3展示了MS5.8、MS6.0和MS5.4地震最佳擬合深度處臺站理論波形和實際波形擬合情況,圖中波形上方數字為互相關系數百分比,下方數字為對應時間偏移(s),左側臺站名上方數字為震中距(km)和方位角(°),其下方數字為相對偏移時間。從圖3中可以看出,理論波形和實際波形具有較好的擬合關系。

國內外研究機構給出了德令哈MS5.8、MS6.0和MS5.4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本文得出的震源機制解與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CEA-IGP)或全球矩心矩張量項目(GCMT)得出的震源機制解較接近(表2),表明本文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德令哈MS6.0地震后早期余震波形受主震影響較大。本文利用CAP方法計算了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中6次MS≥3.7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圖4、表3)。震源機制結果顯示余震的震源機制均為走滑類型,表明余震的破裂類型與MS5.8、MS6.0和MS5.4地震較為一致。

1976年以來,德令哈MS6.0地震震中及鄰區MS≥5.0地震的震源機制解顯示,絕大多數地震為逆沖類型,僅2004年德令哈MS5.2地震和2019年德令哈MS5.0地震為走滑類型(圖4)。2004年德令哈MS5.2地震震中位于2003年德令哈MS6.6地震余震區,其走滑類型可能與其震源區應力調整有關;2019年德令哈MS5.0地震震中位于德令哈MS6.0震源區北端,其震源機制類型與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及余震較為一致,均為走滑類型,這與區域歷史地震震源機制以逆沖類型為主存在明顯差異。孟文等(2022)給出的區域構造應力場顯示,最大主壓應力軸σ1的方位角為63.2°、傾伏角為54.9°;最大主張應力軸σ3的方位角為-55.5°、傾伏角為18.6°。本文基于震源區的震源機制解結果(表3),采用線性阻尼應力場反演法得到震源區的局部應力場(圖5),最大主壓應力軸σ1的方位角為55°、傾伏角為31°;最大主張應力軸σ3的方位角為311°、傾伏角為22°。震源區局部應力場與區域構造應力場較為一致,顯示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受印度板塊NE向推擠作用控制,其震源機制與歷史地震震源機制的差異可能由構造本身性質差異引起。

3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

3.1方法與資料

本文采用雙差定位方法(Waldhauser,Ellsworth,2000)對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進行重定位。震相走時數據來源于青海區域地震臺網的正式觀測報告,選取2022年1月23日—4月23日以德令哈MS5.8地震為中心、半徑30 km范圍內3個以上臺站記錄到的291次地震事件。其中,P 波震相走時資料共3 136條,S波震相走時資料共1 558條。涉及的地震臺站共有22個(圖6、表4),且這些臺站相對于德令哈MS5.8和MS6.0地震序列具有較好的空間分布,為地震重定位提供了充足夠的地震事件觀測報告。地震重定位采用的地殼速度模型見表1,波速比取為1.72(楊志高,張雪梅,2016)。

3.2重定位結果

在進行雙差定位時,對P 波數據權重設為1.0,S 波數據權重設為0.5;設定地震對之間的最大距離不超過10 km,最小連接數設為6。在計算過程中采用共軛梯度法求解方程,經過3 輪共15次迭代后得到阻尼最小二乘法解,期間不斷調整迭代參數,使得表征雙差方程條件數的CND在40~60 ,迭代結束時雙差數據的平均震源改變量(DX、DY、DZ、DT)分別從1 671、1 180、1 765 m和172 ms 減小為60、59、118 m和8 ms,在接受誤差范圍之內,表明迭代過程趨于穩定合理。

經過計算,最終獲得了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234次地震的重定位結果,重定位率達到80%。重定位后地震的離散度較初始定位(圖7a)明顯降低,顯示出明顯的NS向展布特征(圖7b);德令哈MS5.8地震震中位于震源區中北部,MS6.0和MS5.4地震震中距離較近,位于震源區北部;震源區北部余震分布相對密集,而震源區南部余震較稀疏,震源區與黨河南山主峰斷裂交匯貫通(圖7b);震源區余震隨時間演化顯示,余震總體上具有由南向北遷移的特征。對比重定位前后的震源深度分布(圖8)可知,重定位前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6~11 km,重定位后震源深度在9 km左右優勢分布,左右兩側呈對稱形態。

震源深度以DD'剖面為界其南北兩側具有較明顯差異,在震源區北部分布范圍為3~18 km,南部為7~13 km(圖9a),表明震源區北部破裂區域相對較大、為主體破裂區域;BB'震源深度剖面顯示(圖9b),其破裂面近乎直立,震源深度優勢分布范圍為7~11 km,MS6.0和MS5.4地震位于剖面底部;重定位給出的MS6.0和MS5.4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別為15.6和17.0 km,CAP方法給出的矩心深度分別為6和8 km,二者具有較明顯差別;重定位和CAP方法給出的深度結果分別代表初始破裂深度和震源矩心深度,矩心深度的物理意義為地震破裂過程中的平均能量深度,一般初始破裂深度要大于震源矩心深度;震源深度優勢分布范圍(7~11 km)相對較淺,可能代表了MS6.0和MS5.4地震在淺部破裂相對更充分,因此震源矩心深度較初始破裂深度更淺。CC'震源深度剖面顯示(圖9c),震源深度分布較均勻,MS5.8地震位于余震區中部,重定位給出的震源深度(9.8 km),與CAP方給出的矩心深度(8 km)較為接近;DD' 剖面(圖9d)、EE' 剖面(圖9e)和FF'剖面(圖9f)顯示的震源深度特征較為相似,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7~13 km,表明破裂區域相對較小。

4結論

本文對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機制、地震重定位和發震背景進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德令哈MS5.8地震重定位的震源位置為(38.455°N,98.338°E),震源深度為9.5 km,CAP方反演獲得的矩心深度約8 km,最佳雙力偶解節面Ⅰ走向為171°、傾角為84°、滑動角為-146°,節面Ⅱ走向為77°、傾角為56°、滑動角為-7°。MS6.0地震重定位的震源位置為(34.490°N,97.313°E),震源深度為16.7 km,CAP方反演獲得的矩心深度約6 km,最佳雙力偶解節面Ⅰ走向為174°、傾角為80°、滑動角為-156°,節面Ⅱ走向為79°、傾角為66°、滑動角為-11°。MS5.4地震重定位的震源位置為(38.504°N,97.313°E),震源深度為17.0 km,CAP方反演獲得的矩心深度約8 km,最佳雙力偶解節面Ⅰ走向為99°、傾角為50°、滑動角為26°,節面Ⅱ走向為352°、傾角為70°、滑動角為137°。德令哈MS5.8、MS6.0和MS5.4地震均為右旋走滑類型,且震源機制解參數較接近。

(2)重定位結果顯示,德令哈MS5.8、MS6.0和MS5.4余震破裂貫通,震源區沿NS向展布、長約26 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18 km。震源區余震隨時間演化顯示,總體上具有由南向北遷移的特征。震源區北部破裂區域相對較大,MS5.8、MS6.0和MS5.4地震均發生在震源區北部,因此震源區北部為主體破裂區域。BB'震源深度剖面較清晰地揭示了發震破裂面近乎直立的特征,這與震源機制解給出的發震斷層高傾角的特征一致。重定位給出的MS6.0和MS5.4地震的震源深度較 CAP方法給出的矩心深度更深,而重定位給出的MS5.8地震的震源深度與CAP方法給出的矩心深度較一致,這可能與MS6.0和MS5.4地震的起始破裂點相對較深,而余震在淺部(7~11 km)優勢分布揭示的MS6.0和MS5.4地震在淺部破裂相對充分有關。

(3)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機制結果揭示的發震斷層特征具有較好的一致性,MS6.0地震震源機制解節面Ⅰ可視為發震斷層,即走向約174°、傾角約80°、滑動角約-156°。震源區附近斷裂構造走向多以NW為主、局部發育NS向構造,因此根據本文獲得的重定位結果、震源機制結果、震源區地質構造情況,初步推斷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的發震構造為一條NS向、高傾角的右旋走滑隱伏斷層。2022年德令哈MS6.0地震序列震中NS向展布特征和走滑型震源機制與區域NW向構造和逆沖型歷史地震震源機制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在德令哈地區并非首次發現,如2013年德令哈ML4.5震群,其震中即為近NS向展布,震源機制為走滑類型(姚家駿等,2014)。因此,德令哈地區主要構造附近局部發育NS向構造可能并不罕見,對這一現象的深入研究還需依賴野外地質調查的研究結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數字測震臺網數據備份中心”為本研究提供了地震波形數據,云南省地震局王光明提供了繪圖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房立華,吳建平,張天中,等.2011.2011年云南盈江M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地震學報,32(2):262-267.

葛偉鵬,王敏,沈正康,等.2013.柴達木—祁連山地塊內部震間上地殼塊體運動特征與變形模式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56(9):2994-3010.

黃浩,付虹.2019.小灣水庫庫區蓄水前后構造應力場的變化特征[J].地震地質,41(6):1413-1428.

黃媛,吳建平,張天中,等.2008.汶川8.0級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38(10):1242-1249.

龍鋒,祁玉萍,易桂喜,等.2021.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與發震構造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64(8):2631-2646.

龍鋒,張永久,聞學澤,等.2010.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會理6.1級地震序列ML≥ 4.0事件的震源機制解[J].地球物理學報,53(12):2852-2860.

呂堅,鄭勇,倪四道,等.2008.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機制解與發震構造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51(1):158-164.

孟文,郭祥云,李永華,等.2022.青藏高原東北緣構造應力場及動力學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65(9):3229-3251.

祁玉萍,張致偉,龍鋒,等.2018.大涼山次級塊體及鄰區震源機制解與區域應力場特征分析[J].地震地質,40(2):377-395.

邵延秀,袁道陽,曹娜,等.2011a.北祁連山—河西走廊大震危險區預測[J].地震地質,33(4):865-876.

邵延秀,袁道陽,雷中生,等.2011b.黨河南山北緣斷裂古地震形變帶特征研究[J].震災防御技術,6(4):427-435.

蘇琦,袁道陽,謝虹,等.2016.祁連山西段疏勒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地震地質,38(2):240-258.

童馗.2016.中祁連南緣疏勒河地區中—新生代構造特征及構造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

王勤彩,王中平,張金川,等.2015.2010年4月玉樹MS7.3地震序列的斷層結構[J].球物理學報,58(6):1931-1940.

王未來,房立華,吳建平,等.2021.2021年青?,敹郙S7.4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51(7):1193-1202.

王未來,吳建平,房立華,等.2014.2014年云南魯甸MS6.5地震序列的雙差定位[J].地球物理學報,57(9):3042-3051.

王有學,Walter D Mooney,韓果花,等.2005.臺灣—阿爾泰地學斷面阿爾金—龍門山剖面的地殼縱波速度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48(1):98-106.

王有學,錢輝.2000.青海東部地殼速度結構特征研究[J].地學前緣,7(4):568-579.

徐錫偉,程佳,許沖,等.2014.青藏高原塊體運動模型與地震活動主體地區討論:魯甸和景谷地震的啟示[J].地震地質,36(4):1116-1134.

楊志高,張雪梅.2016.2016年門源MS6.4地震震區地殼厚度及波速比研究[J].地震研究,39(4):566-573.

楊智嫻,陳運泰,鄭月軍,等.2003.雙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地震精確定位中的應用[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33(S1):129-134.

姚家駿,馬玉虎,趙燕杰,等.2014.2013年德令哈郊區ML4.5震群特征及發震背景研究[J].地震,34(4):118-126.

易桂喜,龍鋒,張致偉.2012.汶川MS8.0地震余震震源機制時空分布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55(4):1213-1227.

袁伏全,黃浩,蔡麗雯,等.2021.2019年甘肅夏河MS5.7地震震源機制解和震源深度確定[J].地震研究,44(4):521-528.

趙朋,閔偉,焦德成,等.2009.肅北野馬河北側斷裂地貌特征及其晚第四紀活動性[J].地震地質,31(3):459-469.

鄭文俊.2009.河西走廊及其鄰區活動構造圖像及構造變形模式[D].北京: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鄭秀芬,歐陽飚,張東寧,等.2009.“國家測震臺網數據備份中心”技術系統建設及其對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數據支撐[J].地球物理學報,52(5):1412-1417.

鄭勇,馬宏生,呂堅,等.2009.汶川地震強余震(MS≥5.6)的震源機制解及其與發震構造的關系[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39(4):413-426.

Jiang J Z,Li J,Fu H.2019.Seismicity analysis of the 2016 MS5.0 Yunlong earthquake,Yunnan,Chin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176(3):1225-1241.

Lei X L,Su J R,Wang Z W.2020.Growing seismicity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dustrial activities[J].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63(11):1633-1660.

Lei X,Z,Wang J S.2019.The December 2018 ML5.7 and January 2019 ML5.3 earthquakes in South Sichuan Basin induced by shale gas hydraulic fracturing[J],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90(3):1099-1110.

Waldhauser F,Ellsworth W L.2000.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California[J].Bull Seismol Soc Amer,90(6):1353-1368.

Zhao J M,Jin Z J,Walter D.2013.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Qaidam basin imaged by seismic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ing[J].Tectonophysics,584:174-190.

Zhao L S,Helmberger D V.1994.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Bull Seismol Soc Amer,84(1):91-104.

Zhu L P,Helmberger D V.1996.Advancement in sour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Bull Seismol Soc Amer,86(5):1634-1641.

Zhu L,Rivera L A.2002.A note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isplacements from a point source in multilayered media[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48(3):619-627.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Seismic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2022 Delingha MS6.0 Earthquake Sequence

HUANG Hao YUAN Fuquan LI Li ZHAO Yanjie WAN Yujie MA Jianxin LI Qilei HU Weiyun GUO Yingxia

(1.Qinghai Earthquake Agency,Xining 810017,Qinghai,China)

(2.Shanxi Earthquake Agency,Taiyuan 030021,Shanxi,China)

Abstract

A 5.8-magnitude,a 6.0-magnitude,and a 5.4-magnitude earthquake occurred respectively on Jan.23,Mar.26 and Apr.15,2022 in Delingha city of Qinghai province.We firstly inverted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the centroid depth of the source of the MS6.0 main shock and other 6 MS≥3.7 aftershocks by the CAP method,then we relocated the sources of the MS6.0 earthquake sequence by the hypoDD method,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cal mechanisms,the relocated source parameters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Delingha MS6.0 earthquake has 2 solutions:for the first nodal plane,strike is 174°,dip is 80°,rake is -156°.For the second nodal plane,strike is 79°,dip is 66°,rake is -11°.The centroid depth is 6 km.The sources of the MS6.0 earthquake sequenc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South direction.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relocated source parameters,an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source region,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MS6.0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 hidden fault with high dip angel in North-South direction.

Keywords:the Delingha earthquake;earthquake relocation;focal mechanism;seismic tectonic background;Qinghai

猜你喜歡
德令哈發震余震
基于構造應力場識別震源機制解節面中發震斷層面
——以盈江地區為例
“超長待機”的余震
德令哈,沒了“海子”你還剩下什么
基于鉆孔應變觀測約束的2016年新疆呼圖壁M6.2地震的發震斷層研究
德令哈的雪
生死之間的靈魂救贖——《余震》和《云中記》的倫理問題
德令哈 雪山下的光熱之都
蘆山地震發震構造及其與汶川地震關系討論
三次8級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動特征分析*
今夜,我在德令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