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在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神經運動及認知功能中的效果

2023-06-25 01:48錢娟張莉唐玉平王梅
中國醫學創新 2023年9期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運動功能臨床路徑

錢娟 張莉 唐玉平 王梅

【摘要】 目的:探究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在血管性癡呆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康復科在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接收的78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干預對策,研究組實施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策,于入院1 d、干預14 d后,對兩組神經、認知、運動功能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分析。結果:入院1 d,兩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動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ugl-Meyer)得分情況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研究組NIHSS、MoCA得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水平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血管性癡呆患者采取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策,有助于增強患者神經功能水平,改善機體認知功能,提升肢體運動水平。

【關鍵詞】 血管性癡呆 臨床路徑 綜合康復訓練 神經功能 認知功能 運動功能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Improving Neuro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under Clinical Pathway/QIAN Juan, ZHANG Li, TANG Yuping, WANG Me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09): 0-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under the clinical pathwa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78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admitted to the Geriatric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Wuxi Mental Health Center from November 2019 to October 2021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3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implemen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the research group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clinical pathway,1 day after admission and 14 day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hanges of neurological, cognitive and motor fun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 One day after admiss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 and Fugl-Mey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14 days of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NIHSS and MoCA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upper limb and lower limb func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aking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under clinical path for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body cognitive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physical movement.

[Key words] Vascular dementia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Motor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Wuxi Mental Health Center,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09.024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在顱腦內部血管危險因素或病變等影響下,導致顱腦局部組織發生損傷的神經內科系統疾病[1]。常表現為患者意識不清、日常行為執行能力障礙、步態不穩等癥狀,病情持續加重惡化,還會引起偏癱、急性腦出血等并發癥,為提高患者日常行為活動能力水平,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控制手段至關重要[2]。膽堿酯酶、受體拮抗等藥物制劑通過對患者臨床卒中癥狀加以早期預防及控制,成為臨床治療首選[3]。但由于患者年齡較大,機體恢復效果較慢,再加上護理人員在開展康復護理干預時,仍遵循傳統護理理念,著重于恢復肢體功能,忽視了患者認知功能恢復的需求,增加了神經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臨床預后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標準[4]。因此,采取序貫性、高效率的康復護理干預對策十分關鍵。本文通過對血管性癡呆患者采取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探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康復科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接收的血管性癡呆的78例患者,通過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每組39例的對照組和研究組。納入標準:(1)經由顱腦CT平掃、頸動脈超聲、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檢查,符合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5];(2)首次發??;(3)Hachinski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HIS)綜合評估>7分以上;(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分裂癥病史、言語聽覺功能障礙;(2)合并嚴重腦疝、意識深度昏迷等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傷;(3)伴隨重度酒精依賴、麻醉藥物嚴重過敏;(4)重度抑郁且伴隨自殺或傷及他人傾向。本次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颊呒覍俸炇鹬橥鈺?。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干預對策。對患者血壓、意識、呼吸等指標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協助患者擺放正確的良肢體位,指導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肢體、軀體周圍肌群及功能的康復訓練。

1.2.2 研究組 實施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策。

1.2.2.1 組建綜合康復護理小組 主要包括:神經內科住院醫師1名、主管護師2名、科室責任護士4名、康復治療師1名等。在開展康復護理干預前,集中組織小組護理人員進行血管性癡呆疾病產生原因、典型癥狀表現、治療干預措施、日常護理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的規范化培訓,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干預對策。

1.2.2.2 神經刺激 干預治療12 h后,責任護士可對患者進行早期感官刺激護理干預。聽覺刺激:詢問其家屬患者日常聆聽音樂的類別,根據其喜好,于音樂曲庫內挑選相適宜的音頻3~5首,將音量調節至35~40 db的耳麥,給予患者進行正確佩戴,每天早、中、晚各1次,每次聆聽時間控制在20~25 min;視覺刺激:護理人員左手拇指與食指將患者瞳孔暴露于操作視野下,右手執握應用不同顏色紙張包裹的手電筒,對左右瞳孔進行正面、側面照射,同時,協助患者與正常人節律相同步,進行閉眼睜眼,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15下。告知患者家屬進行早、晚各反復開燈、關燈8~10次,日間反復拉開、遮蓋窗簾6~8次;言語刺激:護理人員在每次開展臨床治療、護理相關操作前,對患者姓名進行呼喚,將即將要開展的項目流程、配合技巧及意義,對患者及其家屬加以詳細告知與解說,告知患者家屬日??筛鶕颊吲d趣選取相關的雜志、書籍或文章,于患者床旁對其進行講說,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35 min;觸覺刺激:護理人員與患者腳底與掌心處放置溫度為38~40 ℃的熱水袋,早晚各1次,每次時間控制在5~8 min、于頭部下方墊置2~4 ℃的冰枕8~10 min,每天2次,以上感官刺激連續干預刺激2~3 d。

1.2.2.3 肢體康復鍛煉 治療干預24 h,護理人員與康復治療師相互配合,協助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漸進式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遵循由腕肘關節外展、屈曲-肩關節內收、外擴-髖關節內旋、外展-膝關節屈曲、伸直-踝關節順、逆旋轉等由大關節至小關節、近側至遠側的被動康復運動順序原則,每個動作重復8~10次,每天早晚各1次。待患者肌力逐漸恢復,叮囑患者跟隨康復治療師的口令,進行由雙足-雙下肢-臀部-背部-腹部-肩頸-雙手臂-雙手等由下至上漸進式肌肉放松5 s收縮5 s,如此反復訓練,每次訓練25 min左右,每天2、3次。訓練結束休息5~10 min,指導患者將雙手呈交叉狀,以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做環抱膝關節、上舉等動作,并逐步進行一側下肢先行挪動,隨后另一側下肢跟隨,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的協助下,雙腿呈自然垂落狀態端坐于床邊,休息2~3 min后,雙手撐床檔家屬從旁攙扶,于床邊站立,跟隨康復治療師的口令,原地進行下蹲、站起運動,10~15次,鼓勵患者繞床緩慢反復行走10~15 min,每天2、3次。隨著患者肢體肌肉功能的逐漸恢復,患者可逐步增加此運動量,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至病室內、走廊或室外,每天運動時間為30~40 min,以患者自覺疲憊為宜,連續訓練6~8 d。

1.2.2.4 認知重建 治療干預24 h后,患者意識狀態逐漸呈現清晰狀態,康復治療師通過借助自身豐富的認知訓練經驗,聯合護理人員一起,協助患者進行認知功能重建。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建立起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引導患者將自身感知覺狀態加以詳細描述,對于患者在闡述過程中存在的邏輯思維混亂的自動化負性思維進行綜合評估。護理人員將借助學術網站,收集整理完善的血管性癡呆相關發生發展知識、衍生導致的認知受損原因等知識,對患者進行詳細深入講解,分析指出患者自身存在的思維混亂與扭曲等問題產生的原因,促使患者明確認知不合理只是由于疾病發展而造成的,是可控制治療糾正的,并將其產生的危害性對患者進行深入剖析。闡述完認知療法的重要性與原理后,指導協助患者進行認知功能重建訓練。思維反應速度:護理人員口頭說出詞匯,患者聽寫、采用日常對話形式,與患者進行常用話題的交流、雜志書籍的瀏覽與閱讀、百以內加減法的計算等訓練,每天2次,每次訓練時間20 min左右;問題解決能力:對于日??赡艽嬖诨虬l生的問題,例如“發生跌倒時該怎樣自救或呼救”“呼吸心跳異常時如何調整”或告知患者將其數字計算的步驟與過程,在草稿紙上加以演練,每次10~15 min,每天2次;定向力: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護理人員協助其將自身每天應需做的日常事宜所用時間或不同時間段內設定不同的事宜,在記事本上進行科學設定與詳細羅列,并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的監督下,嚴格執行;記憶力:護理人員通過借助指派或卡片,告知患者對其內容熟記10 min左右后,對其進行提問,逐步累計患者記憶卡片的數量,每次訓練25~30 min,每天2、3次。以上訓練連續6~8 d。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神經、認知功能 責任護士于入院1 d、干預14 d后,通過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進行綜合評價,包括視野、凝視、面癱、意識水平等共11條項目,滿分為0~42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3,分數越高說明神經損傷程度越重[6]。應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主要包括抽象、定向力、命名、言語、執行能力、記憶力、延遲回憶、注意力等8各方面,滿分為30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8,分數越高說明認知功能恢復越好[7]。

1.3.2 運動功能 責任護士于入院1 d、干預14 d后,參照運動功能綜合評定量表(comprehensive rating scale for motor function,Fugl-Meyer)主要包括上肢功能(33條因子)滿分為66分、下肢功能(17條因子)滿分為34分,各條因子賦值0~2分,總分為100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分數越高說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越好[8]。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癡呆分級、收縮壓、HIS等臨床基礎資料情況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兩組神經、認知功能比較 入院1 d,兩組NIHSS、MoCA得分情況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研究組NIHSS、MoCA得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運動功能水平比較 入院1 d,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研究組患者在上肢、下肢功能水平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血管性癡呆作為神經內科系統中發生率、致殘率相對偏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齡群體中,中風發病后3個月內,25%~41%演變成血管性癡呆,發病后約64%的患者認知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若不及時加以手段治療控制,還會誘發顱腦感染、腦水腫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引起了醫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9]。臨床常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聯合功能康復鍛煉的治療手段,雖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對于疾病知識了解較少,治療配合與依從性也相對較差,且部分護理人員仍遵循傳統護理原則,單純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軀體功能康復訓練,忽視了對患者神經、認知功能的早期激發與鍛煉,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程度持續性加重,臨床護理效果不容樂觀[10-11]。因此,采取高質量、具體化、系統全面的康復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臨床路徑下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是指以患者為康復護理干預的核心,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制訂流程化、標準化、具體化康復護理干預對策,很好地彌補了傳統護理干預中存在的籠統、單一等不足[12-13]。本文通過研究發現,隨著護理干預時間的推移,研究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逐漸減輕(P<0.05)??梢?,護理人員通過對病情逐步穩定的患者,進行機體各個感官刺激,促使患者在反復應激刺激下,將其大腦皮層興奮性進行充分激發,提高患者顱腦對于機體各個部位的協調掌控性,強化顱腦內網狀結構的喚醒反應,形成新的神經環路,降低患者覺醒的閾值,促使患者易于被外界聲響所喚醒,加速顱腦內神經功能的恢復[14-15]。研究發現,隨著干預時間的不斷延長,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上、下肢運動能力水平呈顯著提高趨勢(P<0.05)。由此可見,護理人員通過早期協助指導患者進行被動、主動康復運動訓練,利于激發調動患者四肢、軀體周圍肌群與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神經系統反射性調節作用,增加外周血液循環,在預防肌肉萎縮的同時,促使上、下肢運動功能水平的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16-17]。

此外,研究還發現,研究組患者認知功能逐步提高(P<0.05)。護理人員在康復治療的協助下,遵循由簡至難的原則,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注意力、定向力及思維反應的鍛煉,通過反復鍛煉的方式,對受損的認知功能進刺激,在促使認知功能得以重建的同時,還能有效培養患者發散性思維、應急事件解決能力等[18-20]。

綜上所述,對本院接收的血管性癡呆患者,實施臨床路徑下綜合康復護理訓練措施,對于患者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的早期改善與恢復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患者運動能力水平,對于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推動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力,張守字,李方玲,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療效及對患者預后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29-31.

[2]李偉峰,董新剛,姬令山,等.血管性癡呆臨床常用量表國內應用現狀探析[J].中國中藥雜志,2021,46(19):5110-5116.

[3]韓慧,李鑫,姜海娜,等.早期針刺治療對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2021,41(9):979-983.

[4]區尚之,劉石梅,歐陽裕鋒.缺血性腦卒中后血管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血管狹窄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24):124-126.

[5]田金洲,解恒革,秦斌,等.中國血管性輕度認知損害診斷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16,55(3):249-256.

[6]王蘋朱,李辰旭,黎蘭,等.認知篩查量表評定老年患者圍術期神經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9,35(5):511-514.

[7]張婷,袁良津,唐向陽,等.P300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對帕金森患者早期認知功能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藥,2016,20(12):2304-2306.

[8]溫金峰,曹香燚,徐海燕,等.喚醒狀態下感覺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9,28(3):279-283.

[9] ROMAY M C,TORO C,IRUELA-ARISPE M L.Emerg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vascular dementia[J].Curr Opin Hematol,2019,26(3):199-206.

[10]吳瓊,韋云,劉劍剛,等.參麻益智方治療輕中度血管性癡呆氣虛血瘀陽亢型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40(5):554-559.

[11] FRANTELLIZZI V,PANI A,RICCI M,et al.Neuroimaging in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J].J Alzheimers Dis,2020,73(4):1279-1294.

[12]陳赟,何志聰,范燕明,等.簡明精神狀態量表聯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在血管性癡呆認知功能障礙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4):77-81.

[13] EMRANI S,LAMAR M,PRICE C C,et al.Alzheimer's/vascular spectrum dementia: class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diagnosis[J].J Alzheimers Dis,2020,73(1):63-71.

[14]馬冬飛,孫皎,趙英男,等.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相關護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7):1017-1022.

[15] SINISCALCHI A,GRAY C,MALFERRARI G.Ultrasound diagnostic method in vascular dementia: current concepts[J].Curr Med Imaging,2021,17(4):507-512.

[16]孟勝喜,付劍亮,霍清萍,等.血管性癡呆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廣西醫學,2020,42(2):134-137,159.

[17]孫文靜,楊洋,周菲,等.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及其他類型癡呆照顧者負擔比較[J].實用老年醫學,2020,34(6):569-572.

[18]孫晶,鄭秀利,楊支蘭,等.癡呆患者居家老年照顧者生活質量評估量表的漢化和信效度檢驗[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12):1901-1906.

[19]張瑜,徐海霞.心理護理聯合高壓氧干預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1):93-96.

[20]劉霖,宋潔,姜倩倩,等.癡呆病人家庭照顧者行為激活療法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1,35(16):2942-2945.

(收稿日期:2022-12-27) (本文編輯:占匯娟)

猜你喜歡
血管性癡呆運動功能臨床路徑
運動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神經智力及運動功能發育的影響分析
高壓氧治療血管性癡呆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應用
臨床護理帶教中應用臨床路徑的優越性分析
臨床路徑應用于心內科護理教學方法的設想
護理宣教前置在胃息肉內鏡下治療中的作用
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血管性癡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在改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
早期康復治療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研究
《中國卒中后認知障礙管理專家共識》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