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詩審美教學的四個階段

2023-06-25 17:52鄭毅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2期
關鍵詞:審美教學教學過程新詩

鄭毅

摘要:傳統新詩教學重教師的“講解”“釋義”,忽視學生個人的觀察、體悟、理解和分析。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新詩教學指引了一條新路:把“審美”作為切入口,重新審視整個新詩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相關理論和學習進階理論的啟示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重新設計新詩教學過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新詩審美教學四階段:感受、體驗階段;欣賞、評價階段;總結、運用階段;創造、反思階段。

關鍵詞:新詩 審美教學 “新課標” 教學過程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稱“新課標”)中“學科核心素養”四方面素養之一。其具體表述為:“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盵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一核心素養最易被冷落和忽視。教師只顧“教授”,學生只顧“學習”,“審美”因素遲遲難以融入和體現,審美體驗、審美情趣也在“緊張而熱鬧”的教學中消弭殆盡。教師似乎無暇顧及,學生也茫然無措?!皩徝馈钡穆淇找咽乾F實教學的必然。當然,這里只提“審美鑒賞與創造”,并不是忽視或放棄其他三個素養,而是在新詩教學中有必要凸顯“審美”這一方面。在新詩審美教學中,自然無法繞開“語言”與“思維”,而且在“審美”的過程中自然也能增強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包容,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傳統新詩教學重教師的“講解”“釋義”,忽視學生的觀察、體悟、理解和分析。閱讀始終是個人的事,閱讀新詩尤其如此。教師某種意義上的“越俎代庖”,往往使學生在閱讀新詩時個人的觀察、體悟、理解和分析落空,新詩的美感和意義也隨之湮滅。當然,導致教師只關注新詩的“講解”“釋義”,原因有很多,這里不多作分析。因此,如何落實“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核心素養,是教學現實中必須面臨的和必須解決的迫切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應從教學過程的改變著手。教學過程相關理論和學習進階理論也許可以為我們打通新詩審美教學的“最后一公里”。

一、教學過程相關理論和學習進階理論的啟示

教學過程理論以哲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系統科學作為基礎,全面分析和研究教學過程的現象和問題,揭示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人類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活動和改造主觀世界、形成和諧發展個性的實踐活動的統一過程。很顯然,教學是一個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的活動過程,是一個認識和實踐統一的過程。[2]而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所以,教育學歷史上,許多關于教學過程的觀點都符合這一規律。歷史上幾種主要教學過程理論如上表。在實際教學中,教學過程就具體化為一種教學環節或教學步驟、階段。

美國國家教育委員會(NRC)的報告《將科學帶入校園》(Taking Science to School)中給出的定義是:學習進階描述學生對于某個主題連續的、更加熟練的思考方式,這些思考方式能隨著學生對這個主題的學習和探究依次連續發展。學習進階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和提供對下一步教學的見解,使學生學習受益。然而,要使這些教學主張站得住腳,就必須設計和測試學習過程,以驗證預期的推論是有根據的。[3]可見,學習進階理論是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學習過程或學習階段。盡管它針對的是不同學段對主題和概念的學習,但它同樣促使研究者們試圖尋找最佳的教學過程和教學階段。[4]

無論是從“教”的角度,還是從“學”的角度,教學過程始終是教育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這對語文學科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示。就新詩審美教學來說,改變當前新詩教學重“講解”、重“釋義”的現狀來說,尤為迫切。

二、“新課標”對新詩審美教學的指引

(一)人類審美的重要性

關于人類審美的重要性,懷特海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根本的動力是對價值的鑒賞,是對重要性的認識,這在科學、道德和宗教中都是一樣的。使個性與超越自我的東西融合,需要各種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種形式的強烈欲望。這種對價值的鑒賞為生活增加了不可思議的勞作;若沒有這種鑒賞,生活將回復到比較低級的消極狀態中。這種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現是對美的鑒賞,對已實現的完美事物的審美能力?!覀兊膶徝狼楦惺刮覀儗r值具有生動的理解。如果你傷害這種理解,你就會削弱整個精神領悟系統的力量?!盵5]人類除了要發現價值外,還需要對價值進行鑒賞。只有走向審美,人類才能擺脫較低級的發展階段。促進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的發展才能更好地理解價值的存在。在這里,價值即是事物的有用性,而審美即是在發現有用性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美進行鑒賞,進而發展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只有學生自己認識到了事物的價值所在,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種向往和欲望,才能發現事物的美,才能在鑒賞美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二)新詩審美教學的特殊性

文學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表達和擴展構成我們生活的那個想象的世界,表達和擴展我們內心的王國。文學的使命是帶給我們自由與快樂的精神。[6]文學濫觴于詩歌。詩歌是文學中的貴族。最能體現文學自由與快樂精神的體裁就是詩歌。文學之美始于詩歌,也集中展現于詩歌之中。

在中國,詩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到現在,人們普遍接受了“新詩”這種誕生于“五四”前后的新式詩歌樣式。尤其是自由體新詩,更是博得了詩人們的追尋和喜愛。新詩流派眾多: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現代派、七月派、九葉派、朦朧派、口語派、新學院派等等。新詩也經過散文化、哲理化、知性化等發展階段。然而,這些為數眾多的流派及其發展階段無一不在新詩的形式美和情感美上下功夫。詩人們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在音韻的表現上、在語言的選擇上、在意境的構筑上都反復嘗試,也反復檢驗,形成了各具不同美感的新詩典范。

因此,新詩審美教學不同于古詩、現代散文與小說的審美教學。它必須要完成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情感的雙重審美教學任務。當然,不能否認其他文體的形式美,只是在這里新詩的形式美更突出,也更具實際意義。

(三)“新課標”對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要求

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相對應的“課程目標”有三條內容:7.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8.鑒賞文學作品。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9.美的表達與創造。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講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創新意識。[7]從“感受”“體驗”始,進而“欣賞”“鑒別”“評價”,最后“表達”“創造”。這是一個審美過程的教學序列。這三個階段的描述與新課標“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表述一致。由此可見,“新課標”實質上已經指出了審美教學實施的具體路徑。對新詩審美教學而言,結合教學實踐,具體可以將新詩審美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感受、體驗階段;欣賞、評價階段;總結、運用階段;創造、反思階段。其中,第一、第二階段的主要教學活動是學生自由感知、探索,第三階段的主要教學活動是師生合作探究,第四個階段的主要教學活動是能力拓展和創新。四個階段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遞進上升。這四個階段的關系如下圖:

三、新詩審美教學的四個階段

(一)感受、體驗階段

感受、體驗是新詩審美教學的第一步。不過,這里的感受和體驗一定是學生自主、自由地感受和體驗,而不是在教師的“理論”指導下“蘿卜填坑”式地感受和體驗?!伴喿x是審美與鑒賞的一項重要活動,語文課程中的閱讀需要引發學生對作品的真實體驗,而不是讓學生去按照理論教條來套用某些概念和定律。按照體裁和文學史來“布點”的選材方法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盵8]如在進行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教學時,第一步便是要求學生在不借助任何背景資料的情況下,初步把握詩歌的形式美。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觀察、有聲朗讀、仔細傾聽等感覺方式初步感受新詩的形式美。從視覺觀察來說,學生能立刻觀察出七行詩句的長短不齊,參差錯落。這是一種視覺上的節奏美?!肮澴嘀饕娪诼曇?,但也不限于聲音,形體長短大小粗細相錯綜,顏色深淺濃淡和不同調質相錯綜,也都可以見出規律和節奏?!盵9]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側》:

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額,

驚異于薄壁那邊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

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

山海。石礫不時滑坡,

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

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

我的指關節鉚釘一樣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

……

詩歌將本屬于上一句詩的“山?!薄把巍币频较乱恍?,不僅醒目突出,而且讓人不由得產生無盡的想象和聯想。

緊接著,學生也能發現文字的形體之美。如詩中出現了九次之多的“力”字。[10]

從字形上看,“力”字自甲骨文到小篆變化較大,而自秦以后,直到如今的楷書,字形上變化均不大。這種象形字本來是描摹一種農具“耒耜”而形成的文字,后來筆畫經過簡化,就形成了如今的楷書“力”字。漢字的這種美,既是一種圖畫美,也是一種引人想象的美。讓人眼見其字,腦海瞬間浮現“力”的場景,意識馬上感知“力”的緊張與壓力感。

從有聲朗讀以及仔細傾聽來看,聲音給學生帶來的感受和體驗更豐富。因為詩樂舞原為一體。聲音伴隨著人體有規律的起伏運動,讓學生能迅速感知詩歌的節奏之美。學生在讀詩時,身體隨詩句的展開而發生的自然律動就是這個道理。朱光潛對此分析得很詳細,他說:“節奏不僅見于藝術作品,也見于人的生理活動。人體中呼吸、循環、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節奏。人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的節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感到和諧和愉快,否則就感到“拗”或“失調”,就不愉快?!盵11]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前四行的節奏:

無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

啊??!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

學生能嘗試著將每一行詩的節奏朗讀出來,感受出來,而不需要老師的指導。學生在把握詩句節奏的同時,實際上也在對詩歌進行著品味、欣賞。朱光潛說:“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傳達媒介。藝術家把應表現的思想和情趣表現在音調和節奏里,聽眾就從這音調節奏中體驗或感染到那種思想和情趣,從而起同情共鳴?!盵12]事實也證明,學生在朗讀詩歌,嘗試把握節奏的時候,也在對詩句進行著個人的理解。

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學習過新詩,所以對新詩的感受和體驗也不會陌生,相反能很快發現新詩種種形式美的特點。

(二)欣賞、評價階段

在學生能基本把握新詩外在形式美之后,教學就要邁入另一個更高階段了。在這一階段開始,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在不借助任何背景資料的情況下還原詩歌所描述的情景?!皶且惶姿腊宸柕慕M合。一直要等到正確的人來閱讀,書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詩意,因為文字本身也只不過是符號而已——這才會獲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獲得了再生?!@些文字之所以為詩,是因為文字背后的情景?!盵13]這是一個再次感知詩、理解詩的過程?!斑€原”即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構筑出合乎自己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的圖景。如雪萊的《致云雀》,學生能夠跟隨自己想象中的,在天空飛舞著的云雀一起前行。詩行錯落排列,詩句長短參差增強了想象中云雀形象之美。如詩歌的第二節“向上,再向高處飛翔,\從地面你一躍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輕云,\掠過蔚藍的天心,\永遠歌唱著飛翔,飛翔著歌唱?!痹姼韬蟀氩糠值谋姸嗟摹??”也提示學生,詩歌由形象美的欣賞進入哲理美的境界。在欣賞詩歌的形象、情思之美的同時,實際上也暗含著對詩歌的鑒別和評價。如那句“那犀利無比的樂音,似銀色星光的利劍”,學生能通過這句運用的通感修辭,鑒別出云雀歌聲不同于其他鳥聲的嘹亮與高亢之美。在此基礎上也能產生對詩歌語言之美一種高度評價。

(三)總結、運用階段

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加強知識上的引導和傳授。如果把前兩個階段看作是懷特海所說的“浪漫階段”:即認識事物、豐富認知,提供探索問題的契機,從而引起學生對新事物探索、研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那么,運用、總結階段就是他所說的“精確階段”:即對上一階段習得的事實、知識、概念等進行系統化、抽象化,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的因果邏輯關系,或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簡而化之,此階段需要教師對詩歌的寫作技巧、語言特色、主題旨意進行引導和明示。技巧使用得恰當即可產生美,語言選擇與組合也能產生美,主題的積極向上也能引發學生追求美。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共同探討這些問題。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偨Y之后,可以設計相關練習題,對學生進行考察。比如:《紅燭》和《致云雀》都運用了象征手法,請另舉一例說明象征手法的特點。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象征手法,對這一問題也就不會感到困難。在這一階段,學生更能明白詩歌整體之美原是經過詩人在技巧、語言、主題上的深入研究和慎重選擇之下才形成的。

(四)創造、反思階段

這里說的創造主要是創作新詩。創作新詩實質上是對新詩審美過程的整體性實踐,也是檢驗和評價學生把握新詩審美水平的標尺。所以,新詩創作是新詩審美教學過程的高級階段。反思是建立在前面所有階段和流程之后的理性升華,是將體驗、欣賞、運用、創作融于一體的批判性回顧與反思。新詩審美教學在這里將真正步入審美知識再現與創造的神圣殿堂。新詩創作與反思共同建構了新詩審美教學的“塔尖”。

既然已經感受、體驗并且欣賞、評價了新詩之美,后來又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總結、運用了有關新詩的各種“理性”知識,那么,接下來就是創造美,進而反思美的時候了。創造能帶給人快感,因此創造本身就是美的。相信學生在寫作新詩時也能夠深切地體味到新詩美的各種表現,能夠深切感知到新詩美的真諦。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甚至是一周兩周、一個學期之內交上一首自己創作的新詩。將學生的作品匯集成冊,然后召開一個專門的討論會,請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教師可以拋出一系列問題:到底美是什么?怎樣的新詩才是美的?到底如何呈現新詩的美?這樣對新詩的審美就能升華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在實踐成果方面,有許多同學的詩歌寫得青春靈動,真正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也真正讓人感到人生的美麗。這樣,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目標也就實現了。這里呈現幾首學生的作品供大家欣賞。如劉瑩同學的《十七歲》:

十七歲的幻想是一陣

被你秋水般的雙眸點亮的季風

十七歲的憧憬是一雙

馱著朝陽飛躍地平線的翅膀

十七歲的友誼是一抹

渲染輝煌流瀉甜柔的七色陽光

十七歲的回憶是一只

讓時光凝住了翅膀的青鳥

十七歲的故事是一首

清純且雋永的抒情散文詩

十七歲的希冀是一朵

邂逅在青春的街口的絢麗彩云

十七歲的風景是一千個

燦爛如花共同放飛的浪漫日子

十七歲的足印是一道

瀟灑地向遠方延伸的青春軌跡

十七歲的天空是一塊

典雅的里程碑

上面刻著青春的另一個注釋

無——怨——無——悔。

也有一些同學表達青春的失意與彷徨,同樣能讓人感知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如張遠浩同學的《天堂》:

光陰

以一種殘酷的方式

覆蓋了我們

吶喊

變成了淺吟

悲傷

結成了傷痕

而你的身影

像打上了馬賽克

在我的記憶里

紛飛零碎

我該去哪里尋找

愛的天堂

仰望天空

仰望天空

它便屬于自己

明媚 雨滴 彩虹

朋友聆聽心聲

默默的聆聽。

在學生的詩作中,我們仿佛找回了青春時代的自己,與他們一起分享青春的歡樂與憂愁。

四、新詩審美教學的實踐反思

首先,有很多教師因為很多原因不愿意多花時間在新詩教學上,對于新詩的審美教學更是鮮有涉足。其實,從審美角度切入新詩教學,是一件愉快而又便利的事情。學生帶著愉快而又自由的心情去領略新詩的美,構筑和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間,無形中得到了教化的濡染。教師的指導也讓學生獲得諸多知識、技能上進步。實在是新詩教學的一件利器。其次,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挖掘美的能力,表達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這也應該是所有教師執教的信仰。最后,新詩審美教學的這四個階段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師自身條件來安排。比如,教師如果覺得教學時間不充裕,可以將前兩個階段放在自習課上來進行?;A差的班級在進行第三個階段時,需要教師更多的幫助和指導??傊?,新詩教學從審美切入,將整個教學過程依據理論分為四個階段,能夠較好地實現“新課標”規定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5,6-7.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5.

[3]Lorrie A.Shepard.Learning progressions as tools for assessment and learning[J].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2018(2):165-174.

[4]Alicia C.Alonz,翟小銘.學習進階:描述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方式[J].物理教師,2015(11):73-76.

[5][6]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三聯書店,2022:57,80-81.

[8]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5.

[9][11][12]朱光潛.談美書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5-57.

[10]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1206.

[13]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博爾赫斯談詩論藝[M].陳重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3-11.

猜你喜歡
審美教學教學過程新詩
新詩之頁
新詩之頁
新詩之頁
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新詩畫
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欣賞教育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實施
中學語文審美教學研究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