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發行的探索

2023-07-04 14:50金芮甘桂琴
關鍵詞:報刊發行新聞事業中國共產黨

金芮 甘桂琴

摘 要: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即領導宣傳部門和交通(郵政通信)部門展開了對新聞宣傳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如將報刊發行納入黨組織的工作體系中,使之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拓展了報刊發行渠道,創新了管理模式;依托赤色郵政創新了報刊發行業務,并在交通通信網的基礎上打造了郵發渠道為主的書報刊發行網絡。這些探索與創新,為黨的新聞宣傳和黨的事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中國郵政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報刊發行

中圖分類號:K26;D231;G2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5-0012-05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黨的宣傳組織工作。他們創辦黨報黨刊,出版各類圖書。但在當時極為不利的政治環境下,如何提高黨報黨刊的發行量,擴大馬克思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播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宣傳部門和郵政部門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此,兩大部門作了一系列的實踐與探索。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之際,系統梳理分析黨在報刊發行方面的歷史、成果和經驗,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對黨報黨刊發行的認識與大革命時期的探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將面向社會大眾宣傳馬克思主義、黨的方針政策等工作提上議事日程。在新文化運動后期,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載體,黨的機關報、團組織和工農組織的機關報等,陸續創刊、發行,如《向導》《新青年》(后期)、《中國青年》《熱血日報》《中國工人》等,成為當時黑暗中閃現的一絲光芒,指引著一代青年前進的方向。

作為一個年輕的新型政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具有強烈的報刊發行、黨報宣傳意識,是與其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分不開。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報刊比喻成喉舌,無論是宣傳自己的綱領和主張,還是同敵人進行斗爭,還是發展壯大自己的組織,或者保持同黨內外群眾的聯系,都離不開機關報刊這個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陣地[1]。報刊是溝通傳播者與受眾者的橋梁與樞紐。黨報的宣傳、教育、組織功能作用的發揮,首先離不開發行工作,只有把發行工作落到實處,黨報黨刊才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如果發行工作不得力,報刊傳遞不出去,或者在傳遞過程的某個環節形成積壓或中斷,都會導致受眾無法接收傳播的信息,從而不能產生新聞報道與宣傳的功效。如何使黨報黨刊順利地到達讀者手中,發揮其價值,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宣傳工作面臨的問題。

黨報黨刊作為有形的紐帶、載體,能緊密串聯起中央與地方組織之間的關系,使各地黨組織和干部、黨員以及人民群眾聽到和接收黨的聲音,從而為凝聚力量準備條件。在一定意義上,黨報黨刊就是黨的文件指示、黨的輿論工具、黨的教育資料。黨以這種媒介連接溝通黨內成員、組織,達到團結、教育、培養黨員的現實目的。1925年1月,中共“四大”強調:“我們黨的組織部重要工作之一,現在就是設立能夠普遍地傳布黨的印刷品之機關……我們借此可以與黨的組織和群眾樹立繼續更為接近的基礎?!盵2]中國共產黨就是要通過黨報黨刊,密切黨內與黨外群眾的聯系,有效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無產階級政黨理論,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壯大無產階級的力量。

大革命時期,黨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積極探索報刊發行之路是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探索有如下特點:一是沿用五四運動時期和建黨前的書籍報刊發行網絡,如借助現有的大小書店、民營報刊社;二是借助黨員或黨組織所在學校、工廠、群眾團體等機構,開展有組織的傳播、閱讀;三是建立黨內的交通通信網,又叫秘密交通線,這是將報刊發行從中央交付到地方組織系統的交通通信機構,使得各級基層組織和黨員團員或可靠人員以不同形式參與到報刊發行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報刊發行工作安全順利地進行。因而,大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黨報黨刊發行網絡的草創及初步運作時期。

1927年4月,大革命失敗后,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系統遭到破壞,很多地方的黨組織被迫轉入地下秘密狀態。因此,立足于城市的黨報體系和發行網絡亦遭破壞,這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面臨黨報黨刊傳播的交通網絡、發行網絡重建的問題。

二、蘇區時期的黨報黨刊發行

大革命失敗后,為積蓄革命力量,黨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方針。中國共產黨逐步將革命力量從城市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開辟了多塊革命根據地,最終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中共宣傳組織動員的重心也從城市轉移到農村根據地,黨報體系運作及發行網絡的建構也面臨著新的形勢。由于局勢相對穩定,在黨中央的重視和發行人員的努力下,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出一套符合實際需要的黨報黨刊的發行模式,對后期黨報黨刊的發行產生積極影響。

為了確保報刊順暢發行,蘇區時期黨把報刊發行工作納入各級黨組織的工作體系,把報刊發行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出于宣傳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提升了對報刊發行的重視程度,由報社負責上升到中央負責的政治高度。193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在第87期上刊發的《提高我們黨報的作用》中指出:“黨報的發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黨報的廣大發行,才能建立黨與群眾之非常密切的聯系,才能擴大黨報在一般勞苦群眾中的政治領導?!盵3]中共中央對報刊發行的高度重視,引發地方的積極響應與貫徹落實。1931年11月,《地方蘇維埃政府暫行組織條例》規定政府負責出版印刷工作,同時成立地方蘇維埃政府發行科。1932年4月,為擴大營業,《紅色中華》報社發行科改組為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隸屬臨時中央政府,它既是一個發行機構,又是蘇區報刊發行工作的主管部門。兩大發行機構的建立,使蘇區新聞出版事業走向計劃出版、統一發行的階段,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條有效發行鏈,確保了報刊的順利發行。

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拓寬了報刊發行渠道,創新了發行模式。由于革命環境改變,面對的受眾群體千差萬別,故而報刊的發行方式也隨之趨于多樣化,更顯靈活和有效。蘇區初期,報刊的發行原以單位訂購為主。到中后期,由于蘇區通信網絡日臻完善以及報刊發行種類的多樣化,單一的訂購發行逐漸被多元化的報刊發行渠道所取代。免費贈送報刊給黨政軍機關是早期蘇區發行報刊的方式之一,但容易造成浪費,利用率不高。后來,通過規定報刊贈送數額,嚴格審核報刊發出、收到的時間等一系列改革,改變了報刊浪費嚴重的混亂局面,保障了蘇區報刊的正常發行。為了擴大報刊發行面,使報刊在基層能夠順利發行,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設立推銷代派處,批發零售報刊。通過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和勞務費,調動社會團體和個人積極從事報刊發行工作;通過全價回收沒有售完的報紙,規避了推銷代派處的風險,提高了推銷代派員的積極性。在團體發行和個人發行的相互補充下,黨報黨刊在基層得以順利發行[4]。

如何提高報刊的實效發行和傳播效率,如何把報刊發行同群眾讀報有機結合,是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各級黨組織鼓勵訂閱報刊,開展群眾性讀報用報活動,組織各種層次的讀報團,提高報紙的反復閱讀率,把報刊的作用發揮到極致。1931年3月通過的《關于發展黨的組織決議案》指出:“要盡量利用黨報及一切公開刊物,擴大我們在群眾中的共產主義宣傳,要趕快改良發行推銷的工作,要在工廠中組織讀報小組,地方黨部要設法幫助此種工作?!盵5]為推廣報刊的發行,發動群眾普遍讀報,臨時中央政府內務人民委員部發布第三號命令,決定降低報紙發行的郵費,鼓勵大家多訂閱、多讀報、多用報,同時積極交流讀報的經驗和方法。為了解決許多人民群眾和官兵不識字的問題,各級單位紛紛組織讀報團、讀報班、讀報小組,開展讀報讀書活動。相較于個體讀報看報,作為組織傳播的一種形式,集體的群眾性讀報更加正式、正規,再加上講解和分析,能夠取得更大的傳播效果,同時可使群眾有機會了解報刊上的內容,這樣的做法經濟且實惠,減少了報刊的浪費,提高了報刊的反復閱讀率。

中央蘇區時期探索出了一套黨報黨刊的工作模式,報刊發行體系初步形成。發行責任者、發行主體以及發行方式的多元化與立體交叉,確保了報刊發行與群眾的更加緊密結合,確保了報刊發行工作的全覆蓋,凸顯了報刊的社會效益。把報刊的發行工作上升到政治高度,開展群眾性讀報用報活動并組織讀報團,既拓寬了報刊的發行渠道,使報刊順利到達讀者手中,又使報刊信息入腦入心,極大地提高了報紙的使用率和社會影響力。

三、赤色郵政與黨報黨刊發行

當各根據地蘇維埃政權成立后,黨開始自發地探索建立赤色郵政機構,其目的之一就是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信息傳播網絡、實物傳遞網絡,幫助郵遞、發行出版物。

從1927年下半年開始,湘贛邊界各縣紛紛建立赤色郵局和交通站,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交通郵政工作。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在《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中提到“交通機關的建設極其緊要”[6]。1929年6月,中央出臺的《宣傳工作決議案》指出“盡可能地公開發行日報及其他地方性的黨報?!h并且須注意利用日報及地方黨報,督促支部建立通信員與改進發行工作”[7]。這既表明了黨對新聞事業的重視,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交通郵政、報刊發行等工作存在著不足。

1930年3月,贛西南特委在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成立了贛西南赤色郵政總局,發行了第一枚郵票,郵政組織系統初步形成。1931年10月,在瑞金葉坪設立中央郵政局。后來為了滿足蘇區發展的需要,1932年5月1日在中央郵政局的基礎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成為當時郵政通信事業的領導中心。郵政總局成立后,開始整頓郵務,統一領導,部署全國蘇區郵政工作,負責軍郵,秘密文件、信件、報刊的投遞,同時開展民用郵寄工作,改變了原各蘇區郵政組織不統一、規章制度各異的狀況。為形成制度規范,中央內務部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暫行章程》,共17章79條,對郵政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各類郵政業務、紅軍信柜、責任賠償、與中華郵政局的關系等作了明確規定[8]。至此,中央蘇區郵政形成統一的領導機構,建立了完整的管理體制,健全了業務體系和郵路干線,通信工作步入正軌。規范有序的通信,確保了黨政機關各項指示的上傳下達以及軍民通信的順暢,鑄就了戰火中的綠色通道。

與此同時,由于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黨大力開展新聞出版事業的探索實踐,加強新聞宣傳工作,增加報刊出版數量,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出現的嶄新局面,對赤色郵政傳遞網絡提出了更高標準和更大需求。1932年4月24日,閩、贛兩省郵政聯席會議決定,以瑞金為起點,按軍事重心與交通要道分設6條郵路干線,每天兩班互遞。同年7月,“將原來的6條郵路干線擴充為15條特別快線”[9]。在黨和蘇區政府領導下,赤色郵政采取各種措施,同時承擔起通信工作與報刊發行任務,有力地支持了黨的新聞事業的發展。為了方便報刊的出版發行,一些報刊按重量計費,實行郵資總付,既方便收寄,又加快收寄速度,更有報刊甚至減免或收取低廉郵費。為了保障報刊的順利發行,縣以下較大的鄉鎮或交通要道都設立郵政分局或郵政代辦所。費用低、遍布廣的赤色郵政,保證了報刊的成功發行,順利郵遞到讀者手中,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積極作用。郵政系統特有的全程聯網、環節接力、聯合作業,使中央蘇區報刊實現順暢、及時地發行。

毛澤東曾在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高度贊揚說:“蘇區群眾文化運動的迅速發展,我們看報紙的發行也可以知道。中央蘇區現在已有大小報紙三十四種,其中如《紅色中華》從三千份增至四萬份,《青年實話》發行二萬八千份,《斗爭》二萬七千一百份,《紅星》一萬七千三百份,證明群眾的文化水平是迅速地提高了?!盵10]《紅色中華》從創刊時每周一期,到三日一刊,再到后來每周出版三次,從周一刊變成周三刊,說明在赤色郵政的管理下,報刊發行措施到位、發行網絡健全、發行速度高效。實際上,近年來的統計表明,中央蘇區的各類報刊達到312種,比毛澤東在報告中所說中央蘇區只有34種報刊多了近10倍[11]。在艱難的蘇區革命時期,能發行種類如此之多的報刊、數量如此之大的單一報刊,實屬不易,這與赤色郵政所建立的完善高效的發行體系和傳遞網絡是分不開的。

四、早期報刊發行的特征

中國共產黨對報刊發行工作的探索實踐,既是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斗爭形勢的需要。無論是大革命時期,還是中央蘇區時期,黨的報刊發行體系都是黨在特殊時期、特殊地點,通過特殊方式建立起來的。雖然是草創與摸索,但是探索出了許多寶貴經驗與教訓。

(一)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格局,多方位的發行渠道

中央蘇區報刊發行體系處于一種多層次、多部門、多渠道交叉并存狀態。從發行層次來看,有中央各部門創建的發行機構,如蘇區中央局直接領導的中央局發行部;有地方各級蘇維埃政府文化部門創建的發行機構,如紅色書店;有中央下屬部門創建的發行機構,如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出版發行科。從發行部門來看,有黨、政、軍各部門下轄的發行機構,如中央局發行部、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總政治部發行科;有各種出版單位創建的發行機構,如報刊社的發行科室、書店等。加上赤色郵政創新發展郵發渠道,蘇區的報刊實現了多渠道發行和全方位覆蓋。

早期報刊的發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中央蘇區的報刊發行機構大都是官方機構,最典型的是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它既是一個發行機構,又是蘇區書報刊發行工作的主管部門,但并不直接負責具體的傳遞配送報刊的工作。事實上,這些機構主要負責出臺政策、措施,主導頂層設計。如1932年,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作出決定要調整報價;統一中央蘇區報刊收費的貨幣方式;建立發行經濟責任制度等[12]。在中央的頂層部署、各部門的統一配合下,報刊得以順利發行,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報刊發行以服務政治軍事為主

因為處于艱難的革命時期,早期黨報黨刊的發行側重于為政治軍事服務。雖然黨報黨刊的發行必然需要經濟方面的投入,但是更主要的是追求黨報黨刊發行后所帶來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黨報黨刊的發行加強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促進了根據地之間的通信聯絡,鞏固了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擴大了紅軍及蘇維埃的影響。實際上,蘇區報刊成為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以及紅軍開展各項工作必不可少的“喉舌”。

在此背景下,采取怎樣的發行渠道和發行方式,都是為了滿足政治軍事的需要,黨報黨刊的發行成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蘇區的任何報刊社不是自辦發行,嚴格意義上的自辦發行,是完全由報刊社或編輯部自負盈虧、獨立運行,其他部門、單位并不參與和協同。當然,開展代辦代理除外。沒有黨政軍的支持和幫助,報刊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很難生存。因此,當時的報刊發行是為黨政軍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報刊發行體現了服務政治軍事的特點。

(三)赤色郵政探索創新了報刊發行業務,并在交通通信網的基礎上打造了郵發渠道為主的報刊發行網絡

截至1932年上半年,中央革命根據地黨、政、軍的中央機關以及省、縣級機關均創辦了自己的報刊。如此之多的報刊發行,如果僅靠各報刊社自辦發行,勢必造成重復與浪費,因此必須依靠一個專門的、有效的發行網絡來支撐,而赤色郵政則是最佳選擇。因為郵政通信網為信息與實物二位一體的傳遞網,報刊作為信息載體的實物,通過郵政的實物流通網絡傳遞、發行,是合乎郵政規范的。赤色郵政傳遞、配送公開報刊,既開拓了郵政新業務,又給予報刊傳遞極大的方便,這無疑是報刊發行史上的一大創舉。

依托赤色郵政建立的發行網絡進行報刊的發行,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如果獨立的報刊發行機構過多,勢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所以,上至中央發行部,下至各報刊社發行科室,雖然均負有發行管理的職責,但都不直接參與報刊的傳遞,而是通過赤色郵政建立的發行網絡進行傳遞,從而節約了資金和人力。當然也存在一些系統內上下級的常態化交往溝通,順便承擔了部分報刊的傳遞、下發的任務??傮w上說,蘇區是在交通通信網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以郵發渠道為主的報刊發行網絡。

五、結語

從大革命時期到蘇區時期,黨對報刊發行進行初步探索,從城市到農村,從粗糙到成熟,結合現實環境、自身特征和實際需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黨報黨刊的發行模式,影響深遠。在后來的抗日根據地、解放區都能看到這一發行模式的身影,它為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針對當時不利的社會環境下,為了順利發行報刊,擴大宣傳面,中國共產黨把報刊發行納入黨組織的工作體系,使之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同時構建了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格局,拓寬了發行渠道,并借助赤色郵政創新報刊發行業務,打造出完備而流暢的報刊發行網絡。中國共產黨早期對報刊發行的探索和實踐,為后來報刊的發行提供了有益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沈正賦.傳播真理: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的主體性與功能性建構[J].編輯之友,2021(06):100-108.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82.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G].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37.

〔4〕陳志強,吳廷俊.中央蘇區時期報刊發行的途徑與效果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06):67-73.

〔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64.

〔6〕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井岡山斗爭時期文獻導讀[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116.

〔7〕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266.

〔8〕周唯.新中國郵政從這里走來——江西紅色郵政印跡尋訪記[N].中國郵政報,2021-5-25(004).

〔9〕謝開賢.論中共蘇區社會建設的歷史經驗[J].江漢論壇,2015,(07):119-122.

〔10〕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N].紅色中華,1934-01-26(009).

〔11〕傅柒生.紅色的記憶 革命的典藏——關于中央蘇區報刊概述[N].天津日報,2011-7-11(010).

〔12〕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G].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37.? (責任編輯 曹彩霞)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the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to explore the news and publicity,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CPC incorporated newspaper and periodical distribution into the working system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making it a political task, and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guided to expand the newspaper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and innovated the newspaper distribution business relying on Red Post and built a book and newspaper distribution network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se explorations and innovation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Party's news propagand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cause, and were a brilliant p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hinese postal history.

Key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ournalism; Newspaper Distribution

猜你喜歡
報刊發行新聞事業中國共產黨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報刊發行事業的創新進路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市場經濟對新聞事業的影響
試論太行抗日根據地鄉村報刊發行
淺談報刊發行工作的信息化建設
新疆新聞事業發展概述(1911年-1978年)
都市類報刊零售增值開發初探
論市場經濟對新聞事業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