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倫理視角下的鄉村環境治理研究

2023-07-06 15:06何漫陳艾麗
藝術科技 2023年13期
關鍵詞:人文環境鄉村生態環境

何漫 陳艾麗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鄉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這種提升只停留在經濟層面,并沒有對鄉村環境治理起到推動作用。相反,這種經濟發展往往建立在破壞鄉村環境的基礎上,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是矛盾對立的。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推動環境與經濟實現良性互動,亟須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審視鄉村在設計改造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文章從設計倫理的角度出發,多方面、多層次剖析當前鄉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環境問題。設計倫理從道德層面對人們的設計與改造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強調人、環境、資源等因素,著眼于長遠發展,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運用倫理學實現人、環境、資源的平衡和協同。從設計倫理的角度來看,鄉村環境的治理既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又要符合人文關懷的原則。這就說明,鄉村治理不僅要重視鄉村生態環境的治理,還要關注鄉村人文環境的治理。因此文章從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和鄉村人文環境治理這兩個層面出發,研究鄉村環境治理,以期通過倫理關懷,實現鄉村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共同改善。

關鍵詞:設計倫理;鄉村;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人文環境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3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升,鄉村的經濟面貌煥然一新。然而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帶來環境的改善,反而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使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鄉村的大量自然資源被掠奪,各種自然景觀被過度開發,鄉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而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的價值觀和文化也受到了沖擊,進一步破壞了鄉村的人文環境。這種以破壞鄉村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做法,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因此,為了實現鄉村的長足發展,鄉村環境治理已刻不容緩。

中國人的根與魂在鄉村,鄉村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承載著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文明。鄉村作為典型的居住空間,在環境設計與治理的過程中,倫理要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學者尤梅認為,在設計藝術中要注重倫理訴求,在創造更加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時,也要確保實現健康和文明的訴求[1]。鄉村環境治理一方面要滿足農村居民對良好生活環境的追求,另一方面要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追求。學者呂賓曾提出,鄉村文化是農村居民的精神之源[2]。從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環境兩個方面進行鄉村治理,能夠滿足人們對環境健康以及精神文化的雙重訴求,推動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學者朱冉也提出,可持續性的本質,主要是強調倫理精神中的社會正義[3],而要實現這種社會正義則要依靠文化的平等。

2 鄉村環境現狀

2.1 鄉村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鄉村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不斷發展與擴張的城市,直接導致鄉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工業污染以及生活垃圾等問題開始由城市向農村蔓延?,F階段,我國的環境保護以及生態治理意識逐漸增強,自2019年7月起,我國在46個城市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網上也掀起了一股垃圾分類熱潮,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然而,鄉村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發展基礎薄弱。再加上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較為突出,鄉村仍以發展經濟為主,這種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生態保護次之的發展觀,使鄉村生態進一步遭到破壞。另外,鄉村的經濟發展形式較為粗放,缺少長遠的科學規劃,沒有注重生態的隱性效益,只顧眼前的經濟效益。除此之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也較為薄弱,在鄉村生產與發展的過程中,沒有考慮生態因素,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二次傷害。

我國鄉村生態治理與建設中存在不可忽視的短板,對此必須加以重視。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中國要美,首先鄉村要美[4]。

2.2 鄉村人文環境現狀

在工業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傳統文化以及農村居民的價值觀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鄉村人文環境也遭到了毀壞?,F代經濟帶來的物質至上的價值觀,使農村居民失去了文化自信。村民開始過度追捧城市文化,將傳統文化視為腐朽和落后的象征。他們急切地想要擺脫傳統文化、傳統習俗以及鄉村倫理對個體的約束,鄉村傳統文化日漸凋敝。除此之外,為了加快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的速度,大量的傳統景觀與建筑被拆毀。這種簡單的無差別式的拆毀形式,使承載著大量文化價值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建筑不復存在,鄉村文化傳承出現斷層,鄉村建筑風格同質化,造成“千村一面”的后果[5]。這種忽視鄉村特色、盲目建設的做法,破壞了鄉村的人文環境。

鄉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載體,是中華文化之根系,鄉村文化的丟失不僅意味著鄉村難以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還導致了中國形象的模糊化。因此,在發展中傳承鄉村文化,改善與整治鄉村人居環境,避免文化凋敝、傳統丟失等顯得尤為重要。

3 設計倫理視角下的鄉村環境治理

在治理鄉村環境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倫理要求。設計倫理強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鄉村環境治理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生態環境層面,更要關注人文環境層面。鄉村存在的基礎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而鄉村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繁榮的人文環境。

3.1 推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發展鄉村生態旅游

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有本質區別,前者是單純的旅游,后者則更加強調以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游客,是一種以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為前提的旅游方式。一些所謂的“鄉村生態旅游”以各種噱頭吸引游客,實際環境卻臟亂差,甚至出現“宰客”現象,違背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原則,不能被稱為“生態旅游”。這種發展方式不僅缺乏規范的管理系統,還與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目的相悖。真正的鄉村生態旅游是在開發中保護,協調好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鄉村生態旅游主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游客,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這種旅游形式得以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6]。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7],這對鄉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治理具有戰略指引意義。

首先,鄉村生態旅游創新了鄉村經濟發展形勢,以鄉村的生態特色為出發點,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其次,鄉村生態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倒逼農村居民更加重視保護鄉村生態。生態旅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居民因為迫切想要提高經濟效益,而做出的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吸引點的發展模式,激發了村民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民想要以生態旅游來促進經濟發展,就必須做到愛護鄉村環境,保護自然景觀,不過度開采和浪費自然資源。以生態保護和開發來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能夠激勵農村居民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又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由此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促進生態發展,更好的生態環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有助于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鄉村綠色發展,推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

最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使鄉村不再那么封閉與閉塞,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鄉村空間,實現了鄉村的生態資源共享。參與鄉村生態旅游的游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能夠增強游客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規范游客的旅游行為,讓游客做到不肆意破壞鄉村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良好的生態是鄉村區別于城市最顯著的特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優勢。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等[8],這些古圣先賢流傳下來的思想與智慧,都在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人的重要性。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在謀求發展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使鄉村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2 推動鄉村人文環境治理——發展鄉土文化

從倫理要求的可持續性角度來看,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地區是無法得到長足發展的;從倫理要求的人文關懷角度來看,一個得不到文化浸潤的群體在精神上是無比空虛的。要推動鄉村人文環境治理,就要發展鄉土文化。要發展鄉土文化,就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3.2.1 傳承鄉土文化——建設鄉村文化空間

鄉村空間形態是鄉土文化得以存續的物質載體,而隨著鄉村空間的衰敗,傳統文化失去棲息地,逐漸凋敝,鄉村人文環境遭到破壞。因此,要想治理好鄉村人文環境,就必須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鄉村文化空間促使農村居民實現文化共享,是農村居民形成價值觀、塑造倫理責任觀的重要途徑。而建設鄉村文化空間,則是傳承鄉土文化最行之有效的路徑之一。

要建設好鄉村文化空間,就要保護與傳承鄉村傳統文化,補齊鄉村建設的短板,夯實鄉村的文化基礎,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

首先,建設鄉村文化空間,應該保留傳統建筑特色。建筑是區別“鄉村”與“非鄉村”的重要標識,它記錄著鄉村幾千年來的發展軌跡,凝聚著無數古圣先賢的智慧,是“活著的歷史”。它能夠喚醒人們的共同記憶,更好地實現情感交流。建筑是建設鄉村文化空間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隅。在目前我國的鄉村建設中,出現了復制粘貼式的建造方法,鄉村建筑風格同質化,無法體現不同鄉村的建筑特色,這與建設鄉村特色文化空間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應該秉持尊重、保護與延續的設計理念,尊重當地文化傳統,保護當地建筑特色,延續當地的歷史文脈。

其次,傳承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也對鄉村文化空間建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的傳統節慶活動賦予傳統節日儀式感,用充滿趣味性的方式達到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一些傳統節慶活動,如集會和廟會等,豐富了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強化了他們的文化認同,使農村居民更有歸屬感,也進一步優化了鄉村文化空間建設。

最后,要建設鄉村文化空間,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至關重要,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增強農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強化他們的文化自信。建設鄉村文化空間,可以重塑農村居民的文化價值觀、倫理觀,感受歷史與文化的溫度,從整體上優化鄉村的人文環境,打造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居住空間,從而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從文化性的角度來講,建設鄉村文化空間,有利于更好地保護鄉土文化;從社會性的角度來講,它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從倫理的角度來講,它增強了農村居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鄉村文化空間通過建構與修復鄉土文化,彰顯了鄉村的人文美,將鄉村建設成一個詩意的棲居空間[9]。

3.2.2 創新鄉土文化——創建文化產業

發展鄉土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文化,更需要發揚與創新文化。鄉村一直在變化發展,因此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具有雙重屬性,是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統一[10]。進入新時代,要賦予鄉土文化新的貼合時代的內涵。而創建文化產業恰恰給予了鄉土文化創新的機會,使鄉土文化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各有特點的文化。以創新為手段,以文化產業為依托,可以將優秀的鄉土文化發揚光大,增強農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促使村民自發進行文化傳承,有效治理鄉村人文環境。

要想持續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首先可以重點發展手工業。我國鄉村手工藝品的形式與內容十分豐富,凝聚了獨特的鄉土文化魅力和手藝人的工匠精神。以徽墨為例,其制作流程煩瑣,大多數年輕人都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學習徽墨的制作手藝,因此徽墨的技藝傳承面臨諸多困難。然而,隨著當前文化呈現形式的多樣化,徽墨也迎來了發展機遇。依托文化產業的發展,徽墨的形式實現了創新。如今的徽墨不僅具有傳統的實用功能,還以收藏品、禮品和紀念品等形式走進大眾視野,提高了徽墨的經濟效益,使徽墨文化得到了當地人的重視,這也幫助徽墨走出了發展困境。在此背景下,徽墨的文化價值與文化魅力將得到進一步彰顯,幫助鄉村營造出更濃厚的文化氛圍、體現更深切的文化關懷。我國手工藝品的表現形式遠不止這一種,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泉州德化陶瓷、陜西剪紙和泥塑等,都是我國鄉土文化的載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使傳統手工藝品煥發新的生命力,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其次,可以依托鄉村旅游和鄉土文化資源,以藝術設計為手段,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整合鄉村文化,以藝術性的形式呈現出來,設計出獨特的鄉村紀念品。將抽象的鄉村文化,在實體手工藝品上呈現出來,讓文化“活起來”。依托這種形式,不僅可以更好地宣傳鄉村文化,讓特色文化“走出去”,同時也可以吸引游客,刺激消費,提高鄉村的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這一形式能夠創新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拓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路徑。

4 結語

無論是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還是鄉村人文環境治理,最終目標都是優化鄉村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生態與人文的融合,促使鄉村實現“三美”——環境美、生態美和人文美。而環境與文化的結合,也有利于使鄉村文化生生不息、繁榮興盛。

參考文獻:

[1] 尤梅.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空間環境的設計倫理思想探析[J].居舍,2019(20):190.

[2] 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2):98-108.

[3] 朱冉.中國設計面臨的設計倫理問題[J].民營科技,2017(7):223.

[4] 程麗云,楊淑玉.改革開放40年我國鄉村生態環境治理[J].經濟師,2019(2):74-75.

[5] 梅夢夢.“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皖北地區農村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研究[J].山西農經,2019(19):48-49.

[6] 烏恩,蔡運龍,金波.試論鄉村旅游的目標、特色及產品[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3):78-81.

[7] 黃群慧.新發展理念:一個關于發展的系統的理論體系[J].經濟學動態,2022(8):13-24.

[8] 趙祖雪.鄉村生態文化視角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探究[J].市場周刊,2019(2):183-185.

[9] 李慧慧.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空間的困境及發展路徑[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9(4):74-80.

[10] 劉年艷.用傳承與創新推動農村新文化建設[J].農村工作通訊,2017(3):21-23.

作者簡介:何漫(1997—),女,江西南昌人,碩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

陳艾麗(1995—),女,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方向:包裝設計。

猜你喜歡
人文環境鄉村生態環境
幼兒園人文環境的創設及其對幼兒社會性的影響
淺析當前鄉村財務管理模式的
小學生好奇心與創新意識的潛在聯系
話劇《鄉村》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MSU:東蘭辛“鄉村”里未來的公關小姐(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