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邏輯引領、功能定位與實踐指向

2023-07-10 18:33吳俊梅廣少奎
教育與職業(上) 2023年7期
關鍵詞: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

吳俊梅 廣少奎

[摘要]縣域高職教育承擔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支撐??h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功能定位是:聚焦“縣域需求”,彰顯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特色性;瞄準“內部重塑”,凸顯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適應性;重組“教育資源”,強化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保障性??h域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需通過創新專門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激發鄉村文化內生動力等路徑,實現人才強農、產業富農、科技興農、文化育農。

[關鍵詞]縣域高職教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產業發展

[作者簡介]吳俊梅(1988- ),女,山東壽光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濰坊科技學院,講師;廣少奎(1966- ),男,山東曲阜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 ?曲阜 ?27316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高??h域辦學的現象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YJA880017)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3-0029-08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前,鄉村振興戰略雖已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且取得若干成效,但仍然存在高端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產業要素配置錯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鄉村文化匱乏等問題??h域高職教育依托縣域而生,貼近鄉村、面向農民是其獨有的辦學特色,對推進鄉村產業崛起、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促進共同富裕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2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將“縣域發展”納入鄉村振興的范疇,同時強調“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育”。2022年9月,全國政協“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雙周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指出,要完善各類涉農職業院校布局,鼓勵把高職辦到縣城。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引領,找準其功能定位,探尋其實踐指向,對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意義重大。

一、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引領

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舉措靠發展,核心動力靠教育??h域高職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承擔著基礎性支撐者的關鍵作用。

1.邏輯起點:縣域高職教育承擔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h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能否真正實現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根本上取決于相關政策的統籌引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頒布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新時代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擘畫了宏偉藍圖。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

2019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大力發展面向鄉村需求的職業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建設……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充分肯定了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把發展??聘呗毥逃鳛閮灮叩冉逃Y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輸送區域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提出,“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邁入有法可依、依法推進的新階段。

2022年4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要“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為扎實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夯實了法制基礎。

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礎上,再次強調圍繞“縣域發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作為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極為緊密。從宏觀政策導向看,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尤其是縣域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國家戰略引領下的時代使命是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起點。

2.邏輯歸宿:縣域高職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支撐。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縣域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近年來,因城鄉資源分配不均,基礎設施與社會公共服務差異懸殊,造成農村大量勞動力與人才向城市單向流動,鄉村人才“空心化”現象嚴重??h域高職教育在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專業優勢與師資優勢,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產教融合與社會服務中能將蘊藏在鄉村的人力資源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在此背景下,縣域高職教育,一方面,通過在校實訓能夠培養鄉村急需的、具有基層情懷的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能夠走出學?!皣鷫Α?,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最迫切的培訓需求,提升農村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

事實上,縣域高職教育已經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近年來,山東省與教育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遴選60多所縣域優質中職舉辦五年制高職,充分發揮縣域21所高職作用,使縣域每年招收的高職學生達10余萬人。另外,我國努力構建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優質資源體系,為助力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培育了大批“田秀才”“土專家”“致富帶頭人”“鄉創客”。這些人才壯大了當地“三農”建設隊伍,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縣域高職教育依據自身的辦學定位,通過精準化的方式培養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農業生產經營、農業鄉村科技、鄉村治理等人才,為縣域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智力與技能支撐。概言之,帶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與組織全面振興,是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邏輯歸宿。

二、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功能定位

縣域高職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為最大限度發揮服務鄉村振興的作用,縣域高職教育需聚焦“縣域需求”、瞄準“內部重塑”、重組“教育資源”,確保服務鄉村振興的特色性、適應性與保障性,讓“鄉村振興”落地生根(見圖1)。

1.聚焦“縣域需求”,彰顯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特色性??h域是統籌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的關鍵節點,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和基礎單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縣域的歷史文化、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等因素決定了其發展模式呈現特色化、多元化的態勢。

但是,目前受生源競爭、“輕農重商”思想、就業預期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縣域高職院校抵觸開設涉農類專業,大量增設熱門專業,難以契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山東省三所縣域高職院校為例,Z市A學院設有現代紡織技術、服裝設計與制作、旅游管理等62個專業,C市B學院設有環境檢測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物聯網與應用技術等28個專業,Q市C學院設有中醫康復技術、應用電子技術、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等53個專業。對比可知,三所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并不多,只有畜牧獸醫、園林工程技術、休閑農業經營與管理、生態農業技術等少數專業與農業有關;三所高職院校均設有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熱門專業??h域高職院校忽視地方發展實際和市場需求,專業設置上呈現出高度同質化的趨勢,且與中職、普通本科在專業設置上沒有較大區別,致使學校培養出的學生面臨“本土用不上、外地用不了”的困境。

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要立足于“縣域需求”。換言之,縣域高職院校要以縣域鄉村內生發展差異性需求為中心,以“因農施策、因農制宜”為建設標準,重新審視自身辦學定位與方向,突出縣域高職教育辦學特色,專業設置“接地氣”,形成比較競爭優勢。

2.瞄準“內部重塑”,凸顯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適應性?!斑m應”原本是生物學術語,最早在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中進行了闡釋,指生物族群經過自然選擇演化,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生活習性等方面順應賴以生存的特定環境。達爾文的理論闡明,為尋求物理生存,生物往往會被動單向地適應環境。與一般生物的被動適應不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其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與主動性,既作用于客體,也受客體的制約牽動。概言之,在人類社會活動中,適應的本質是“主客體二元的共存和二元的互動”①。相應地,縣域高職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應主動預測、引領并作用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自身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良性互動。

然而,當前縣域高職與鄉村振興要求不適應的矛盾依然嚴峻。一方面,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企業也很難找到匹配的技術技能人才。這種人才供需結構不匹配、不適應、不對稱的反差,成為縣域高職教育硬實力不強、軟實力不夠、吸引力不足、認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也成為阻礙鄉村振興的基礎性短板。突破的關鍵是縣域高職教育彰顯類型特色,深化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校鄉合作等機制模式,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梢哉f,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是通過瞄準“內部重塑”,適應并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例如,“雙高?!睖刂萋殬I技術學院緊密對接縣(市、區)支柱產業,舉辦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永嘉學院和瑞安學院,打造區域連通、課程貫通、師資融通的五年制中高職一體化新模式,切實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這為縣域高職教育內部重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板。

3.重組“教育資源”,強化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保障性。教育資源是指全社會(政府、行業企業、高等院校等相關主體)投入教育發展的所有物力、人力、財力的總和。資源重組是對支撐其運作所需的不同來源、層次、結構與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選擇、協調并重新加以組合,達到最佳整合效果的復雜動態過程?!堵殬I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強調,要“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職業學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產教融合創新機制……探索建設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對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政府責任、企業主導、市場參與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目前,部分縣域的設備設施、師資力量和實訓基地等辦學硬件、軟件的缺失不僅使得縣域高職教育自身發展無法得到保障,更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服務鄉村振興的效能發揮。為此,要加大統籌力度,強化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保障性。一方面,進行撤、并、轉為主的資源重組。對部分辦學質量差、招生困難、教學基礎薄弱、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高職院校進行撤銷或合并,改善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情況。另一方面,加大對落后縣域高職教育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的扶持力度。實行校企聯合辦學,引企入校,讓企業看到“有人可用”的希望,也讓學生看到“有業可就”的奔頭。另外,建立縣域高職教育“樞紐型平臺”,將分散在各部門有關鄉村振興的項目,尤其是農民培訓的相關資源進行重組,充分發揮該平臺在鄉村振興中的組織實施、資源聚合、協作管理等功能。

三、縣域高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指向

賦能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縣域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h域高職教育應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從人才強農、產業富農、科技興農、文化育農等層面探索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性路徑,真正繪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見圖2)。

1.人才強農:創新專門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新農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支撐是關鍵。目前,鄉村人才育不好、引不進、用不好、留不住的現象廣泛存在,嚴重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h域高職教育作為區域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行校園與田園的雙向共育、農學交替,培養一批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第一,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完善專業課程建設。為賦能鄉村振興與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縣域高職教育應對接地方產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和課程建設。首先,轉變傳統辦學理念,以“服務三農”為導向,立足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所急、所需、所盼,貼近區域產業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其次,著眼于當地農業產業資源的優勢與特點,進一步優化專業集群,按照生產、經營、服務、管理、創新等不同類型的農業職業崗位需求,分別制訂不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好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提升專業群的服務效能。最后,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積極了解區域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知識和技能需求,分析區域范圍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結構,有針對性地制定專業課程體系,尤其是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例如,針對現代農業發展實際,及時更新課程結構與內容,在遺傳育種、作物栽培、經營管理與機械設備使用等內容上有所拓展;設置多層次、立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滿足農民群眾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第二,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目前,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中,院校、政府、農業企業等培育主體之間缺乏有效合作,學生實踐技能與職業崗位不匹配等問題突出,影響了縣域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效能?;诖?,一方面,縣域高職教育應積極吸納行業企業參與辦學,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的協同育人平臺,推進校企在智力、資源、技術、項目、信息等要素上的雙向流通,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與價值互涉。同時,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動高職院校、政府、企業、村莊等多元主體聯動合作,促進高??蒲袃瀯?、政府平臺優勢和企業(村莊)實踐優勢互補,實現農業生產與服務一體化,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另一方面,面對部分學生走不出、走不進、走不遠、走不長的問題,縣域高職教育應以統籌規劃、持續投入、精準對接的方式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構建課內與課外、校園與田園、學期與假期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借助實踐教學幫助學生熟悉鄉村工作崗位,熟練掌握未來崗位所需專門技術,提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

第三,建立“雙園”培養機制,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培養鄉村振興所需技術技能人才,縣域高職教育應創新性地實施“校園+田園”的雙向育人培養模式,實現農學交替、能力遞進。一方面,聘請農業企業方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田秀才、土專家、農業技術帶頭人等“能工巧匠”到“校園”擔任兼職教師,將“田園”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帶領學生到“田園”實踐,將“校園”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應用,有效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另外,按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求,縣域高職院校鼓勵教師到企業、鄉鎮一線掛職鍛煉,學習企業先進的生產經營模式與專業技術,更新教育觀念和知識架構,提升實踐能力。唯有如此,縣域高職教育才能改變教師實踐經驗缺乏、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

總之,通過發展高質量的縣域高職教育,既可以為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新型農民意識,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高度認同鄉村文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以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解決好“誰來振興鄉村”的問題。

2.產業富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要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首要任務??h域高職教育應秉承綠色、有機、生態的發展理念,扶持縣域鄉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全域旅游,以此加快鄉村產業發展,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一,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顯要表征,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與質量效益,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與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縣域高職教育要了解鄉村產業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依托各地天然獨特的自然條件與生態優勢,依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工則工、宜旅則旅”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另一方面,在協助各鎮政府規劃產業前景時,縣域高職教育應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力圖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與農民致富的發展目標。此外,打造以本地特色為主導的鄉村產業,同時適當發展商貿物流、鄉村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第二三產業,豐富鄉村產業類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第二,對接新產業新業態,實現鄉村產業融合。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繁榮鄉村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縣域高職教育應鼓勵專業教師深入研究鄉村產業新業態,結合自身優勢,找準服務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突破口,圍繞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互聯網+”新產業項目,幫助鄉村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工、農旅、農商融合,有效延長鄉村產業鏈。其次,縣域高職教育應精準對接脫貧鄉村實際需求,依據當地產業發展狀況幫扶脫貧地區進行產業融合,由“資源援助式”轉變為“產業發展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激發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打造賦能鄉村振興的“高校樣本”。最后,縣域高職教育還需加強與政府、企業、農民的深度協同,構建“?!蟆r”的多元供給機制。在此機制中,高職院校提供人才支持,政府給予政策保障,企業作為經營載體推進項目落實,農民參與產業實踐生產,各方合理有序分工,共同賦能鄉村產業深度融合。

第三,打造綠色生態經濟,發展鄉村全域旅游。作為新時代的旅游發展戰略,鄉村全域旅游可以實現鄉村旅游業的集約化、現代化與品質化,是推動縣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首先,縣域高職教育要充分考慮縣域鄉村旅游發展需求,培養適應該需求的旅游業新型人才。同時,重點支持鄉村旅游隊伍建設,對當地涉旅行業人員進行培訓,深化校企合作,積極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其次,縣域高職教育不僅應在特色課程、實踐操作等方面優化專業設置,注重對旅游相關專業的支持,還可聯合縣域旅游科研單位、國土、住建等規劃單位服務全域旅游建設,增強科技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達到人才強旅、科技興旅的目標。最后,縣域高職教育要鼓勵專業教師到當地文體局、旅游局等掛職,幫扶指導鄉村旅游業發展,如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探索“名勝名城名鎮名村”于一體的全域旅游新模式;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探索具備旅游功能的會展農業、定制農業、眾籌農業等,努力構建良好生態環境,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3.科技興農:完善農業科技服務機制,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萍家I與支撐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體現和基本途徑。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動力不足、資源分布不均衡與成果轉化率低的現實困境,需要縣域高職教育結合自身科研優勢,推動縣域農業科技實現由“創新”到“轉化”,完善農業科技服務機制,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第一,構建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服務鄉村龍頭骨干企業。首先,縣域高職教育應通過開設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經營技術等相關培訓課程,培養鄉鎮骨干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意識,提升他們對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駕馭能力,成為具有國際視野、懂技術、能創新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其次,縣域高職教育還需聯合政府、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社會組織開展協同創新,明晰各方主體的角色與職責,整合多方科技資源,多方聯動助推科技創新。此外,建立縣域高職教育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服務基地,與鄉村龍頭骨干企業精準對接,開展農業實驗以及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助力鄉村所在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最后,縣域高職教育應充分圍繞鄉村特色項目提供節本降耗、增收致富的實用技術,定期組織師生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指導與科技下鄉等服務活動,將新技術傳播到農村的田間地頭,切實為鄉村龍頭骨干企業的增產、增收、增效提供科技支撐。同時,要加強實用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宣傳推廣,加強農村干部、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能培訓,調動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第二,整合農業科技優勢資源,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首先,縣域高職教育應以學科建設為統領,依照“扶持新興、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思路,在整合優勢學科與相關學科資源的基礎上,促進傳統優勢學科與新興學科交叉融合,致力產出一批具備實際推廣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助推和引領當地鄉村科技振興。其次,縣域高職教育應針對新舊動能轉換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當地政府、涉農企業、農村農民提供理論政策咨詢、發展前景規劃、農業科技幫扶、科技成果推廣等服務,當好智力庫、人才庫和成果庫。最后,選派工作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專業對口的專家人才作為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基層進行定點幫扶,為鄉村做好技術扶持,如幫助鄉鎮企業引進外部資源,解決技術難題;研發農業新品種,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實驗室、校企實習實訓基地等創新載體,聯合申報項目等,為鄉村做好技術扶持,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第三,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目前,高??萍汲晒D化率較低,大部分科技成果未能及時轉化為商品并實現產業化??h域高職教育應充分認識到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意義,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促使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首先,縣域高職教育應依托當地農業科研院所,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需求,加強平臺內外的溝通與聯系,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其次,縣域高職教育需積極發揮技術、人才、專業等資源優勢,與地方企業聯合設立研發機構,共同構建集技術開發、科技孵化、品牌打造、專利運營等于一體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將其應用于鄉村產業發展,增加社會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最后,在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因技術服務、成果轉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亟須當地政府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吸引企業、社會組織機構等共同參與,從而保障農業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

4.文化育農:激發鄉村文化內生動力,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源泉,也是重建鄉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h域高職教育應秉承“立足縣域、服務縣域”的發展原則,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構建“內生型”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激發農民主體意識,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需注重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促使農民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自覺參與文化、欣賞文化。首先,注重教育引導。依據農民群眾知識與素養方面的差異,縣域高職教育可靈活實施教育活動。例如,對兒童宣傳和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增強他們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對老人、婦女著重開展娛樂、技藝培訓,提升他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對中青年開展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與學習能力。其次,加強宣傳鼓勵??h域高職教育可與縣、鎮政府合作,對鄉村建設取得的積極成效和優秀經驗以及優秀個人加強宣傳推廣,吸引離鄉的高素質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最后,發揮鄉村文化設施的作用??h域高職教育應充分利用鄉村文化廣場、文化長廊、農家書屋等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第二,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凸顯鄉村文化特色。為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應多層面、多角度地深入挖掘鄉村地域文化資源,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差異化創新。首先,縣域高職教育應依托藝術資源優勢,提煉鄉土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的內涵特色,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提高鄉村文化的辨識度。同時,助推“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建設,打造具有特定文化記憶標識的“鄉村美術館”“鄉村博物館”“鄉村紀念館”等設施傳承并弘揚鄉賢文化與宗族文化。其次,縣域高職教育應將兼具現代氣息與濃郁鄉土氣息的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送下鄉,通過文藝展示、民藝展示充實鄉村文化禮堂,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土生土長”的文化活躍起來。最后,縣域高職教育應積極引導專業骨干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文藝調研與文藝指導,挖掘創作素材,創作出更具藝術性、觀賞性、思想性、地域性的藝術精品,形成“一鎮一品牌、一鄉一特色、一村一活動”的文化傳播模式,凸顯鄉村文化品牌效應。

第三,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h域高職教育要將構建文化服務體系與引導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融為一體,引領文明風尚,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首先,縣域高職教育應助推鄉村文化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游、文化與扶貧等協同發展,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營造廣闊空間。其次,縣域高職教育要與政府、村莊合作,利用當地文化遺存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一個集文化、藝術、休閑與娛樂于一體的創意園區。最后,縣域高職教育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暢通“信息輸出”與“資源輸入”通道,使得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飲食風味、文化技藝等通過數字平臺為人們所知曉,推動鄉村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

[注釋]

①周婷.湘西土家族建筑演變的適應性機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4.

[參考文獻]

[1]高宏賦,劉承波.從高??h域辦學看鄉村振興[N].光明日報,2022-06-07(15).

[2]韓文根.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職業教育發展的意義、問題及關鍵舉措[J].教育與職業,2021(10):28-33.

[3]李榮勝.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2(7):59-61.

[4]李珊,魏小英,雍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優勢、價值邏輯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23):48-53.

[5]呂玉曼,徐國慶.從強化到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確立的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6]王志遠,朱德全.職業教育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證成與發展路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205-212.

[7]徐小容,朱德全.倒逼到主動:職業教育質量治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8(10):47-52.

[8]朱德全.鄉村“五大振興”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

[9]鄭宏濤,鄭之帆.縣域中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起點、任務與理路[J].教育與職業,2023(3):13-20.

[10]周永平,楊和平,沈軍.鄉村振興與協同治理:職業教育“CCEFG”聯動共生模式的探索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7):14-20.

[11]Fan J,Li P X.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5):515-531.

猜你喜歡
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紅色旅游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中管理問題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