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醫融合理念下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實踐探究

2023-07-10 21:57黃玉寧朱曉藝林智偉
廣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體醫融合體育教學

黃玉寧 朱曉藝 林智偉

【摘要】本文闡明體醫融合教學的內涵,分析醫學類高職院校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闡述基于體醫融合理念的重構體醫融合的體育課程體系、轉移體育教學重心、改變考評方式的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策略,為體醫融合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院校 體醫融合 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2-0165-04

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具有許多優越的條件,可以進行體醫融合并建立體醫融合教學模式,促進體育教學改革。體育利用身體運動強身健體,醫學利用醫療手段治愈或預防身體疾病,是人們了解肌體內部結構、功能及其原理的學科。兩者結合可以更充分地滿足學生學習及健康需求,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體育技術動作原理、技術能力,有效推進全民健身運動,促進全民健康發展。醫學類高職院校要正確認知體醫融合教學與訓練模式,認識到體醫融合在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不斷創新體育教學課程體系及方法,優化學科考核工作,促進醫學、體育深度結合,激發學生體育發展潛能及學習熱情,促進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一、體醫融合教學的內涵

體醫融合即醫學和體育學相互結合,具體就是體育鍛煉和康復學、營養學、運動醫學、解剖學等學科彼此相互結合,以融入醫學理念的科學健身方法為大眾體育鍛煉提供指導,預防或者減少發生疾病以及運動損傷,是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基于體醫融合理念,將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和運動處方制定、基本自救及急救知識、運動保健與按摩、常見運動損傷等知識進行融合,實施體醫融合教學。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在改革過程中建立的體醫融合模式,對人才培養意義重大。首先,體醫融合模式和高職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相符,可使學生及時地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體育鍛煉當中,通過體醫融合促進學生提升專業知識學習興趣,并深入了解體育運動,明確體育鍛煉內涵及意義,逐漸養成健康、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使學生兼顧鞏固醫學專業知識、鍛煉健康體魄,促使其對未來從事高強度的醫學工作有更高勝任力。其次,體醫融合可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面,豐富知識結構,便于其在未來工作中全方位地為患者提供幫助與服務,從醫學、體育鍛煉等多個方面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復指導。最后,體醫融合模式能為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提供重要指導,并指明方向,促進體育教學水平及質量提升,加快實現體育教學目標。

二、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體育教學內容無法體現體醫同行的理念

醫學類高職院校以往的體育教學活動主要包含兩大部分,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其中,理論教學內容涵蓋運動醫學常識、體育保健知識、運動技術及原理等,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包括基本動作要領講解與示范、運動項目訓練及其競技活動。在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大部分教師更關注組織競技項目、訓練活動,或者指導學生準確把握體育技巧,很少涉及健身、醫療等相關知識,這不利于體育教學的多樣性、綜合性發展。體育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實踐課程大多以健美操、球類運動等為主,很少涉及其他項目,更少涉及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學校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大多數圍繞體育運動進行,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醫學優勢,將體育與醫學專業知識相結合,開展融合性的體醫教學活動。內容比較單薄,與其他非醫學類院校沒有區別,無法體現體醫同行的理念。在體育學科體系中,學科內容沒有很好地將醫學知識與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術結合起來,沒有細致地從醫理上講解體育技術的原理、功能,從而不能使學生更加充分地把握理論知識,不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從而不能科學地運用醫學理論和體育理論融合指導體育技能訓練。

(二)體育教學評價相對單一

很多醫學類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中建立起來的教學評價模式相對單一。評價的形式大多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缺乏過程性評價,有的甚至以結果性考查作為評價的唯一手段。評價主體也單一,幾乎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很少能參與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和訓練的積極性。

(三)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在醫學類高職院校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辦學規模持續擴大,教師需求量不斷增多。從體育教師人數來看,體育教師人數增長的速度跟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速度,生師比還是比較高,大班級授課方式還依然存在,這也使得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任務更加艱巨,教學難度更大。從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來看,由于大學擴招,學校不得不擴大招聘年輕教師,從而使教師隊伍老中青比例失調,年輕教師的比重過大,無法較好地開展以老帶新的適應性幫帶工作。新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明顯不足,整體的教學水平不夠高,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為充分滿足新時期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要求,促進教學發展,學校要積極聘請專業、優秀的兼職體育教師,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老中青比例相對合理的教師隊伍,壯大師資隊伍,增強師資力量。同時,要做好兼職體育教師的工作,適當提高待遇,比如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在實踐中,兼職體育教師易受到諸多變動因素影響,工作穩定性不高,從而影響整個師資隊伍的穩定,無法保障整個教學水平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效率。此外,還要注意提高無編教師的待遇,減少有編與無編教師之間的待遇差異。目前兩者的待遇差異非常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無編教師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教學效率及質量。

三、體醫融合理念下醫學類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策略

醫學類高職院校要想開展體醫融合的教學活動,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然后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體醫融合的教學課程及教學方案。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醫學類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以后大多走進醫學領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因此它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精通醫學知識與技術,了解和掌握體育運動原理、功能、技術及其與身體健康、康復的關系,并能指導人們開展適合個人身體情況的體育活動。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體醫融合教學,就是要在這個人才培養方向上進行,充分體現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培養和市場需求相符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促進醫學類職業院校的學生具有強的就業競爭力,促進學生醫學專業知識和身體素養同步提升,為未來投身醫療事業做好準備。

(一)重構體醫融合的體育課程體系

體醫融合的基礎是教材,醫學類高職院校要加快建設體醫融合的特色體育教材,豐富課程資源。目前,我國體醫融合教育發展仍相對緩慢,尚未充分重視體醫融合教育研究,很多醫學類高職院校在體醫融合教學中主要選用醫學臨床教材和傳統體育教材進行簡單粗糙整合,還未開發出真正的體醫融合教材。醫學類高職院校要結合專業建設及發展需求,充分考慮學科特征,積極利用既有的體育學科建設成果,借鑒國內外相關特色教材建設成果,逐步建設與完善符合體醫融合要求的特色體育教學教材,為體醫融合教學改革以及教學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一方面,基于體醫融合重構體育教學課程結構(如表1,見下頁)。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很少有時間在課下參與體育鍛煉,而體育課程的課時、教學空間以及教學形式都比較有限,因此基于體醫融合改革的體育教學,需要在體醫融合理念指導下重構體育課程結構。體育課程要在相應的教學內容中融入醫學理論知識,減少醫學與運動學之間的學習距離,使學生在完成醫學理論知識學習之后,能結合身體運動方式與體育運動理論科學而系統化地掌握健康處方、運動處方、體育保健、運動康復等理論知識和鍛煉方式、操作技能,進而把握更健康、更全面的治療手段或者預防方式,更好地為生命健康服務,實現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從課程科目來看,田徑、球類、技藝、武術等相互搭配,科學合理,形成一個體育學科項目種類比較齊全的課程體系。從課程類型結構來看,有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社團活動以及專項訓練課程等,構成課程類型、教學形式多樣的課程結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夠進行個性化學習。同時,每一種課程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拓展,并將之作為教學輔助資源,以豐富課程內容。拓展的內容一般有社會適應、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技能訓練、運動參與等。除必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學到更多的體育知識,掌握更多的體育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運動與服務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在體醫融合理念下重構體育教學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醫學院校的學科優勢、學生的知識儲備優勢,重構體育課程內容,將體育教學內容與醫學知識進行融合。講授的體育教學內容除了體育功能、體育運動知識,還要有針對性地引入與醫療保健有關的內容,比如體育保健、運動康復、康復醫學、醫學心理以及體育醫療等。一是重構必修課內容。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體育理論知識、動作要領、運動技術、運動規則,并使之掌握1—2門體育技能,能夠更加科學、規范地開展體育活動及身體鍛煉。必修課內容要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相結合,體育理論內容是為學生融合理解和領會醫學中有關人體運動理論知識提供基礎,體育實踐內容是為學生加深理解體育理論知識、與身體運動有關的醫學理論知識提供實證。因此要在原有的通用知識基礎上增加與運動有關的醫學知識,以便實現醫學知識和體育知識深度融合,加深學生對體育與醫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運用運動與醫學原理指導自己進行體育鍛煉,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不斷提升體育課程教學有效性。二是重構選修課內容(見表1)??稍O置多種教學項目,比如,保健操、太極拳、五禽戲等,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是促進人體延年益壽、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時,可結合慢性病防控要求創設體育保健課、運動處方課等。比如,針對減肥群體制定運動處方,結合校內外醫學實證研究,針對糖尿病、高血脂癥、高血壓病等慢性疾病制定運動處方,等等。醫學類高職院校還可針對體育特長生開設專項訓練課程,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專業技能。三是重構社團活動課程內容??砷_設體育舞蹈、健美操、藝術體操、啦啦操、形體運動等課程,幫助學生塑造體型,培養優雅的氣質;也可開設一些保健課程,比如健身健美、普拉提、素質拓展訓練等,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使之學會適時調整心理狀態,同時鍛煉學生的意志及骨骼肌等,使學生得到健康成長。

(二)轉移體育教學重心

以往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重心是講授運動技能,很少涉及理論知識。在體醫融合理念下,體育教師要適當將教學重心向醫學運動方向轉移,在改革教學內容的同時調整傳統教學結構。在教學內容上,適當向體育理論知識轉移。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增加理論教學比例,并且在理論教學環節中著重講解運動處方、運動醫學監督、常見運動傷害以及急救處理等知識,使學生立足專業視角掌握人體運動客觀規律,認識人體形態結構和體育運動之間的關系及相互影響,關注通過加強體育鍛煉促進人體健康。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除了可引入健身操、瑜伽、武術等教學項目,還可引入中醫傳統的針灸、推拿、按摩等項目,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使學生充分認識醫學知識在防范運動疾病、增強運動能力以及消除疲勞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生醫學專業知識及體育的學習積極性,做到體醫結合。在教學方式上,適當向學生個性發展方向轉移。體育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身體素質等,分析學情,優化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創新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特點及個性需要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雖然都是醫學學生但他們的專業方向各有不同、興趣也不同,因此在體醫融合教學中,教師可對醫學專業教學內容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集中整合,根據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對應不同的醫學知識實際,重構課程,并嘗試打破傳統的以行政班為教學單位的班級授課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新的授課班級,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激勵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醫學知識與體育運動知識進行融合學習、研究。從而更有效地實現體育教學與活動和醫學專業知識之間的雙向滲透,培養具有強烈的體醫融合意識的醫學生。

(三)采取與體醫融合相適應的考評方式

目前,大多醫學類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考核評價以純粹的體育考評為主,重點測試學生身體素質,考核其運動技能掌握情況。在體醫融合教學模式下,要同步改革體育考核評價方式,加入醫學人體運動知識、體育醫學知識、體醫融合知識學習及其運動的評價內容。教學評價采取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多主體參與的方式。除了要參考體育運動項目的測驗結果,還要參考教學過程的評價結果,比如學生的體育教學活動參與度、出勤情況等課堂表現以及課下運動情況??己藘热莩藢W生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技能,還有其在運動康復、健身運動等方面的設計能力。評價主體由教師、學生共同構成,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方式,以便更加客觀地評價教學質量。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將所需醫學知識和運動康復、健身技能等結合在一起,認識到體育鍛煉在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高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并更客觀、及時地的認識到自己在專業及體育學習等方面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改進,不斷提升體育學習成效??偠灾?,醫學類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從以往的以技術考核為主轉為體醫融合綜合能力考核,建立科學、多元、合理的與體醫融合相適應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醫學類高職院校要正確認識體醫融合的教學理念,明確體醫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為教學的落腳點,重構課程體系、轉移教學重心、建立考評體系,采取體醫融合的教學方式,發揮體醫融合優勢,為社會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滿足社會公共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需要。

參考文獻

[1]徐冬艷.試析醫學院校體育課“醫體結合”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3).

[2]廖建路,張曉川.軍事院校體育教學“醫體結合”的創新策略研究:以空軍航空大學為例[J].軍事體育學報,2019(383).

[3]沈惠紅.基于“體醫結合”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8).

[4]藺少飛.“體醫結合”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模式改革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6).

[5]王亞萱,劉計魯,章天軍.“體醫結合”背景下的高校應用運動處方教學的策略分析[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5).

[6]林敏勇.醫學高職院?!搬t體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研究: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9(35).

注:本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體育工作委員會2022—2023年度職業院校體育科研課題(22TZ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玉寧(1964— ),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朱曉藝(1981— ),通訊作者,廣西柳州人,碩士研究生,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林智偉(1981— ),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責編 盧建龍)

猜你喜歡
體醫融合體育教學
2型糖尿病中醫體醫融合技術綱要
體醫融合背景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探究
關于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探析
“體醫融合”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醫療與體育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
體醫融合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創新模式與路徑選擇
職高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研究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游戲融入教學建構靈動式體育課堂研究
體育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