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畫院的教育理念對當代高校通識美術教育的啟示

2023-07-12 12:21梁冰楊斌宇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高校美術通識教育美術教育

梁冰 楊斌宇

摘 要:宋代畫院推動了宋代繪畫的蓬勃發展,其教育理念對當代高校通識美術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闡釋宋代畫院發展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宋代畫院教育與當下教育的相似點,結合當今高校通識美術教育存在的考核制度過于簡單、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弊端,探討宋代畫院課程設置對當代通識美術教育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美術教育;宋代畫院;通識教育;高校美術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研究省級項目“宋代畫院課程設置中的通識教育理念研究”(2020GXJK378)研究成果。

畫院是中國古代繪畫傳統教育的典范,可追溯到五代時期西蜀南唐設置的翰林圖畫院。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烽煙四起,四川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相對較為太平安定,吸引人口大量涌入,加之前后蜀主以及南唐君主喜好繪畫,設立翰林圖畫院,廣招天下繪畫人才,給予官職,統籌管理宮廷繪畫相關事宜。宋代畫院在繼承前代翰林圖畫院的基礎之上發展,成為在中國美術史上富有盛名的御用且權威的繪畫機構。尤其是宋徽宗趙佶于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畫學”(圖1),標志著中國統一政權下官方權威正式的美術創作和教育機構的出現,其對更好地培養選拔官方繪畫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靖康之變后,宋朝政權得以偏安臨安(今浙江杭州),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經濟和文化政治得以繼續發展。此前的北宋大批畫家得以在臨安云集,南宋朝廷則順勢恢復了翰林圖畫院,一時間名家都集中于南宋,出現了劉松年、李唐、夏圭、馬遠等名家,他們的作品在當今廣為人知,例如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圖2)、劉松年的《秋窗讀書圖》(圖3)、馬遠《踏歌圖》(圖4),為中國繪畫史樹立一座座高峰。

一、宋代畫院發展的原因和背景

宋代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其中,兩宋時期確立的畫院制度,起到了廣納人才集中培養、集中創作,提高畫家作品品質的作用,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宋代畫院承擔了教育的實質性功能。

在中國繪畫創作史上,宋代畫院的繁榮得益于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宋代統治者大多喜愛繪畫,同時自身也精于書畫。在宋代,很多皇帝都是書畫高手,最典型的是宋徽宗趙佶,不僅自己畫,同時特別重視畫院的發展事宜,并在理論和實踐方向上對畫院的發展進行把握,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構想[1]。另外,繪畫起著勸誡宣傳的作用,例如佛教和道教會通過大量繪制壁畫實現宗教宣傳和發展,因此統治階級往往會利用繪畫宣傳道德,以教化人民,鞏固政權穩定性。

宋代畫院的繁榮也脫離不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首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促進文化的繁榮,當時的人們開始追求美化生活環境和豐富精神生活;其次,職業繪畫者的出現,為畫院人才來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后,當時的文人墨客重視文化修養,掀起鑒賞書畫的社會風氣[2]。

二、宋代畫院教育與當下教育的相似點

宋代畫院教育與當下教育的相似點首先體現在繪畫分科和課程設置方面。繪畫分科的教法源自蘇州、湖州兩地辦學的胡璦提出的“蘇湖教法”[3],此法也叫“分齋教學法”。此法主要是開了分科教學、學科主修和輔修的先河,用當下的專業術語即必修和選修制度。由于當時此方法頗有成效,宋代畫院也隨歷史潮流將分科教學法運用到實踐當中,這同時也意味著宋代畫院教學制度成熟。

通過考究《宋史·選舉志三》可以了解到,畫技、畫理(繪畫理論)以及文學素養是宋代畫院課程設置的三大類別。其中,畫技和畫理屬于專業性課程,文學素養類課程多種多樣,這由學生在課程中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學生除了人物、山水、花鳥等潛心專業研究某一畫科類之外,還要學習研究文化素養類的相關知識。這相當于當今的美術專業教學上所分的專業實踐類課程、專業理論課程以及公共課。當今美術專業的專業理論課與宋代畫院的畫理相似,內容是與繪畫作品相關的知識,指的是如何運用墨色、色彩、用筆等不同關系,準確地表達情感以及營造畫面氣氛。如“四格”的解釋,宋代名家黃休復在著作《益州名畫錄》中,將“四格”重新排列為“逸、神、妙、能”[4],以“逸”為“四格”之首要[5]。在文學素養類課程方面,宋代畫院一般要求畫家掌握《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多種書目內容,以提高其內在的文化修養。宋徽宗趙佶規定,《周易》《黃帝內經》《道德經》等為大經,《莊子》《列子》《孟子》等典籍為小經。學習大經、小經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更多動植物的名稱、門類,通曉歷史脈絡,甚至是天地運行之常理,從而為提高繪畫審美進行深一步的文化修養的積淀。這與當代高校中在專業課以外設置公共課的通識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當下高校公共課主要涉及繪畫之外的文化修養知識,由學生選課進行選修,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出“一專多能”的畫家。

此外,宋代畫院的特點除了前面所講的對文學性、詩性的強調外,便是對“形似”“格法”的注重。宋代畫院在選拔人才的標準上,雖然反對創作者在作品的創作上摹仿古人,但卻要求創作者重視古人“格法”和遵循自然法則。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風格極為豐富就是“形似”,和“神似”兼備,即追求細節的精致描繪的同時,追求超越對象特點的典型性,體現形和神兼備的特征。例如在色彩運用上,宋代山水畫主要采用了中低明度,色調較為沉穩;花鳥畫在用色方面表現極為豐富,在宋代初期流行濃重的重彩設色,到中后期則流行輕淡的設色;人物畫的表現手法也相較于唐朝更加輕淡,一般采用純度較低的顏色來表現??偟膩碚f,宋朝的繪畫雖繼承了唐代的“隨類賦彩”,然而在色彩表現上,明顯體現出由濃重的重彩設色向清雅設色的過渡性轉變,從中反映了從華貴富麗堂皇向清雅輕淡審美趨向的逐步轉變過程,這直接影響到當今中國繪畫審美主張的清新淡雅的審美趨向。

宋代這種審美在繪畫中有典型的表現,例如,南宋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圖5),此幅作品是紙本水墨人物畫作品,目前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稘娔扇藞D》描繪的是一位已經心醉神迷的老人,目光迷離地望著前方。這位袒胸露懷的“仙人”,寬衣大肚,憨態可掬,像是步履蹣跚地行走在云霧之中,其臉部的眉、眼、鼻、嘴聚攏成一團,下巴胡子邋遢,似乎形象并不端正,但色彩和筆法運用上卻是盡脫俗相,透出仙氣。梁楷的畫作重視水墨自身的表情和趣味,以削弱線條的作用。梁楷曾作過畫院待詔,他的畫作體現出由線的思維向墨的思維的轉變,帶有繪畫革命性質的轉變。另外,李唐的《采薇圖》,此幅畫作用筆精練而又富于變化,簡勁銳利,線條挺拔,輕重頓挫似有節奏,墨法枯潤適中,突出表現了衣服的麻布質感。肌肉部分的用線較為柔和,須眉用筆精細且多變化,顯得蓬松軟和。背景部分畫家用筆較為豪放粗簡:老松主干兩邊用濃墨側鋒,用濃墨細筆勾出松鱗,充分表現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體積;柏葉點染細密,濃淡變化細微;圖中山石用極豪邁的大斧劈皴,以各種不同深淺、枯潤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現了山石奇峭和堅硬的質感;樹叢中遠去的河流輕毫淡墨,近處的山石焦墨濃厚,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營造出一種平靜悠然的氣氛。畫面中的兩個人物只是在靜默地坐著,不露一點聲色,前面在一邊還擺著采野菜的小鋤和籃筐,其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然而他們倚樹席地而坐,卻如坐在廳堂中一般沉穩,色彩運用上依然脫俗。以上分析的兩幅畫,就是典型的根據客觀自然對象加以提煉,將人物特點刻畫得入木三分,從而在特點上超越客觀對象,形成超越客觀對象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的畫面效果和作品沖擊力,與當今繪畫理論的追求和主張不謀而合。

三、當今高校通識美術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考核制度過于簡單

平時上課,一般只是圖片的賞析,考試時候出幾題簡單的題目,草草了事,考察的知識過于簡單,缺乏深度,學生很難真正學進去。此外,師生間缺乏審美精神上的交流,導致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通識美術教育普遍存在著課時量不夠、理論課較多、實踐課很少甚至沒有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使課程流于表面。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通識美術課程在課程設置、教師授課和學生創作等方面往往停留在淺顯的理論講解以及搭配圖片賞析層面,課堂教學深度不足,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上。高校教師可以適當加入技能技法、色彩審美的教學,甚至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美術館和博物館親身感受體驗,從而培育審美意識。

四、宋代畫院課程設置對當代通識美術教育的

借鑒價值

對科學性的注重在宋代畫院課程設置安排上一直伴隨始終。畫院課程設置有類似于現代高等教育的公共課或者選修課,當然除了繪畫相關的專業課程之外,還設置了文學素養提升方面的課程,以便將繪畫知識以外的文化知識更方便地傳授給學生,如此一來既有助于畫院學生對于繪畫技巧、專業知識的學習,又加強了其人文素養的培養。宋代畫院課程內容上,不僅囊括了儒家、道家、禪宗等各家的哲學理念,而且天文、地理和自然現象等各方面的知識也有所涉及,以便讓畫院學生能深度地理解所觀察的事物,并進行有哲理性的繪畫創作,從而成為“一專多能”的人才。并且,其設置的課程靈活多樣,目的性強,對于畫院學生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在課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和專研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體現出畫院對于出身各異、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的原則。宋代畫院課程設置中的教育理念,包括既重視學生繪畫技能的培養,又強化了文學藝術造詣的培養,針對特點因材施教,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時至今日,這些對培養當代高等院校人才仍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借鑒意義。

當今快節奏的社會背景下,高校的通識美術教育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外來科學教育形態和方式的基礎上的,并以此為當下藝術教育的主要開展模式及理論指導,表面看來和傳統中國繪畫的精神不是一個體系,然而筆者認為并非如此。當今的美術教育也包含藝術教育,與古代畫院機構的教學方法等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分科進行教學,針對學生不同特點和興趣點因材施教以及注重傳統文學素養的培養等。尤其在文學藝術修養提升方面,如何深入挖掘傳統文學藝術的精髓并加以應用,是需要當今的美術教育者思考的根本哲理性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椿.畫繼[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604.

[2]魏華.“畫學”與文人畫的關系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8-40.

[3]范銀花,李玉華.宋代畫院課程設置中的通識教育理念管窺[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162-163.

[4]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崔成雨.由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看水墨墨象的獨立品格:兼議中國水墨人物畫發展的艱難歷程[J].淮陰師專學報,1996(2):112-115.

作者簡介:

梁冰,博士,廣東金融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美學。

楊斌宇(通訊作者),博士,南寧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教育學(美術教育方向)。

猜你喜歡
高校美術通識教育美術教育
云南高校美術采風教學的應用研究
試論高校美術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方法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淺談小學生的美術教育
基于視覺識別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
聽障兒童美術教育方法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巴ㄗR教育”的教務管理及對策分析
高校美術教學中的互動模式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