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與應對策略

2023-07-13 13:43張輝
人民論壇 2023年12期
關鍵詞:需求側創新驅動供給側

【關鍵詞】南北經濟協調發展 供給側 需求側 產業結構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歷史發展格局、宏觀經濟政策和地理資源稟賦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空間維度上呈現出不平衡狀態。近年來,相對依賴資源發展的北方地區逐漸失去比較優勢,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漸顯現。

目前,學界從多個視角探討了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成因。有學者認為,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推進,地區市場化程度的差異成為影響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呂承超等,2021)。還有學者指出,北方資本積累的速度要慢于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方經濟發展的滯后(盛來運等,2018)。同時,南北對外開放程度的差異也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王維,2022)。部分學者還從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視角展開了分析,認為產業結構轉換和創新驅動同樣是導致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北方產業結構和產業競爭優勢都稍顯不足,北方城市群第二產業結構和競爭雙優勢的削弱,以及南方城市群第三產業結構優勢和第二、三產業競爭優勢的快速增長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影響因素(丁任重等,2022);另一方面,創新驅動是區域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前提,但北方地區創新驅動不足、新舊動能轉換艱難也導致了南北經濟差距逐年擴大(許憲春等,2021)。最后,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還可能與地區自然稟賦相關。更適宜的自然條件、更有利的對外開放區位都能夠很好地解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張可云等,2021;蘇紅鍵,2022)。

區域協調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縮小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然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很難一蹴而就。因此,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在統籌推進東西部區域均衡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新態勢?,F階段,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雖然逐漸受到了學界的關注,但學者們對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成因的探析仍然缺乏統一認識,進一步厘清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深層原因并積極探索南北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依然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南北經濟發展格局的同時,試圖厘清造成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多重原因,并為進一步激發北方經濟活力、促進南北經濟協調發展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以期對國家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學理參考。

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逐漸顯露(南方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云南、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海南16個?。ㄗ灾螀^、直轄市);北方地區包括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寧夏15個?。ㄗ灾螀^、直轄市))。從GDP總量來看,南北GDP總量差距從2007年的4.1萬億增加到2021年的33.6萬億元,差距不斷拉大(圖1)。

這種不平衡現象在考慮人口因素之后依然明顯,圖2展示了南北人均GDP差距指數(以南方人均GDP與北方人均GDP的比值表示)和泰爾指數(衡量個人之間或者地區間收入差距的指標,參考梁雙陸和劉培培(2019)的做法計算)的變化情況。從人均GDP差距指數來看,2016年以前,南北之間并沒有出現明顯不平衡,但在2016年之后,不平衡現象逐漸顯現。截至2021年,南北GDP差距指數達到了1.18。從泰爾指數來看,泰爾指數與人均GDP差距指數的變化趨勢在前期基本一致,但是在2019年之后出現較大的發散趨勢。這些結果均表明,在2016年之后南北地區人均GDP增長也出現了明顯不平衡。

基于各省統計年鑒中規模以上重工業和輕工業總產值指標,可以看到,南方地區的重工業比值從2005年開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北方地區的重工業比值從2009年明顯上升。從產業結構演化趨勢來看,南北地區的輕重工業產出結構從2009年開始呈現收斂趨勢。在2009年之后,南北地區重工業占比一降一升的演化趨勢可能意味著,南方地區通過重工業向現代輕工業的轉型大量吸納了勞動就業人口,這為南方經濟近年來的提速發展奠定了人口紅利。

南北經濟的總量和均量變化趨勢均表明了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典型事實。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則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已經開始顯現,在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近年來逐漸明顯,需要引起重視。

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本文從供給側、需求側和市場結構三個層面分析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因素。從供給側來看,人力資本、科技投入以及自然資源、農業生產條件等資源環境稟賦都會影響要素的集聚與分配,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第一,人力資本是實現經濟發展的要素支撐,人力資本集聚在推動流入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會抑制流出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引致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第二,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同的科技投入水平必然會影響地區間的創新驅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從而造成經濟發展的顯著差異;第三,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等自然稟賦亦會影響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同的自然稟賦也可能會造成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異。從需求側來看,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都是影響經濟發展、導致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第一,國內消費需求仍然是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提到,“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第二,固定投資是資本集聚的重要手段,資本的集聚能夠使特定區域擁有更大的人均資本存量,提高人均產出和總量產出,從而引致地區間的經濟差異;第三,對外開放中的進出口是引致區域經濟發展的外需渠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的對外開放程度也會造成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異。從市場結構來看,市場結構中的產業結構差異是影響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內在因素。這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能夠促進生產環節的新舊動能轉換,而新舊動能轉換恰恰是推動經濟結構重塑、加快生產技術迭代、引導社會生產要素合理分配的重要力量。

第一,供給側差異與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

人力資本差異。隨著我國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人力資本水平在區域間呈現出差異性分布。從常住人口數量視角來看,2002年以來南方地區常住人口增量較大,北方地區人口增量較小。南北常住人口比值從2010年的1.37增大到2022年的1.47(圖3)。此外,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測算,2020年南方15—64歲人口數為5.75億左右,北方15—64歲人口數為3.91億左右,南北比值約為1.47??傮w而言,無論是常住人口數量,還是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南方地區都具有一定優勢。

從人口流動視角來看,近年來,南方地區的凈流入人口逐漸增加,在2019年達到1824萬人左右。而北方地區凈流入人口不斷下降,在2019年變為負增長。在生育率不斷降低的背景下,北方地區承受了生育量縮減與人口外流的雙重壓力,這直接導致了北方人力資本要素供給的不足。從人力資本質量的重要指標人均受教育水平來看,長期以來,北方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始終大于南方,但近年來南北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異逐漸縮小,到2021年已經縮小到0.17年,由此可知,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有可能受益于人力資本質量的不斷提升。南方地區人力資本總量的增加以及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不僅能夠帶動區域內的消費水平,繁榮市場活力,而且可以帶來創新水平的提升,加速集聚地區的經濟發展。綜上,人力資本向南方的集聚很有可能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技投入差異??萍紕撔乱恢笔菂^域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各地致力于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區域創新政策層出不窮,地方政府對科技的投入與支持不斷上升。隨著科學研發投入的增加,總體勞動生產率也隨之提升,從而引導地區產業結構發生轉變。因此,有理由認為科技投入力度的差異也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潛在驅動因素之一。從圖4可以看出,南北R&D投入水平在近十年來都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但南方科技投入水平要明顯地高于北方地區,并且南北之間的比值逐年擴大。截至2020年,南方的R&D投入水平已經是北方的兩倍之多。接近兩倍的創新投入差距,成為促進南方經濟發展、新舊結構轉型的重要推動力。而相對不足的科技創新投入使得北方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型遭遇瓶頸,從而導致了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

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在自然資源方面,2010年以前,得益于煤炭和原油等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北方的環渤海地區逐漸成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北方經濟加速繁榮。然而,原煤和原油等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加之產業結構轉型發展,近十年來北方地區的原煤、原油開采量逐漸趨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資源型省份的產業發展放緩。同時,近年來國際煤炭及部分能源價格的下行進一步降低了自然資源稟賦對北方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導致國內的大規模投資逐漸轉向更具有創新活力的南方地區。由此來看,北方城市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對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自然環境方面,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環境。南方地區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波動較小,水資源也比北方更加豐富,這為人民提供了更為適宜的生活環境。有學者發現,冬季平均氣溫更高的南方地區具有更高的生產積極性(叢勝美等,2022)。此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的向往和追求,高污染水平不利于人口流入與經濟集聚發展。近年來,南北地區的環境污染水平雖然均在下降,但北方地區具有更高的人均廢氣污染排放量。這雖然反映了南北地區都在重視生態環境治理,但相對而言,北方地區依然存在更加粗放的生產模式。綜上,北方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不再明顯,加之污染水平更高的生存環境,使得北方一些地區逐漸出現“資源詛咒”現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南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在農業生產條件方面,近年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從維護國家安全高度保障糧食安全。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重點提及,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生產、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等安全,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中的主要情況和重點問題”。由此可見,糧食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南稻北麥”一直是我國農業種植的基本格局。北方麥區長期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南方稻區更多呈現市場化特征?!澳系颈丙湣钡墓任镂幕再|與地理差異造就了南北經濟的區域差異化發展。通過對南北方耕地種植面積對比發現,北方地區的總耕地面積小幅度增加,而南方地區的耕地面積在2016年之后有所下降。盡管全國的總體耕地產出效率在不斷提升,但是南方地區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非常注重二三產業的發展,這直接帶動了南方地區經濟總量的提升。然而,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北方地區仍然堅持農業發展的穩步提升。由此來看,南北地區農業的差異化發展也是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需求側差異與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消費差異。我國南北地區人均消費水平近十年都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但是南方的人均消費水平相對更高,且增幅穩定。近年來,我國經濟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擴大內需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我國南北地區不同的人文風俗和資源稟賦,導致南北地區的消費行為有所差異,南方人均消費水平相對更高。特別是2018年以后,南北地區的消費水平呈現出擴大趨勢,這與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時空上的對應。這意味著,南北消費水平差異極有可能也是引致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其次是投資差異。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資本的集聚能夠使特定區域擁有更大的人均資本存量,從而提高總量和人均產出,導致地區經濟差異。因此,投資差異也可能是我國南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以前,南方固定投資總額雖然稍大于北方地區,但南北之間差距有限。從2016年以后,南方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明顯高于北方地區,南北比值逐漸拉大。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提高加速了南方地區的資本積累,對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北方地區雖然總投資額也在穩步提升,但相較于南方地區,后勁略顯不足。由此可知,南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差距也是引起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是對外開放差異。近年來,南北地區之間進出口總量的差距逐漸拉大。改革開放以來,進出口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營商環境各不相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對外開放環境。南海航道使得南方地區具有更短的航運距離與更低的運輸成本,從而具備天然的對外開放優勢。隨著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占據優勢區位的南方地區獲得更大的開放自主性和能動性。從南北地區的進出口指標來看,南方地區的進出口總額一直大于北方地區。就總量而言,2021年南北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差距達到19.6萬億,南北進出口差距逐漸擴大。從貿易依存度(貨物進出口總額/GDP總量)來看,雖然近年來南北地區貿易依存度的差距有所收斂,但南方地區的貿易依存度一直高于北方地區。以上在對外開放水平上的差異也成為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影響因素。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以來南方地區的貿易依存度開始逐步減少,北方地區的貿易依存度基本保持不變。這側面體現了兩個事實:一是南方地區對外出口貿易仍然具有相對優勢;二是盡管南方地區的貿易依存度下降,但是南北經濟差距增加,這反映出南方地區的內循環具有更高的發展潛質,這是因為,南方地區具有更優化的產業結構和更高的消費活力,而北方地區仍然面臨新舊動能轉型和內需活力不足的困境。

第三,市場中的產業結構差異與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

工業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工業現代化是產業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以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正處于轉變增長動能、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攻關期?,F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可能存在過早去工業化問題(張輝等,2019)。從現實數據來看,相較于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過早去工業化問題更加明顯。近年來,我國南北方地區第二產業占比均出現下滑趨勢,并且北方地區的下降趨勢比南方更大。在2020年,北方地區的第二產業產值占比下降到了36.2%的歷史新低點,比南方地區的39.0%還低近3個百分點。北方地區并沒有充分利用自身較好的工業比較優勢,過快地向第三產業轉變,這可能也是南北地區經濟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進一步地,近年來南北地區的工業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人均營業收入衡量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積極趨勢,而且北方地區相對南方地區更高。工業是第二產業的主體,北方地區雖擁有更高的工業勞動效率,但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卻下降更快。這說明,北方地區可能出現了“產業結構虛高”的問題,過于注重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規模占比,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產業結構演進應該更多地依賴于勞動生產率的基本事實。這可能造成北方地區的資源從高效率的工業部門轉向相對低效率的服務部門,從而形成經濟學中的“鮑莫爾病”,抑制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

南北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完善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通過對南北市場環境供給側的分析可知,當前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可能源于北方人力資本要素相對不足和對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的相對依賴。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指出:“我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區域分化現象逐漸顯現,無序開發與惡性競爭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區域發展機制還不完善,難以適應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眳^域重大戰略目標不僅應著眼于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也要重視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需要著力促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勞動要素均衡流動、平衡人力資源分布,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推進市場一體化,推進東西、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對東北三省和內蒙等資源依賴型且體制機制相對落后的地區,應加快完善協調發展機制,把握政策的空間尺度和理論性,推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破除“資源詛咒”等現象。

發揮創新在南北經濟協調發展中的驅動作用。當前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北方投資總量和創新投入量不足,這導致北方地區部分產業出現資本投入不足和產業競爭力缺失的現象。因此,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南北經濟協調發展中的核心驅動地位,致力于提升北方企業的創新能力。以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北方地區需要勇于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推進塑造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一方面,可以實施更多的創新驅動政策,加大對創新研發的投入水平,拉動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另一方面,應厘清北方區域在經濟發展、文化保護、農業穩產保供等各方面的差異化功能定位,形成優勢主體功能區,著力保障優勢資源產業的創新投入,促進南北地區均衡發展。

更好發揮動力源地區的引擎作用。消費市場內需和外需的不均衡布局共同加深了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由城市群形成的主體功能區能夠更好地引領拉動周邊市場需求。因此,北方地區應更好發揮京津冀等城市群動力源地區的引擎作用,致力于形成多方位的主體功能區。這對于縮小南北區域間、城鄉間的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區域的經濟發展會由單一增長極引領轉向以城市群和經濟帶引領的“多極多圈模式”。我國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動力源地區為代表,提升了我國區域經濟競爭力。然而,相對于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的輻射能力依然不足,未能有效發揮對北方經濟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其拉動市場消費的潛力還需進一步挖掘。同時,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地區應積極實行“東北振興”戰略,以老工業基地為抓手,在明晰特色優勢與主體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區域主體功能方向,釋放工業基地動力資源,合理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釋放資源枯竭城市潛力,并基于雄厚的工業基礎優勢,改善北方工業發展質量,促進南北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實施區域產業的漸進轉型和動態平衡戰略。北方地區過早去工業化問題和可能出現的“鮑莫爾病”需要引起重視。在區域發展上,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統籌協調南北區域的產業稟賦優勢,合理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形成穩定有序、整體協調的區域產業發展體系。在推進實施南北協調發展的區域戰略背景下,需要順應空間結構變化趨勢,漸進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警惕去工業化過急、過猛的潛在風險。同時,要合理布局南北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促進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實現產業上的優勢互補,力求在差異化發展中尋找動態平衡,逐步改善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8JZD029)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叢勝美、耿鵬鵬、羅必良:《市場化、南北差距及其根源——基于作物性質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南方經濟》,2022年第1期。

②丁任重、王河歡:《城市群經濟差異、產業結構與南北經濟分化》,《財貿經濟》,2022年第12期。

③呂承超、索琪、楊歡:《“南北”還是“東西”地區經濟差距大?——中國地區經濟差距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年第9期。

④盛來運、鄭鑫、周平、李拓:《我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管理世界》,2018年第9期。

⑤蘇紅鍵:《自然稟賦與地區發展:兼論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現象》,《中國軟科學》,2022年第10期。

⑥王維:《南北經濟收斂性與共同富?!?,《南方經濟》,2022年第10期。

⑦許憲春、雷澤坤、竇園園、柳士昌:《中國南北平衡發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國平衡發展指數”的綜合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21年第2期。

⑧楊明洪、巨棟、涂開均:《“南北差距”:中國區域發展格局演化的事實、成因與政策響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1年第4期。

⑨張輝、閆強明、黃昊:《國際視野下中國結構轉型的問題、影響與應對》,《中國工業經濟》,2019年第6期。

⑩張可云、王洋志、孫鵬、張穎:《西部地區南北經濟分化的演化過程、成因與影響因素》,《經濟學家》,2021年第3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宋揚

猜你喜歡
需求側創新驅動供給側
流通發展新常態下的“需求側”改革思考
探索提升業擴報裝服務水平的管理辦法
“創新驅動”打造山東經濟新格局
關于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思考
創新驅動與我國創新生態研究
創新創業為“供給側”蓄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