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
——基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中介效應

2023-07-17 11:46
關鍵詞:生產率要素農戶

馬 改 艷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文獻綜述

農業保險是一項有效的現代農業風險管理工具,對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農業保險受到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農業保險險種被納入政策性保險范疇。據統計,2021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965.18億元,同比增長18.4%,為1.88億戶次農戶提供了4.78萬億元的風險保障,同比增長16.8%[1]。中國已成為國際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上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關于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或農業經濟的影響已有大量研究,但多為定性研究,且關于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產出的觀點和結論還存在一定分歧。部分研究認為,農業保險的農業產出效應不顯著,其原因大致為:相對于世界農業保險發達市場,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時間較短、政策體系不健全[2];農戶保險意識較弱、參保意愿不強,農業保險覆蓋面小[3-4];農業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和服務不到位,保障水平較低[5]。部分學者經過實證研究,認為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不顯著甚至是負向影響。如張躍華等基于縣域農業保險數據,發現農業保險無法顯著提高當地水稻產量[6];袁輝等基于湖北省農業保險面板數據,發現由于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農業保險反而不利于農業產出的提升[7];馬述忠等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發現農業保險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8]。部分研究則認為,農業保險具有顯著的促進農業產出的增長效應。如Mishra對印度農業保險進行研究后認為,印度農業保險的推廣提高了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使農產品產量得到顯著提高[9]。Smith等指出,農業保險能夠促進種植面積增加,這有利于農業產出的增長[10]。Yang等研究認為,農業保險具有顯著的產出效應[11]。王向楠基于大樣本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認為農業保險促進了農業生產,增加了農業產出,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風險較高的地區[12]。周穩海等基于河北省的大樣本數據,運用動態差分模型進行實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13]。張哲晰等基于農戶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認為農業保險對于保障農業生產、提升作物產量具有重要作用[14]。陳俊聰等的實證研究表明,農業保險通過改善農業生產風險環境來促進農業產出水平的提高[15]。Yu等的研究表明,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提升了參保率,使得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得以增強、農產品種植面積和養殖規模得以提高、農業產出得以增加[16]。王悅等的研究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農業產出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7]。謝家智的研究表明,農業保險能降低農業災害損失率,激發農戶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戶增加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進而帶動農業產出的增加[18]。江生忠等的研究認為,農業保險具有的風險轉嫁功能降低了農業風險造成的災害損失,提升了農戶的投資信心,提高了農戶的信貸可得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19]。西愛琴等的研究認為,農業保險有助于鼓勵農戶采用更先進但更具風險性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從而推動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農業產出的增長[20]。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在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的觀點上存在分歧,且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產出中的作用關注不多。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資源短缺和環境脆弱的雙重壓力,這表明發展農業不能單純依靠擴張農業生產要素,還要不斷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21]。農業保險能否推動農業產出的增長,在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產出增長的關系中,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是否會發揮中介效應,這些問題值得思考。本文基于2010—2020年的農業保險和農業產出的省級面板數據,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工具變量法和廣義矩估計,檢驗農業保險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出增長的影響,再利用中介效應模型進一步研究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產出增長中的中介作用,以期為農業保險制度的優化及農業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與經驗啟示。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

農業產業是一個同時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影響的弱質產業。農業保險作為分散和轉嫁生產經營風險并對受損農戶進行損失補償的風險管理工具,對保障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參保受災農戶得到農業保險賠付后,可大大緩解在耕地、勞動力和農資投入等方面的資金約束。這可為農戶抗風險能力的提高及下一期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提供保障,也有利于穩定或平滑農業生產。農業保險通過風險分散和轉移,能減少農戶在先進生產物資、技術及設備投入方面的顧慮,還能降低或規避農戶投入成本變為沉沒成本的可能性。農業保險還有利于提升參保農戶的預期收入,鼓勵農戶采用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這無疑也會增加農業產出。而參保農戶預期收入的提高進一步鼓勵農戶復種,進而促進耕地的規?;洜I。此外,很多地區通過“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的方式銷售農業保險,使得農業保險同時發揮信貸協同效應,這有助于緩解農戶信貸約束,提高信貸可得性,促進農業產出的增長。而農業保險公司為了降低賠付率,災前鼓勵農戶采取風險防范措施,災后進行積極施救,這對農業災害影響的降低及農業產出的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綜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1: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農業保險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是生產過程中的總產量與全部要素投入之比,分母一般用各要素投入的加權平均表示,各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勞動和資本等[22]。理論與實證研究表明,農業保險發展有助于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效率角度看,農業保險有助于降低農戶對先進要素投資的顧慮,使得農戶積極投入各種先進生產設備及技術并優化種養結構,這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效率;從技術角度看,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有助于解除農戶對新品種、新生產管理方式及新技術的顧慮,使農戶積極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控技術、耕播管收全程機械化等先進生產技術,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的更新迭代;從規模角度看,農業保險有助于激發農戶對土地規?;a的需求,而規?;a有助于發揮規模經濟性,進而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綜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2:農業保險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借鑒方福前、劉戰偉、易福金等的做法[23-25],采用投入導向的DEA-Malmquist方法,運用Deap2.1軟件測算各省份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選擇勞動力投入、土地投入、農業機械投入、化肥投入、農藥投入、灌溉投入、用電量作為投入指標,選擇農林牧漁總產出值、主要農作物產量作為產出指標(表1)。測算時,以2010年的不變價格為基礎調整每年的產出數據,以消除價格波動的影響。測算結果顯示,2011—2020年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為1.311、1.124、1.212、1.029、1.054、1.119、1.081、1.136、1.118和1.200。

表1 DEA-Malmquist投入—產出指標

(二)模型構建、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了考察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和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以及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增長中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發揮的中介效應,借鑒溫忠麟等的做法[26],構建計量模型如下:

(1)

(2)

(3)

從2010年開始,我國農業保險基本在全國得到全面推廣。因此,本文有關農業保險的數據來自2010—2020年的《中國保險年鑒》及各省份保監會網站的數據。港澳臺地區及西藏的部分數據缺失,文中未包含。其他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和《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變量選取及其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變量選取及其描述性統計結果

四、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產出的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及分析

利用式(1)分析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在正式回歸之前對模型組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以檢驗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高度相關。經檢驗,式(1)的方差膨脹因子為7.562,小于10,因此方程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為選擇合適的面板估計模型,對面板數據進行F檢驗、BP-LM檢驗和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3項檢驗的P值均小于0.05,宜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從表3可知,農業保險深度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影響系數分別為0.045和0.032。原因在于農業保險有助于農戶分散、轉移農業生產風險,使受損農戶的風險損失得以補充,使農戶收入及預期生產收益得以提高。這有利于農業生產投資的增加、技術的進步、農業弱質性的改善,以及農業產出的增加。城鎮化水平、工業化水平、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水平、農村人力資本、財政支農力度、農業金融投資力度、農業科技水平等變量對農業產出產生正向影響,并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災害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等變量對農業產出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災害影響顯然不利于農業產出增長。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業產出呈現顯著負向影響,說明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需要國家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予以調整優化。農業對外開放水平雖然能推動農業技術的進步,但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反而不利于我國本土農業產業的保護。綜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設H1得到驗證。

表3 模型估計結果

(二)內生性問題處理

考慮到解釋變量農業保險不能涵蓋影響農業產出的全部影響因素,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加上模型相關變量可能存在測量誤差,農業保險與農業產出之間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因而,模型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為規避內生性問題導致的模型估計偏誤,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和廣義矩估計進行處理。借鑒陳強的做法[29],選擇農業保險深度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因為農業保險深度滯后一期與當期農業保險深度相關,但與農業產出不相關,滿足工具變量的外生性條件。同時,為避免模型的異方差問題,再進行GMM估計,結果見表3第4列。從估計結果來看,工具變量的不可識別BP-LM檢驗值為55.631(P<0.001),拒絕不可識別的原假設;弱識別F檢驗值為105.236,遠大于臨界經驗值19.93,拒絕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過度識別Hausman檢驗的P值為0.364,接受工具變量外生的原假設。由此可知,選取的工具變量有效合理。農業保險深度滯后一期對農業產出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035,模型回歸結果穩健可靠。

(三)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確保估計結果的穩健性,采用替換解釋變量的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即用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和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分別代替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險密度反映了一個地區農業保險的普及程度,農業保險密度越高,該地區農業生產受保險保障的作用就越強。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越高,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提供的風險保障程度就越大,農業產出的增長就越有利。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反映了農業保險在特定時期內對降低農業災害損失的作用,其大小與農業災害發生的概率有關。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的提高是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損失進行補償的切實體現。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3第5列。穩健性檢驗結果顯示,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和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均在1%的水平上對農業產出產生促進作用,影響系數分別為0.023、0.065和0.041??梢?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增長的結論是穩健可靠的,這驗證了本文提出的假設H1。

(四)異質性檢驗

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產業支持政策、經濟發展水平、農戶生產行為和農業保險發展情況等差異較大。因此,在考察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時,不可忽視這些差異所導致的異質性影響。本文借鑒鄧美君、金紹榮等的做法[30-31],將河北、北京、天津等10個省(市)作為東部地區,將山西、安徽、江西等6個省份作為中部地區,將廣西、內蒙古等11個省份作為西部地區,將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3個省份作為東北地區,考察這4個地區的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影響。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異質性檢驗,檢驗結果分別見表3第6列、第7列、第8列、第9列。從表3可知,在中部及東北地區,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分別在5%、1%的水平上正向顯著,且東北地區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影響系數大于中部地區;在東部及西部地區,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東北地區及中部地區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和農業大省聚集區,還是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最早的區域。這2個地區的農業保險推廣較早、發展較快,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傾斜力度較大,因此,這2個地區的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促進效果比較明顯,尤其是東北地區的效果最好。

五、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中介效應

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根據理論分析,農業保險是通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這個中介變量來影響農業產出增長的。本文借鑒溫忠麟等的研究方法[26],對這種影響機制進行實證檢驗,具體流程為:對式(1)中的α1的顯著性進行檢驗。若α1不顯著,則終止中介效應檢驗,表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影響中無中介效應。若α1顯著,則繼續對式(2)中的β1及式(3)中的λ2的顯著性進行檢驗。若β1、λ2都顯著,則繼續檢驗λ1是否顯著。若λ1不顯著,則表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存在完全中介效應;否則,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如果β1、λ2至少有一個不顯著,就需要進一步做Soble檢驗。若Soble檢驗顯著,則表示農業全要生產率存在中介效應;否則,表示不存在中介效應。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表4中,中介效應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中介效應模型(2)的回歸結果表明農業保險能夠顯著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中介效應模型(3)的回歸結果表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對農業產出增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本文的假設H1、H2得到驗證。由于系數λ1顯著,表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產出增長有部分顯著效應。從中介效應模型(1)與中介效應模型(3)的回歸結果比較中可以看出,當模型加入中介變量后,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影響系數由0.043下降到0.025,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的促進作用有部分是通過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的。從變量的估計系數結果來看,中介效應的比重為54.1%,這表明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增長促進作用的54.1%是通過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的,因此,假設H2得到驗證。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0—2020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利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工具變量法和廣義矩估計,討論了用農業保險深度表征的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及其內生性問題和異質性影響,并利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中介作用,得出如下結論:

1.農業保險影響農業產出的基準回歸模型在未加入控制變量和加入控制變量后,其回歸結果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農業保險顯著促進農業產出的增長??紤]到內生性問題,用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和農業保險簡單賠付率代替農業保險深度進行穩健性檢驗后,其回歸結果依然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該結論穩健可靠。

2.異質性分析表明,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增長的效應具有明顯的區域異質性,在中部和東北地區,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分別在5%、1%的水平上正向顯著,特別是在東北地區,這種效應更加顯著,影響系數也更大。在東部和西部地區,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3.檢驗結果表明,農業保險顯著促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及農業產出的增長。在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增長的作用機制中,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發揮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的比重為54.1%。

(二)政策建議

1.優化農業保險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的頂層設計。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需求,做好農業保險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頂層設計,促進農業保險提質、增品、擴面。以需求為導向,全面提升農業保險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產業增收的杠桿作用和倍增效應。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而言,在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加大中央財政對大宗農產品保險的補貼力度,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財力補貼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從而構建普惠性的農業保險體系。同時,應注重補貼標準、補貼對象和補貼方式的區域差異化和精準化設計,從政策補貼角度提高農戶的參保積極性,推動農業保險的普及。加快農業大災保險發展,實現以政策性為基礎,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農業大災分散機制,以便在農業大災年份及區域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健運行。強化農業保險實施的農情調研,協助農業保險公司做好保險產品的優化設計,增強產品的適銷對路性。加強政府對農業保險市場的監管,助力農業保險公司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農業保險市場的服務效能。此外,還可提高農業保險知識的宣傳力度,培育和提升農戶的保險意識,促進農業保險擴大覆蓋面。

2.強化農業保險制度的區域差異化設計。鑒于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增長效應的區域異質性,在推動全國糧食主產區傳統農業保險、完全成本保險及種植收入保險發展的同時,要重視西部地區農業保險的發展,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補貼的力度和范圍。西部地區大宗農產品種植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而養殖業和特色農業發展基礎相對較好,因此,財政應加大對該地區畜牧業和地方特色農業產業保險的支持。中部及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農業生產條件良好。這2個地區的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效應較其他地區更為顯著,但地方保險補貼能力欠缺,需要國家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考慮,對其予以政策傾斜。對于種植業及養殖業發展基礎較弱而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可支持地方特色種養業保險的發展,使其充分發揮對農業產出的促進作用。

3.全面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多措并舉。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及應用,全面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使其更好地發揮在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產出增長過程中的中介效應。引導和鼓勵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洜I。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包含了要素質量提高、資源配置優化、規模經濟和專業化分工等。因此,有必要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小規模生產向新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從促進規模經濟角度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此外,農地適度規?;洜I也有助于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從而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創造良好的環境, 助力農業生產與農業科研的良性循環。

猜你喜歡
生產率要素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中國城市土地生產率TOP30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國外技術授權、研發創新與企業生產率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關于機床生產率設計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