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路徑探析

2023-07-21 16:12邱曉彤
關鍵詞:實踐育人志愿服務高職院校

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開展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是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助力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強化知行合一、提升社會責任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存在活動缺乏持續性、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意識不突出、志愿服務組織發展不穩定、志愿服務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嚴重制約著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結合專業特色,創新志愿服務內容;挖掘志愿服務活動育人資源;完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優化志愿服務模式;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是優化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路徑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務院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把“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十項重點任務的第一項,明確加強勞動和實踐育人,構建綜合勞動、實踐育人機制。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校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其形式主要包括實踐教學、軍事訓練、社會實踐活動。[1]實踐育人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志愿服務作為高校大學生參與最為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具有顯著的育人功效,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時代新人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擔了我國絕大多數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任務,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應有之義?;诟呗氃盒V驹阜盏膶嵺`育人功能,對當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實踐育人的實效現狀進行分析,以優化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的實踐育人路徑,從而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功效,促進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功能闡釋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以高校大學生作為志愿活動的主體組織,參加非盈利或公益性的社會服務活動?;顒颖帧胺瞰I、友愛、互助、進步”的宗旨,憑借參與群體相對較多的數量優勢,大學生志愿服務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加廣泛多元的公益性服務。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形成一批持久、穩定和高素質的志愿者隊伍,成為社會公益服務的生力軍。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志愿服務工作發展歷程,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工作雖然發展時間上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和規模提升快。自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起,高職院校的志愿活動迅速發展,志愿服務參與日益增多,各高職院校也相繼成立了獨立的志愿者服務隊、志愿者服務協會等社團組織。[2]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專業設置偏重實踐應用,教育教學更強調實踐教學,在實踐育人方面有著特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院校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育人功能。

(一)助力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大學生在實踐奉獻中探尋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實現自我成長。高職院校志愿組織一般由學校專業老師指導,大學生干部帶隊,由滿懷熱情和奉獻精神的大學生組成的,結合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長,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社會實踐。一方面,志愿服務活動由專業教師指導管理,能夠協調組織各方力量,對接志愿活動開展的各類相關社區、機構,確保能夠組建相對完善、穩定的志愿服務隊伍,進而保證志愿服務的活動質量。高質量的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獲得成長的保障,能夠讓大學生在參與中提升獲得感、在服務中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志愿服務活動是以大學生為中心自主開展活動。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個人能力或個人需要,自主選擇與安排實踐活動。志愿服務隊伍中的大學生有參與志愿服務的意愿和熱情,并自覺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再運用到志愿服務工作中,從而為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提供有效途徑。大學生在專業教師與優秀朋輩的帶領下,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鍛煉自身工作能力,還可以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將服務他人與提升自我相結合,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

(二)強化知行合一

志愿服務不僅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大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重要平臺。志愿活動中教師發揮知識技能指導作用,通過確定服務目標、組織服務內容、開展具體工作、管理團隊等方式方法,讓大學生將自身所學與社會志愿服務相結合。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鍛煉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增強業務本領。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從學校課堂走出去,深入到社會,在服務、奉獻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實踐育人目的。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不僅收獲了各項能力,也增強了后續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

(三)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實踐是連接課堂與社會的重要橋梁,在實踐中大學生產生的情感體驗是對教育內容的反饋,也是發揮實踐育人功能的重要環節。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中,并在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堅持實踐育人的價值導向,注重在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培育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引導大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真正實現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樂于奉獻、熱心公益等情感認知,有利于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集體觀,從而自覺將個人發展與社會建設相聯系,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

二、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問題分析

志愿服務作為高職院校發揮實踐育人功能的重要平臺,成為高職院校重點發展建設的對象。當前,高職院校普遍成立志愿者協會,并積極開展大量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工作逐漸常態化、長期化,成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鍛煉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多種因素制約,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活動在具體的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影響著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

(一)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持續性

志愿服務作為自發性的公益組織活動,是填補現行社會運行機制下公眾需求缺口的有效方式。多樣化的社會公眾需求,必然要求志愿服務在活動項目和服務內容上不斷地進行拓展和創新。[3]此外,多樣化的志愿服務有利于志愿服務發展的長久性和持續性。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主要包括扶弱助殘、社區公益服務、支教助學、文體服務等。盡管活動種類較多,形式較為多樣化,但由于活動內容與服務水平限制,大多數特色服務開展都是簡單重復性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持續性?;顒有问絾我慌c活動內容簡單重復,造成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過程中,對同一服務對象的志愿服務活動難以持續。雖然不斷開展新的服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志愿服務種類,但單一簡單的服務項目不能長久地支撐志愿服務發展。相同的活動內容與服務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產生服務倦怠。這樣既不利于提升志愿服務質量,也不利于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長久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志愿服務發揮實踐育人實效。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意識不突出

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主體,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和服務質量提升方面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在高質量的志愿服務過程中實現對自我價值觀念的引導和教育。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所發揮的主體作用并不明顯,對于志愿服務活動如何開展、以何種方式開展、如何創新志愿服務活動、如何提高志愿服務質量等問題的解決缺乏主動性。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意識不突出,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未能較清晰地理解參加集體活動的重要意義,參加志愿活動的熱情不高;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功利性較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在于學分、榮譽獎勵,未能從內心真正認可志愿服務活動。[4]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認可造成大學生在具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始終是“旁觀者”心態,無法真正融入志愿服務活動,也無法促使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功能。

(三)志愿服務組織發展不穩定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離不開優質的志愿服務組織建設,而優秀的志愿服務則離不開其組織發展的穩定與長久。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的穩定需要建立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志愿者隊伍的基礎之上,服務隊伍是否穩定關系到志愿服務活動能否長期持續開展。一支專業的志愿服務隊伍在志愿者的招收、培訓都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然而,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為三年,且多數大學生在第三學年需要離校開展實習,實際在校時間只有兩年。志愿者在校參與志愿服務時間短,志愿團隊成員流動性較大,隊伍不斷處在重復的納新、培訓過程。這些制約著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期穩定發展,不利于志愿服務發揮實踐育人實效。

(四)志愿服務管理機制不完善

志愿服務組織是組織管理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非營利性組織。盡管我國各大高?;径荚O有志愿者協會對志愿服務進行統一組織和管理,但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志愿服務工作的認識高度不足,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組織體系。高職院校的志愿者協會主要依靠大學生自主管理,但受大學生能力與閱歷局限,協會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著運營模式相對簡單,運營管理方式不夠科學有效等問題。志愿服務組織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活動育人的影響力度。此外,志愿服務組織在規章制度建設、活動申報程序、經費使用規范、志愿服務監督等方面還不夠具體和完善。這造成志愿服務活動開展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主體,無法較為科學、合理、規范地參與志愿服務,其行為也無法得到有效指引與監督。志愿服務得不到規范管理與科學評定,志愿服務質量便無法得到保障與提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便無法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

三、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路徑優化

高職院校志愿活動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其最鮮明的特點在于實踐性。隨著志愿服務活動深入發展,高職院校結合專業技能組建志愿服務隊伍,旨在開展特色志愿服務活動。如何借助志愿服務活動發揮實踐育人功能,是高職院校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應當考慮的首要問題。

(一)結合專業特色,創新志愿服務內容

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活動長期有效發展離不開服務內容的不斷創新。在傳統志愿活動基礎上,高職院校應該從活動特色和亮點方面著手,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尋找專業技能和志愿服務的結合點。例如,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禮儀進校園”公益講堂志愿服務。該組織由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系專任教師和優秀大學生共同組成師生講師團,面向全市無償提供志愿服務?!岸Y儀進校園”志愿活動,結合現在中小學開展的“家長送課”“社會課堂”的活動內容,把原來開展在偏遠鄉村的假期支教變成了輻射周邊社區的送課。這一形式改變了原有的傳統支教模式。就近、短期的志愿服務形式更能調動大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吸引大學生主動加入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可以在參與志愿活動過程中,豐富個人經歷、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不斷完善自我。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組織應立足學校的專業特色,根據社會需求與自身優勢,創新志愿服務內容,實現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

(二)挖掘志愿服務活動育人資源

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也是大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在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實際過程中,應善于挖掘志愿服務活動中的育人資源,充分發揮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育人功能。高職院校應重視志愿服務活動中蘊含的寶貴精神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將其作為落實大學生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素材。例如,“禮儀進校園”志愿服務組織,通過挖掘“以禮育人”資源,讓參與該志愿服務組織的大學生學習禮儀知識、注重禮貌禮節、友善待人,自覺將禮儀行為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大學生的文明素養。通過“禮儀進校園”志愿服務組織,大學生不僅可以借助志愿服務實踐平臺,將自身所學習的專業禮儀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可以在志愿服務中提升自身文明素養,進而促進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和個人素質的全面成長。高職院校要積極挖掘志愿服務活動中的育人資源,引導大學生根據實踐育人要求與專業特長參與適合自己的志愿服務活動,借助志愿服務平臺,培養大學生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與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完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優化志愿服務模式

為保障志愿服務活動切實發揮實踐育人功能,志愿活動發展需要形成長期、固定的服務模式。志愿服務不是一次次志愿活動的簡單疊加,而是系統化的服務體系。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志愿服務的特點進行明確分工,完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優化志愿服務模式。例如,“禮儀進校園”志愿服務組織,依托專業優勢,選拔具備禮儀師資格證、茶藝師資格證的同學,通過前期專業教師示范引領,培養“大學生講師”,組建“大學生講師團”,確立“教師指導+大學生講授+禮儀大使展示”的團隊架構。有序的組織架構和安排,保障了大學生長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大學生參與到禮儀文化傳播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使志愿服務活動的育人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為完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優化志愿服務模式,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組織可以成立專業技能培訓組、聯絡志愿活動的外聯組、開展活動宣傳推廣的宣傳組、進行服務評定考核的管理組等。各部門各司其職又相互合作,可以提高志愿服務的整體活動質量。

(四)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為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開展,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通過服務評價推動志愿服務的活動質量。第一,在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進行評價時,要注意減少功利性的評價指標,注重應從參與志愿服務過程的多個方面進行考察和評價;第二,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評價,應廣泛收集活動材料,重點考察志愿服務過程,客觀準確了解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具體表現;第三,建立動態的成長評價指標,記錄大學生每一次活動培訓的服務時長、服務對象,鼓勵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總結和自評,分析活動收獲和不足;第四,指導教師和服務對象應根據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客觀評價,助益大學生不斷進步與成長;第五,學校應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學分或榮譽等獎勵,肯定志愿服務成果。[5]通過建立更全面、科學、立體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改變以往志愿活動有服務沒回報的無力狀態,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身到志愿服務中來,促進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鞭策個別“渾水摸魚”學生,使其能真正地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為志愿服務活動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馬海波.實踐育人視域下高校志愿服務全員參與機制探析[J].青少年學刊,2021(03):21-26.

[2]寧興旺.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研究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7(01):90-92.

[3]張擁軍.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114-117.

[4]趙少華,王華琳.新時期高校志愿服務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7(12):38-44.

[5]王海燕.高校志愿服務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2.

作者簡介:邱曉彤,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系教師。

猜你喜歡
實踐育人志愿服務高職院校
基于實踐育人理念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探究
共青團在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協同發展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化社會支持系統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結合模式探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