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問責: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治理創新

2023-07-23 17:19劉文龍董青嶺
國際展望 2023年4期
關鍵詞:區塊鏈

劉文龍 董青嶺

【內容摘要】??當前,問責依然是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面臨的重要難題。傳統問責手段難以有效解決國際非政府組織資金不透明、披露虛假信息、利益相關者問責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在此背景下,以能夠提升機制透明度、增加信任為重要特征的區塊鏈技術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的可能方式。區塊鏈在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中具有一定適用空間。它不僅契合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特點,還能彌補國家監管的缺陷,可以促進國際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協調監管。區塊鏈還具有一定技術優勢,不僅能夠加強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財務透明度,還能增強相關報告和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可追溯性、可監督性,以及平衡各方問責需求。雖然區塊鏈應用于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仍存在一些障礙,但從長期來看,其對于應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責難題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國際非政府組織 ?問責治理 ?區塊鏈

【作者簡介】??劉文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郵編:100029);董青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 ?郵編:100029)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3)04-0120-16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304007

作為彌補各國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重要平臺和渠道,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國際非政府組織數量的增加、公民意識的增強以及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責任缺失現象日益增多。由于這類組織分支較多且具有跨國性,監管本身就存在較大障礙,加之部分此類組織受到政府或資源提供方的指使或者其成員缺乏使命感而謀求自身利益,導致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面臨三大難題。一是資金來源不透明、資金使用不透明問題,二是對行動計劃、行動內容以及行動結果等信息的偽造問題,三是因傳統向上問責?而導致利益相關方的問責不均衡、不平等問題。例如,2010年海地發生大地震,美國紅十字會聲稱要為13萬海地人提供災后住所,數百萬人向該會捐款。但五年后的調查發現,美國紅十字會只建造了6套永久性住房,大量資金去向不明,無論是查當年賬目還是采訪現任或前任官員,或者詢問當時經歷災難且受到援助的當地民眾,都無法查清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也無法衡量美國紅十字會在那幾年間具體提供了哪些援助。?有鑒于此,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存在的監管不足、責任缺失問題不僅遭到廣大民眾和相關國家的強烈譴責,同時還損害了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整體形象。在此形勢下,那些立足使命、致力于各類公益性事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及相關管理機構正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嘗試利用數字革命的新成果改善問責機制、強化公益定位、提升公共形象。

區塊鏈技術自2008年問世以來,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度和可信度高等特征受到各行各業的普遍關注。它不僅在數字貨幣領域廣受歡迎,而且在物流追蹤、資金籌集、金融管控、健康醫療等方面也都取得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為解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責問題,很多學者和機構正試圖將區塊鏈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相結合,探索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治理新模式。

一、非政府組織問責:理論探索與技術介入

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是其在內外壓力下進行的一種問責、追責、自省和自律行動。非政府組織對外通過公開途徑向外部問責主體闡明其行動過程及結果,對內在內部壓力下明確紀律、預防腐敗及加強行動,?問責的終極目的是確保此類組織始終運行在自控和他控軌道上,更好實現其使命和價值。

(一)傳統問責理論及其不足

第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認為,非政府組織通常涉及捐贈者、參與者、受益者、監管者等多種利益主體,在行動中非政府組織應當對所有與之相關的利益主體負責。然而,由于各類問責主體的利益側重點不同,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整體問責制和分層問責制兩種方式。整體問責制認為,非政府組織應當對其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同等的問責回應;?分層問責制則認為,由于問責回應會耗費大量的組織成本,采用分層問責制,僅向主要的問責主體進行回應即可。?而實踐證明,捐贈者和合法性提供者因具有直接的權力基礎,已經主導了外部問責的話語權,分層問責制已成主流現象。

第二,資源依賴理論。該理論認為,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實現對所需資源的完全控制,獲取和維持資源是組織生存的根本。?非政府組織作為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組織,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更大,為了生存和發展,非政府組織需要對各種資助者的問責進行回應。

第三,“委托—代理”理論。這一理論將非政府組織視為一種專業的社會行為體,當政府和市場行為體無法發揮作用或者成本過高時,就會將一部分任務通過委托的方式交給專業的非政府組織來完成。?因此,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實現其意愿,代理人需要向委托人解釋資金和資源的使用情況;當代理人沒有能夠如期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任務時,委托人有權對其進行懲罰。?雖然資助者、部門管理者以及社會民眾等都是非政府組織的利益相關者,但在實際問責中,從“委托—代理”的視角來看,非政府組織僅與資助者具有明確且強烈的問責關系。

第四,制度規范理論。制度規范理論主要強調相似性與合法性。在相似性方面,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非政府組織相互之間無論是在內部架構還是在行為方式上都趨于相同。政府或其他監管部門會傾向于采用規范性方式,推動非政府組織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在合法性方面,非政府組織應當遵守當事國的法律制度,接受當事國政府和相關監管機構的管理。?同時,非政府組織也會通過加強自身合法性建設,提高社會信譽,以便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除了上述主流問責理論之外,其他問責理論還包括通過同行之間的相互監督來提升自身公益能力的同行問責理論、基于組織屬性而側重于不同問責主體的“策略三角”理論等。?總體來看,雖然眾多學者對非政府組織的問責進行了多方面分析,但當前的問責理論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非政府組織側重于向上問責的問題,這仍是一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責。一方面,因為非政府組織本身是非營利性、公益性團體,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界的支持,所以上述理論都普遍認為資源和合法性是非政府組織問責的基礎。在這種背景下,資源和合法性提供者就有權對非政府組織進行必要的監督和問責;而其他利益相關方因缺乏以資源為基礎的問責資格,則無法直接實施問責。另一方面,由于非政府組織成立的出發點是為了彌補政府和市場在某一領域的失靈問題,所以其合法性提供者不僅包括政府等相關授權方,同時還包括受益者和社會公眾。但就目前而言,現有的理論探討顯然沒有增強向下問責,無法充分回應受益者和公眾的監督和質疑。

(二)新技術的應用與局限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非政府組織復雜性的日益增長,對非政府組織的問責治理也日益引入新技術手段。根據技術發展水平,其大致可以分為傳統網絡技術和區塊鏈信息管理兩個階段。

第一,在傳統網絡技術階段,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提高了非政府組織的效率。早在2000年左右,有學者就認識到全球化發展以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差異性使非政府組織面臨諸多協調和治理困境。在這種背景下,非政府組織試圖利用當時新興的信息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來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這種技術應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信息傳播功能。非政府組織通過信息系統披露相關信息,加強社會對組織的認知,以便應對利益相關者的問責。其次,信息聚合功能。面對全球化變局,非政府組織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宏觀環境和政策的信息聚合,增強組織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再次,信息調配功能。資源和人力的不足也會限制非政府組織的能力發揮,非政府組織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提高組織內部的協調能力。?同時,非政府組織利用信息技術也擴大了對政府的影響力,例如,馬來西亞的檳城觀察組織(Penang Watch)采用信息技術收集民眾對相關社會治理的意見并反饋給當地政府,如果兩周之內對方未能予以應對,該非政府組織就會將相關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在其網站和媒體曝光。?當然,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擔憂,有學者指出,通過建立信息交流機制展示非政府組織的行為表現,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透明度,但是這種信息披露可能會造成隱私泄露和數據不安全問題,不僅容易使資助者受到傷害,而且也會使非政府組織之間為了獲取資源而展開惡性競爭。

第二,在區塊鏈管理階段,數字信任和透明度是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F有關于區塊鏈與非政府組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例如,在衛生健康方面,區塊鏈加密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相關個體信息的安全程度,而且也能夠促進信息公開和多方融資,減少了欺詐和腐敗行為,使非政府組織的行動更透明。?在人權援助方面,有學者認為區塊鏈通信技術提高了組織的行動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也增強了非政府組織的可信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樹立組織的公益形象。?二是綜合性質的區塊鏈信息聚合平臺。例如,成立于2013年的比特捐助(BitGive)平臺,號稱是全球第一個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非營利活動的捐贈平臺。作為一個資金管理平臺,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全球的非政府組織,幫助非政府組織籌集資金并進行管理。又如,捐贈硬幣(Giftcoin)平臺致力于加強捐助者對非政府組織資金運用的監督,重建非政府組織與社會的信任關系。

但是,現有關于新技術應用的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透明度和信任的問題,并促進了非政府組織問責,但是并非側重于解決與問責相關的問題。同時,這些研究也沒有清晰地闡述區塊鏈問責的應用機制,尤其是對于如何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待區塊鏈問責,目前還缺乏較為系統的論述。

二、問責新思路:區塊鏈技術的適用空間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加速邁入數字時代,區塊鏈在增強透明度、增加可信度方面逐漸受到各界的認可,而其在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中的作用也在逐步得到驗證。事實上,在嘈雜的網絡環境中,任何國際非政府組織自查和信息披露都會遭到一定的質疑或反對。尤其是在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罔顧事實、不負責任的行為被網絡放大后,將可能引發全球民眾對國際非政府組織整體上產生強烈的不滿和不信任,甚至第三方介入也難以消除這種質疑和不滿。也就是說,傳統問責手段已難以有效監管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并使其重獲廣大民眾的基本信任。而采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從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行動事實、活動數據等方面加強治理,可能會有更好的治理成效。區塊鏈本質上是一項數字賬本技術,是將互聯網、密碼學、智能合約等技術融為一體的系統,?能夠實現“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數據存儲。區塊鏈主要分為“數字區塊”和“鏈”兩部分,“數字區塊”是網絡節點通過計算機對相關數據進行搜集、打包并標記相關可驗證信息的數據包,“鏈”是指用來連接前后已經被驗證的“數字區塊”的指令。區塊鏈是將所有已經打包好的“數字區塊”,按照時間標記的先后順序,以“鏈”的形式串聯在一起,成為具有可驗證、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數據信息集。

(一)區塊鏈的四種機制

第一,智能合約機制。智能合約技術是一項自動執行計算機協議的交易程序。在網絡中,當一項合約達到觸發條件后,計算機程序會自動執行合約內容。而區塊鏈中的智能合約就是將智能合約技術與區塊鏈相結合,因為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以及加密等特征,其能夠保證合約的安全,同時智能合約又擴展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

第二,集體共識機制。區塊鏈的集體共識建立在“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機制上,當一項交易被傳播到全網,各節點對相關數據都進行記錄后,就形成了集體共識。在實際操作中,區塊鏈實現共識的機制包括工作量證明法(POW)、權益證明法(POS)等。例如,工作量證明法就是各節點之間的算力競爭,算力高者獲得所謂優先記賬權。?當數據被計算出來并通過全網驗證之后,將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

第三,不可篡改機制。區塊鏈建立在哈希加密算法上,并且含有時間戳,只要區塊鏈中的數據被輕微改動,哈希加密的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巨大變化。一旦區塊被記錄在鏈,其所具有的時間戳、哈希加密機制和多節點相互驗證機制就保證了該區塊中的信息安全。如要修改該區塊,就需要運用龐大的算力重新計算在此區塊之后的所有區塊的信息,修改難度之高也使區塊鏈能夠成為一項值得信任的分布式記賬機制。

第四,數字激勵機制。區塊鏈技術不同于傳統中心化機制,采用了由多節點共同參與、共同維護的“去中心化”機制,這種機制的維護動力來源于區塊鏈的激勵措施?!暗V工”并非免費勞動,在計算過程中,誰先獲得優先記賬權,誰就能獲得區塊鏈中的數字獎勵,如比特幣就是區塊鏈計算中的獎勵內容。

(二)區塊鏈對于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的適用性

上述四種機制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區塊鏈的總體輪廓,區塊鏈逐漸從融合技術發展成為一項“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而在此條件下,區塊鏈對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治理來說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第一,區塊鏈與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具有契合性。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意味著缺乏一個中央權威對國際非政府組織進行統一治理,即使國家能夠在其境內管理相應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但也無法對所有國際非政府組織進行核查、追蹤并遏制相關失責行為;甚至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其他國家政府的授意或操縱下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插手他國事務。也就是說,國際社會缺乏統一管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條件和機制,導致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容易披著公益的外衣行失責之事。而區塊鏈作為一項“去中心化”技術,能夠在無中央權威的情況下,通過個體之間的協調行動,實現整體的有序運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集體行動的困境。?因此,對于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區塊鏈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第二,區塊鏈能夠彌補國家監管的不足。一般而言,國家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監管態度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國際非政府組織能夠幫助當事國解決某些社會問題,應對政府和市場的失靈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失責問題也引起了國家的擔憂。因此,各國在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監管上普遍存在一定的搖擺性,同時也缺乏有效的監管能力和手段。?而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能夠在政府的管控和支持下使用。同時,在區塊鏈自動激勵機制下,能夠激發社會民眾參與監督和管理外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熱情和動力,區塊鏈通過社會監督能夠彌補政府態度搖擺、監管不足的問題,也能夠從國家層面實現對外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自動化管理。

第三,區塊鏈能夠實現國家和國際社會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協調監管。首先,單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管理其分支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區塊鏈技術提高效率,加強組織內部的協調行動。其次,國家可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本國范圍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監管平臺,實現對其境內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整體監督。再次,在國際社會上,國家與國際組織能夠協同建立全球范圍的區塊鏈監管平臺,解決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監管不足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區塊鏈技術能發揮側鏈作用。所謂側鏈,是指基于現有主流的區塊鏈而搭建的數據轉移通道,它可以將不同的“鏈”連接起來,實現安全交互。?由此,基于區塊鏈技術,單個組織的區塊鏈應用和國家級的區塊鏈平臺以及國際社會中的平臺能夠實現數據互聯,從不同層面對國際非政府組織進行協調監管。

三、問責新效能:區塊鏈技術的優勢

事實上,當區塊鏈應用于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其表現形式依然是網絡平臺。區塊鏈作為一種底層技術,主要改善了傳統技術平臺中存在的數據不安全、不可信、不透明等問題。具體來說,區塊鏈應用于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治理具有智能監督、數據開放、多點參與等優勢。

(一)智能監督:加強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財務透明度

當前,在資金籌集和使用過程中,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即使披露了相關資金來源和使用情況,但相對來說其財務狀況依然具有模糊性。例如,2018年國際援助機構國際美慈組織(Mercy Corps)在剛果的援助項目中遭遇騙局,在短短幾個月內損失63.9萬美元,而在剛果的多個國際援助組織也普遍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資金騙局。其中主要原因是當地商人以及其他有關人員與援助組織內部員工相互勾結,通過夸大災難程度、謊報受災人數等手段騙取資金。面對這種情況,國際美慈組織為了尋找相應證據而在內部審查中倒查了數十年的援助記錄,但最后仍然因證據不足,無法懲罰相關人員。

而在區塊鏈中,對國際非政府組織財務的管理主要在于對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首先,在資金籌集方面,國際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區塊鏈設立智能合約,加強項目設立的可信度和公開性。當國際非政府組織為推進項目而設立智能合約時,可以將項目目標、推進方式、參與人數、執行計劃等各項明細羅列清楚,以便捐助者了解項目情況、提出疑問以及捐助資金。?當資金籌集完成,智能合約將會自動終止,籌集數據將會展現在區塊鏈上供人們訪問和監督。其次,在資金使用方面,區塊鏈能夠詳細記錄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資金使用過程。區塊鏈的本質是一個分布式數字賬本,當一項交易觸發后,各節點數據都會得到實時更新且難以篡改,不僅能夠使各利益相關方實時獲知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資金使用情況,而且也能夠防止部分組織成員私自篡改資金使用數據。

例如,明日野生基金(Wild Tomorrow Fund)曾在比特捐助平臺發起一項南非緊急饑餓救濟項目。?該項目人員表示,新冠疫情已嚴重影響南非依靠野生動物旅游為生的部分民眾,脆弱的經濟結構導致他們在疫情期間陷入貧困與饑餓。為了幫助這些民眾解決困難,明日野生基金計劃每月至少為100個家庭提供一個月的緊急食品救濟。在項目執行期間,該組織在平臺上更新了項目進行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每一筆資金的數額、購買物資的種類、兌換當地貨幣的金額、交付時間,以及具體哪些人參與了資金捐款等。即在區塊鏈機制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資金使用情況、賬戶信息、實施活動等各項信息都會被跟蹤式記錄,所有節點和活動信息都將能通過該技術實時掌握。?在資金獲取和使用受到監控的背景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失責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資金透明度的提升也將有助于遏制這些組織的隱蔽行為。

(二)數據開放:提升國際非政府組織信息的可信度與可追溯性

作為嚴重依賴外部資源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對外披露自身信息是幫助外界了解其狀況、促進問責的基本手段。然而,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卻存在對信息披露監督不足的問題。在傳統意義上,社會公眾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了解和調查首先從其官網開始,但是這些信息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存在被刪除、被篡改、被美化的可能,尤其對于有特殊目的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往往會刻意隱瞞事實,其官網信息的披露和所發布報告的可信度可能存在問題。而且,利益相關者都是信息的被動接收方,無法驗證國際非政府組織所發布的信息的真偽,也無法左右其發布相關信息。在此背景下,人們后期看到的數據就可能是假數據。而面對假數據,民眾不僅難以識別,而且也無法督促國際非政府組織加以修改。換言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信息披露建立在其自主性的認知上,而刻意隱瞞實情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很難有充分的自覺性。因此,如何增強國際非政府組織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活動事實的可追溯性,成為問責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區塊鏈增強監督、提高可信度是構建集體共識的重要方式。以往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中心權威和第三方擔保,但是這些方式并不能避免權威失效和第三方腐敗的問題。區塊鏈針對信任問題的解決機制是增加見證人,?見證的人越多,交易雙方失信的成本就會越高,事實可信度就會越強。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時,可以有效增強其所披露信息的可信度,一旦國際非政府組織捏造事實、披露虛假信息,就將無法與區塊鏈中的信息匹配,謊言會被自動戳穿。因此,通過區塊鏈共識技術,能夠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報告和信息進行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可信度。

同時,區塊鏈能夠通過不可篡改機制實現相關信息的可追溯性。一方面,在理論上,數據一旦存放在區塊鏈中,只要區塊鏈處于運轉中,數據將會永久得以保存,并支持隨時調取和查閱;另一方面,數據在被記錄之后,在集體共識的基礎上會添加具有唯一性的時間戳,保障信息難以篡改。?因為區塊鏈是一項多節點共存、實時同步驗證的數字賬本技術,若更改其中一個賬本,其他賬本的數據也會隨之變動,而且這種變動需要超過一半的節點集體驗證通過后才能更改,?所以,隨著區塊鏈節點逐漸增多,區塊鏈數據被修改的難度會越來越大;當更改數據的成本大于收益,數據篡改也就失去了意義。也就是說,存放于區塊鏈中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實、可信且具有完整性的。在這種條件下,問責主體可以通過區塊鏈追溯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過往信息和信譽,加深對它的認識,并決定是否對其“委以重任”;其他機構可以通過了解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行動數據和專業性程度,對其進行監督;受益者和民眾可以通過了解某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過往信息,獲取其行動目的以及評估其可信度等。

(三)多點參與:平衡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責傾向

在傳統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治理中,問責主體是資助者和政府監管部門。這些問責主體出于社會責任和政府職能考慮,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監督具有主動性,但是這種問責卻存在三方面問題。首先,部分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具有強大的動力優先對資源提供方負責,卻沒有太多意愿對其他利益相關方負責。在一定情況下,這類組織甚至會淪為資源提供方謀取利益、尋求影響力的工具。其次,大多數受到國際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國家,其監管部門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態度具有矛盾性,同時治理機制也不夠健全。再次,眾多受益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民眾缺乏監督能力和施壓渠道,甚至沒有意愿去監督這些組織。也就是說,當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責機制具有不公正、不完善的弊端。

在區塊鏈治理中,一方面,區塊鏈各節點之間具有平等性和公開性,無論是資助者、監管者還是受益者,其都能同等地獲取區塊鏈上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所有信息,能夠解決各問責主體之間信息不透明、不公正的問題;另一方面,一旦區塊鏈平臺建立,就能夠在無中央權威的指導下自主運行,有利于解決政府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監管的問題。另外,區塊鏈具有激勵機制,這也是區塊鏈能夠實現有效運轉的核心。在這種機制下,受益者和民眾能夠提高自身監督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動力,便于加強自下而上的問責。例如,慈善墻(Charity?Wall)區塊鏈平臺為國際非政府組織、捐贈者和受益者建立了交流通道,受益者可以在平臺上傳非會計性材料,如照片、視頻等信息,以更清楚的方式說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事實和結果。

總而言之,區塊鏈技術不僅能夠使國際非政府組織提高行動效率,而且也能夠加強問責治理方面的建設。在傳統問責中,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責主要建立在其自覺的基礎上,問責主體缺乏對國際非政府組織有效監管的能力,尤其難以解決問責不平衡、問責失效的問題,這是一種不充分的問責。而在區塊鏈問責中,首先,網絡平臺依然是區塊鏈技術的展現形式,能夠提供信息公開、數據查詢、問責交流和問題反饋等功能,而區塊鏈作為網絡平臺的底層技術,主要提供數據支持。其次,基于集體共識、“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數字激勵等技術優勢,區塊鏈技術分別能夠改善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財務管理,提高信息披露及報告的可信度,提升國際非政府組織信息的可監督性、可追溯性。再次,在區塊鏈技術作用下,以數字獎勵的方式激發資助者、監管者、受益者以及其他民眾等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問責的熱情和主動性,使其能夠從各方面參與到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監督過程中,形成一種網絡化、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問責。簡而言之,當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處于一個由區塊鏈構建的公開、透明的監督環境中,任何自利或失責行為都會受到關注或質疑,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問責治理。

四、區塊鏈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中面臨的挑戰

伴隨著國際環境的急劇變化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勢必更加數字化、透明化。然而,雖然區塊鏈在理論上能夠遏制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失責傾向,但從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在問責應用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仍然不可忽視。

第一,底層技術缺陷。首先,存在“51%算力漏洞”。區塊鏈的設計邏輯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無論是數據上鏈還是修改,都需要有超過50%的節點算力支持;而當有組織、有預謀地集結超過50%的算力對區塊鏈數據進行修改時,就形成了所謂“51%算力漏洞”。雖然隨著節點的增多和分散化,區塊鏈被篡改的可能性事實上大為降低,但仍然存在被攻破的可能。其次,能源消耗高。伴隨著區塊鏈的深入發展,計算難度陡然上升,這意味著需要投入更高的算力以及更多的能源支持。同時,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嚴峻,部分國家已采取嚴格限制措施,打擊區塊鏈“挖礦”行為。而當“礦工”減少,數據打包的速度也將會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制約區塊鏈的應用與發展。?再次,數據驗證效率低。區塊鏈的集體共識機制建立在節點對數據的相互驗證上,為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相較于傳統的中心化機制,區塊鏈的數據驗證整體而言耗費時間長、效率低。將區塊鏈應用于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面對全球的利益相關者,其在即時性方面仍然需要提高。

第二,平臺建設困境。首先,缺乏統一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平臺。當前,在網絡中存在多個應用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區塊鏈平臺,如比特捐助平臺、捐贈硬幣平臺等,這些技術平臺雖然都能促進國際非政府組織提高資金管理效率以及增加透明度和可信度,但是這些平臺存在同質性,而且平臺之間的數據無法互通。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平臺共存不僅增加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應用難度,而且也增加了利益相關者的問責難度。其次,部分區塊鏈技術平臺缺乏可持續性發展模式。雖然區塊鏈平臺能夠促進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但是這些技術平臺目前依然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方式,部分區塊鏈平臺在前期廣受關注,但隨著維護成本的增加,可能會逐漸走向失敗。例如,已經關閉的幫助者平臺(HelperBit)曾在2016年意大利地震和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初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運營在經濟上缺乏可持續性。

第三,技術應用障礙。首先,技術治理局限。如前文所述,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數字化賬本,其能夠對已發生的事實進行記錄、驗證以及追溯,卻不能對人的思想、言論以及即將采取的行動加以遏制。例如,在虛假信息泛濫的網絡環境下,國際非政府組織領導人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言論會憑借其自身和機構的影響力在全網快速擴散。對于這類問題,區塊鏈只能將其記錄于數據中為后來者追溯、考察該機構和領導人提供依據,并不能直接遏制其行為,所以存在一定的技術局限性。其次,加入區塊鏈平臺的意愿難以統一。提高透明度、加強問責是區塊鏈平臺的優勢,但同時也是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拒絕加入的關鍵原因。實現正義性問責并不是一些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首要追求,尤其在充滿權力斗爭、暗流涌動的無政府社會中,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正試圖在其中謀取利益。其所追求的是問責的模糊性和隱秘性,而非透明度。再次,應用條件高、缺乏普遍適用性。相對而言,區塊鏈技術應用門檻高,而對于當前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而言,其主要活動在貧困、落后地區,這限制了技術的應用。一方面,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缺乏專業的人才和參與的條件去應用區塊鏈技術;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缺乏利用區塊鏈平臺監督的意識和能力。

結束語

雖然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目前仍然存在技術和發展方面的障礙,但是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驅動下,這種技術的應用在未來顯然存在空間。首先,在一國范圍內,基于區塊鏈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主要用于數據更新、項目記錄以及利益相關者問責,相較于金融賬目交易,其對實時性、集體參與的要求并不高。在一國范圍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區塊鏈本身具有的弊端,同時發揮其技術優勢。其次,在一國范圍內建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治理平臺,能夠避免國際社會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國家主權和政府行政權力不僅能夠排除外國的政治勢力干預,而且也能夠推動國際非政府組織加入區塊鏈平臺;另一方面,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機制,這種機制不僅能夠擺脫外界對政府中心化權威的擔憂,而且也能夠更快建立各利益相關者對區塊鏈平臺的信任。再次,伴隨著技術的逐步完善,區塊鏈管理平臺將會逐漸降低操作難度,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和利益相關者的應用中得到普及和接受。也就是說,建立在國家監管和支持之下的區塊鏈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能夠治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前景。

[責任編輯:石晨霞]

猜你喜歡
區塊鏈
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塑與挑戰分析
區塊鏈技術在國內外金融領域應用動態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海上散裝液體化學品運輸安全監管方法
保險企業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方向選擇研究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與前景研究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分析
“區塊鏈”發展現狀評述及展望
“區塊鏈”的茍且、詩和遠方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辨析
智能合約與金融合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