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

2023-07-25 05:22王軍平
學周刊 2023年24期
關鍵詞:問題驅動策略研究初中數學

王軍平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成為數學學科教學的重點之一,為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數學問題驅動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方式,被廣泛應用在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問題驅動教學尚未發揮理想的效果,文章就此問題探討了落實數學問題驅動教學的策略,以促進新課改理念的落地。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驅動;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04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16

問題驅動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此方法不僅能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深刻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進行數學學習與探究。這與素質教育觀念下的學生主體理念相符,能讓學生在積極主動思考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正確落實理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

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使我們的教育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分數不再是衡量學生發展情況的唯一標準,考試也不再是課堂的唯一服務對象。在這一背景下,各種新型教學方法被先后提出和廣泛應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已逐漸淡出課堂,但就目前的情況看,新型教學方式在應用過程中也衍生出一些新問題,教學實效性仍不高,問題驅動教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逐漸淪為教師提問、學生單一考慮問題解決方法的機械模式,這顯然與素質教育理念、問題驅動教學的初衷相悖。鑒于此,在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全面深入理解新課程理念,促進先進教學理念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落實,實現數學課堂由“重答案”向“重思路”,“重分數”向“重能力”,“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同時,教師還要重新定位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明確自身職責,找準引導方向,既促進基于問題驅動的數學課堂按部就班地進行,也要促進生成價值在教學過程中的出現與應用。首先,教師要做教材的創新者。葉圣陶將教材看成一個例子,看成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實現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以教材為核心,另一方面也要依據實際教育過程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創新,通過對教材的大膽改造,提高教材與所教班級學生的適配性,進而提高建立在教材基礎上的問題驅動教學的應用效果。其次,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破除“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機械應用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與創新能力。再次,教師還應該成為教學的生成者。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想法學習,因此當課堂教學越來越符合教師的預設時,課堂活力就被禁錮了,為此,促進數學課堂由預設課堂向生成課堂的轉變非常必要,尤其是對于問題驅動教學來說,更像一個思維互相碰撞的過程,教師更難以預設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行為,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教學行為,真正讓數學課堂做到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通過對課堂生成點的捕捉與應用來強化問題驅動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

二、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問題情境

內驅力是幫助學生實現更好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學習興趣作為內驅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也成為問題驅動教學實際應用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深入思考提供契機。但思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深入思考與深入學習的實現必須經過一系列步驟,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不僅要設計孤立的問題,還要加強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問題串,進而通過不斷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數學問題的思考。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為例,學生學習后很容易在知道等腰三角形腰長及底邊長后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長,但當題目所給條件不明確時,學生不知道哪個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長,哪個是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這就需要進行分類討論,分別假設其中一個邊長是腰長,再計算等腰三角形的周長。之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考慮兩種情況的合理性,聯系三角形的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讓學生排除其中一種可能性。在解決完這一問題后,教師還要從中抽象出一般的數學方法,假設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讓學生思考底邊y的取值范圍。這一教學過程就是通過不斷解決問題來實現的,且問題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總體呈現出遞進的特征,學生在跟著教師思路思考的過程中不僅能解決舊問題,還能衍生出新問題,在問題的不斷提出與解決的過程中逐步深化知識的運用與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二)動手情境

手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對大腦產生影響,在問題驅動教學過程中應用動手情境可以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還可以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良好的思考習慣,為此,教師在組織基于問題驅動的數學教學活動時要重視實踐環節的引入,讓學生經過“提出問題—動手實踐—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的過程。促進認知意識質的轉變。

例如,教師在講授全等三角形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動手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首先,教師要讓同桌中的一人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后要求另一人畫出一個全等三角形,詢問學生是否需要知道同桌所畫三角形的全部條件才能畫出一個全等三角形,進而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找到用最少的條件畫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最終歸納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進而通過動手實踐深化學生的思維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其對知識的理解。

(三)交流情境

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都需要溝通,教學改革明確提出要在圍繞問題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產生疑問,使其成為授課的契機,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踐行素質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效果。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強化問題驅動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教師還要重視創設交流情境,通過提供多元化溝通方式,為學生開闊思考空間,使其在積極參與交流的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問題驅動教學效果。

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比較式問題交流。素質教育背景下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數學學科的探究性,開放性問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出現頻率明顯增加,適應開放性問題特征的比較式問題交流成為問題驅動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比較式問題交流看到了不同學生思維習慣的不同,給每位學生提供了發言的機會,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寬度與深度,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還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多向互動交流。為維護課堂秩序、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成為學科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交流方式。但在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課堂互動還要引入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而在多向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靈感,通過合作交流共享學生的思考與見解,讓班級學生成為一個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

三、彰顯數學本質,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一)保持思維的連續性

就問題驅動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現狀來看,學生的思維連不起來是影響應用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保持思維的連續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非常必要。為此,強化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與嚴謹性,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有助于調動與延續學生思維積極性。

數學學科難度較大,只有經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才能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在基于問題驅動組織教學活動時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時間,通過適當延長思考時間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尚低,不能憑借自己的思考解決所有數學問題,因此要加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引導,才能發揮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習慣,按照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避免用自己思路干擾學生的思路,影響學生提高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以“三角形相似”相關內容為例,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前都未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分析,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用畫輔助線的方法解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三角形相似也是學生的易錯點之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深入分析學生的錯誤原因,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擺脫錯誤思維的影響。例如,教師可以在授課前讓學生自主思考解題思路,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最后由教師評價學生的思路,指出學生失誤的地方,在保證教師啟發與學生思維同步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思維形成一個連續的過程,為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新問題。數學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保持思維的連續性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教師要在保證問題方向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深層次的教學活動,助力學生的思維習慣持續進步。

(二)優化思維的結構

問題驅動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關鍵是解決數學問題,探究問題的解決方式是拓展學生思維、深化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一般方法的數學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不僅能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還能幫助學生形成縝密的思維方式,讓其更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三)拓寬思維的深度

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難度相較于小學時期有明顯的增加,拓寬思維的深度成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因此要引導學生不斷質疑,產生對知識的疑問,提高思考的針對性。但初中生的自主質疑能力較弱,對教師仍有較明顯的依賴。

例如,教師在講授“比的基本性質”時,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產生較為深刻的認識??梢宰寣W生思考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思考比與籃球比賽中比分的異同點,幫助學生向比較明確的方向深入思考。

四、把握教學核心,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問題驅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用問題推動教學,而問題對教學過程的推動需要通過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來實現。只有把握問題驅動教學的核心,不斷優化過程,才能提高問題對數學課堂的推動作用,才能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及思維能力的培育作用。

(一)問題提出

問題驅動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使數學問題成為課堂的核心,但是數學問題仍然停留在知識與技術層面,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致使教師陷入盲目設問的誤區,影響了問題驅動教學的應用效果。鑒于此,在問題提出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按照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方式進行思考與設計。

首先,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挖掘教材的內涵,找到教材各個單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對教材進行創新性應用,為問題驅動的應用奠定基礎。同時,教師要從微觀教學入手,找到課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重難點,將之當作課堂教學的支點,多從這一支點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班級所有學生都當作問題驅動的對象,讓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后再進行深化。換言之,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保持適中的難度。

(二)問題分析

分析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的思辨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甚至比問題解決本身更重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問題分析過程的引導,強調問題分析的過程性,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不能講太多,影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不能任由學生自主思考,而要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優化學生的思辨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作為問題驅動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主要是對之前階段中的思路與結果進行梳理,只要問題分析階段學生的思辨過程充分,解決問題就比較容易,但就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將問題解決作為問題驅動教學的主體階段,忽視了學生的思辨過程,歸根結底仍是“重結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協調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之間的關系,優化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問題驅動教學作為依托素質教育觀念產生與發展的教學方式,不僅符合現代育人觀,還符合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無論是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是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都有十分明顯的積極作用,在教育觀念不斷發生變革的今天,數學教學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將其應用在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是受制于對問題驅動教學理解不深入、對教學實際情況把握不清楚等因素,實際應用效果不佳。教師必須立足客觀實際,不斷探索問題驅動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參考文獻:

[1] 胡昌艷.基于問題驅動視角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探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11).

[2] 張定凱.問題驅動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家長,2022(3).

[3] 徐興云.基于問題驅動視角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探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2).

[4] 盧新麗.初中數學問題驅動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22(2).

[5] 莊秀英.用問題驅動學生探究學習數學——談初中數學問題驅動式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1(74).

猜你喜歡
問題驅動策略研究初中數學
以計算思維為中心的數據結構教學方法探討
“問題驅動式”生物高效課堂打造的做法
“問題驅動+能力提升”卓越課程建設與實踐
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論角度下的英語翻譯策略研究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例談數學教學中的“頓悟”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
學案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團精神,開展合作學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