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浦東新區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研究

2023-07-29 20:49陸利明王麗媛王雨蓉
上海農業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浦東新區浦東農產品

陸利明,王麗媛,王雨蓉,陳 建,馬 佳*

(1 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農村綜合監管事務中心,上海 201202;2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中心,上海 201403)

農業數字化是數字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全球農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1]。 從國家層面看,近年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業數字化的政策文件,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指出,必須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大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搶占數字農業農村制高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2022 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指出發展數字農業,建立和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科學智能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相結合,為農業數字賦能。從地區層面看,各地區也在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數字農業支持政策。

圍繞數字農業研究,主流觀點認為,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數字農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5];也有學者圍繞如何推進數字農業發展進行了研究[6-8];考慮到不同地域的資源稟賦差異,部分學者開展了數字農業的國際經驗梳理和區域化研究[9-10]。 已有研究更多關注數字農業中的農業生產數字化和農業監管智慧化,但對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的研究并不多見。 上海是重要農產品銷地市場和承載數字強國戰略的重要區域,浦東新區更是上海數字農業的先進區,相關問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東新區為例,聚焦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的現狀、問題梳理,進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打造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的“上海樣板”提供決策依據。

1 浦東新區農業數字化的發展現狀

上海以國家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和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為契機,形成了“一圖觀三農、一網管全程、一庫匯所有”的數字農業管理模式,并基本建立了市、區、鎮、村四級信息服務支撐體系、四級信息服務平臺、四級信息員隊伍。 浦東新區建立了農業用地“一張圖”,覆蓋全區農業生產用地現狀,還建立了“四個一”農用地信息管理體系,這些都為浦東新區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浦東新區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數字農業,區農業農村委制定了《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在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產銷對接智能化、農業監管智慧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019—2021 年,浦東新區連續三年被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評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并于2020 年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 2021 年,浦東新區農業農村信息化財政投入超過2 000 萬元(人民幣,下同),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占農產品銷售總額比重超過30%。 浦東新區圍繞管理數字化、生產數字化、銷售數字化,深化農業全過程數字化轉型,已初見成效。

從管理數字化方面,健全地產農產品生產數字信息系統。 農業生產作業信息上網直報系統構建了完善農業生產信息直報體系,已形成“3 個條線3 個系統”的填報框架。 截至2022 年6 月底,0.67 hm2以上蔬菜生產主體基本全部納入市“神農口袋”系統,蔬菜地塊入網率為98%,糧田、經濟作物及水產條線,區農產品追溯系統入網率為94.1%。 益農社助力農民就業、農產品銷售、公益服務和便民服務。 2022 年上半年,浦東18 家專業型益農社累計帶動周邊農民就業2 291 人次,幫助農產品增收2 026 萬元,公益服務8 萬人次。 2022 年度便民服務18 萬人次,便民服務網上交易金額1 300 萬元,電子商務服務網上交易金額9 000 萬元,“惠農通”提供科技短信服務34.8 萬條。

從生產數字化方面,物聯網建設推動數字農業的示范效應,以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浦東數字化生產典型公司,已實現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從銷售數字化方面,規范農業生產主體“地產農產品合格證”開具,實行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主體全覆蓋,并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主體、主要產品二維碼雙重追溯建設。 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各大電商平臺或私域流量,探索新的經營銷售模式。 票券提貨兌換產品由原來的單一提貨,轉換為多選一、多選多、定額提貨等方式,有效適應消費者的新需求。

雖然浦東新區在人工智能、農業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有一定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儲備,在全國先行發展數字農業有一定的優勢,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與長三角其他省份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根據《2021 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11]:①從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來看,浙江省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發展總體水平為66.7%;江蘇省和上海市分居第二、第三位,發展總體水平分別為56.5%和55.0%。 ②從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看,江蘇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為42.6%,位居全國第一;浙江和安徽均為41.6%,并列全國第二;上海僅居第四位,為39.4%。 此外,對標連續多年保持農業農村信息化全國領先水平的浙江省,浦東新區在發展線上農產品銷售平臺、整合全區域多平臺信息資源、開放數據接口建設鄉村大腦等方面還有待突破。

2 浦東新區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的經驗

浦東新區重點從夯實地產農產品生產數字信息、鼓勵不同主體數字化助力生產端和銷售端,以及在以產定銷打通產銷對接堵點上充分發揮數字化作用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2.1 健全地產農產品生產數字信息系統

近年來,浦東新區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與數字監管系統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從播種、施肥、用藥、采收、銷售的全過程追溯,基本對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并逐漸覆蓋到散戶。 農業生產全過程追溯信息和農產品安全監管應用場景、城市大腦3.0 數據互聯互通,可實現“農產品合格證”開具、行業信用評估、行業風險評估的聯動,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農產品二維碼雙重追溯。 例如,針對品牌瓜果生成可追溯的“二維碼”,即在浦東品牌瓜果包裝盒上,印二維碼貼紙,消費者只需掃碼,就能看到瓜果從播種、到施肥用藥、再到采收銷售的全過程。 通過數字化農產品質量追溯,為浦東品牌瓜果品質保證背書。 又如,為完成農業生產直報、符合生產安全的農業生產主體開通自動生成和打印附有產品二維碼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張貼在產品外包裝上,成為上市農產品的“身份證”、生產者的“承諾書”、質量安全的“新名片”。 再如,以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資經營主體、農機服務主體等為監管對象,以信用監管、風險監管、分類監管、動態監管為核心,全面梳理各行業的監管要素,積極探索智能發現手段,通過數據分析、智能設備發現、北斗(BDS)定位等手段,構建信息整合、數據融合、自動預警、智能監管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農村監管體系,大力推進應用場景平臺的實戰化應用,提升浦東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級。

2.2 搭建浦東地產農產品線上產銷對接服務平臺

在生產端,搭建“益農社”平臺,做好“惠農通”服務。 2022 年,浦農監管中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2022 年浦東專業型益農信息社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創建專業型益農社的任務目標,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浦東特色益農服務模式。 “惠農通”服務在新冠疫情隔離管控期間發揮了傳播農技知識的重要作用,為浦東企業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銷售端,一是發揮微信平臺“浦東惠農通”宣傳效應。 “浦東惠農通”微信平臺是宣傳浦東合作社、涉農企業、地產農產品,展現浦東“三農”發展,發布農事指導等信息的重要平臺,該平臺在疫情期間負責整理推送浦東地產農產品的相關團購信息。 二是搭建浦東地產農產品線上產銷對接服務平臺“孫橋優選”,集中顯示浦東的農產品特色、特點,打造整體區域公用品牌,為浦東農業生產主體提供免費服務,縮短流通鏈條、降低渠道成本,真正實現農產品從“地頭”直接到“餐桌”,讓合作社直面終端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幫助農民以更好的價格賣出更多的產品,讓消費者吃到更新鮮更實惠的農產品。 該平臺已有178家浦東及對口援助地區農業經營主體入駐,銷售產品達1 200 余個,年銷售額400 余萬元,活躍客戶近10 萬人。 同時,“孫橋優選”平臺還組織開展專場的田間直播帶貨活動,并為每年的“云上農博”“農民豐收節”做好銷售支撐,架起了浦東地產農產品與市民朋友的服務橋梁。 三是形成以農協會核心合作聯社成員為主的核心提貨平臺。 2014 年以來,通過科技入戶,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中的痛點,開發和集成生產管理系統、網絡營銷系統、票券提貨系統、農業休閑旅游一卡通系統,為上海桃詠桃業專業合作社等浦東瓜果品牌合作聯社成員,通過提貨券等方式推廣拓寬了線上銷售網絡。 同時以各合作社獨立建設的特色平臺為輔的場景,實現農產品的預銷售、農業休閑基地各種設施消費的預訂等。2021 年桃詠桃業、田博西瓜等9 家合作社通過票券提貨系統營銷水蜜桃、‘8424’西瓜等地產農產品8 萬箱,銷售額達1 000 萬元。

2.3 支持盒馬等主流生鮮電商對接浦東戰略供應服務商

支持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主要生鮮電商在浦東新區建設生產基地。 國內兩大生鮮電商平臺“盒馬鮮生”和“叮咚買菜”位于浦東區域內布局生產基地,對浦東地產農產品起到很好的銷售促進作用。 其中,“盒馬鮮生”在浦東航頭鎮建設盒馬合作產業基地,集全自動立庫、自動存儲輸送、分揀加工為一體的加工配送中心,服務于上海各大盒馬門店,2021 年盒馬、叮咚等電商平臺銷售浦東地產農產品的年銷售額超過1.6 億元。

上海盒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暨浦東新區農業產業聯合體企業成立于2017 年,該公司是盒馬鮮生瓜果蔬菜的戰略供應服務商,下屬上海金花灣果蔬專業合作社。 公司利用合作社的技術、信息、資金、市場優勢,建立農村利益聯結機制,連接了18 家合作社、30 家家庭農場、100 家農戶,建立了穩定的訂單農業合作。 2020 年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米果時鮮”,融數字種植、采后管理、全程冷鏈、商品化運營、標準化輸出、品牌化銷售為一體,成為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的現代科技農業企業。

盒米公司在全國已擁有1.33 萬hm2的訂單農業基地,打造了10 萬m2的冷鏈倉庫,保障產品從基地采摘→采后儲存→運輸→餐桌的全程冷鏈數字化監控管理,利用數字化技術保障農產品的品質、提升產品競爭力。 盒米公司擁有先進的分選設備與嚴格的品控流程智能監管,細分了農產品商品化等級,盒馬、天貓等采購訂單通過數字交易平臺可直達倉儲,輕松實現現貨交易,并依托阿里巴巴及美團、餓了么、叮咚、樸樸、每日優鮮等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分銷。 其中主推的“小時達”服務可在1 h 內完成配送,另外還有半日達、波次達,實現從產地到銷售端(涵蓋采摘、分揀、加工、配送)最快4 h 送達,確保農產品安全、新鮮。

在農民增收方面,一是通過“定制+分紅+保障”的農戶增收模式,參與二次分紅,提高農民收入;二是提供地產農產品市場收購價,訂單種植增收10%以上,營銷地產農產品占公司營銷量的30%。 2022 年作為抗疫農業體系保供單位,完成保供訂單455 萬份,其中政府保供物資供應鏈任務近150 萬份,涵蓋浦東新區航頭鎮、金橋鎮、高橋鎮等區域。 通過成立2 個農業產業聯合體,并建立阿里數字農業基地(盒馬村—長達村),計劃浦東新區布點11 個盒馬村,以數字農業為引領,進一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產品品牌創建、帶動地產農產品營銷和農民的增產增收。

2.4 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銷售新模式

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直播帶貨等模式銷售地產農產品。 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后,農產品直播就成為浦東培育農產品銷售的新業態。 新區針對農民培訓開設電商直播班,三年來,共開展線下線上直播電商培訓500 多人次,成功培育出一批“電商直播達人”,每周有50 多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活躍在抖音、小紅書、快手、淘寶、拼多多、微信等直播平臺上,在田間地頭組織開展專場直播帶貨活動,實現農產品從農村“田頭”直供居民“餐桌”,年銷售額超過2 000 萬元。 來自上海閩中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渠雯、來自上海桃詠桃業專業合作社的何偉杰,作為浦東“新農人”代表,參與2022 中國農民豐收節“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分別參加“鄉村星主播”競賽與“農村電商行業人才”競賽。 電商直播平臺的活躍,帶動了浦東地產農產品的銷售。

優化鄉村旅游地產農產品直銷網絡布局。 2022 年上半年共設計了3 條鄉村休閑游路線,包括“桃花節助力鄉村振興”的春季鄉村旅游路線、“避暑納涼賞美食”的夏季鄉村休閑游路線,以及“新時代新奇跡”為主題的鄉村振興路線。 每條線路串聯了浦東5 個特色村莊,使游客在鄉村美景、美食、人文活動中感知都市現代鄉村的同時,帶動地產農產品的銷售。

上海清美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清美鮮家”線上線下融合店、“清美鮮達”B2B 單位配送、“清美云超”線上生鮮超市,利用大數據平臺,與上海軟件中心工業智能咨詢服務團隊合作,對消費者進行深入分析,掌握客戶需求,消費習慣、消費行為、消費偏好等信息,篩選銷售預測算法,開展針對清美銷售特點的銷售預測,及時公布對產品品種、需求月份、品質要求、包裝規格等詳細信息,引導生產主體實現訂單化生產,精準供貨。

3 浦東新區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存在問題

3.1 頂層設計缺位,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晰

浦東新區數字農業在全國的影響力、知名度和形象設定比較高,但在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方面缺少頂層設計,引領性突破并不多。 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政府的有效支持,應避免對農業經營主體“撒胡椒面”式的“輸血”。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仍有待進一步明晰。 不同主體對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缺乏統一認識。 以經營豬場的主體為例,行業內特別是白手起家的資深豬場經營主體,概念認知仍比較模糊,認為生產信息化就是智能化,產銷對接模式仍處于相對傳統階段。

3.2 人才隊伍尚不匹配,缺少既熟悉農業知識又懂數字化的復合型人才

當前浦東新區農業面臨的嚴峻問題,特別體現在蔬菜產業上,難以支撐起產銷對接智能化。 浦東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蔬菜、水果等經營主體,以散戶、外來務工人員和老年人居多。 老齡化、低學歷的這部分群體難以快速熟練掌握數字化技術,因此,很難做到及時上報準確的數據。 有些農民只有周末請子女或他人幫忙上報數據,這些數據就與農時的現實情況脫節嚴重。 農業弱勢地位,造成農業生產主體留不住農業技術、數字技術等人才。 據了解,祥欣這樣的引領性企業也存在相匹配的人才不足的問題,目前只能通過先招聘信息化工程師,然后通過將這些工程師放到豬場蹲點培養的路徑來培養既熟悉農業又懂數字化的經營人才。 此外,現有相關管理人才隊伍不穩定,專業結構不完備,亟待壯大與數字農業管理工作相匹配的熟悉數字化的專職管理人才隊伍。

3.3 產銷對接數據尚未有效匹配,無法切實發揮預警作用

一是,生產基礎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有待提高。 高質量的生產基礎數據是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的重要基座,但從生產經營端來看,浦東新區農地細碎化問題突出,以常年菜田為例,小于3.33 hm2的經營主體占比高達96%,而一個不足3.33 hm2的果蔬專業合作社,其田塊就有37 個。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填報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二是,系統數據的準確性需要相關技術部門審核判斷,但目前相關力量難以匹配,無法準確預判主要地產農產品的生產量和上市量,從而嚴重制約了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的效果。 三是,已有產銷數據系統尚未聯通,大數據應用程度低。 市、區兩級系統尚有待進一步互聯互通,相關數據資源匯聚難度較大,信息共享機制還有待完善;區級部門之間的業務信息也有待進一步整合。 基于全產業鏈的數據挖掘及應用場景挖掘還處于初級階段。

4 推進浦東新區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的對策建議

4.1 編制實施方案,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做好頂層設計。 編制浦東新區實施方案,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制定相適應的實施方案,通過組織、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撐,分類分階段引導,適時促進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的演進式發展。 如以區政府或區農業農村委每年在農業補貼資金中專門安排農產品網絡營銷的補貼資金,根據網上銷售額度給予補貼;在農業項目中安排智能化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給予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企業50%以上的智能化基地建設補貼。 政府應該在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中有明確的定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政府的重要工作應包括: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大數據平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打造和維護區域公用品牌、維護市場秩序等,注重發揮政策的助推器作用。 政府應繼續發揮和擴大已建立的推進浦東新區平臺“孫橋優選”“浦東惠農通”“票券管理系統”的服務功能和影響力,著重為浦東中小規模農業經營主體和消費者服務。通過市、區兩級政府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提高地產農產品質量。 針對清美和祥欣等對接市場能力較強的大企業,政府適當給予鼓勵政策即可。 據典型主體調研,相比政府的項目與資金支持,市場主體更迫切需要的是政府能在建設用地指標以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方面予以傾斜支持。 積極用好“按照不低于5%減量化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這一政策,通過集體經濟組織征用土地,經營主體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原則,逐步解決企業用地瓶頸。 挖掘先進適用的典型案例,鼓勵多元化、適宜本土發展的路徑。 從祥欣經驗看,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快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打造利益共同體,激發企業和農民在推進數字化助力產銷對接的內生創新動力;精準遴選領軍創新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互聯網企業以及各類社會組織,形成“1 +N”創新聯合體,形成數據共享機制,搭建產業一體化大數據分析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消費進行畫像,深入挖掘各維度數據,促進生產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做到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社會有責,實現產銷對接智能化。

4.2 引進培養綜合型人才,加強區、鎮、村三級數字化人才隊伍體系建設

學習國外經驗,制定培養本地年輕職業農民的政策和法規;借鑒奉賢做法,從年薪、安家費、落戶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引進農業技術、數字技術綜合型人才,以快速破解人才難題和穩定農業生產產業化。 提升區級農業農村信息部門的地位和作用,落實鎮農業部門、行政村數據采集、審核、管理等工作專職編制人員,安排專項補貼資金用于技能培訓和人員隊伍建設。 開展信息化人才下鄉活動,針對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信息化知識普及和網絡新技能培訓,提升農民信息化素養,為有效提高生產數據入網的準確性奠定基礎。 針對農業經營主體在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體系,從設備采買使用到產品售后處理,為網紅賦能,使其熟練掌握直播及開店技能。 在浦東新區相關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一批“數字青年”,打造一支既懂農業又懂數字化,對本地農業有情懷的綜合型人才隊伍,為產銷對接智能化工作輸送亟需人才。 舉辦領導干部數字經濟能力提升培訓班,精準培訓、支持和關心分管農業的領導干部,提升數字素養,深化對數字化助力農業產銷對接的理解。

4.3 加強打造“平臺端”信息融合,分類實現產銷精準匹配

用好大數據中心平臺,統籌推進市、區農業部門和區內相關部門涉農數據的融合與系統互通。 由區政府辦牽頭,依托市、區大數據中心,按照統一要求與標準,探索對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一套實時動態數據采集系統,一次采集多處使用,把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及時性、可持續性等數據質量作為農業補貼的重要參考依據。 加強對示范基地實際銷售情況的跟蹤統計分析,包括農產品的銷售流向、訂單構成、銷售排名、銷售區域分析、農作物銷售占比等,實現對規模經營主體銷售信息的整體掌控。 制定系統的數據填報操作規范和標準。 加強與標準制定等相關部門配合,制定系統的數據填報操作規范和標準,既可解決解釋口徑不一的問題,又能使標準可復制、可推廣,有章可依。 賦權鎮村信息員進行數據質量的績效考核。此外,還需加強農技中心等相關技術部門的力量,配合主管部門加強基礎數據準確性的審核判斷。 借鑒宣橋鎮等的經驗,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通過推進糧食作物規?;洜I,破解浦東新區農地細碎化瓶頸,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數據精準度,為農產品產銷的有效對接提供規模保證。 復制推廣清美等以需定產的經驗,進一步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在蔬菜規?;M織化生產的作用,利用消費大數據平臺促進地產蔬菜產銷對接。 通過新技術新業態加快產業融合步伐,推進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 復制推廣桃詠等的經驗,通過直播帶貨、一卡通消費電子券等舉措,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進行深度分析,充分挖掘消費需求、習慣、偏好等多維度數據,促進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進一步加快瓜果等浦東地產特色農產品生產與鄉村旅游、農事體驗、康養等一二三產業融合步伐。 借鑒票券管理系統經驗,通過信息技術賦能,打造完善有公信力的產銷信息平臺。 為農業經營主體、經銷商提供數據入口,雙方發布真實供應量、需求量,使得供需精準匹配,減少搜尋成本、溝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供需錯配帶來的非必要周轉和耗時。 在打牢數據基座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入挖掘農業數據的潛在價值,加快構建智能預測模型,精準調控產銷市場。

猜你喜歡
浦東新區浦東農產品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為“浦東新區法規”開啟眾籌模式
三十年的浦東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調解浦東模式
農產品爭奇斗艷
浦東公路養護管理信息系統
浦東新區防臺風避險人員轉移安置的探討
綠色技術在浦東新區世博配套道路工程建設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