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皖南涇縣吳語古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歸上的音變原因*

2023-08-10 06:36
語言科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音變陰平吳語

朱 蕾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 蕪湖 519082

提要 本文嘗試從外部接觸和內部結構相結合的角度來分析皖南涇縣宣州吳語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歸上這一典型的由內外因共同作用導致的音變現象。研究認為該音變的外因是與明清官話標準音陰平調值趨同;音變內因是方言陰陽平調值接近,當在非開口呼前,奉、微、疑、喻、匣等濁聲母變為零聲母,與影母字聲韻相同時,陰陽平字就有混同的趨勢,為保持陰陽平字的區別這一漢語方言中的強勢規則,從而推動影母非開口平聲字的聲調發生變化。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問題及音變原因的相關研究

涇縣地處中國皖南,是宣州吳語和江淮官話共存的雙方言區。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涇縣吳語多個地點古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讀作上聲,本文描寫這一特殊語音現象,并嘗試對音變原因進行探討。

音變原因一直是歷史語言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在諸多關于音變原因的解釋中,研究者對外部的語言接觸這一因素關注較多,同時也有一些主要從接觸角度展開音變原因探討的個案研究,如何大安(2004)、鄧享章(2017)等。

此外,研究者也逐漸發現,單一的外部接觸往往不能完全解釋音變的原因。因為在研究由接觸導致的語言演變時,都有必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接觸導致的演變發生或先發生在系統的此處而不是別處?而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從語言內部去尋求。學者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辛世彪(2005)、瞿建慧(2011)等就在外部接觸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語言結構內部對音變做了解釋。

我們在探討皖南涇縣宣州吳語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歸上這一特殊音變的原因時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看似顯而易見的接觸音變并不能完全解釋音變的原因。本文嘗試從外部接觸和內部結構相結合的角度來分析漢語吳方言中這一典型的由內外因共同作用導致的音變現象。

1.2 涇縣方言的音系

涇縣境內吳語內部分歧較大,有的鄉鎮互不能通話。我們于2005年、2017年先后調查了涇縣8個吳語點和1個江淮官話點的語音,(1)2005年的調查選擇了7個語音上有一定區別的代表點,這7點及發音人分別是涇川鎮巖潭(朱小明,男,1954年生)、琴溪鎮赤灘(潘幼卿,男,1930年生)、榔橋鎮黃田(1.朱普涵,男,1935年生;2.朱珺,女,1961年生)、丁家橋鎮(馬永星,男,1927年生)、云嶺鎮章渡(章漢森,男,1951年生)、茂林鎮潘村(潘松石,男,1951年生)和桃花潭鎮厚岸(查輔軍,男,1948年生),以下文中簡稱巖潭、園林、赤灘、黃田、丁橋、章渡、茂林、厚岸,表中只寫首字。1個官話點指的是縣城所在地涇川鎮江淮官話。2017年補充調查涇川鎮城西小區的吳語(發音人:曹憶南,1954年生;沈榮斌,1990年生),方言情況與巖潭點基本一致,以下討論時合稱涇川鎮。其中西南鄉的厚岸點屬宣州吳語石陵小片,其他吳語點屬宣州吳語銅涇小片。

為便于下文描寫和分析涇縣古影母字的特殊聲調情況,我們對涇縣方言音系略作介紹,因篇幅所限,以下僅列出縣城所在地涇川鎮吳語和江淮官話的聲韻調系統作為代表。

1.2.1 涇川鎮吳語的音系

涇川鎮吳語有聲母26個,包括零聲母,聲韻調系統如下表1所示。

表 1 涇川鎮吳語聲母表

說明:

1)[vhhh]中的[h]是發音時伴隨的喉氣流;

3)[vhh]中的[v]、[]是清音,實際音值是的舌尖閃音不明顯,在[i]和[i]前讀音近[th],但與清送氣塞音[th]對立;

5)[v]實際讀音為半元音[υ];

韻母34個,包括自成音節m、n,如下表2所示。(2)涇縣涇川鎮吳語單元音韻母數量較多,包括自成音節的m和n,共有16個。

表 2 涇川鎮吳語韻母表

說明:

3)[o]組的主元音[o]舌位較高;

4)[u]有時帶唇顫;

單字調4個,如下表3所示。

表 3 涇川鎮吳語聲調表

說明:

1)陽平[24]調尾實際比4度高,接近5度;

2)去聲斜率較小,比陽平要緩一些,因此調尾較低,實際發音可記為[223]。

1.2.2 涇川鎮江淮官話的音系

聲母19個,包括零聲母,如下表4所示。

表 4 涇川鎮江淮官話聲母表

說明:

2)[z]實際讀音是一個清音。

韻母40個,包括自成音節m,如下表5所示。

表 5 涇川鎮江淮官話韻母表

說明:

2)[?]組的主元音[?]舌位較高。

單字調5個,如下表6所示。

表 6 涇川鎮江淮官話聲調表

2 涇縣吳語古影母非開口平聲字今讀為上聲或陽上

我們調查時發現:涇縣吳語屬銅涇小片的7個點都有一部分古影母平聲字聲調特殊,不讀本調平聲,而是讀作上聲字,在上聲分陰陽的地點則讀作陽上。以下關于影母字的討論范圍限于涇縣宣州吳語中的銅涇小片,為簡便起見,只稱涇縣吳語。

下表7窮盡列出這些讀為上聲或陽上的古影母平聲字,也列出讀作本調的古影母字以作對比。如各點情況不同,則在字后加括弧注明。方言口語中不說,僅能讀字的不列于表中。今讀聲母是v或的字,處理為零聲母,列入合口呼。表7中字后音標一般僅列涇川鎮點作為代表,涇川鎮點無此讀音的列于括弧中地點之后。

表 7 涇縣吳語影母平聲字今讀聲調表

從上表7可以看到,讀作上聲或陽上的古影母平聲字今讀基本是齊齒、合口和撮口呼,而今讀開口呼的字則基本讀平聲的本調。這一規則有少數例外,“鴉”、“污”、“淵”、“央”四字在表7中都加短橫線表示,可以看出,這四字讀音在涇縣部分地點是符合上述規則的,僅在部分地點不符合。這也提示我們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讀為上聲或陽上的語音現象確是后來的演變,以至于部分地點少數未變的字還保留平聲的讀音。

所以總的來說,根據有無介音,影母字聲調作了分化,可以概括為:涇縣吳語銅涇小片各點古影母平聲今讀非開口呼的字聲調讀同上聲或陽上,各點都為31調。而古影母平聲今讀開口的字則都讀陰平或平聲的本調,為35調或55調。

不僅單字調如此,在連讀變調中,涇縣吳語影母今讀非開口的平聲字若出現在兩字組中時,也表現出和其他陰平字不一樣的變調規律,而與上聲或陽上字在兩字組中的變調規律一致。以涇川鎮吳語為例來看,兩字組連讀變調分為兩類,第一類最為常見,屬前字決定型,即兩字組中的前字聲調決定整個詞的連讀變調。另一種主要出現在動賓結構,也包括部分非動賓結構詞語,是后字決定型,即后字不變調,前字一律讀55或33。

下頁表8列出前字決定型中前字為陰平、上聲的兩字組連讀變調和后字決定型中后字為陰平、上聲的兩字組連讀變調。

表 8 涇縣吳語前字、后字為陰平、上聲的兩字組的連讀變調

綜上,無論是單字還是在兩字組的前字或后字中,涇縣吳語影母的非開口平聲字都與上聲或陽上調值一致。

涇縣吳語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特殊的聲調現象?以下我們從外部的方言接觸和內部的語音結構兩方面加以分析,嘗試回答音變的原因問題。所用的材料除上述我們調查的現代方言材料,也包括與之相關的涇縣方言歷史文獻材料。

3 從方言接觸角度對音變原因的分析

涇縣吳語影母非開口平聲字的調值從原來陰平或平聲變為上聲或陽上,是從35/55的高調變為31的低降調,這是一種突變,沒有材料顯示中間還有其他漸變的過程。聲調突變一般不是自然音變,而是其他方言影響的結果。所以,我們首先考察外部的方言接觸。

3.1 吳語非開口影母平聲字歸上后調值與雙方言中強勢方言江淮官話相同

從方言接觸的角度,最自然想到的就是目前和吳語共存的雙方言中的強勢方言涇縣江淮官話的影響,因為這些吳語點非開口影母平聲字讀為上聲或陽上后正是和涇縣江淮官話陰平的調值一致。

表 9 影母非開口平聲字在涇縣吳語與江淮官話中的調值

表9顯示銅涇型吳語各點上聲/陽上都是中低降調,記作31調。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聲調的特殊變化也就是各點從原先的高升或高平的陰平或平聲調值基礎出發,與上聲或陽上字混合,都變成相同的31調。而變成上聲/陽上的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正與江淮官話陰平調值相同,也就是單念“衣、醫”等字,吳語與江淮官話調值完全一樣,都讀31調。以至于我們在最初調查涇縣吳語這些字音時,以為發音人誤讀了雙方言中的江淮官話。

因為江淮官話的陰平和吳語的上聲都是共同的31調,涇縣江淮官話里還產生一些零星的特殊字音,以一地名讀音的訛變為例。涇縣縣城南門外有一座橋,縣城江淮官話稱為“霜溪橋”,查清嘉慶十一年(1806)刻本影印的《嘉慶涇縣志》,原為“賞溪橋”,是縣治舊址?!百p”字,上聲陽韻開口,“霜”字,平聲陽韻合口,無論在江淮官話還是土著吳語中兩字之音均不相同。但是若將兩種方言聯系起來,“賞”,土著吳語中31調,“霜”,江淮官話中31調。至于開合口的混淆則是因為土著吳語中牙喉音之外無合口,“霜”與“賞”一樣均是開口字。另有一例,涇縣江淮官話在說“螞蟻兒子螞蟻”時,把上聲字“蟻”與“兒”合音讀為[in]31,同陰平調的“陰”字,則是江淮官話中個別常用字由于土著吳語的影響導致聲調發生了特殊演變。這兩例都可以表明在雙方言人群中,江淮官話的陰平和吳語的上聲調值完全一樣。

通過以上的比較和分析是不是自然可以得出結論,認為這些非開口影母平聲字聲調之所以會發生歸上的變化正是涇縣吳語向雙方言中強勢的江淮官話靠攏的一種表現呢?然而進一步深入考察,我們發現這一結論似乎并不能成立。

3.2 涇縣吳語非開口影母平聲字歸上更可能是雙方言形成之前受明清官話標準音影響的結果

影母非開口平聲字和上聲字的同音現象在清乾隆時期涇縣人鄭相如撰《涇縣志》(以下簡稱《鄭志》)記錄的同音字組中已有明確反映。(3)下文使用的《鄭志》語料均轉引自《嘉慶涇縣志》。同音字組中的影母非開口平聲字加下劃線表示,其他為上聲字。

遠煙焉淹醃冤湮同音俱禹倦切

父武戶舞伍烏侮婦同音俱尾補切

雨矣毉以於與羽迂禹衣宇同音俱湧紀切,西南鄉語音同“尾”

這些材料顯示影母非開口字平聲字歸上的音變現象至遲在清代乾隆時期已經出現。

但是涇縣原屬吳語區,通過考證,我們認為江淮官話的形成是明代以后標準語通過文教力量在皖南推行的結果,涇縣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才形成江淮官話與吳語的雙方言格局。所以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歸上不應是涇縣雙方言形成后江淮官話影響的結果,而可能是更早期的明清官話標準音的影響(詳見朱蕾2016)。更早時期的明清官話標準音的陰平調值如何?關于明代官話的基礎方言,學界尚有爭議。但對于鄰近南京的皖南地區來說,明清兩代影響最大的官話無疑是以南京話為代表的江淮官話了(詳見朱蕾2016)??上髂┙鹉衢w《西儒耳目資》(1625)雖有較詳細的聲調描述,但其音系性質是否為南京話,學界看法不一。何美齡(k·hemeling)《南京官話》(1902)雖確定為清代南京官話,但是關于聲調調值的描述僅限于入聲(參見鄧興峰1994)。

確定記錄的是南京話,而又有明確完整聲調調值記錄的最早數據是趙元任《南京音系》(發表于1929年,依據的材料是1927年調查所得和他在1907到1910年居住南京時所聽到的音)。記錄了南京方言分為陰平、陽平、上、去、入五個聲調,其中陰平記為32?!赌暇┰捯魴n》(1997)記錄的現代南京話也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聲調,陰平為31。五個聲調以及陰平為一個中低降調,這都和今涇縣江淮官話一致。

明代之前江淮方言調值的情況可參看平山久雄(1984)。該文從今天的江淮方言出發結合在日本留傳的佛教音樂“聲明”的曲調反映的唐代北方調值擬測了江淮方言祖調值,把陰平定為42調。如果此說成立,那么唐代的江淮方言、清末民國南京官話、今南京話、今涇縣江淮官話,陰平的調值都是中低降調,調型一致。所以在音值的趨同方面,明清官話的吸引可以解釋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讀為31調的現象。

并且由于今涇縣銅涇型吳語上聲或陽上都是31的中低降調,我們可以假設受早期江淮官話影響時的涇縣吳語上聲/陽上也是中低降調的調型,這就是內在語音條件,即內部音韻系統中本身存在和施加影響方言一致之處,所以順理成章成了接觸影響的突破口。這一演變過程可表述為:涇縣吳語影母非開口平聲字由于早期明清官話陰平中低降調的影響,從原有較高的陰平調(*35涇川鎮等、*45丁橋、*55 茂林等)(4)這也是假定受早期江淮官話影響時的吳語的陰平調值與現代基本相同,根據是陰平讀高調不僅在現代涇縣吳語,而且在其他區域的吳語中都是極為普遍的。變讀為上聲或陽上31調。

如果影響影母字聲調變化的是明清官話標準音,那么接觸音變是如何發生和實現的呢?吳語的聲調變化是在說吳語的人群中實現的,早期應是文教力量推廣的官話的使用人群,然后擴散到一般人群。

以上是接觸角度的分析,似乎可以解決此處聲調變化的方向,即為什么變為31調,那是為了與早期江淮官話在陰平音值上趨同。但是卻不能解釋為什么單單是影母的非開口平聲字發生音變,其他陰平字卻不發生音變?;卮疬@一問題必須從語言結構內部尋找原因。

4 從語言結構角度對音變原因的分析

語言是一個系統的結構,若從語言內部結構入手,影母字的聲調變化可從聲、韻、調三個方面分析。

4.1 聲母:奉、微、匣、喻、疑母變為零聲母的推動

涇縣吳語完整地保留了全濁聲類,古清濁聲母一般情況下不相混,但古奉、微、匣、喻、疑卻有部分字與影母混同,如下表10所示。

表10 涇縣吳語古清濁聲母混同表

需要說明的是,v在涇縣吳語中的實際讀音是半元音,都是出現在合口呼韻母之前,下面都處理成韻母的合口呼。所以上表可以概括為:奉、微、匣、喻、疑變為零聲母時,與影母混同。但是以上濁聲母字變為零聲母卻沒有造成所有的影母字聲調改變,接下來從韻母四呼和聲調的角度進一步分析。

4.2 韻母、四呼:在非開口呼中,奉、微、疑、匣、喻變為零聲母,與影母字相同,而開口呼則不相同。

下頁表11列出各攝中不同呼之間奉、微、匣、喻、疑與影母的混同情況,各攝聲韻皆同的字列在一格。方言中的非常用字不列。表中所列音標如非特別說明,均指涇川鎮點,涉及到不同呼的情況也列出其他點的音標。

表11 各攝四呼前奉、微、匣、喻、疑與影母的分混

從表11可以看出奉、微、匣、喻、疑變為零聲母是以今韻母的呼為條件的。在開口呼之前除了假攝這唯一的例外都沒有變為零聲母,如流攝開口呼匣母平聲字“侯喉猴瘊”讀?I24。齊齒呼前只有喻母和通攝的日母變成零聲母,如流攝的齊齒呼喻母平聲字“尤郵”讀?i24,是零聲母,而日母平聲字“柔揉”讀i24,不為零聲母。只有通攝的齊齒呼日母平聲字“戎絨”讀?io?24,是零聲母。合口呼前奉、微、匣、喻、疑都變為零聲母。撮口呼在涇縣只出現在丁章茂等地,且限于少數韻,奉、微、疑、喻等母變為零聲母。

4.3 聲調:為保持陰陽平字的區別這一漢語方言的強勢規則,從而推動影母非開口平聲字的聲調發生變化

涇縣吳語的聲調格局參看表12。

表12 涇縣銅涇型吳語聲調系統表

按照陽平與陰平及去聲在調值上的接近程度看,涇縣方言各點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類,陽平與陰平接近或合并。

涇川鎮、赤灘、丁橋、黃田屬于陽平和陰平接近的類型。其中涇川鎮、赤灘、丁橋陰陽平和去聲都是升調,如涇川鎮點四個聲調中有三個升調,這在漢語方言中較為少見。三個升調中陰平調值最高,陽平與之接近而略低,去聲最低。涇川鎮方言陰陽平聽感上非常接近,老派語圖1上也顯示,陰陽平聲調的終點、上升幅度都非常接近,只是陰平的起點和過程比陽平略高。

圖1 老派涇川鎮方言陰平、陽平、去聲的語圖 圖2 新派涇川鎮方言陰平、陽平、去聲的語圖

陰陽平的細微差異是聲母的清濁造成的嗎?它們之間有沒有音位差別?我們發現陰陽平在個別字上仍有對立,如假攝“丫”和“華”聲韻皆同,而發音人仍確認讀音不同,這應是陰平與陽平聲調的不同。陰陽平還是兩個調位。陰陽平的調值接近,進一步的發展趨勢應是合并。在涇川鎮新派吳語中,陰陽平就已經完全合并了,當聲母相同時,讀音完全相同,如“天=田”。從上圖2新派語圖可以看出,當聲母清濁不同時,陰平、陽平的起點和終點也幾乎沒有差別,只是過程中陽平比陰平略低。

第二類,陽平與去聲接近或合并。

章渡、茂林點的陰平是高平調,陽平和去聲都是升調。在章渡,陽平比去聲高一些。而茂林,陽平已經和去聲合并。第一類,當奉、微、匣、喻、疑母在非開口呼之前變為零聲母,與影母聲韻皆混同,而陰陽平的調值又非常接近。如果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沒有改變聲調,就會與這些陽平字聽起來接近,甚至混同。據此,我們推測,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變讀為上聲的內因是為了與陽平字相區別。演變的方向是聲調中唯一降調的上聲,而不是同為升調的去聲,也可以增加和陽平字的區別度。而除了上述濁聲母變為零聲母的情況,涇縣老派吳語中沒有濁音聲母與清音聲母混同的情況,所以除了非開口影母字以外不存在陰平和陽平合并后變成同音的情況。涇川鎮新派,平聲已不分陰陽,但陰陽平的合并是在影母字聲調變化之后了。

以上推測能否適用于章渡、茂林點呢?這兩點的陽平字和去聲接近或合并,和陰平調值有一定區別:陽平是高升調,陰平是高平調。朱曉農(2018)認為高平與高升調之間是可以直接自然演變的。由此看來,陰陽平字不相混也可以用來解釋涇縣銅涇型吳語影母非開口字的聲調演變。而且,從章渡、茂林點的聲調格局看,同樣只能變為上聲,才能最大程度的區別。聲調格局促使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演變的方向是上聲,來和陽平相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內部結構不僅是聲調演變的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演變的方向。所以我們認為內部結構是影母非開口平聲字歸上的根本原因。

綜上,我們推測:因為涇縣方言陰陽平調值接近,當部分陽平字變為零聲母和影母陰平字聲韻皆同時,為避免陰陽平字相混,推動影母非開口平聲字的聲調演變為上聲或陽上。提出上述推測時,有必要解決一個疑問:影母非開口平聲字為了不與陽平字混同而演變,結果卻與上聲字完全相混,這樣的演變原因解釋合理嗎?這個問題是在2017年的一次方言學術討論會上,與會專家針對我以上所述的推測提出的。這個問題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陰陽平聲調相混和其他聲調相混之間有無什么不同?;卮疬@個問題有必要放到大的漢語方言背景下去觀察。劉俐李(2003)提到:“就今天各方言看,平分陰陽是調類中最穩定的,從南到北,各方言的聲調系統中大都有陰平、陽平。只有一些單字調為三個調類的方言,平聲不分陰陽,但在連讀中能分出陰平陽平,如新疆焉耆,山西的平遙、介休、孝義、婁煩、清徐、文水、繁峙等。也有單字調、連讀調平聲為一,都不分陰陽的,如山西的太原、榆次、太谷、交城、祁縣、壽陽、榆社、山陰、高平等?!?/p>

可見平分陰陽,陰平字不與陽平字相混的規律在整個漢語方言中都是很強大的。漢語方言中不乏上、去、入聲陰陽相混,平、上、去、入不同聲調之間相混的例子,但是陰平與陽平相混,一般只出現在聲調數量極少的三調方言當中。涇縣涇川鎮新派吳語陰陽平系統相混后,就成了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的方言。至于為什么在漢語方言中,陰陽平區分是一個強大、穩定的規律,承匿審專家指出:平聲字的字數大大多于上聲、去聲和入聲(《廣韻》平聲分兩卷),而且常用字也很多。這有可能是陰平和陽平不容易合并的原因之一。

5 結論

綜上,我們認為,涇縣吳語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讀為上聲這一音變的原因,是由于部分濁聲母變為零聲母,與影母混同,為了保持陰陽平字的區別這一較強大的規律,推動影母非開口平聲字讀與之調型差異較大的降調,加之早期江淮官話陰平讀31調影響,于是與上聲或陽上合并。這是典型的方言接觸和內部語言結構推動合力造成的音變,其中內部結構是音變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歡
音變陰平吳語
淺談吳語方言生存現狀及其傳承保護
——以浙江地區為例
吳語傳播現狀調查分析與傳播手段的創新
對外漢語教材中語流音變的注音與編排研究
偷渡陰平
太谷方言陰平陽平教學初探
吳語閑話(之四)
吳語閑話(之三)
調域和時長對韓國學生感知陰平和去聲的影響
“分”的音變構詞及其句法語義特征
漢語單數人稱代詞音變式的功能演變及性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