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醫藥文化視角下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研究

2023-08-15 13:18江育萍陳誠夏夢楊雨芊
廣西教育·B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實踐研究

江育萍 陳誠 夏夢 楊雨芊

【摘要】本文分析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論述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策略,提出“學習藥膳技藝,實現實踐教學功能”“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實現社會培訓功能”“引入藥膳餐飲合作企業,實現企業真實生產功能”“開展中醫藥膳文化養生體驗,實現社會技術服務功能”等實現基地功能的策略,并對建設成效做總結。

【關鍵詞】民族醫藥文化 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7-0023-05

近年來,中醫藥在治未病、防控疫情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越來越受到民眾的認可和重視。尤其是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中醫藥在保障全民健康方面發揮著突出的作用。因此,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充分利用醫藥類職業學校的專業優勢,為社會培養中醫藥膳技術人才,解決中醫藥膳技藝傳承斷代的問題,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醫藥類職業學校藥膳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專業發展與行業發展不匹配、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人才需求不匹配、學校所教技能與崗位工作需求不匹配等問題。為此,廣西中醫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深入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的精神,以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目標,按照融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思路,實施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研究。

一、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

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一個標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應該具有如下四個基本功能——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在將四個基本功能落實到實體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建設思路和建設模式。而在建設思路與模式的選擇上,又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誰去建設?建設怎樣的專業基地?有什么需求?有什么特色?基于這樣的分析和思考,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校形成了四種導向的建設思路與模式,即建設主體導向、專業定位導向、功能布局導向、特色創新導向。

(一)建設主體導向

在我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主體主要有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學校。這四大主體在推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時各有優勢和短板。政府主導型實訓基地具有政策優勢,初期建設的資金比較充足,但由于依賴政策,不利于項目的持續性建設;行業主導型實訓基地具有行業產業領先優勢,但在政策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方面存在不足;企業主導型實訓基地實用性強、利用率高,但所培養的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適用于本企業;職業學校主導型實訓基地具有場地優勢,但人才培養未能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建設專業性較強的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我校采用的是校企雙主體共建的思路。具體是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學校主要提供沿街鋪面作為實訓場地,負責日常監管和理論教學;企業則負責提供相關設備、原料和技術人員及進行日常管理,在經營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實訓。

(二)專業定位導向

不同專業大類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思路與模式會有很大區別,典型的建設模式有面向生產類專業的智能車間式實訓基地、面向經營類專業的前店后校式實訓基地、面向項目類專業的工作坊式實訓基地。如加工制造類專業的實訓基地,主要是通過打造智能化實訓車間,在真實的產品生產過程中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如藥品營銷或商品零售類專業的實訓基地,主要采取前店后校的建設思路,學校為企業提供經營場所,企業負責購置經營場所的設施設備、采購經營商品及投入流動資金,并負責門店的經營管理,而經營產生的利潤則由校企共同分配。又如信息技術類專業可建設多功能工作坊,把工作坊建成項目化教學平臺、自主合作學習平臺、“雙師型”教師成長平臺,在工作坊中進行真實項目的教學和實踐。在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時,我校采用的是前店后校的模式,對外是藥膳餐飲門店,對內則是實訓基地,這樣能充分發揮場地的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

(三)功能布局導向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應基于專業所對接的產業、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基地功能布局為導向,營造真實的生產環境和職場氛圍,才能有效實現實訓基地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文化育人、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多位一體”的育人功能。如根據功能布局導向,某護理實訓基地為滿足不同課程的授課需求,設置了基礎醫學實訓區、護理技能實訓區和綜合區等三大功能區。其中,護理技能實訓區內設有兒科、婦產科、內科、外科、急救等護理實訓室,滿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危重癥、老年康復護理等臨床護理課程的技能實訓需求。在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時,我校按照實訓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社會技術服務等四大功能,設置了教學區、烹飪區、教學區等區域,滿足了各課程的教學所需。

(四)特色創新導向

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破解“1”與“X”有效銜接、承擔“X”培訓功能、保障“X”培訓質量和信譽等“1+X”制度改革實施難點的關鍵舉措。目前,國家設有中醫體質評估與應用、老年慢病膳食調理、幼兒照護等與藥膳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時,我校按照“1+X”培訓的要求進行布局,以滿足“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評需求。

二、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實踐

近年來,針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問題,為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創新中的基礎作用,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廣西在推動職業教育創新傳承民族文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下面,筆者將探討在民族醫藥文化視角下,醫藥衛生類中職學校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經驗。從民族醫藥文化的背景出發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核心是將基地硬件建設與民族醫藥文化內涵相融合,實現文化與環境的融合、文化與餐飲的融合、文化與教育的融合。

(一)關于民族醫藥文化內涵的分析

2021年7月頒布實施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條例》明確指出,壯醫藥、瑤醫藥等少數民族醫藥文化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以中醫藥、壯醫藥、瑤醫藥等民族醫藥文化為切入點,分析民族醫藥文化的內涵,為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提供文化支撐。

一是中醫藥文化的內涵。中醫藥文化包含天人合一、順應四時、形神兼顧、陰陽平衡等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君臣佐使、辨證論治、陰陽五行、藥食同源等中醫思維,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中醫藥文化豐富的內涵,我們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了迎賓區、教學區、烹飪區和研發區共四個功能區。中醫藥膳講究辨證論治,藥膳的選用因人因時而異,所以我們在建設迎賓區時融入了“辨證論治”的中醫文化,設置了一個體質辨識場所和一個接待收銀場所?!绊槕臅r”理念體現在教學區,通過展示順應不同季節的藥膳食材的圖片,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中醫藥文化?!八幨惩础标P鍵是對藥膳原材料的選擇,我校在烹飪區用藥食同源的食材列表進行裝飾?!瓣庩柶胶狻崩砟铙w現在研發區,我校用中醫五臟六腑的陰陽圖裝飾,時刻提醒研發人員在研發藥膳時要充分考慮陰陽平衡。

二是壯醫藥文化的內涵。壯醫藥萌芽于先秦時期,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壯醫藥文化體系在唐、宋時已基本形成。壯醫藥文化是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醫藥理論以“陰陽為本”“三氣同步”“三道兩路”“臟腑骨肉氣血”為核心。常用壯藥有調氣藥、解毒藥、補虛藥、通三道藥、通兩路藥等。組方上,壯醫藥根據公藥、母藥、幫藥、帶藥相配的理論遣方用藥。在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過程中,我校在品嘗區中用壯醫藥圖畫裝飾墻面,體現了壯醫藥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價值。

三是瑤醫藥文化的內涵?,庒t藥理論以“三元和諧論”“盈虧平衡論”“氣一萬化論”為核心?!叭椭C論”強調天地人三者的協調平衡,“盈虧平衡論”講究人體內部的協調平衡,“氣一萬化論”強調氣對天地萬物及人體的重要性?,庒t把瑤藥分為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等類別,并以此分類理論指導用藥。在藥膳基地文化展示區的建設中,我校按照瑤藥中具有代表性的“七十二風”在廣西的分布情況制作了一個瑤藥分布沙盤,營造了藥膳基地濃厚的民族醫藥文化氛圍。

(二)建設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功能區

藥膳即藥與膳,是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與飲食文化有機融合的結晶。隨著人們健康飲食意識的增強,藥膳進入了大眾視野,并逐漸成為健康、養生飲食的重要產品。我校在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設置了迎賓區、教學區、品嘗區、展示區、烹飪區、研發區等六大功能區域,并在各功能區建設中融入我國民族醫藥文化,有效實現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及社會技術服務等四大功能。

一是設置迎賓區,體現辨證論治思想。迎賓區是消費者和學習者進入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門戶,我校在此區域建設中融入了辨證論治的文化元素。辨證論治,又稱辨證施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之間的關系,然后加以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癥;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在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過程中,我校充分考慮辯證施膳的重要性,在迎賓區處設有體質辨識區。在消費者選擇藥膳前,由中醫藥教師或通過便攜式中醫體質辨識儀對消費者體質進行判別,主要辨識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九種常見體質,然后針對不同體質制訂個性化藥膳方案。在迎賓區融入“辨證論治”的文化元素,既能滿足中醫體質辨識的教學,又能提升對外經營的專業性,還能開展中醫體質評估與應用、職業技能等級鑒定等,將“實踐教學+專業化銷售+技能培訓鑒定”有機融為一體,一舉三得。

二是設置教學區,體現順應四時思想。教學區是學習者學習藥膳技藝和文化的場所。學生需要在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接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熏陶、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進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所以,我校按照順應四時的思路建設教學區。順應四時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在教學區營造濃郁的藥膳季節養生文化氛圍,能促使學生對藥膳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飲膳正要》中記載:“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币虼?,我校在裝飾教學區墻面時按照順應四時的內涵進行分塊裝飾,并配上“春季養肝平怒氣,春生養肝,調肝氣、清肝火,宜吃青色食物;盛夏養心勿狂喜,宜吃紅色食物;長夏健脾少思慮,宜吃黃色食物;秋季養肺少悲傷,宜吃白色食物;冬季補腎不恐懼,宜吃黑色食物”等文字和食物圖片。學習者在濃郁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中學習藥膳制作技藝,并在墻面裝飾的潛移默化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不僅學習了知識,還學習了文化。

三是設置品嘗區,體現“三道兩路”思想。品嘗區是發揮對外經營功能的一個區域,是消費者品嘗藥膳的場所?!叭纼陕贰笔菈厌t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其中“三道”為谷道、水道、氣道,“兩路”為龍路、火路。為突出壯醫藥文化特色,我校在環境裝飾中融入了壯醫藥的“三道兩路”元素,布置了彰顯壯醫藥文化特色的裝飾畫。學習者、消費者在品嘗藥膳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廣西本土壯族醫藥文化的豐富性,增強民族醫藥文化自信。

四是設置展示區,體現“七十二風”元素。展示區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展區,供學習者、消費者在學習藥膳技藝、品嘗藥膳之時了解廣西本土特色醫藥文化。本區域的裝飾融入了瑤醫藥的“七十二風”元素?!盎⑴oL鉆”理論是瑤醫藥學最具特色的理論之一,該理論將瑤藥分為五虎、九牛、七十二風、十八鉆,共104味傳統藥物,統稱為“老班藥”?!捌呤L”泛指七十二種藥物,比如浸骨風、龍骨風、石上風等,這些藥物具有寒熱、溫平、降瀉等功效。我校在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了一個展示區,展示區主要布置了一個展示廣西各種藥材分布情況的沙盤,展示37種瑤藥材、27種壯藥材、44種廣西道地藥材,如瑤藥中的爬墻風、雞腸風、鴨仔風、地鉆風等,壯藥中的華如龍、壤補龍、棵想、棵葵等,廣西道地藥材中的肉桂、羅漢果、八角、廣西莪術等。此外,展示區還放置了幾十個藥用植物浸制標本和學生制作的香囊、足浴包等醫藥產品。展示區為中醫藥膳傳統技藝、藥用植物學等課程的教學,提供了實景化的教學環境和實用的教學用具。

五是設置烹飪區,體現藥食同源理論。烹飪區是為實施真實餐飲企業經營活動的場所。在烹飪區教學中,我校采用藥膳制作傳統技藝。藥膳加工以蒸制為主,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藥材的藥效,同時保留食材的鮮味。在設備采購上,我校采購了湯盅、蒸飯碗、蔬菜碟等蒸煮器具;在食材的選擇上,我校以藥食同源的原料為主。藥食同源理論是中醫藥理論的重要內容,中醫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所以在建設烹飪區時我校融入了藥食同源理論,同時賦予烹飪成品以民族醫藥的文化內涵,標示其養生作用和食療效果,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

六是設置研發區,體現陰陽平衡思想。由于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具有社會技術服務的功能,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我校設置了研發區。我校通過招投標的方式與本地知名餐飲企業合作,校企雙方約定由企業提供一定的經費用于藥膳研發,為研發藥膳提供資金支持。我校選派藥膳專業教師與企業選派的烹飪大師合作,雙方以陰陽平衡思想共同研發藥膳產品。校企雙方利用研發區合作開發藥膳產品,根據不同的季節和不同人群的需求,不斷研發出新的藥膳產品并對外銷售,為學校真實經營藥膳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同時,我校安排學生小助手到研發區輔助研發團隊開展藥膳研發,從而提升學生的藥膳研發能力。

三、實現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功能的建議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基本功能是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此四大基本功能必須具備且不可偏廢。相較于生產性或經營性實訓基地而言,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更加注重經濟性特征和對外服務性特征,而不只是模擬生產。除了常規的實踐教學功能,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等三大功能都必須面向市場、面向行業、面向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所以,在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時,中職學校必須把基地的對外經營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否則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

(一)學習藥膳技藝,實現實踐教學功能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藥劑專業教學標準》,我校依托專業技能課程——藥膳基礎知識課程,開發具有民族醫藥文化特色的課程——中醫藥膳傳統技藝課程。在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前,我校藥膳實訓教學沒有專屬的實訓室、專用的實訓設備,而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設立的教學區和烹飪區,為本課程提供了專業性強、設備齊全的藥膳專業實訓教學場所。本課程的所有實訓課都在藥膳基地進行授課,如茯苓餅、銀耳糖水、烏發晨粥等藥膳的制作實踐訓練。同時,我校通過校企合作不斷優化藥膳技藝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了工學結合、實踐引領的實訓教學體系。最后,我校還創新傳承了民族醫藥中的藥膳養生技藝,如舉辦各種校內、校外活動,促進民族醫藥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

(二)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實現社會培訓功能

在專業教學和實踐之余,我校充分利用教學區和烹飪區開展社會培訓。例如,根據國家“1+X”證書或本地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要求,以及按照考核鑒定站點的具體工作布置實訓基地,利用學校職業技能鑒定所的先天優勢,面向社會開展各項與藥膳專業有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比如,我校常年開展“藥膳制作”專項職業能力、老年慢病膳食調理、中醫體質評估與應用、體重管理等職業技能的培訓、鑒定和認證,滿足了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與藥膳餐飲企業合作,實現企業真實生產功能

除了滿足日常教學實踐及社會培訓所需,我校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還是一個對外經營的養生餐飲店。實訓基地作為我校與知名餐飲企業合辦的一個門店,對外經營養生藥膳湯、養生藥膳粥、養生藥膳茶飲等產品,每日提供的藥膳品類超過30種。經營所需的場地由我校提供,迎賓區、品嘗區、烹飪區和研發區等區域均對外開放,教學區在不上課的時間也對外開放,社會人員可進入相關區域參觀、學習、品嘗。在建設過程中,我校充分考慮經營的需求,配置了餐飲經營所需的設備,并合理劃分功能區,做到了明廚亮灶,符合食品經營許可的要求。同時,我校藥膳研發團隊持續研發藥膳新品種,為企業餐飲經營提供了豐富的貨源。

(四)開展中醫藥膳制作培訓,實現社會技術服務功能

我校利用藥膳基地的研發區,實現社會技術服務的功能。同時,由校企合作成立的研發團隊帶領部分學生和社會人員,根據不同時節的氣候特點研發新的藥膳產品,不斷提升學習者的藥膳制作技術。我校還通過社會培訓,將藥膳制作技術推廣到社會,讓更多的社會群眾感受到中醫藥膳養生文化的魅力;通過校企共同申報科研課題、共同申報專利或進行技術轉讓等方式,推動實訓基地的品牌建設,然后以基地品牌建設帶動學校的招生、學生的就業。

四、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成效

(一)實現育人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養特色

我校依托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現了藥劑專業、中藥專業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如我校于2021年為藥劑專業、中藥專業增設了中醫藥膳傳統技藝課程,將藥膳傳統技藝作為一個特色技能教授給學生。自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至今,我校利用該基地開展教學133次,共計299學時,輻射學生4 782人次。我校利用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提供的真實工作場景,實現了藥膳專業現代學徒制改革,提高了學生的中醫藥膳傳統理論、實踐能力和藥膳研發綜合能力,促使學生得到進階式成長。

(二)以研發帶動師資培養,提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

在與相關企業簽訂的校企合作協議中,我校明確要求企業為藥膳研發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我校的藥膳研發團隊由學校藥學專業部主任牽頭組建,配備中醫師、中藥師、企業廚師等技術人員。在對外銷售的首批藥膳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藥膳研發團隊參與研制的。我校通過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研發活動,帶動了學校教師參與藥膳的開發和制作,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推動了藥膳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實現了學校實踐性教學工作與企業經營性研發的互動、共贏。

(三)彰顯民族醫藥內涵,展現民族文化自信

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作為我校創建民族醫藥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大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學習中醫藥、壯醫藥、瑤醫藥文化的平臺。壯醫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僅靠口耳相傳,導致壯醫藥技術和文化長期得不到整理和系統傳承。我校在建設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過程中,通過對外開放、對內教學雙管齊下的方式,向學生、社會群眾系統講授、宣傳廣西壯醫藥技術和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文化自信。同時,我校通過制作民族醫藥沙盤、藥用植物浸制標本以及研究丸散膏丹制藥模型等多種方式,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民族醫藥文化氛圍,并通過聘請壯醫專家、瑤醫大師、中醫教師等專業人士為文化建設出謀劃策,實現了民族醫藥技藝和文化的創新傳承。

藥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經營與研發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是我校創新傳承中國民族醫藥技藝和文化的有益實踐。中醫藥膳傳統技藝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從民族醫藥文化視角驅動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思路。藥膳產教融合實訓的建設,推動了我國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形成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醫藥類專業現代化發展道路,有助于培養更多符合民族醫藥技藝現代化發展需求、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醫藥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會.互嵌共生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內涵、要素與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1(23).

[2]黃關山.“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實踐[J].職教論壇,2021(9).

[3]薛虎,王漢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18).

[4]彭召波,王運來,倪娟.校企合作視角下江蘇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20(9).

[5]金曉鋒,陳菲兒.高職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123”模式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7).

[6]周小青,姜樂軍,肖紅升,等.基礎性條件保障:“1+X”證書制度下的實訓基地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20(2).

[7]高春梅.在民族學校建設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的選擇與構想[J].民族教育,2012(2).

[8]亢琳,朱華,戴忠華,等.廣西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6).

注:本文系廣西民族技藝行業指導委員會2020年度產教融合項目“‘產教融合、四位一體民族醫藥文化養生體驗館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11)、廣西民族技藝行業指導委員會2021年度產教融合項目“‘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民族醫藥產品的研發與應用研究”(GXMZJYHZW202101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育萍(1964— ),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產教融合;陳誠(1985— ),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產教融合;夏夢(1988— ),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藥學職業教育;楊雨芊(1994— ),安徽淮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責編 蒙秀溪)

猜你喜歡
實踐研究
基于自主學習的初中化學“學案導學”實踐研究
汽車專業學生創業孵化園提升職業能力的實踐研究
問題教學法在思修教學中的實踐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拓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水輪發電機組狀態監測分析系統及其在抽水蓄能電廠的實踐研究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課中的實踐研究
初中數學教學微課的實踐教學研究
基于“項目導向”的稅法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