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山山脈大青山星象巖刻遺址調查簡報

2023-08-19 08:06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23年1期
關鍵詞:星象北斗星大青山

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1 年3 月11 日-2022年5 月1 日,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隊,對陰山山脈大青山巖雕巖刻墨跡等9 處遺存開展了普查工作,發現新石器時代星象巖刻3 處,周邊巖刻遺址采集遺物7 件?,F將調查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

陰山山脈大青山星象巖刻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哈拉更村北3.5 千米處,哈拉更(同哈拉海諧音,漢譯:蕁麻之地);東南距離舊石器時代大窯文化遺址22 千米;西南距離新石器時代海生不浪文化遺址98 千米;西邊距離哈

圖一 大青山星象巖刻地理位置示意圖

第二地點星象巖刻在第一地點星象巖刻東北處,直線距離4 米,北緯40.9260°,東經111.7339°,海拔1348 米。該處黑色巖石已損壞,殘留的巖面上只保留了一顆完整星穴(右)和一顆殘破星穴(左)。巖面長度59、寬40、高19 厘米。右星穴外直徑3.8、深2 厘米。左殘破星穴外直徑3、深2 厘米,兩個凹穴的距離為3.3 厘米(圖三),兩顆星穴呈南北方向排列。

圖三 第二地點星象巖刻線圖

第三地點星象巖刻在哈拉沁龍脊狀頸部山頂5 米高的圓柱石崖之上,西北靠近敖包峰,西臨哈拉沁河,東靠哈拉更山,北緯40.9280°,東經111.7295°,海拔1411 米。三星系總體東西走向,似南三星系初春某一天從東南方天空上看到的初始形態。星穴巖面朝天,南北長180、東西寬180厘米。每顆星穴尺寸為:α 星穴直徑5、深3 厘米,αβ 星穴相距18 厘米。β 星穴直徑4.5、深3 厘米,βγ 星穴相距18 厘米。γ 星穴直徑4、深3 厘米,γβ 星穴相距18 厘米。δ 星穴直徑1.5、深1 厘米,δε 星穴相距11 厘米。ε 星穴直徑3、深1.5厘米,εδ 星穴相距11 厘米。ξ 星穴直徑3.5、深2 厘米,ξβ 星穴相距17 厘米(表二、圖四)。

表二 巖刻南三星系數據 (單位:厘米)

圖四 第三地點星穴巖刻與線圖

三、遺址與遺物

此次調查在大青山星象巖刻遺址及周邊采集到7 件石器標本,現介紹如下。

采∶1,雙刃器,黃白色礫石打制而成,雙刃呈刀劍形狀,尖殘損,左右刃完好,裸露面光亮,著地面有黑土銹。長7.95、寬3.15、厚0.77 厘米(圖五,1)。

圖五 1.采∶1 雙刃器 2.采∶2 刮削器

采∶2,刮削器,灰白色瑪瑙打制而成,豆角形狀,裸露面石紋清晰,著地面有黃褐色包漿。長6.25、寬1.85、厚0.86 厘米(圖五,2)。

采∶3,石斧,灰白色瑪瑙打制而成,下部完好上部殘損,裸露面星點石紋清晰,著地面有灰黑色土沁。殘長13.04、寬8.33、厚3.93 厘米(圖六)。

圖六 采∶3 線圖

采∶4,砍砸器,灰白色片麻巖打制而成,品相完好,裸露面石紋清晰,著地面有灰黑色土沁。長23.51、寬9.73、厚3.98 厘米(圖七)。

圖七 采∶4 線圖

采∶5,研磨器,紅褐色鐵礦石打制而成,呈凸餅狀,裸露面石紋清晰,著地面有灰白色土沁。長9.93、寬8.26、厚4.68 厘米(圖八)。

圖八 采∶5 線圖

采∶6,磨針器,紅褐色砂巖打制,裸露石面平整,石面有5 條人工刻磨的痕跡線。其中中間有一條長8.61、寬0.65、深0.26 厘米磨針用過的痕跡;左邊有一“人”字和兩豎符號,“人”字符號長2.36、寬1.15、深0.04 厘米;右邊有一道磨制出的光滑痕跡,長6.77、寬1.38、深0.10厘米,磨針器總長15.10、寬7.78、厚4.41 厘米,著地面有灰黑色土沁(圖九)。

圖九 采∶6 線圖

采∶7,圓形帶孔器,片麻巖打制而成,五分之三裸露,五分之二被土掩埋,背光面石面整體平整有堿皮殼,陽面泛灰色,土埋部分泛淡灰色。該器物呈圓形,外圓直徑10 厘米,厚1.4 厘米,中間孔外直徑1.9 厘米,內直徑0.9 厘米,鉆孔與紅山文化和海生不浪文化時期同類形制相似(圖一〇)。

圖一〇 采∶7 線圖

四、觀天臺遺存

觀天臺遺址坐落在哈拉沁龍脊狀頸部山頂高5 米的圓柱石崖之上,西北靠近敖包峰,西臨哈拉沁河,東靠哈拉更山,北緯40.9280°,東經111.7295°,海拔1411 米。圓柱石崖之上的一塊平整大石板上刻磨以三星系為主的7 顆星巖畫,巖刻石平放在南北走向的通道石壁中間,通道石壁開口寬0.5~0.7、高1.5、長5 米,人工開鑿的石壁東、西屬于一塊固體巖石,石壁南開口,相似觀南天的天窗,天窗呈不規則倒三角形,邊長40 厘米,北開口石壁通道延伸到北崖下山的臺階上,人可以從北崖攀登到石壁道上,然后可到達刻有三星系的平臺之上觀測天空之星象。

公元前2600 年,古埃及人為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觀天臺。我國最早記載觀天臺的著作為北宋科學家沈括著《夢溪筆談》,載“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星……雜考星歷,以機衡求極星”,并記錄了圍繞北極觀測天體之星的情況①。然而,根據我國的巖畫考古調查,最早觀測天文場所的時間應不晚于埃及和巴比倫。雖然當時觀測設施簡陋,但古人選擇觀測天體區域十分講究,如我們在大青山哈拉更發現的古代天文觀測點,三面環山,四方通透,礫石鑿出的通南北向的溝槽能遮風避雨,溝槽通道南北90 度,是冬春觀測南三星(參星)系包括天狼星(圖四)和夏秋看北斗的最佳觀測點(圖二),而且日東升西落,分等定時辰,在巖刻石溝槽天窗內即可完成(圖一一——一三)。此外,這里四周空曠且位置適中,其基本標高結構與宋代天文學家蘇頌所著《新儀象法要》中的觀天象臺和元初建的河南省登封觀星臺相似②。

圖一一 大青山古代觀天臺基遺址及線圖

圖一二 大青山古代觀天臺基遺址上的星象巖刻

圖一三 大青山古代天文臺基遺址基座

五、分析與討論

1.巖刻與遺物

大青山巖刻題材以星象為主,這里的西側龍脊山刻磨三星(參星)系,東側龍脊山刻磨北斗星系,兩個星系出自一座山脈上不是個別現象,白廟子山一塊巨石上也清晰刻磨有北斗和參星。北斗星和參星在我國天文學家繪制的二十八宿早已標清③。1978 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繪制有二十八宿天文圖;2015 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發現的二十八星宿實物,進一步驗證了古人崇拜天星、繪制天象的傳承有序遺風。北斗是斗宿中重要部分,北方玄武第一宿。關于參星, 《詩經·綢繆》載:“三星在天”,《詩經·唐風》載:“三星,參也”④,參星是參宿中重要部分。南北兩星象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遠古星圖的長期觀測和對星辰的自然崇拜,還有一個重要的點是可以測季節、定時辰。

在大青山觀天臺及周邊采集的石器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遺物,這些遺物與星象和觀天臺有關,此外,與大窯文化遺址、海生不浪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的器物在制作方法上有相似之處,說明這一時期不同區域的部族曾經有過交流、交融。這些器物和星象符號可能是一種本土與外界交流的印記,也反映了本土部族對大自然、生態、天體變化的初步認識。

2.巖刻年代判斷

古代巖畫的分期與斷代,一直是國內外巖畫學界的一道難題,隨著國內外跨學科、寬領域研究成果的深入,上述問題有了改觀。20 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考古學者的不懈努力,黃河中上游流域內蒙古段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得以建立和完善⑤。同時,又由于黃河中上游流域的古文化遺存有著良好的考古學研究基礎⑥,從而初步具備了制作方法、材質表面土沁包漿、形制類比定時代的科學研究依據。

大青山山崖之上裸露的巖畫和遺址地表采集的文物,不具備碳十四、光釋光等方法測年,但可以根據已知北斗七星不同時期的變化夾角測出近似制作年代。

北斗七星同宇宙間一切物體一樣,都是在運動和變化之中。對于北斗這一恒星,人們在短暫的一生中很難看出它的體態變化,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它的體態確實在不斷發生變化。法國天文學家C.弗拉馬里翁《大眾天文學》中記載:北斗星形制隨著時間推移是不斷變化的,正如北極星,沒有一顆星會永遠擁有北極星稱號,現在是小熊座尾端的一顆星和北極點最接近,距離極點還不到1°,到了2100 年后這個距離只有28′,以后極點漸漸離開它⑦,圍繞北極星每天(24 小時)轉一周的北斗星,其形制也會變化。北斗首星(以斗魁α 星、βγ 星變化的夾角為例),α 星10萬年前與βγ 星夾角呈70°⑧,延展到如今α星與βγ 星夾角就變成了104°,移動延展了34°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白廟子巖畫北斗首星α 星與βγ 星夾角呈80 度°⑩,洛陽北魏元乂墓的星象圖也清晰顯示北斗星軌跡,其北斗首星α 星與βγ 星夾角變成了93°?,到了宋代北斗首星α 星與βγ 星夾角變成了95°?(表三)。

表三 不同時期北斗星形制軌跡圖

通過天文學家測出的十萬年前和十萬年后星體變化狀態即可得知它的變化軌跡,從而按變化的夾角推出北斗七星巖刻是什么年代所為。通過圖二、表一,可觀測出北斗七星變化較大的星是α 和η 星。根據兩星移位距離夾角,可推算出大青山哈拉更北斗七星圖距今應有 5200 多年的歷史。當然,刻繪北斗七星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時間和地點不同,繪制的精確度應該有些出入,但是它確實是古代先民們給后人留下的較為原始的天文學資料,這一斷代與根據天文學家推測的星體變化狀態夾角測出的下限年代基本相符,也與微晶體透視測算巖刻制作年代相一致,是5200年北斗七星的形態。大青山哈拉更北斗七星巖刻實測圖,從它斗魁朝西、斗柄朝東的方位分析,應屬春天北斗出現時的狀態,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而獵戶星座的主體是“三星”?!叭恰迸c“北斗星”,一南一北在大青山哈拉更巖刻中(圖二、四)得以體現,即古人把那時明顯而常見的南北天體星辰軌跡刻磨出來,為人們日后研究天體變化規律提供了依據。

為了相互驗證各自方法,本文采用了國際巖

年,μm 為微米)。

二是對大青山第一、第三巖刻點的星象凹穴進行了微腐蝕透視,成功對石英微晶體衰變因子進行了精確測量,刻痕半弧形呈90°角,共提取8 個樣本,其長度為420μm,寬度分別是:18.0、18.4、17.5、18.3、18.3、16.5、19.6、19.0=1466/8=18.3,即平均微腐蝕寬度為18.3μm。

依據元代全寧路三處有紀年碑校正曲線微腐蝕系數為2.8μm/ka,測出大青山哈拉更巖畫年代為E=5124 +364/-504(注:“E”即 erosion,表示該年代數據為微腐蝕斷代結果)。年代范圍在5488—4620 年之間(圖一五),巖畫年代屬于紅山文化晚期至海生不浪文化時期。其結果衰變因子失散系數,與紅山后云水紋巖畫?、索貝山C形龍巖畫?上限基本一致。2019 年8 月,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發現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 年)陶器擺成的北斗星?,其形制和角度值(αβγ86°)與哈拉更北斗星形制和角度值(αβγ85°)基本一致。

六、結 語

陰山山脈大青山段兩條龍脊山頸部發現的北斗星和參星(三星)形制巖刻,在內蒙古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其北斗星系巖刻形制有序,從斗身(斗魁)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古時稱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保存基本完整;而參星系(三星)巖刻主體形制分明,從三星左上端開始到下端,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古時稱之為參一、參二、參三。三星和右端4 顆星保存完整。通過星象形制夾角變化測量分析、星象刻槽透視石英微晶體衰變因子測量等推測,大青山哈拉更北斗巖刻年代范圍為5488—4620 年,與河南滎陽青臺遺址出土陶罐擺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北斗形制一致。根據參星(三星)的制作方法、磨損程度、自然包漿、微晶透視等分析,上述兩處巖刻均屬同期所為,亦屬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發現為中華民族早期記載天象軌跡研究、天文觀的形成研究,天象與季節、天象與時運關系的研究提供了較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田野調查:吳甲才 齊溶清 張紅星

道日娜 馬家俊 李 峰

陳國芳 趙 鐵 閆晨波

科技分析:吳甲才 烏馬爾 張紅星

攝影航測:鴻 紅 李 峰 馬家俊

整理繪圖:鴻 紅 李 超

執 筆:吳甲才 周玉樹 張紅星齊溶清

猜你喜歡
星象北斗星大青山
古今北斗星的變遷(下)
保護大青山
天上有顆北斗星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頌
一致星象和凸象超幾何函數的一些性質
星象館
關于對稱共軛點的倒星象函數某些子類的系數估計
夜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