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年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西鄧墓地發掘簡報

2023-08-19 08:06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長治市文化和旅游局屯留區文化和旅游局
草原文物 2023年1期
關鍵詞:腹徑圓唇灰陶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長治市文化和旅游局 屯留區文化和旅游局

西鄧墓地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余吾鎮西鄧村南,地處白云山山前臺地上,北臨絳河支流交川水,所在位置地勢平坦,海拔在960 米左右(圖一)。該墓地所在的白云山南麓崗地一帶,分布有大量東周、兩漢時期墓葬,1994 年、2006-2007 年分別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發掘①。

圖一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西鄧墓地位置示意圖

2016 年3-7 月,為配合山西潞安太行潤滑油有限公司4 萬噸/年合成基礎油和2 萬噸/年環保溶劑油項目的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長治、屯留等相關市縣文物部門,對該項目涉及范圍發現的一批戰國、漢代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文茲擇其中4 座代表性戰國墓葬及4 座漢代墓葬簡報如下。

一、 戰國墓葬

本次發掘墓葬共計110 余座,其中多數為戰國墓,主要以方形土坑豎穴墓為主,隨葬品主要為仿銅陶禮器鼎、豆、壺等,還有銅帶鉤等。

(一)M6

位于Ⅰ區西北部,北靠M1,南鄰M11。①層下開口,口距地表0.7 米,無打破關系,方向11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大底小,斜壁,四壁規整,二層臺以下有斜向加工痕跡。墓口長3.5、寬2.4 米,墓底長2.7、寬1.4 米,深4.0 米。墓室填土為五花土,土質較硬,夾雜少量料姜石。墓室底部有生土二層臺,二層臺臺面寬度不一,東寬0.2、西寬0.2、南寬0.3、北寬0.3 米,二層臺高0.5 米。該墓盜擾嚴重,墓底僅存少量棺木灰,葬具形制不詳。人骨散落于墓底東部,葬式不詳(圖二)。

圖二 M6 平、剖面圖

隨葬品共3 件。銅片1 件;銅鈴1 件,位于盜洞中;繭形壺1 件,位于墓底東南角。

繭形壺 1 件。M6∶2,泥質灰陶??跉?,侈口,平折沿,口上方有鋸齒狀暗紋。束頸,頸部有數圈暗紋。橢圓腹,腹部略平,兩端略尖有乳丁,腹部前后飾以龍形暗紋,腹部兩端各有四圈弦紋,弦紋中間有兩圈暗弦紋和一圈齒狀暗紋。圈足,喇叭狀,中空,飾有兩圈弦紋??趶?.2、腹徑10 ~12.5、底徑5.6、高14.0 厘米(圖三,3)。

圖三 M6 出土器物

銅片 1件。殘,M6∶1,殘長5.8厘米(圖三,1)。銅鈴 1件。殘,M6∶3,殘高2.5厘米(圖三,2)。

(二)M64

位于Ⅱ區東北部,東鄰M65,西靠M63,方向10°。②層下開口,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诖蟮仔?,四壁斜向內收,壁面均較粗糙。墓室近底部有明顯斜向齒輪痕跡。填土為紅褐花土,土質較硬。墓口距地表0.7 米,長3.7、寬2.6 米,墓底長2.2、寬1.3,深4.92 米。墓室底部設熟土二層臺,南高北低,臺面東寬0.36、西寬0.34、南寬0.5、北寬0.4,高0.3 ~0.5 米。經發掘,該墓葬具為一棺一槨,槨長2.2、寬1.3、厚0.04 米,墓室盜擾嚴重,墓主葬式不詳(圖四)。

圖四 M64 平、剖面圖

墓內隨葬品陶器13 件,均位于槨內東部及東南部。

陶鼎 2 件。M64∶2,泥質灰陶。器型不規整,破損,圓弧蓋,蓋隆起??谖?,子母口,扁圓腹,圜底,下附三獸蹄足,空心足,長方形附耳稍外撇,無穿??趶?7.0、高16.2 厘米(圖五,1)。M64∶11,泥質灰陶。器型不規整,破損,圓弧蓋,蓋略平??谖?,子母口,扁圓腹,下附三獸蹄足,空心足,長方形附耳稍外撇,方形穿孔??趶?4.8、高15.6厘米(圖五,2)。

圖五 M64 出土器物

陶壺 2 件。M64∶5,泥質灰陶。器型規整,器物殘缺。侈口,方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圓弧蓋,內做子口,柱形把手??趶?3.8、腹徑19.2、底徑11.7、高38 厘 米(圖 五,12)。M64∶6,泥質灰陶。器型規整,器物完整。侈口,方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圓弧蓋,內做子口,柱形把手??趶?3.5、腹徑19.2、底徑10.6、高38.5 厘米(圖五,13)。

淺盤豆 3 件。M64∶3,泥質灰陶。器型規整,殘損。淺盤,敞口,圓唇,直壁,柄部及底部殘損缺失??趶?4.4、殘高3.7 厘米(圖五,6)。M64∶7,泥質灰陶。器型規整,殘損。直口,微斜沿,方唇,柄部及底部殘損缺失??趶?2.8、殘高3.2 厘米(圖五,7)。M64∶9,泥質灰陶。器型規整。淺盤,敞口,圓唇,直壁內收,高細柄,柄下接喇叭形座??趶?1.7、底徑9、高15.5 厘米(圖五,8)。

陶匜 1 件。M64∶8,泥質灰陶。器型規整。敞口,淺腹,平底,小短流,素面,輪盤制作痕跡明顯??趶?.6、底徑5.3、高2.6 厘米(圖五,10)。

蓋豆 3 件。M64∶1,泥質灰陶。器型規整,器物殘缺。子母口,斂口,弧腹略扁,下接喇叭形底座。上附盤蓋,圓弧形。豆盤口徑14.4、底徑11.2、通高19.2 厘米(圖五,3)。M64∶4,泥質灰陶。器型規整,器物殘缺。子母口,斂口,弧腹略扁,下接喇叭形底座。上附盤蓋,圓弧形。豆盤口徑17.0、底徑14.4、通高23.5 厘米(圖五,4)。M64∶12,泥質灰陶,器型規整,器物殘缺,子母口,蓋缺失,方唇,斜沿,斂口,鼓腹略扁,器身飾有兩周瓦棱紋??趶?5.0、高14.4 厘米(圖五,5)。

柄壺 2 件。M64∶10,泥質灰陶。器物規整??谖⒊?,圓唇,矮領,圓腹,下接高圈足,平底,無蓋??趶?.4、腹徑8.6、底徑5.4、高10.6 厘米(圖五,9)。M64∶13,泥質灰陶,器型規整,下部殘缺。侈口,方唇,小束頸,溜肩,腹部鼓收,下部殘缺,肩部及腹部飾有數周瓦棱紋??趶?.0、腹徑9.6、殘高8.5 厘米(圖五,11)。

(三)M80

位于Ⅱ區東部,方向21°,局部被M78 所打破。②層下開口,口距地表0.7 米,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室口大底小,斜壁內收,四壁規整,近墓底部有明顯斜向工具痕。墓口長3.2、寬2.3米,墓底長2.0、寬0.9、深4.2 米。填土為紅褐花土,土質較硬。設熟土二層臺,臺面東寬0.35、西寬0.5、南寬0.23、北寬0.25、高0.4 米。該墓被盜嚴重,葬具為一棺一槨,墓棺形狀、尺寸均已不清,槨長2.0、寬1.0、厚0.04 米。葬式不清(圖六)。

圖六 M80 平、剖面圖

墓內殘余隨葬品13 件,其中銅器1 件,陶器12 件。銅帶鉤位于棺內西北角,陶鼎、陶蓋豆、陶壺位于槨室東北角,淺盤豆、陶匜和另1 件陶壺位于槨室東南角。

銅帶鉤 1 件。M80∶1,長9.3、寬0.4 ~1.7、高2.0 厘米(圖七,9)。

圖七 M80 出土器物

器蓋 2 件。M80∶13,泥質灰陶,素面,圓弧蓋,平頂??趶?5.5、高3.2 厘米(圖七,1)。M80∶11,泥質灰陶,圓弧蓋,弧頂微平,蓋身有較深的輪制痕跡??趶?5.5、高3.0 厘米(圖七,2)。

陶壺 2 件。M80∶9,泥質灰陶。器型規整,器物殘缺。侈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圓弧蓋;壺身遍飾弦斷繩紋??趶?3.2、腹徑24.4、底徑12.2、通高31.4 厘米(圖七,7)。M80∶12,泥質灰陶。器物殘缺。侈口,圓唇,束頸,下部殘缺。殘高8.9 厘米(圖七,4)。

淺盤豆 3 件。M80∶5,泥質灰陶,器型規整,素面,圓唇,口微斂,腹部弧收,平底??趶?1.4、殘高3.4 厘米(圖七,5)。M80∶6,泥質灰陶,器型規整。淺盤,敞口,圓唇,直壁,高細柄,柄下接喇叭形座;淺盤中央有一凸出乳丁,飾數周暗弦紋和一周鋸齒紋??趶?3.0、底徑10.7、高18.3 厘米(圖七,6)。M80∶7,泥質灰陶。淺盤,敞口,方唇,直壁,高細柄,柄下接喇叭形座飾數周暗弦紋和一周鋸齒紋??趶?3.1、底徑10.7、高17.7 厘米(圖七,8)。

陶鼎 2 件。M80∶2,泥質灰陶。器型規整,破損??谖?,子母口,圓腹斜向底部,平底,下附三獸蹄足,拱形附耳,無穿??趶?5.5、高15.8 厘米(圖七,12)。M80∶4,泥質灰陶,器型規整,素面,耳和足缺失?;⌒紊w,子母口,圓唇,斂口,腹部鼓收,弧形底,口徑16.9、殘高12.8 厘米(圖七, 10)。

蓋豆 1 件。M80∶3,泥質灰陶,器型規整,素面,蓋缺失,方唇,斂口,腹部鼓收,中柄,柄中空,下接喇叭形圈足??趶?5.0、底徑11.0、高14.1 厘米(圖七,11)。

陶豆蓋 1 件。M80∶10,泥質灰陶,器型規整,素面,豆身缺失,僅剩蓋,弧形蓋,蓋身飾一周凹弦紋,上接喇叭形捉手??趶?9.5、高6.8 厘米(圖七,3)。

陶匜 1 件。M80∶8,泥質灰陶。器型規整。敞口,平底,小短流,尾內凹,素面,輪制痕跡明顯??趶?0.9、高3.7 厘米(圖七,13)。

(四)M58

位于Ⅱ區西南部,方向282°。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大底小,斜壁,四壁規整。東西壁底部有明顯左傾向的工具痕跡,東壁向西略傾斜。墓口長3.0、寬1.74 米,墓底長2.6、寬1.6、深2.8 米。墓室底部設熟土二層臺,臺面寬度不一,東寬0.18 ~0.22、西寬0.2、南寬0.3、北寬0.36、高0.3 米。該墓盜擾嚴重,二層臺邊緣有木槨遺存,形狀尺寸均不詳。經發掘觀察,此墓系單人仰身屈肢葬,頭朝西,面向不詳(圖八)。

圖八 M58 平、剖面圖

隨葬品共7 件。陶器5 件,1 件陶蓋豆位于墓底東北角,其余4 件均位于盜洞內;銅環1 件,位于股骨間;鐵飾件1 件,位于盆骨南側。

銅環 1 件。殘,M58∶1,銅質,圓形,略有變形,現殘存部分為兩截,局部被銹蝕。直徑2.4、厚0.4 厘米(圖九,7)。

鐵飾件 1 件。殘,鐵質,現殘存部分為不規則形,因銹蝕嚴重看不出器型。M58∶2,殘長2.2、殘寬1.3厘米(圖九,4)。

陶 罐 1 件。M58∶3,泥質灰陶,素面,器型規整。方唇,斜沿,口微侈,束頸,矮領,溜肩,鼓腹斜收,平底,腹部飾有瓦棱紋數周??趶?1.6、腹徑18.6、底徑9.2、高15.0 厘米(圖九,5)。

陶鬲 1 件。M58∶4,夾砂灰陶,器型規整,方圓唇,外斜沿,口微侈,矮領,折肩,腹壁斜收。3 錐形足,檔微弧,器身通飾細繩紋,肩部以下二次加飾寬繩紋??趶?5.8、肩部直徑21.8、高19.0 厘米(圖九,1)。

陶盆 1 件。M58∶5,泥質灰陶,素面,器型規整。圓唇,口近直,鼓腹,平底??趶?6.0、底徑6.6、高7.8 厘米(圖九,3)。

筒形器 1 件。M58∶6,泥質灰陶,素面,器型規整。圓唇,口微侈,腹部近直收,平底,腹部兩側飾有一對橋形耳??趶?7.8、底徑14.8、高13.8 厘米(圖九,6)。

陶豆 1 件。M58∶7,泥質灰陶,素面。子母口,蓋缺失。圓唇,斂口,深腹,腹部鼓收,下接喇叭形圈足??趶?5.5 ~16.6、底徑9.6、高16.8 厘米(圖九,2)。

二、漢代墓葬

本次發掘清理兩漢時期墓葬包括甕棺葬、土坑墓和磚室墓。西漢時期墓葬以土坑豎穴為主,還流行洞室墓,隨葬品以鼎、盒、壺為主,還有部分陶罐、半兩錢。流行單人并穴合葬。該墓地東漢時期流行磚室墓,墓道狹長,隨葬品主要為倉、灶、井等,方唇罐、銅錢等。流行多人同穴合葬。

(一)土坑豎穴墓

M88 位于Ⅱ區東南部,方向115°。該墓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四壁規整斜收,以紅褐花土為填土。墓口長2.9、寬2.1 米,墓底長2.4、寬1.5米,深2.9米。墓室底部設生土二層臺,臺面東寬0.2、西寬0.1、南寬0.4、北寬0.4 米,高0.6 米,并于臺面東南角設一淺龕,龕內置一陶罐。該墓葬具為長方形木棺,長1.8、寬0.44 米。棺內人骨保存較差,系單人仰身直肢葬,頭朝東,面向不詳,雙手置于盆骨兩側。人骨頸部和小腿下有墊木(圖一〇)。

圖一〇 M88 平、剖面圖

隨葬品共3 件,鐵劍位于墓主脛骨北側,陶罐置于二層臺東南角內凹處,劍飾位于墓主頭部。

鐵劍 1 件。殘,M88∶1,殘存為3 截,劍柄1 截,劍身2 截,通體被銹蝕包裹,寬約2 厘米(圖一一,3)。

圖一一 M88 出土器物

劍飾 1 件。M88∶3,長5.6、寬2.3、厚0.6厘米(圖一一,2)。

陶罐 1 件。M88∶2,泥質灰陶。器型略規整。侈口,斜沿,方唇有一凹槽,矮領,折肩,折腹斜收至底部,平底略內凹;從口部到底部飾數周暗弦紋??趶?1.4、腹徑18.6、底徑7.6、高19.1厘米(圖一一,1)。

(二)偏洞室墓

M68 位于Ⅱ區東北角,東接M69,西鄰M67,方向20°。該墓于②層下開口,口距地表0.7米,為偏洞室墓,主體由豎穴墓道、土洞室兩部分構成。墓道直壁,四壁規整,無明顯加工痕跡。墓口長2.4、寬1.0 米,墓底長2.2、寬0.7、深2.7米。填土為紅褐花土,土質疏松。洞室位于墓底西側,頂呈弧形,口寬2.2、高0.8、進深0.7 米,室內無葬具。人骨保存較完整,系單人仰身直肢葬,頭朝北,面向右(西),雙手置于盆骨兩側(圖一二)。

圖一二 M68 平、剖面圖

墓內計隨葬品4 件,其中鐵帶鉤位于墓主左股骨外側,陶盆、陶罐位于頭骨前側。

鐵帶鉤 1 件。殘,M68∶1,殘長3.9 厘米(圖一三,2)。

圖一三 M68 出土器物

陶罐 2 件。M68∶3,泥質灰陶。器型規整。侈口,圓唇,束頸,溜肩,弧腹斜收至底部,平底,罐身遍飾繩紋??趶?2.5、腹徑20.2、底徑10.0、高25.5 厘米(圖一三,3)。M68∶4,泥質灰陶。器型規整。侈口,圓唇,束頸,溜肩,弧腹斜收至底部,平底,罐身遍飾繩紋??趶?2.2、腹徑21.3、底徑9.2、高29.3 厘米(圖一三,4)。

陶盆 1 件。M68∶2,泥質灰陶。器型不規整。敞口,圓唇,折腹,小平底內凹??趶?9.6 ~21、底徑5.9、高6.5 厘米(圖一三,1)。

(三)直洞室墓

M66 位于Ⅱ區北部,方向16°。系正洞室墓,由豎穴墓道和洞室兩部分構成。豎穴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口大底小,斜壁內收。墓道四壁規整,洞室有明顯的齒狀工具痕跡。填土系紅褐花土,土質疏松。墓口長2.3、寬0.86 米,墓底長2.1、寬0.78、深3.5 ~3.66 米,坡度4°。洞室寬2.1、高0.61、進深0.6 米。葬具為一棺,已朽,長1.93、寬0.62、高0.55 米。葬式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朝北,面向上,墓主雙手置于盆骨兩側(圖一四)。

隨葬品共4 件。其中陶罐3 件,均位于洞室口東側;半兩錢1 枚,位于墓主口腔內。

半兩錢 1 枚。M66∶1,較完整。徑長2.4、穿徑0.9、孔徑0.6、厚0.15 厘米(圖一五,4)。

圖一五 M66 出土器物

陶罐 3 件。形制、紋飾相同,泥質灰陶。圓唇,弧沿,矮束頸,鼓肩,腹部斜收,平底。M66∶2,口徑12.2、腹徑21.0、底徑9.4、高24.0厘米(圖一五,1)。M66∶3,口徑11.4、腹徑21.3、底徑9.4、高27.5 厘米(圖一五,3)。M66∶4,口徑12.8、腹徑22.4、底徑10.8、高27.2 厘米(圖一五,2)。

M30 位于Ⅱ區西北部,②層下開口,口距地表0.7 米,無打破關系,方向100°。豎穴墓道洞室墓,由豎穴墓道和洞室構成。豎穴墓道,直壁,四壁規整,上層壁較為粗糙,土質疏松,下層壁較為致密,無明顯加工痕跡。墓道口底大小相同,長2.1、寬0.9、深2.5 米。洞室位于墓道西側,洞室口用木板封門,已朽,南北兩壁留有邊長0.1米的封門凹槽。墓室為土洞墓室,寬0.85、進深2.7米。洞室內有棺灰和凹進痕跡,人骨保存較差,僅保留少許骨痕,葬式不詳(圖一六)。

圖一六 M30 平、剖面圖

隨葬品共3 件,其中五銖錢1 枚,位于人骨左耳附近;陶罐2 件,位于洞室口南側。

五銖錢 1 枚。M30∶1,較完整。徑長2.5、郭徑0.1、穿徑0.6、孔徑1.0、厚0.15 厘米(圖一七,3)。

圖一七 M30 出土器物

陶罐 2 件。M30∶2,泥質灰陶。器型略規整,器物殘缺。侈口,圓唇,直領,圓肩,弧腹,腹下部略直,底較大;肩部飾數周暗弦紋??趶?1.0、腹徑23.8、底徑18.7、高22.7 厘米(圖一七,1)。M30∶3,泥質灰陶。器物不甚規整,侈口,尖圓唇,矮領,圓肩,鼓腹,平底,肩部密布斜繩紋,腹部飾數周暗弦紋??趶?4.0、腹徑27.8、底徑14.8、高23.8 厘米(圖一七,2)。

三、結 語

屯留西鄧墓地的發掘是屯留余吾附近進行的又一次大型考古工作,是對屯留后河、前莊、余吾等地點發掘工作的一次補充,上述三地點彼此緊鄰,墓葬時代接近,是古余吾附近一處大型的戰漢時期古墓群,為系統研究該地區此階段的文化面貌增加了實物資料。

(一)戰國墓葬

這批墓葬形制以口大底小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代表,墓底的二層臺有熟土和生土之別。陶器組合可見三種:鼎、蓋豆、壺、盤豆、豆柄小壺、匜組合,見于M64、M80;鬲、罐、蓋豆、盆、筒形器組合,見于M58;繭形壺,見于M6。

M58 出土一件鬲,陶鬲在戰國晚期墓葬中基本不見,根據M58 陶鬲與余吾M84 形制相同②,且同墓所出蓋豆形制較晚,推測M58 年代應為戰國中期。

M64 組合為鼎、蓋豆、壺、匜、淺盤豆、豆柄小壺,與屯留余吾墓地戰國晚期M78 組合相似(缺盤)。M64∶10 豆柄小壺與屯留余吾墓地M75∶4 形制相似③。該墓出土兩鼎的仿銅性趨于不明顯,雙耳變小,失鈕成圓頂蓋,耳穿消失或僅以淺坑示意,蹄足特征逐漸消失,相似形制的有天馬曲村M5183∶8④。M64∶8 匜與屯留余吾M62∶3 形制相似。綜合以上,M64 應屬戰國晚期墓葬。

M80∶2 鼎為實心足,一足與一耳相對,這種情況也見于屯留后河戰國晚期墓葬⑤。M80∶9 壺相似于侯馬喬村墓地M3134∶2⑥。同墓所出陶匜形制同天馬M5187∶10,應屬天馬Ab型Ⅳ式⑦。綜合判斷M80 時代應屬戰國晚期。

M6 所出繭形壺形制特別,應屬于楊哲峰先生劃分的C Ⅲ式⑧,與此類似還有臨潼新豐M404∶3⑨,時代大約相當于戰國晚期或略晚。

綜合以上,上述墓葬年代主要為戰國中晚期,文化因素呈現多元性。就組合言,鼎、蓋豆、壺、盤、匜、淺盤豆的組合出現于戰國中期,延續到戰國晚期⑩。M6的生土二層臺在傳統晉文化墓葬中幾乎不見此葬俗,但在關中秦墓中卻大量存在;墓葬所出繭形壺也被看作是典型的秦式器物。屯留起初為晉地,三家分晉以后屬韓國,戰國晚期成為韓、秦、趙爭奪之地,戰事頻繁,M6 這類秦文化特征濃厚的戰國晚期墓葬,也反映了戰國晚期秦人對河東的占領和秦文化的東漸。

(二)漢代墓葬

漢代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為豎穴土坑墓、偏洞室墓和正洞室墓三種,出土器物以陶壺和陶罐為主。

從隨葬陶器來看,M88∶2 與余吾墓地西漢前期M166∶8?相似。M68∶3 與余吾墓地秦漢之際M179∶1?相似;M66、M69∶2 出土陶罐最大徑位于肩部,與余吾西漢前期的M155、M163 相類?。M66 所出半兩錢,面有外郭,制作輕薄,與屯留余吾M6∶13 所出半兩錢相似?。根據王雪農、劉建民兩位先生論述,該型半兩錢應屬西漢文景時期?。M30∶3 與余吾墓地東漢前期M26∶3?相近。所以該期墓葬年代最早約在秦漢之際,最晚可及東漢前期。

項目領隊:海金樂

執 筆:王艷忠 施光瑋 楊林中

猜你喜歡
腹徑圓唇灰陶
山西離石后石村再次發現戰國墓
山東日照市馬莊遺址周代墓葬發掘簡報
重慶市萬州區瓦子坪遺址2004年發掘簡報
劉 欣藝術作品欣賞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國灰陶器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甘肅嘉峪關市峪泉鎮漢魏墓發掘簡報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中的效果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